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男儿当有从戎志

文摘   历史   2023-08-20 13:35   江苏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高适《蓟门行》)


  天宝三年(744年)的秋天,李白和杜甫相聚洛阳,这是他们一年中的第二次会面,也是他们一生中的第二次会面。他们由洛水北上,再沿黄河东去,一路漫游到汴州(今河南开封)。


  在汴州,他们巧遇诗人高适。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高适四十一岁、杜甫三十三岁,一样的踌躇满志,一样的怀才不遇。三人结伴,畅游梁、宋旧地,他们凭吊信陵(魏国公子无忌即信陵君封地)、登临吹台(相传春秋时期音乐家师旷于此吹奏古乐)、访游梁园(西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私园)、饮酒单父台(传说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琴台),相处甚欢,留下一段诗坛佳话。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累官至左散骑常侍。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高适出身武将之家,是唐初名将、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安东都护府,唐朝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是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灭亡高句丽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的高适离开故乡,先至长安,后游梁、宋,并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成为一个躬耕自给的布衣之士。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岁的高适,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第。干谒和献赋这类事,高适或许也做过,但他跟李白、杜甫二人不同,始终没有放弃参加科举考试。天宝八年(749年),四十六岁的高适,参加制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的有道科考试。这一次,他非常幸运地通过考试,被授封丘尉(负责地方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以及征收赋税等杂事的末品小官)。


  天宝十一年(752年),年近半百的高适,辞去封丘尉一职,投笔从戎,西入陇右(唐设陇右道,管辖范围相当今甘肃东南部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在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哥舒翰是唐代名将,此时正在青海湖以西抗击吐蕃,为玄宗皇帝开疆拓土。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召集属下及契丹、室韦、突厥、同罗、奚等民族共计15万,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这场长达八年让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内战,因叛乱将领以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主,故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李白或杜甫来说,无疑是一场致使人生不幸的灾难;对高适来而言,却是一个施展个人才干的舞台。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洛阳。玄宗起用已病废家中的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长安门户潼关。哥舒翰进驻潼关后,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此时,高适官拜左拾遗,不久又转为监察御吏,依旧追随自己的老领导哥舒翰,与他一同镇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随后被阻潼关数月,不能西进,以致安禄山已有退回范阳的打算。不料,宰相杨国忠怀疑哥舒翰谋私,不断向玄宗进谗言。于是,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战叛军。六月初四,哥舒翰被迫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与叛军崔乾佑部相遇,竟被崔乾佑打了一个诱敌深入的伏击战。结果,20万唐军仅8千余人逃回潼关。初九,崔乾佑攻破潼关。玄宗在六军护卫下,携杨贵妃姐妹及公主、皇子、妃子等人逃往蜀地。途经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时,军队哗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并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因当地百姓请留抗击叛军,遂与玄宗分道,北上灵州(今宁夏灵武)。高适则跟随玄宗,前往成都。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改年号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心尤不甘,于是广封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名义上抗击叛军,实欲消弱肃宗权力。其中,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成为拥兵数十万、疆土数千里的大军阀。已擢升谏议大夫的高适,劝谏玄宗不可如此,玄宗不听。


  九月,永王李璘由襄阳到达江陵,招募数万勇士为兵,任意补设郎官、御史等官职。十一月,肃宗李亨下敕李璘离开是非之地,回到蜀中父亲身边。李璘幼年丧母,由兄长李亨抚养。李亨视如己出,不仅亲自喂食,还常常怀其同睡。此时,李璘野心膨胀,欲效仿东晋割据江东,无视李亨敕令。


  或许因为玄宗听不进谏言,高适将政治天平的砝码投向了肃宗。恰好,肃宗为李璘的事,召他谋划对策。高适跟肃宗分析江东复杂局势后,断言李璘必败。高适的分析与断言,增强了肃宗平定永王之乱的信心,也让他获得了肃宗的重用。


  十二月,李璘以东巡为名,与其子李偒率大军沿江东进,丹徒太守阎敬之因带兵阻止被杀,江淮为之震动。肃宗随即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管辖广陵等十二郡,又任命来瞋为淮南西道节度使,管辖汝南等五郡,让他们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制李璘。于是,高适、来瑱、韦陟三大节度使会合安陆(今湖北安陆),结盟誓师,讨伐李璘。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在忠于肃宗的朝廷大军围剿下,李璘父子兵败身死。



  李白因为追随李璘,被关进了浔阳(今江西九江)大狱。


  李白下狱后,有一个叫张孟熊的读书人来狱中看望他,还跟他说将去拜见参与围剿永王李璘的淮南节使高适。张孟熊离开时,李白为他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这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其实是一封委婉的求助信。李白先叙述智勇双全的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丰功伟绩,再谴责安禄山是乱唐的妖逆,而镇守淮海的高适谈笑之间便扫荡了妖气。最后,李白还清高地表示自己没觉得冤枉,因为安史之乱让许多人都成了牺牲品。当然,这是正话反说。


  李白很聪明,既没有跟高适叙旧(罪犯之身,也不宜叙旧),更没有低声下气地求他帮忙,而是巧妙地将他比作张良,虽然吹捧过度,但高适应该很受用。不知何故,高适没有帮忙。也许,高适觉得李白与自己的交情不够深,不值得帮忙;也许,高适觉得李白的问题太严重,搞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不能帮忙。后一种情况,可能性更大。政治这个东西,往往六亲不认。


  好在李白不缺人脉关系,在御史中丞宋若思、宰相崔涣等人营救下,不仅出狱,甚至还出任宋若思的军幕参谋,掌管军中文书事务。然而,毕竟追随永王叛乱罪行严重,李白最终还是在乾元元年(758年)春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还是杜甫有情有义。远在四川的杜甫,得知李白流放夜郎消息后,随即写了一首《不见》诗来安慰他:“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希望李白能平安归来,继续在家乡读书。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之地。


  平定永王叛乱后,高适又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至此,高适已完全实现了从文员到武官的完美转型。


  高适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三人,并称唐代“边塞四诗人”。相较其他三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理想的空泛,更不是躺平的感叹,而是刀光剑影的真实: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塞上》)



  广德元年(763年)二月,高适出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却无能为力。后代有人嘲讽高适“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是对高适的苛求。高适并非行武出身,不能以老领导哥舒翰的武功来要求他。更况,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国力已大不如从前。


  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好友严武出任剑南节度,高适回到长安,出任刑部侍郎,不久转为散骑常侍,并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这一年,高适六十一岁。


  从四十六岁入仕,到六十一岁封侯,别人一辈子未必能达到的高度,高适只用了十五年,如同开挂一般。难怪《旧唐书·高适传》如此评价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六十二岁的高适去世,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往期文章

————————————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你可知汉晋女子有多浪

杜甫与李白

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首诗引发的人命血案


渔父乱弹
此平台仅发布广陵渔父本人及朋友的文学作品,欢迎交流,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