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啦
广东人最喜欢的打边炉
又可以出场了
打边炉的时候
总有家人朋友说要趁热吃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
更忍不住把热腾腾的食物秒塞进嘴里
殊不知这样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
口腔、食管和胃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温度有着特定的耐受范围。一般来说,口腔和食道黏膜的耐受温度大约在50℃~60℃之间,而刚从火锅里捞出来的食物,温度往往远高于这个范围。
高温食物首先接触的是口腔,口腔黏膜在高温刺激下容易受损,出现红肿、疼痛甚至溃疡。长期吃烫食物,口腔黏膜反复受损,容易导致慢性炎症,影响生活质量。
食物经过口腔后,进入食道。食道黏膜同样娇嫩,面对高温食物的冲击,它会发生破损、溃烂等机械损伤。尽管食道黏膜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但长期反复损伤、修复容易诱发细胞异常增生突变,增加食管癌风险。
食物最终到达胃部,高温同样会对胃黏膜造成灼伤和炎症反应。胃黏膜受损后,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增加患上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的风险。
明知道吃烫食对身体不好,甚至有时会引发痛感,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欲罢不能呢?
其实,烫的东西带来的热痛觉和辣味一样,会刺激内啡肽的产生,给人痛快、愉悦的感受。
持续分泌的内啡肽会促进大脑另一种“快乐激素”——多巴胺的分泌,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容易上瘾。
我们常说“东西要趁热吃”,这个“趁热”,其实指在食物还没变凉,温热的状态下吃。
适当的食物温度可以提高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一些热食在温热状态下能够保持其最佳的风味和口感。
通常来说,口腔和食道的温度为36.5℃~37.2℃,能承受的食物温度为10℃~40℃,最高可以达到50℃~65℃。因此,65℃以上的食物就算是烫食。
但是,口腔黏膜对热的耐受程度较高,有时即使超过65℃也不会觉得特别烫。
建议进食前,先用手掌握住杯或碗,如果能轻松耐受5秒以上,就说明温度适宜。同时注意细嚼慢咽,能避免食物过热造成的伤害,也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长期食用过烫的食物,是食管癌的重要诱因之一。食管黏膜上皮娇嫩,对温度十分敏感。当食物温度过高时,容易使食管黏膜上皮受损,诱发诸多病变。若黏膜上皮长期受到热食的刺激,便难以愈合,病情容易反复,最终可能造成癌变。
经常吃烫饭、喝烫汤的人,可要小心了!过烫的食物不仅会损伤食管黏膜,还会引发急性胃炎。损伤的食管黏膜坏死后,会形成假膜,脱落后就成为溃疡。这种溃疡愈合后,能形成瘢痕,造成食管狭窄。患者常自觉胸骨后面疼痛和有灼热感,有时还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长期过烫的饮食,不仅损害食管黏膜,还容易损害胃黏膜。胃黏膜受损后,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同时,胃黏膜在受到损伤后,会代偿性加快增殖,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尤其是进食过烫的煎炸类食物时,因为煎炸类食物本身就可能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当胃黏膜受到损伤以后,这些致癌物质更容易进入人体,大大增加胃癌的发病概率。
食物上桌后,不要急着吃,最好等一等,让食物温度降低至60度以下时再食用。用嘴唇感受一下,当有一点点温、不烫口的感觉时,就是最佳的食用温度。
避免长期吃烫食,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让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降低对食管和胃黏膜的刺激。
白领们工作压力大,晚上与朋友小聚时要适量,避免晚上吃烫食过多。胃内不消化的食物在入睡时返流会刺激食管,增加食管炎和食管癌的风险。
小年之夜,围炉打边炉,温暖了家的每一个角落。但请注意,热腾腾的美食背后,隐藏着烫伤食道、增加食道癌风险的健康隐患。稍作等待,让食物温度适中,细嚼慢咽,享受食物本身的美妙,同时温柔呵护食道。鼓励家人一起养成“等一等,凉一凉”的好习惯,将这份关爱融入日常。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生命时报
图源:包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