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充分的语文课程实践准备,来自教师专业的文本教学解读

文摘   2024-10-31 09:56   北京  
最充分的课程实践准备
转自公众号“刘飞飞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文本解读和课程设计,都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李竹平老师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并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寻意的过程。这个过程,则由文本解读生发,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教师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本书从单文实践、单元解读、群课设计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作者的代表性课例,向教师呈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范本,全方位展现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课程体系。
阅读李竹平老师的《语文寻意》这本书,感受到最充分的语文课程准备,来自教师对教材和文本的解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

1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语文教师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就像指挥官在战场上,只分得敌我,却弄不明白战场上的情势一样,只能瞎指挥,浪费了不少炮弹,牺牲了不少士兵,最后只落得个一败涂地。比缺乏文本解读能力稍强一点的是,用教参来代替自己的解读,课堂上牵着学生印证教参上的结论。

文本解读是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从不同维度理解具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解读是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哪怕再简单的文本,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展开真诚的深入对话,读懂它,读透它,最终为我所用。课堂学习不是重复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将教师的解读转化为适切的学习内容和活动。

2文本解读从“素面相对”开始

没读文本之前先看教参,文本解读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没研究文本就看现成的设计、实录,文本解读还没有开始就穷途末路了;打开文本就把自己摆在师者的位置,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文本解读从一开始就走上歧路了。

素面阅读就是清空自己,以一个纯粹独立的读者身份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对文本最真实的的阅读体验真切的审美感受和独立的价值判断。素读,读出真实的发现,丰富的情感,多维的思考。

3.文本解读是一个“寻意”的过程

从“素面相对”开始,理解文本的真实“意思”,建构文本的学习“意义”,发现文本的课程“意蕴”,这就是“寻意”的过程。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无解读,莫教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是服务于课堂的,与文本素面相对,理解文本的意思。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文本的学习价值打基础。有效的课堂设计应该具有设计感,设计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语言体验活动。

4.“还原”方法和技术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还原是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一种技术。还原是最真切的体验,包括情感体验,言语体验和思辨体验。

还原事物的原生态,发现差异和矛盾,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古诗词的解读,散文中有些看似无理的描写,也需要做这样的还原;还原人物活动的背景和情境,体会文字背后的意蕴;还原作者的创作心理,领会深层的表达意图;还原作品原貌,审视编者意图。无论是哪一步还原,都在深入探究文本奥秘的同时,帮助教师更负责任地挖掘和进一步判断文本的学习价值,由此而创生的学习活动和课堂对话,对学生阅读方法运用的启发和思维的提升,尤为可贵。

文本解读,让我们的母语教育有了更多生发的无限可能。母语学习,得言又得意,这是核心素养时代对语文教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语文寻意》,值得成为语文老师的专业必读书目。
作者:李红霞,复兴区铁路小学语文教师。邯郸市骨干教师


你的文本解读做对了吗
选自公众号“媛之语”
李竹平老师,小语人应该都知道,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一直站在讲台上的一线特级教师。
我早就关注李竹平老师的公众号“我在小学教语文”,并且加了星标,因为不想错过每一次更新。他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十分接地气,都是与一线教师教学、教研、备课相关的深度钻研成果,读来很有启发借鉴性。
《语文寻意》这本书我也早已慕名,直到这个暑假才拿到手细细品读。
本书主要围绕“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分四个板块进行理论阐述和实例解析:“文本解读的实施理念”,“单篇文本的解读案例”,“单元整体的解读实践”,“文本解读的课程价值”。
“实施理念”区区30页,我读了三遍,还意犹未尽。不仅仅是醍醐灌顶,而是读到某处突然心潮起伏,两眼一黑,差点送走自己。哈哈,夸张了!但真的是经历了羞愧、汗颜,到质疑自己近三十年的小语教学生涯,最后说服自己、恢复平静。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往后读。
什么是文本解读?“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从不同维度理解具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文本解读的目的,“一般指向如何在课堂上用好这一文本本身,以落实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目标”。
如何用好这一文本呢?得发现它的学习价值。如:常规的字词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放在哪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能够在哪些具体内容上落实;如何根据这一文本本身的特点来设计具体的、有逻辑的课堂学习活动。
这些我们都知道一点,理解上勉强能够常态对接。接下来,请坐稳听好了。
文本解读要从“素面相对”开始,就是打开一个文本之前,要有净手焚香的诚恳,以一个纯粹独立的读者身份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对文本真实的阅读体验、真切的审美感受和独立的价值判断。
没读文本先看教参,文本解读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没研究文本就看现成的设计、实录,文本解读还没开始,就“穷途末路”了;
打开文本就把自己摆在师者的位置,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文本解读从一开始就走上歧路了……
这几句话是不是诛心啊 !想当初我们备课的时候,第一时间是不是拿出教参来读,还要读懂弄通吃透,其次就是在网上找各种教学设计,尤其名师的实录,做以参考,然后才动笔写自己的教案。
不仅是我,我身边的老师、老老师,他们也都是这样做的呀。甚至我还暗暗自喜,自己还有思考借鉴,没有直接抄人家的教案,似乎还有点优越感。现在一看李老师的文本解读,我嘞个天,真是不敢承认自己当过老师,还教了二十多年书,误尽苍生啊。
网上的名师实录、能购买的名师专著,我都不遗余力地买来学习观摩,内化吸收借鉴。也从王林波等名师参赛体会分享中知道了他们的获奖课例都是即兴“素读”而来的灵感设计。
可自己始终脱离不了教参的窠臼,总想去别人那借点灵感,不是态度不端正,也不是方法不对头,而是积淀不够,是专业素养不够,如果不借助,就无法凭一己之力对文本的学习价值和如何使用文本做出判断和思考。
这样一自我安慰,心里顿觉释然,保持平常心,继续努力学习吧。
如何素读呢?李老师说这是一个寻意的过程。就是老师要与文本素面相对,不动笔墨不读书,做批注,写解读,读懂文本的主题,欣赏文本的语言,梳理文本的逻辑结构。
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首先热爱阅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是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其次,读好两本书《课标》和《教参》,它们是方向是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研读教材、解读文本,才会在每一天的语文课上感受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李老师在书中还教了文本解读的还原技术、比较策略等。不过,文本解读固然重要,它与课堂教学之间还有个选择、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如何做呢?李老师用了许多案例来分析说明,如果你有兴趣进一步学习,请自己读此书吧。

相关链接:


关于学习任务群理解和教学实践的四问四答 | 李竹平


70种阅读策略让你家孩子学会深度阅读|《小学整本书阅读笔记》(第二版)来啦


语文备课上课,我们都借鉴这本书


立足课堂,探索求新 ,做智慧的语文人

我在小学教语文
记录教育生活,分享教育思考,创造教育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