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又爱又恨
有些东西,果然是年纪越大它就越贵。
共享充电宝,这个跟随“共享经济”风口起飞的新兴事物,对比刚刚问世之时的低价,现在动不动就半个小时8-10元的价格,已经成为我们公认的“价格刺客”。
但你敢信吗?
除了价格背刺打工人之外,共享充电宝还有新的方式收割你。
如果你经常用共享充电宝,肯定已经留意到,有时候在扫完二维码之后,小程序页面会弹出一个借贷平台的广告,明晃晃的一句“进入申请”,很容易给用户一些视觉冲击。
尽管在左上方或右上方会有“广告”的提醒,但大多数人都会被“进入申请”而吸引。
像小灼的一位朋友就表示了,他还以为这是借充电宝的必经流程,没想到点进去却是个贷款界面。
厦门日报也报道了,一位姓卢的女士在租借充电宝的时候,也跳转到了第三方界面,直到需要填写姓名和身份证号的时候,她才明白这是借款平台的广告,而不是租借充电宝。
本图由AI生成
显然,共享充电宝平台搞这样的操作,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尤其是那些急需使用充电宝的人群,在电量即将耗尽的情况下,谁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央视网就很形象地画过一组漫画,现在借个充电宝,它直接就给用户秒批了10万网贷,速度快到让人怀疑人生。
稍微不注意,你就会莫名其妙背上一笔贷款。用夸张点的话来说,其实和某位网友的形容一致,明明是想借个充电宝,却差点把下半生搭进去了。
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年轻人而言,搞网贷可能会有“以贷养贷”的风险。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除了借款广告之外,目前在共享充电宝上已经是广告满天飞。
2022年之时,法治日报就报道了,共享充电宝平台存在诱导消费、虚假信息、收集个人信息等弹窗广告。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
另外,某共享充电宝的公众号上还曾推送过擦边球广告,给一些小h文提供广告位。
即使到现在,你借共享充电宝也很难逃脱广告的攻击,无论是开屏、借与还,都能看到各种广告的身影。
可以看出,做广告已经成为了共享充电宝们的共识,在盈利能力不OK的情况下,除了疯狂涨价求生,还要用广告收割你。
可能你会说,这都不是共享充电宝亲自上阵做贷款或新业务,而是一个弹窗广告罢了,谈不上收割吧。但出租广告位给第三方的实质,还是利用你的注意力在赚钱。
传媒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二次售卖”,是指媒体先把媒介信息(报纸、电视等)卖给消费者,再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卖给品牌方。
后面这个步骤的实质,就是允许品牌方在自己的平台上打广告。
从现在共享充电宝玩家的动作来看,已经在完美践行这个理论,反正在消费者端、广告者端都有钱收,最大赢家还是平台。
以怪兽充电为例,根据其最新财报显示,它在2024年Q1,广告服务和新业务计划的收入,已经从2023年同期的人民币980万元增长95.4%至人民币1910万元(260万美元),增长原因在于新业务计划以及用户和广告效率的提高。
这可能是因为怪兽加大了广告投放的力度,又或者是广告转换率得到了提升。
换言之,广告业务已经让共享充电宝们尝到了甜头,按照如此发展趋势,共享充电宝的广告只会多不会少。
平台是赚钱了,但却是牺牲我们的用户体验为代价。
更要命的是,一些平台对第三方广告的审核也不是那么严格,有来者不拒那味,也就很容易出现虚假广告、用户隐私被泄露的危险。
中国网财经就报道过,某共享充电宝平台有“免费抽苹果手机”、“限时领充电福利”的弹窗广告,但经过一些用户实测发现,根本领不到福利,反而需要提交手机号、姓名等隐私信息。
一位业内人士就透露了,这些奖品根本不存在,其实就是一个套取用户隐私信息、卖给保险中介机构的广告,广告主会按打开页面人数和平台结算广告费。
非要说难听点,就是共享充电宝们在用你的隐私赚钱。
所以问题就来了,加上共享充电宝还存在归还难、价格贵、充电慢等问题,共享充电宝们就不怕吓走用户吗?
人们现在还愿意用它,是因为共享充电宝击中了大家的“电量焦虑”。
尽管近年来,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有所提升,但我们依赖智能手机的程度也在加深,充电次数也是处于逐年上升阶段。
而且,也不是每个人出门都会记得带充电宝的,或者有的人嫌弃充电宝过于笨重,不愿意随身携带。
本图由AI生成
如此,也就给了共享充电宝赚钱的契机,反正你用不用,我都在那里,最后没电的还是你自己。
在巨大需求下,平台投放广告也将会获得更大的曝光度,和广告主合作将是整个行业不愿放弃的打法。
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用两个方法躲开信息被出卖的危险:
一是要不出门在外,还是少刷点手机,多看看风景;
二是带个充电宝出门,重就重点吧,起码能让你省钱!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