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才是年轻人的百度
无论是在PC时代,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或搜索引擎,都是我们获取信息的窗口之一。
但大家都懂的,这两个赛道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是各种垃圾信息和广告满天飞,用户很难在海量信息当中找到精华。
尽管用起来很鸡肋,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工作学习什么的,都需要搜索资料。
不过,在大模型出现之后,这样的局面估计要终结了!
可能你会说,我没有感受啊,该看到的广告,还是看到了。
其实小灼今天要说的,正是大模型已经开始通过浏览器和搜索,去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再这样搞下去,或许我们连搜索引擎都不需要了。
简单点理解,就是出现在你的日常使用场景当中,频繁去刷脸,让你养成使用AI的习惯。
以kimi为例,在最近就推出了一个浏览器插件,方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实时使用AI。
什么意思?
可以脑补一下,你在阅读某个高逼格又晦涩难懂的文章,特别是遇到一些专业名词的时候,肯定是出门左转又去搜索引擎搜一圈。
但有了AI插件之后,你只要右键选中不明白的那部分,AI就会直接做出解释,还支持无限追问。
图片说明:用户选中段落之后,会出现一个“Kimi”的图标进行选择
从获取信息效率的角度去看,AI是真的在帮我们提高生产力啊。
以前找资料还要过五关斩六将,因为你不知道网页里是否会突然冒出个“澳门风云”或者“色色”的东西,很难找到有价值的资料不说,还被分散了注意力。
再把时间往前推,字节跳动的豆包和腾讯的混元大模型都有类似的操作,都是在浏览器植入一个分身,让用户可以随时使用AI。
从表面上看,好像对浏览器或搜索引擎构不成威胁,反而成为一种助力,毕竟使用AI之前,你还是得先打开浏览器。
但杜甫不是有句诗也说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到用户习惯培养出来,AI则是有了更多底气可以和搜索引擎抗衡。
所以问题就来了,那就是大模型不好好搞技术,怎么突然来抢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饭碗?
如果你经常使用AI,肯定已经感受到从去年到现在,大模型之战的重点也在不断改变,从最初的花式炫技术,到今年5月份的价格战,以及现在的AI浏览器插件。
这也指向了大模型落地的三个难点:技术成熟度不够、商业化进程缓慢、用户接受程度不高。
关于前二者的应对策略,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家的技术确实已经在升级,比如答非所问的次数在减少,同时面对B端进行大降价,给自己的研发成本回点血。
就是“用户接受程度不高”,这点不好搞。
别看你周围用chatgpt等AI工具的人已经在变多,但它们目前还没有形成刚需。
变成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存在。AI目前更多还是以辅助工具的形式出现,好像有一天它们突然消失了,也不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就和隔壁MR头显遇冷一个道理,尽管带着这个像护目镜一样的家伙去办公或者娱乐,非常炫酷又装逼,但人们却没有“必要”的理由去购买它。
再加上数字鸿沟、隐私顾虑、安全性等原因,使得很多人对AI都是处于观望阶段。
这也意味着,用户对AI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没空去挖掘或体验AI的潜力。
而大模型想要长存和变现,至关重要的一步,肯定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人去使用。
该用什么办法去破解?
其中,搞浏览器插件,就是一个大招。
首先,在传统浏览器当中出现,相当于AI多了一个流量入口,节省了用户主动探索AI的时间成本,把AI助手直接送到用户眼前。
其次,它不会像广告一样,如影随形地跟着你,而是特意设计了按钮,在用户需要它的时候,它才会出现,简直就像一位进退有度的贴身伴侣。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看,区别于过去搜索引擎夹带广告的被动接收,AI浏览器插件则是把主动权交到了用户手中。
单冲这一点,估计很多人都会爱上AI。
总结起来,说难听点,就是利用传统浏览器场景,去提高用户接受意愿,有点“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味了。
实际上,为了培养用户习惯,除了搞浏览器插件之外,各家大模型选手一直都在想办法。
比如,在手机当中单独推出一个APP,快速落地手机生态当中,方便用户去使用,目前文心一言、腾讯元宝、豆包等已经推出独立的APP。
又或者是手机厂商更加直接,火速推出了自家的手机大模型,利用自身手机生态优势,和用户的生活办公场景深度结合起来,去提高手机大模型的使用时间。
像vivo的“蓝心小V”,就是直接在桌面上搞了一个插件,除了手动操作,还能语音唤醒,让用户可以随时利用AI解决自己的需求。比如某天你不知道吃什么,能直接喊“小V”推荐一波。
图片说明:小灼正在提问“蓝心小V”
这在无形之中,其实降低了人们使用AI的门槛,套用隔壁电商赛道的话来说,就是去年还是“人找AI”,现在变成“AI主动找人”。
此外,还有一批选手是把自己变身小程序,长在微信生态当中,通过微信生态为自己导流,比如kimi和通义千问。
当然,不管各位选手用的是哪种办法,它们的实质还是在培养用户习惯。
去吸引用户使用的底气,除了AI本身的能力之外,就是区别于旧引擎的广告和垃圾信息之多,AI做到了纯净和直击重点。
此前麦肯锡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了,典型的知识工作者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花在信息搜索上。
同时,根据Soul发布的《2024 Z世代AIGC态度报告》显示,有超过九成的年轻人使用过AIGC产品,这指向AI落地正在加快。
本图由AI生成
两项数据综合起来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传统搜索引擎再不想想办法,很可能在使用时长方面,被AI赶超,甚至是取代。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今年就表示了,今天大模型已经取代了搜索,我现在搜索都不用百度了,而是用通义千问,它直接给我结果,比我一个个点击链接要方便很多。
显然,传统搜索引擎再不努力,就要被AI抢饭碗的节奏。
对于百度们来说,可能又会有新的痛苦烦恼,但对于用户来说,便捷性直接提升几个维度。
起码我知道没有广告的阅读界面,那是真的很清爽!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