《精卫填海》最新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与教后反思

文摘   2024-11-01 06:03   北京  
文/郭雅楠

文本解读
《精卫填海》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全文一共两句话,一共35个字。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人物及其身份。第二句的前半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交代了精卫填海的原因:女娃到东海去游玩,不幸在海里溺水而亡,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化作一只名为“精卫”的小鸟。后半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写了精卫填海的经过: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通过寥寥数语,把一个往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一次次与东海较量,竭力要把大海填平的精卫形象跃然纸上。这个故事没有结果,因为精卫的做法无法填平大海。但是恰恰是她的这种做法诠释了古人朴素而神圣的生命观——再弱小的生物,也渴望、追求生命,也希望自己的生命被平等地对待。

从学习内容和目标定位来看,本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两个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神话是远古先民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它形塑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文明气质。一个事件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阶段,阅读时分清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故事内容和发展线索。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司马光》等文言文,对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了一定了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回忆理解文言文方法的基础上理解这篇文章。部分同学已经听过了精卫填海的故事,但是要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需要老师进行点拨,点拨学生在讲故事时加入自己的想象会使故事更加丰富。

本篇文章的学习难点在于品悟人物精神。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这个故事为什么没有结果?为什么精卫明知大海填不平还要一直继续下去?古人为什么创造这个神话故事?这需要老师补充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去思辨和发现,理解神话故事中对生命的肯定和敬畏,感受神话中传达的悲悯情怀,体会古人朴素而神圣的生命观。

学习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认识“帝、曰、溺、返”5个生字和“少”1个多音字,通过观察比较,学写“帝、曰、溺、返、衔”5个生字;

2.自主诵读文言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熟读成诵。

3.通过结合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读懂文言文,了解故事大意。

4.通过结合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等方式,用自己的话把精卫填海的故事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感受精卫的形象特点。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1. 出示精卫图片。有的同学提问“精卫是什么样子?”

精卫的形象在《山海经》中被详细描述为“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通过这段文字并结合注释,精卫是什么样子呢?谁来说一说?

生:它的样子像乌鸦,头上有花纹,嘴巴是白的,还有红色的脚。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师点拨:为什么精卫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呢?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3.出示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单)。

预设:

针对内容: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精卫的精神是什么?

针对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和精卫类似的人物有哪些?

针对写法:为什么不写故事的结局?

师:心中有问题、目标,学习更有针对性。

二、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1. 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读正确,读出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师范读文章。指名再读,读出节奏。

3.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组词等(出示词卡)。

4.根据注释理解故事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5.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引起故事冲突的才是起因,解决故事冲突的过程是经过,最后问题有没有解决才是结果。

起因:女娃到东海去游玩,不幸在海里溺水而亡,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化作一只名为“精卫”的小鸟。

经过: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结果:这个故事有结果吗?没有。稍后讨论。

6.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7.再次尝试讲故事:

神话故事单元有两个要素:神奇和精神。

讲故事时加入自己的想象使情节更神奇、生动;加入凸显人物精神的情节。

补充:炎帝: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提示1:加入女娃为什么独自去东海游玩

提示2:加入精卫的样子

提示3:加入场景的描写,如:当刮起狂风,海面上波浪滔天的时候,精卫——

提示4:加入精卫的心理活动

例:炎帝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她的名字叫女娃。有一天女娃乘着小船去东海游玩,突然一个大浪卷来,小船翻了,女娃淹死在海里之后女娃变成了精卫鸟。她的脑袋上有花纹,脚是红色的,嘴是白色的,她不断的在西山和东海之间飞着,嘴里衔着小木枝或者小石子,把它扔进东海里,还悲愤地叫着,好像在对大海说,你个可恶的大海吞噬了我的生命,我不能再让你夺去别人的生命。之后,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下来的雏鸟雄的就像海燕,词的就像精卫,那些雌鸟都帮着他们的妈妈来填海。

四、品味人物形象

1. 思考:精卫填海的结果可能是怎样的?

预设:无法填平大海。

追问:精卫明明知道填不平,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结合你读过的《神话故事》的相关篇目,结合你的批注想一想。

预设:因为它是一只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卫鸟,表现了它对生命的肯定和渴望。

邱凤莲作品:天真烂漫、好奇心强、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坚强;

雁翼作品:勤劳、善良、美丽、爱家乡、坚守信仰

周益民作品:坚守信仰(信仰,让精卫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坚定的意志、宏伟的志向、奋斗不息的精神才能成就卓越)、坚定、刚烈

2.那古代人民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呢?

表达了古代人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力量。精卫填海的故事,它不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再后来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3.结合你最近读的神话故事和看的动画片,和精卫一样做的事情没有结果但是坚持不懈的人物有谁?依然对比阅读《夸父逐日》。你认为夸父能追到太阳吗?为什么这个故事也传诵至今?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是夸父族的首领,本部落的人因为太阳炙烤大地而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非常难过,发誓要追上太阳。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喝水、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4.想一想精卫和夸父有什么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夸父为了族人的付出,还是精卫为了自己的复仇,但他们都是源于对生命的肯定和渴望。

5.小结:精神犹在,灵魂不死;精卫填海,流芳万世。

6.有没有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自己在学习单上画一画

神话中的人物都有独特的精神品质,需要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品悟、学习。

7.推荐书《山海经》

《山海经》: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里记录了许多神鸟异兽、奇虫灵物以及殊族异类,它书写了中国远古的神话谱系。它演绎着先民的丰富想象,是一部激发中国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奇书!

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讲故事能手

讲故事达人

讲故事大王

1. 背诵课文。

2. 用自己的话和家人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1.背诵课文。

2. 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课外阅读信息,用自己的话和家人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1.背诵课文。

2. 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课外阅读信息,用自己的话和家人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3. 《山海经》中有众多离奇的上古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神秘的异兽,如凤凰、毕方等。可以借助注释,运用本节课所学,探寻那个不一样的美妙世界。

4. 完成英雄人物卡片设计


课后反思
一、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堂课在学生预习时我发现了一个学习难点,即确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很多同学认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是故事的起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是故事的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是故事的结果

但是叙事性文本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要聚焦于故事的内核。“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只是一个背景介绍,并不是故事的起因。引起事件冲突的情节才是起因,一个事件发展到出现问题、问题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才是起因,在本文中就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经过,即“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解决事情的经过依赖于人物的精神品质,是精卫坚持不懈地衔着木石想要填平东海,日复一日地做着看不到尽头的事情。所以这个故事、精卫的精神才会流传至今。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故事的结果,很显然,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没有结果,大海是永远填不平的,这也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精卫要做这样没有结果的事情?正是这样的故事才能凸显故事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即坚持不懈。

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划分起因、经过、结果的落脚点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

二、聚焦神话的神奇和精神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抓住起因、经过讲故事的同时,也要提醒学生,这个单元的神话故事,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神奇”和“精神”,学生讲的故事要有这两个要素。所以其实这堂课开始的时候,就要设计一个环节是分享“你认为这个故事最神奇的是什么?”这样在后面讲故事的时候,学生才能讲出来。

三、时间把控,抓住核心

每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但是老师总是想要太多,有时候会导致一堂课太“满”。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每一课的核心目标,不要面面俱到,教师心里要清楚,哪些东西是需要老师放手,让学生可以自己学的,哪些东西是需要老师引导、示范的。只有当老师在备课时把握好课堂的核心,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真的能抓住一个单元学习的核心。

我在小学教语文
记录教育生活,分享教育思考,创造教育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