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托放学的铃声响起,宣告第九个学习周结束了。这一周,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稍有点怠慢。在课堂上,有点打不起精神,很多孩子只愿意停留在浅层思考,一谈到深入的问题,貌似不愿意动脑。除了几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坚持每节课都积极回答问题,其他孩子,基本上只是“陪跑”。
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
缺乏趣味?
有很多人认为,兴趣为主要因素,教师创设贴近孩子的情景,在课堂上玩玩游戏,每节课有情有趣地授课,学生兴趣盎然,学习动力自然会增强。事实上,一线语文教师并非不愿意创设情景,也不是不愿意花时间在研究与学习有关的游戏,而是语文老师兼具班主任的角色,做到各个任务不落单的话,必须在语文课上“掰”出些时间,一个学期下来,这些总在处理鸡零狗碎的问题的时间比较多,而恰好,第九周正处于“高频处理期”。如果说,每节家常课创设一个情景,做一次游戏,或是扩展课文语境,我想,囿于课时和学校安排,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年级班级来说,显然是不太实际。
缺乏鼓励?
舌尖上的教育,能有效带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节课上,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成绩,都值得肯定。我看学校的34个教学班,班级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表扬。第九周学校举行了拔河比赛及校运会各个项目选手选拔,另外,周五体检,周五下午大搞清洁卫生,点点滴滴都是舌尖上的表扬。语文的课堂演讲,也是表扬。我有理由相信,无论是语文课上,还是其他时间,作为班主任,语文老师一定一定会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问题是,当事务缠身之时,当教师发现课时教学时间比较紧的时候,逐一在课堂表扬,也不是一个好的点子。现在的“鸡汤”甚多,每位老师几乎都干了“表扬学”的汤,也不存在没有鼓励,或者少用鼓励的方式。
不是缺,而是多!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堂时间很金贵,只有短短的40分钟,听写占据了5分钟,课前演讲占据了1分钟,剩下的34分钟,老师便争分夺秒地讲课。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尽管黑板上的板书条理强,幻灯片精美无比,但学生最多只能吸收其中十分之一的内容。依照教学进度拟定学习内容,是很多老师的备课、上课逻辑。比如,虽说要围绕单元要素讲课,但有部分学生不太理解文章脉络,课堂上,教师若没有点拨此项目,便会误入文本解读不到位的怪圈,换句话来说,若要孩子在课堂上有深入的思考,文本梳理少不了!
上周三开始,我开始教第六单元的内容,课文很长,我在想,学生是不可能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行梳理文本内容的,毕竟还只是刚刚上四年级,第四单元才开始有条理地讲述文章内容的。平常,我一般会让孩子们在第一课时一起预习单元课文,就像平常的高品悦读课一样,让他们自由阅读文章,写写问题。囿于课时,这个单元我没有这样做,没想到,布置了预习作业,课堂上,依旧无法达到预期的预学效果。回归我发现的问题,学生不太愿意回答问题,其实,出自于赶进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发现学习难点。只是一味的追逐“高质量”,忽略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课堂满满的都是我在说,学生在听,至于课文讲了什么,其实,甚少同学能够回忆出来。
单元目标层次递进,若不能在一课中,实现梳理的任务,那是失败的。文本细读,是一节课中最扎实的训练路径。如何训练文本细读,还得要粗中有细,读写练结合。一节课,不能没有大声朗读的声音,朗读也需要训练,因为这能让孩子听到“文本细读”的回旋,哪怕是再长的文本,也需要教师有效地进行备课,为课堂的训练做准备;一节课,不能没有写字的旋律,在课堂中,哪怕再紧凑,也需要对孩子的读书笔记、字体书写进行指导,现在看来,这一环节既是对孩子深度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引,又是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他们学得好不好,有没有读透文本,看一下他们写的主要内容就知道了;一节课,不能没有练习的效率,如同将士作战,如果仅仅停留在纸上的战略,没有在真枪实战中搏斗,那么,再优秀的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
梳理到此处,我终于明白了,课堂上学生的“呆”不是智力问题,而是课堂缺少了学生的主体位置。课太满了,老师累,学生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