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的古诗词《浪淘沙(其一)》再次推翻了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从作业的呈现来看,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教学设计如下:
一、整体感知,捕捉初印象
1.自读、齐读、个别读、诵读
2.通过刚才各种形式的“读”,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孩子们的回答:磅礴、雄伟、壮观、恢宏、壮丽……)
3.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孩子们各抒己见,都能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来谈自己的理解,由此可见,孩子们是能够理解这首诗的)
4.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总结学习古诗的几种方法。
二、研读诗句,分清“虚”与“实”
1.刚刚孩子们都能够谈到这首诗写出的事物,那么,这些事物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想象的呢?
2.各抒己见
这是本堂课的高潮部分,有的孩子认为一二两句是作者看到的(实),三四两句是作者想到的(虚)。
有的孩子认为第一句是作者看到的(实),后面三句是想到的(虚)。
还有的孩子认为整首诗都是作者的想象(虚)。
3.出示黄河不同角度的图片,分清虚实。
“九曲”是理解的重点。弯弯曲曲的黄河到底是诗人看到的还是想到的?图片一览可知。当时刘禹锡所处的年代并没有现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这种俯瞰的照片,刘禹锡是看不到的。所以“九曲”实际上是作者的想象。
所以,这首诗只有“黄河”和“浪淘风簸”才是作者看到的,其余内容都是作者的想象。
三、借助资料,悟诗豪风骨
1.出示几段刘禹锡的生平资料,并了解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感受诗豪的积极乐观与豪迈之气。
2.练笔提升
刘禹锡驻足黄河岸边,凝望着河水,他看到……,他想到……
参考词语: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澜壮阔、惊涛骇浪、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激流汹涌、波浪滔滔……
小结:诗是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感觉。诗人是在表现自己。
——顾随
四、读写结合,感悟诗之境
1.结合补充材料,结合诗人的经历想一想:
他看到黄河曲折向前,他可能还会想到……
他看到黄河之水一往无前,他可能还会想到……
他看到黄河裹挟着泥沙奔腾而来,他可能还会想到……
他看到( ),他可能还会想到……
……
提示:想到自己;想到国家;想到朝廷;想到百姓……
2.多种角度讲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并根据主题进行演讲,演讲时长一分钟左右。
以刘禹锡的口吻演讲:《我心中的黄河》
以白居易的口吻演讲:《夸夸我的朋友“诗豪”》
以“我”的口吻演讲:《我眼中的刘禹锡》
3.总结
大地就是一首诗,诗人自身也是诗;
希望“星辰班”的孩子们也能像诗人一样,把自己活成一首动人的诗。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改“串讲”为“统领”,注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契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一开始就让孩子诵读古诗,并让孩子谈谈对古诗的印象,再让学生找一找“印象”背后的理由,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有条不紊,直指向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重难点明确,注重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让学生分辨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课上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将本堂课推向了新的高潮,升华了对诗歌的理解。
再次,注重读写迁移,让知识在输入与输出中融会贯通,助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课上学到的知识、悟到的感情,在课下及时巩固并拓展延伸,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诗人的理解,还能让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在孩子心间深深扎根,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使诗歌成为滋养灵魂的甘霖。
最后,善于单元统整,将“交流平台”的学习前置,并在课上不断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孩子不但得“鱼”,更捕捉到了“渔”。
这堂课的教学将是自己古诗词教学上的一个分水岭,自己终于在“摸爬滚打”的教学路上摸索出了一点自己的门道。同时,我也体会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很多老师上完课后总怪班级的大部分孩子为什么听不懂,这实际上与我们的教学设计息息相关。如果你的教学设计符合班级学情,在课上呈现该有的学习效果,必然会达成该有课堂效率。
这也再次回到了那句话:老师要想教好书,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扎扎实实备好课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核心要领、基础工程。而我,更愿意穷极一生来备课,倾尽一生教好语文、引领孩子们学好语文,去感受汉字之美,体会文学之魅,领悟人生之深邃。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诗人一样,也把自己活成一首动人的诗,去书写我们人生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