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士”

文摘   文化   2023-09-15 08:36   江苏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篇。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通过学习,觉得自己有能力了,就可以去做官;二是字面意思,学习优秀的,可以做官。第二种解释,简洁明了。当然,认为读书优秀就可以做官,未免有些理想主义的想当然。

  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从不讳言从政,他们一边恪守“修身、齐家”的个人修养,一边心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儒家宗师孔子,更是将从政作为毕生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老人家五十五岁时,还领着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时间长达十四年。在这漫长的十四年里,孔子历经坎坷与挫折,饱尝冷落与耻笑,几多窘困与狼狈,甚至数度性命堪忧,虽未获得一官半职,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让人感叹,令人敬意。

  难能可贵的是,孔子不仅鼓励弟子去做官,还积极向权臣推荐自己能力强的弟子。鲁国权臣季康子曾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管理国家政事能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端木赐(字子贡)、冉求(字子有)等人,都曾在鲁、卫等国做过官。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都城人


  时常被孔子夸赞的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回这个人,真的很贤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简陋小屋,别人根本无法忍受的清苦生活,他却过得很快乐。颜回这个人,真的很贤德啊!”

  颜回不仅安贫乐道,更聪明好学,甚至连大家公认才华出众的端木赐都自愧不如。孔子曾问端木赐:“你和颜回比,谁的能力强呢?”端木赐回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颜回听说一件事,能推晓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能推晓两件事。”孔子听后,竟也点头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然而,像颜回这般品学兼优的人,却没有做官。偏偏品德和能力都不如他的端木赐,不仅做了官,而且还做到鲁国和卫国国相的高位,是不是太不合情理?

  颜回是不愿做官,还是不能做官,因为他四十一岁(一说三十一岁)便死了,我们不得而知。孔子还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有若(字子若),也未能做官。一次,鲁哀公召见有若,向他请教说:“年成歉收,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何不将税收改为十抽一呢?”鲁哀公不解地说:“十抽二尚且不够用,如何能实行十抽一呢?”有若反问道:“如果百姓富裕,国君用度又怎会不足呢?如果百姓贫困,国君用度又怎会富足呢?”鲁哀公看了看有若,没吱声。有若这种“藏富于民,民富则天下富”的思想,或许太超前,鲁哀公一时还无法理解。由于没有通过鲁哀公的公务员面试,有若没能做成官。

有若(前518-?),字子若,鲁国人


  还是看看冉求同学是如何做官的。冉求做季孙氏家臣时,不仅不劝阻季康子(季孙氏家族首领)越礼游览和祭祀泰山,还支持季孙氏攻打弱小的邻国颛臾,并在鲁国推行新田赋剥削农民。季孙氏家族本来就比周天子身边的公卿大夫还要富有,可冉求仍然不断地搜刮百姓,去增加季孙氏的财富。冉求的行为,就连孔子都看不下去,他甚至气愤地对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

  其实,读书人的仕途,从来都与学业优劣无关。相反,学业优秀者常常不得“仕”,或无法“仕”。因为一旦入仕,即使不会助纣为虐,也会违背自己的志向。孔子晚年之所以周游列国,也是因为看不惯鲁国国政由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族(因三家皆出自鲁桓公,又称做“三桓”)掌控的现状,又无力改变,才不得已离开鲁国。


  因为没有良好的从政环境,孔子的许多学生都选择不仕,而宁可做一个坚守信念、洁身自好的“士”。如闵损(字子骞),就明确表示“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季孙氏曾派人去请闵损出任费邑宰,闵损不仅拒绝,还跟使者说,如果再来召他做官,他就渡过汶水,离开鲁国。


  做过孔子管家的原宪(字子思),与颜回一样,出身平民。孔子去世后,原宪去了一个地处偏僻的水乡隐居。端木赐做卫国国相时,还特意驾着车队、带着众多随从去看望他。因为一路上尽是野草,端木赐只得让随从一边清理,一边前行,好不容易才来到原宪简陋而破败的小屋前。听说端木赐来看望自己,原宪不慌不忙地整理好身上破旧的衣帽,神情坦然地出来会见老同学。端木赐看到原宪这般模样,既得意又略带嘲笑地说:“你怎么这样困窘啊?”原宪从容地说:“我听说,没有财产叫贫穷,学会政道却不能施行叫困窘。像我这样的人,只是贫穷,并非困窘。”端木赐听后,惭愧不已,郁郁而去,并终身为自己说错话而感到羞耻。


  学而优则“士”,是一种自觉,更是一种无奈。



=往期回顾=

子见南子:其实一点都不污

孔子:周急不济富

喜欢“闲聊”的孔子

荆轲:史上最坑爹的刺客

子贡:最具君子品格的儒商



渔父乱弹
此平台仅发布广陵渔父本人及朋友的文学作品,欢迎交流,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