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正在进行时
这个年您过得好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春节变成了一个动词,想舒服躺着是不可能的。只要手机日历一出现“腊月”的字样,兴奋和烦躁就会一同涌上来。一边想回家,一边觉得累。在家的也同样闲不住。
在老一辈人的心中,过年是一张庞大的任务列表,任务是艰巨的,谈不上舒服——大扫除、买年货、走亲戚,哪一项没打通都不算过年。身体上的疲惫只是一部分。七姑八姨的催婚大战和二孩儿讨伐必定如期而至,一不小心还会被各种“习俗正确”所绑架。去拜年一定要记住亲戚的称呼,哪怕一年可能才见一次面。
于是社交媒体上提出了
#春节保鲜期#的话题
引来了众多网友有感而发
其实,过年原本应该舒舒服服,享受一年到头的辛苦,恢复上班被吸干的精气神,获得心灵上的喘息,从对自己好一点开始。
说白了,对于“舒福”的追求,一直是过年的底色。这两个字代表着过年的最高标准,舒服、舒适、幸福、口福,从身体到内心,让无谓的损耗通通退散。
为了让这个春节的余温延续得更久一些,为了让这年味儿在日常里继续弥漫,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能让春节保鲜的小事,也可称之为“春节续福指南”。
接下来就请与我们一起放慢脚步
开启这段
让年味“舒福”长存的旅程
👇👇👇
这25件小事能给人带来仪式感。而从认知的角度看,进行仪式的过程实际上是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的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先驱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不管是上面提到的延长春节保鲜期的小事,还是人们穿新衣、发红包、吃饺子等习俗活动抑或是“年年有鱼(余)”“岁(碎)岁平安”等吉祥话,都充满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正是这种暗示,使人们拥有强烈的动机,为了追求幸福安康、快乐生活而做出最大的努力,从而走向愿望的实现。
从生理的角度,人们平常的认知活动停留在大脑的某个部分,并没有扩散到大脑。而仪式,就是向所有的神经系统发送一个强烈的信号,使它们接收信号,产生完满感和完结感。无论是换一张新壁纸,还是进行“断舍离”,这种仪式感都是在加强春节“除旧迎新”这个观念,从而追求一种新气象、新明天。
此外,仪式也能激活大脑系统,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让个体产生更多幸福的感觉。
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的更认真的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张爱玲
或许各种节日以及仪式感,就是为了在某种意义上去打破单调的重复,在精神上赋予某些日子以特殊的意义感。而春节在中国文化中就是一个仪式感最重、意义最为非凡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勤劳的人们可以免于劳作而享受短暂的清闲,朴素的人们也将积攒的美食拿出来享用,简单来讲,似乎在这个日子里,“享乐”是被合法化、正当化的,那些懒散的、好吃的与“本我”更接近的原始欲望也是被允许的,这正是传统的中国人“苦中作乐”的短暂停歇。
大家在最悠闲、舒服的时候
享受阖家团圆的时光
吃好的 穿好的 用好的
用最舒服的姿势为来年讨个幸福的彩头
犒劳一家人 犒劳自己
春节的热闹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虽然短暂,但总有一些小火苗能悄悄藏在心底,继续温暖着我们。咱也不能就这么让年味儿“打烊”呀!试试上面25件小事,让春节余温变得更久。总之,这年咱还没过够,就让它在生活的缝隙里再“发酵”一阵子,说不定还能酿出更甜的滋味呢!
编辑 | 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