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鲁迅:隐藏心底的敬意

文摘   文化   2023-10-19 13:00   江苏  


  鲁迅与朱自清这两位现代文学大师,不仅是同乡(都是绍兴人),还是亲戚。朱自清三弟朱国华说:“我家原是绍兴人氏,母亲周姓,与鲁迅同族。周、朱两姓门户相当,常有联姻,均为当地大族,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也是我家的远亲。”(朱国华《难以忘怀的往事》)或许,朱家与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关系更近一些。


  然而,朱自清与鲁迅的关系,非但不亲密,甚至很疏远。


  1916年,18岁的朱自清由两淮中学堂(扬州中学前身)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两年后,正式成为北大本科生。

  1920年夏,只用三年时间便学完四年功课的朱自清,顺利从北大毕业。在北大学习期间,朱自清积极投身新文学运动,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的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

  1921年,朱自清与俞平伯、叶圣陶等人在杭州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并创办了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

  1925年夏,经好友俞平伯介绍,朱自清离开浙江上虞县春晖中学,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以散文为主。


  1912年5月,31岁的鲁迅来到北京,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同年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北洋军阀时期中央官署的中级官员)。

  1918年,鲁迅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语丝》周刊。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并与鲁迅会面。

  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军阀政府追捕,避难于日本医师山本忠孝经营的山本医院。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


  从以上二人经历来看,朱自清从1916年来北京学习到1921年毕业离京、1925年再回北京任职至1926年鲁迅离京,他们同在北京的时间长达六年。以常人思维来想象,他们有共同的文学追求,又是同乡加亲戚,肯定经常见面、关系亲密。然而,他们楞是没见过一次面,就好像对方不存在一样。



  而同为浙江文人的郁达夫,1923年到北京大学任讲师时,便在这年冬天拜访了鲁迅。那时,鲁迅因与二弟夫妻产生矛盾,刚从北京八道湾的大宅子搬出来,暂居砖塔胡同。这是两位现代文学大家的第一次见面。后来,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一文中,记下了鲁迅给他的初次印象:

  “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和他的年龄不大相称的样子。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束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从现存鲁迅和朱自清的文章及日记来看,两人一生仅见过三次面。

  朱自清与鲁迅第一次见面,既不是在绍兴,也不是在北京,而是在上海。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任教,于8月29日到达上海。当天,鲁迅看望了在上海的三弟周建人。8月30日晚,受邀参加文学创造社发起人之一郑振铎(1898-1958)的宴请,座中便有朱自清:“下午得郑振铎柬招饮,与三弟至中洋茶楼饮茗,晚至消闲别墅夜饭,座中有刘大白、夏丏尊、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叶圣陶、王伯祥、周予同、章雪村、刘勋(薰)宇、刘叔琴及三弟。”(《鲁迅日记》)

  朱自清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国文教授时,家眷还在浙江上虞县的白马湖。1926年暑假,朱自清去白马湖探亲,探亲结束回北平途中,赴上海与友人相聚,恰好参加了这次文艺界的聚会。




  另两次见面是1932年11月鲁迅回北平探望母亲时,朱自清分别于24日、27日拜访鲁迅,邀请他为清华大学为师生演讲。因时间仓促、演讲活动太多,鲁迅均未接受邀请。

  这两次见面,都能在《鲁迅日记》中查到:

  11月24日:“上午朱自清来,约赴清华讲演,即谢绝。”

  11月27日:“下午静农来。朱自清来。”

  《朱自清日记》中也能查到:

  11月24日:“访鲁迅,请讲演,未允。”

  11月27日:“下午访鲁迅,请讲演,未允。”

  朱自清与鲁迅的三次见面,不是巧遇,就是因公拜访,皆非私谊交往。


  网上有一篇署名朱广盛的《朱自清与鲁迅的交往》文章,文中记载了朱自清与鲁迅一次鲜为人知的见面:

  朱自清年轻时候就去过鲁迅的绍兴家里。据朱国华回忆:“2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自清大哥回扬州度寒假,除夕之夜,家里上上下下忙着准备春联,蒸制年糕,好不热闹,直到敲过二更,我们兄弟才到母亲房中请安。娘有点倦了,见我们进来。愣了一下,才缓缓的说:‘老家有几年没有音信了,新年里你俩能代我去绍兴看看吗?’我抢着回答:‘娘,您怎么不早 说,咱们明天一早就上舅舅家去,您放心吧。’‘好吧,还有周先生处,也要一起去贺个年。‘这……,’我支支吾吾地退了出来。周先生处,就是指鲁迅和夫人朱安那里。……我心中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又不忍违拗母亲之命,于是,我灵机一动,假装头痛,让自清大哥一个人去了绍兴。大哥到绍兴探望舅舅、舅母以后,就去周府拜年。他在门口递上名帖,其家人接过,大声呼喊:‘舅少爷来了,舅少爷来了!’并引他来到书房,见到了鲁迅先生。大哥向他请安并问了夫人好,接着两人就自然的谈了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记得自清说,那次他们谈论了散文和散文诗,周先生博闻强记,引据论证,尤其精辟,且平易近人,不摆大学者的架子……后来,我坦白了‘装病’的事,大哥只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周先生和朱安女士一样,同样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呀。’语气之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深深同情和理解。”

  这段文字的主旨,其实并不是说朱自清与鲁迅见面的事,而是为表达朱家对鲁迅冷淡朱安夫人的不满。

  这次见面,鲁迅没说过,朱自清也没说过,难免不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如果因为朱安的缘故,朱自清或许会对这次见面避而不谈。鲁迅没有心理负担,应该不会隐瞒这次见面。于是,我查阅了1920年至1930年的鲁迅日记(1922年缺失)。结果发现这十一年间,鲁迅根本就没有回过绍兴,除1927年春节在广州外,1920年至1926年春节都在北京,1928年以后的春节都在上海。

  事实上,鲁迅自1919年12月回绍兴将家人接到北京后,就没有再回过绍兴。因为早在1918年周家族人就已将新台门的祖屋连同后园(百草园),卖给东邻富户朱阆仙。《朱自清与鲁迅的交往》中的这次见面,应是子虚乌有的事。


  大多数学者论及朱、周二人关系疏远原因时,都认为主要是朱自清对鲁迅心存芥蒂,因为鲁迅冷落了他的亲戚,也就是原配夫人朱安。

  的确,在《朱自清全集》中,我们找不到一篇描写或说到鲁迅的文章;而在朱自清日记中,我们却能看到他对鲁迅的微辞,如1933年5月11日日记:“读《两地书》,竟觉无多意义……鲁骂人甚多,朱老夫子、朱山根(顾颉刚)、田千顷(陈万里)、白果皆被骂及;连伏老(孙伏园,鲁迅好友,现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编辑)也不免被损了若千次,更有长虹(高长虹)亦挨骂,书中于革命军消息颇多述及。”

  其实,鲁迅逝世后,朱自清也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1936年,天津《益世报》纪念鲁迅专栏中,就有朱自清的一篇《鲁迅先生会见记》:


  和鲁迅先生只见过三面,现在写这篇短文作纪念。

  第一次记得在十三年的夏天,我从白马湖到上海。有一天听郑振铎先生说,鲁迅先生到上海了。文学研究会想请他吃饭,叫我也去。我很高兴能会见这位《呐喊》的作者。那是晚上,有两桌客。自己因为不大说话,便和叶圣陶先生等坐在下一桌上;上一桌鲁迅先生外,有郑振铎、沈雁冰、胡愈之、夏丏尊诸位先生。他们谈得很起劲,我们这桌也谈得很起劲——因此却没有听到鲁迅先生谈的话。那晚他穿一件白色纺绸长衫,平头,多日未剪,长而干,和常见的像片一样。脸方方的,似乎有点青,没有一些表情,大约是饱经人生的苦辛而归于冷静了罢。看了他的脸,好象重读一篇《〈呐喊〉序》。席散后,胡愈之、夏丏尊几位到他旅馆去。到了他住室,他将长衫脱下,随手撂在床上。丏尊先生和他是在浙江时老朋友,心肠最好,爱管别人闲事;看见长衫放在床上,觉得不是地方,便和他说,这儿有衣钩,你可以把长衫挂起来。他没理会。过一会,丏尊先生又和他说,他却答道,长衫不一定要挂起来的。丏尊先生第二天告诉我,觉得鲁迅先生这人很有趣的。丏尊先生又告诉我,鲁迅先生在浙江时,抽烟最多,差不多不离口,晚上总要深夜才睡。还有,周予同先生在北平师大时,听过他讲中国小说史,讲得神采奕奕,特别是西王母的故事。这也是席散后谈起的。

  后两回会见,都在北平宫门口西三条他宅里,那时他北来看老太太的病。我们想请他讲演一次,所以去了两回。第一回他大约刚起来,在抽着水烟。谈了不多一会我就走了。他只说有个书铺要他将近来文字集起来出版叫《二心集》,问北平看到没有。我说好象卖起来有点不便似的。他说,这部书是卖了版权的。再一回看他,恰好他去师大讲演去了,朱夫人说就快回来了,我便等着。一会儿,果然回来了,鲁迅先生在前,还有T先生和三四位青年。我问讲的是什么,他说随便讲讲;第二天看报才知道是“穿皮鞋的人与穿草鞋的人”。(原题记不清了,大意如此。)他说没工夫给我们讲演了;我和他同T先生各谈了几句话,告辞。他送到门口,我问他几时再到北平来,他说不一定,也许明年春天。但是他从此就没有来,我们现在也再见不到他了。


  笔者以为,朱自清与鲁迅关系疏远的原因,与鲁迅冷落朱安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两人性格和文风差异太大,无法产生共鸣。朱自清属于学院气息比较重的京派文人,且一向谨言慎行、与人为善;而鲁迅嫉恶如仇的性格与严峻犀利的文风,不仅让人忌惮,甚至让人恐惧。因此,朱自清始终对鲁迅保持一种谨慎的远离态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消息传到北京,清华大学生“清华文学会”准备举行追悼会。朱自清特意写了介绍信,让人去跟朱安夫人借用鲁迅先生照片和文稿。10月24日,“清华文学会”在同方部举行鲁迅先生追悼大会,朱自清出席并作讲演。11月16日,朱自清还专程去北京的鲁迅家中看望朱安夫人。


  从朱自清在鲁迅去世后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对鲁迅是心怀敬意的。或许,这种敬意一直都存在,只不过被他含而不露地藏在了心底。



往期文章

——————--------————

喜欢“闲聊”的孔子

学而优则“士”

杜甫与李白

端午·屈原·渔父

弥陀巷里的少年朱自清


渔父乱弹
此平台仅发布广陵渔父本人及朋友的文学作品,欢迎交流,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