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生卷死,没有赢家
以前失业了没关系,因为勇者都会说出自己心中的退路“大不了去跑滴滴”。
把时间倒退回2015年,共享经济如火如荼,不少司机一个月能净赚一万五,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都在告诉我们爱拼肯定会赢。
但现在,赤裸裸的现实也在告诉我们,靠网约车赚大钱的魔法似乎要失灵了。
此前,#多地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曾登上了微博热搜,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都发布了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劝大家别轻易入行。
为什么呢?还不是钱难赚害的。
江西景德镇交通局数据就显示了,现在景德镇市区网约车单日均接单在15单左右,单车日均运行收入为240元。
再把目光拉至苏州市区,网约车单车日均营收约335.39元,单均营收约23.93元,其中还有超过46%的订单营收是在10元(含)~20元(不含)之间。
而根据半岛新闻的报道,一位网约车师傅表示,他现在每天的单量还是30多单,每天大概跑300公里,但每天的流水也就350元左右,可把时间拨回两年前,同样的公里数能多赚100元。
同时,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也表示了,目前约有50%的司机每小时流水收入在30元到45元之间,取中位数的话就是38元。
收入锐减,说没有落差是假的,原本以为可以通过网约车变身人生赢家,没想到一顿操作下来,还不如重回格子间当牛马,起码不用风吹日晒。
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是,在司机收入减少的同时,不少网约车平台已经实现盈利。
以滴滴为例,在烧光上百亿之后,终于在2023年实现年度盈利。
在2024年Q1,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根据其当季财报显示,滴滴一季度核心平台交易总额(GTV)为9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9%,总收入为491亿元,同比增长14.9%;经调整EBITA(非公认会计准则口径)盈利9亿元。
还有滴滴的老对手嘀嗒出行,2021年至2023年,其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8471万元、2.26亿元。
一边是平台赚到钱,另一边是司机到手的钱变少了,为何会出现如此魔幻的一幕?
表层原因,其实很容易看到,大家都扎堆去开网约车,直接就导致我们常说的运力饱和。
根据交通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79.1万本,而在2022年初,这个数字还是398.8万本。
僧多粥少的,司机必须努力抢单才能提到收入。
再往平台端去看,同样也有僧多粥少的情况。
对比滴滴当年收购优步变为一家独大之后,从2020年开始,它这一优势正在被瓦解。
一些觊觎网约车市场已久的玩家,通过自营+聚合模式和纯聚合模式奋起直追,比如高德地图、美团打车等。
尽管我国的网约车用户规模也在逐年增长,但选择变多了,也让整个行业陷入供大于求的局面。
不仅如此,如果像剥洋葱一样接近内里,你会发现,这其实也指向了整个网约车行业,和隔壁咖啡赛道一样,大家卷生卷死,头皮血流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变成一场没有大赢家的游戏。
以滴滴为例,它在2024年Q1的运营和支持费用为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3%,主要源于司机运营费用增加。
销售费用为2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主要源于消费者激励和营销费用的增加。
在最近的6月16日,滴滴还给司机准备了6亿元的高温补贴。
当然,除了滴滴之外,其他各位选手也在继续搞补贴,比如高德打车也预计发放6亿的“清凉补贴”。
同时,这些玩家在乘客端也会推出不同的补贴活动。毕竟用户的忠诚度很难培养,别人有的你却没有,稍微不注意,用户就跑了,大家只能被迫应战。
但在平台盈利能力不OK的情况下,持续的烧钱迟早会烧穿底裤,如何能赚更多的钱,平台自然又只能在成本、投入方面去解决问题。
比如补贴分配比例有所倾斜,又或者是抽成比例变高。根据时代周报的报道,一位司机就表示了,从2023年开始,同样是40公里路程的订单,之前到手还能有110元,现在只有80元。
另外一边的看看新闻也报道了,单程11.77公里的路程,乘客支付车费40.2元,但司机实收金额是23元。
本图由AI生成
另外,在聚合模式下,一些订单金额,还有可能会被抽成两次。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就指出了,在某个订单当中,乘客实付98.11元,司机端显示乘客支付了71.46元,实际收入为52.17元。
原因在于聚合平台会抽第一层佣金,司机所在的平台会抽第二层佣金。
综上,用难听点的话来说,就是平台一边在烧钱抢市场,为了自保和击退对手;另一边也在抠抠搜搜,让自己不至于损失惨重。
显然,按照如此发展趋势,多方因素作用下,未来司机的收入或许很难回到轻松月入过万的美好时光。
但,这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
为了吃上饭,依旧还会有人愿意进入。
这又将变成一场新的勇敢者游戏。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