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增多
鼻痒、打喷嚏、鼻涕流个不停
大家以为是得了流感
其实还和这个原因有关
普通感冒
主要由致病力较弱的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症状比较轻,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没有全身性症状,很少有并发症出现。
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更强,症状也更重,全身症状明显,且以突然高热(发热高于38.5℃)、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为主,还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的症状。流感对身体的正气消耗比较大,更容易合并细菌感染或引起并发症。
过敏性鼻炎
当鼻腔接触灰尘、花粉、真菌、动物皮屑等外界过敏原刺激后,会在鼻黏膜下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E抗体,与周围肥大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E受体相结合,使患儿处于致敏的状态。当再次吸入同类致敏原时,就会出现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普通感冒:症状较轻,多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局部症状为主,以中低度烧多见,少见咳嗽,全身症状不明显,传染性较低。
流感: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但症状更严重,传染性更强。很多朋友都是在与流感患者或者隐性携带者接触后出现高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的表现会更严重。
过敏性鼻炎:一般不会有咽痛、发热、咳嗽的表现,以打喷嚏、流大量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等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也不具有传染性。
普通感冒:快的大约1~3天,大多数朋友在5~7天左右可以自愈。
流感:持续时间稍长,高热大多在发病3-5天后才会退烧,全身症状也会随之好转,轻症的流感大概1周左右可以自愈,但咳嗽、乏力等后遗症需要较长时间恢复。
过敏性鼻炎:如果接触到过敏原,过敏性鼻炎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如果没有接触到过敏原,症状就会迅速消失。一般过敏性鼻炎只在特定时间、地点发作。
简单来说,当鼻塞、流涕等症状伴有发烧、全身疼痛时,很有可能是流感或普通感冒导致的;
如果没有全身性症状,但鼻部症状容易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反复发作时,就要考虑是否是过敏性鼻炎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致病原和过敏原,但是身体健康的人可能不会染病,而抵抗力差的、有鼻炎的朋友就容易中招,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每个人免疫力的差异是不同的。这时我们要提高我们的免疫力,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①戴好口罩。戴口罩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即便中招,病毒的载量一般也不高。
②少聚集,不去高风险、人多的地方。
③出门回家后,及时洗手、消毒。
④每天定时开窗通风,避免致病原在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内繁殖。
冲洗鼻腔可以清理鼻腔里的致病原,也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缓解鼻塞的程度。
正确的鼻腔冲洗过程如下:
1、身体向前倾斜45度,头微微前倾,先冲洗鼻腔堵塞较重的一侧,将鼻腔冲洗器置于该侧鼻孔中,保持冲洗器垂直地面,按压冲洗;
2、冲洗过程中张嘴呼吸,不要说话,以免引起呛咳;尽量让鼻冲洗的水从另外一侧鼻孔流出,若流入口腔,可以吐出;
3、冲洗完毕,头微微前倾,让鼻腔内残余盐水排出,并按压对侧鼻翼轻轻擤鼻,切勿用力过猛或同时紧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以免引起鼻腔出血或中耳感染;
4、冲洗完严重堵塞的一侧,再重复上述过程冲洗另一侧,以免引起鼻咽部液压增高,导致中耳炎。
不过,如果出现下面这两种情况,就属于鼻腔冲洗的禁忌症了,这时就要暂停洗鼻,等症状痊愈再洗鼻:
①一周内有鼻出血。避免引起再出血。
②出现耳朵疼痛、胀闷的感觉。这多是因为洗鼻方法不当或是咽鼓管堵塞而引发了中耳炎,需要等症状痊愈后再进行洗鼻。
调理引起鼻部疾病反复发作的肺脾气虚体质,我们可以用健脾补肺的白桃鸡汤增强正气,减少发作的频率。适宜肺脾气虚型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
材料:五指毛桃30克、白术20克、辛夷花10克(包煎)、鸡肉200克(切片备用),清水适量。
做法:将五指毛桃、白术及鸡肉洗净下锅,文火煮四十分钟后,下辛夷花,再煮沸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通窍止涕。
服法:一周2~3次。2岁以上孩子辨证服用,3~6岁份量应减半 2~3岁份量应减为三分之一,2岁以下不宜用;蚕豆病可用。
如果流感已经发作起来了,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症治疗。如果发烧的情况比较严重,可以用解热镇痛药。在吃药退烧时也要多喝水,最好是温盐水,能加快排泄,带走体内热量。
如果在发热的同时,也有鼻塞、流涕等风邪犯表的症状时,可以配合苍耳通窍茶一起使用。各类感冒、鼻炎、鼻窦炎症状皆适用。
材料:苍耳子6克,辛夷花6克(包煎),白芷5克,薄荷3克。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后,加水适量,葱白3根,清水2碗,文火煎沸15分钟后趁热倒入杯中,放温后即可饮用。
功效:解表止涕,芳香通窍。
禁忌:苍耳子有小毒,不宜过量使用;血虚气弱者不宜服用;蚕豆病不宜服用。
感染流感康复后,咱们的抵抗力会 “虚弱” 一阵子 。这段时间,一定要好好守护自身正气。要是流感发作时,出现高烧一直不退,咳嗽咳得停不下来,喘气都费劲,精神头很差,或者上吐下泻特别严重的情况,千万别耽搁,赶紧去医院!
来源:广州日报、科普中国、数字北京科学中心、汕头发布、广东疾控等
图源:包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