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即将开启
无论是返乡探亲
还是旅游散心
出门在外 “人有三急” 时
公共厕所往往是我们的必经之处
不过
公共厕所里有些东西
哪怕再着急
也千万别碰
因为上面的细菌数量多得超乎想象
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上海一机场的保洁人员在更换厕纸的时候,直接把两卷纸放在地上缠绕!
来源:网络
网友纷纷感慨,本以为扯掉公厕卷纸最外面一节,就能躲开脏污,没想到还是想得太简单了。还有些朋友则表示“见怪不怪”,他们早在很多年前,就目睹过公厕卷纸被污染这类情况 。
来源:网络
不少人对公厕马桶圈避之不及,担心会因此感染梅毒、尖锐湿疣、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实际上,引发这些性病的病毒在脱离人体后极为脆弱,很难在光滑的马桶圈上存活。而且,这些病毒要成功传播疾病,不仅需要大量附着在人体生殖器官表面,还得恰好碰到皮肤黏膜的伤口。
通常,马桶圈表面不会存在大量新鲜血液、阴道分泌物或精液。在正常排泄时短暂使用马桶,基本不会接触到生殖器官,更不太可能碰到伤口。所以,因使用公厕马桶而感染性病的概率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致病性肠道细菌病毒,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诺如病毒等,才更值得警惕。它们主要通过污染手部、以气溶胶形式被吸入人体,从而对健康构成威胁。这也意味着,公厕里有些地方可能比马桶更具危险性。
在不少公共场所的卫生间,洗手液似乎是清洁双手的标配。然而,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想,洗手液并非高效杀菌剂,有些地方的洗手液,反倒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
央视记者曾对北京众多商场、餐厅的卫生间展开采样调查。实验结果令人咋舌,部分公共场所的洗手液,细菌含量高得惊人。其中,细菌菌落数最高的样本,每克竟达到2300CFU(细菌菌落数量单位)。对此,专家表示,这些洗手液已沦为“细菌的培养基”。
使用如此脏污的洗手液洗手,轻微情况会导致手上的创面出现化脓感染。若细菌数量更多、手上创面更大,细菌便可能直接进入血液。尤其是绿脓菌和金葡菌一旦进入血液,极有可能引发败血症、菌血症、菌毒血症等病症,严重时还会诱发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在公共厕所中,烘干机作为节约纸张、保护资源的替代品被广泛使用。然而,其是否干净健康,早在几年前便引发了争议。公共厕所的烘干机主要有双面和向下两种类型,尽管形式不同,但其工作原理却是一致的。问题恰恰出在这烘手机的进风环节。
由于烘手机位于厕所内,其吸入的是厕所的空气。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表明,厕所的烘手机在运作时,会“吸入”冲厕过程中溅起的细菌以及细菌孢子,随后又通过出风口将这些细菌吹出来,而且这个细菌规模不容小觑。
当人们使用完烘干机后,多种致病的细菌和真菌会附着在手上,其中不乏大量存在于粪便中的细菌,极其容易引发疾病。例如,这些烘干机中可能存在克雷伯氏菌,它可能致使人体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有阴沟肠杆菌,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建议:尽量不要使用公共厕所的烘干机,平时可以随身携带几片独立包装的干纸巾,洗净手之后用它擦手,以减少感染致病微生物的风险。
首先很显而易见,每一个人进入隔间上厕所时,基本都要摸门把手和冲厕按钮,这就加大了手上致病菌互相传染的风险。
其次,冲厕喷溅出来的水雾中常常也含有致病菌,而小隔间的门把手和冲厕按钮离马桶或蹲坑都较近,因此往往会沾染不少细菌。
首先公厕纸巾一般为了节约成本会选择比较优惠便宜的,是否达到安全标准不可得知。
另外,裸露在外边的一段卫生纸,由于长期暴露在公共厕所的空气中,携带致病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用来直接擦拭可能会有健康隐患。
如果遇到公厕的纸巾被上一个人用过、剩下半截暴露在空气中这一段纸巾最好不要用,但可以用它擦马桶,(尽量擦不和皮肤直接接触的地方)或者丢入马桶压水花。如果有电动感应出纸盒或者是封闭式的抽取纸巾盒可以选择从这里面取纸。最怕的就是一卷/一叠纸巾完全暴露地放在外面,这时还是建议用自带的纸巾。
从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看,人们如厕时通常喜欢选择最安静的地方,所以公共卫生间内最靠里、最角落的厕位往往被用得最多、也是最脏的。最靠外面的厕位反而最干净,不过其隐私性也最差。
边上厕所边玩手机时,厕所里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会附着在手机上,并通过接触粘到手上,从而传播疾病。
尽量选择蹲便,只能使用马桶时,在马桶垫圈上铺上一次性马桶纸垫或纸巾,防止接触马桶圈上的细菌而感染皮肤。
女性是受厕所病菌威胁的主要人群,如厕时在马桶的水面上铺一层纸巾,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花飞溅,避免致病菌进入尿道或阴道引起传染病。
开关门、冲厕所时可以垫上纸巾,避免直接用手接触表面,尽可能减少细菌的传播;便后认真洗手,确保双手和腕部都冲洗干净。
在外面洗手,最好还是在自来水龙头下,用流动水冲洗。
有自备的洗手液或者肥皂,用流动水冲洗至少15秒。
如果没有自备洗手液,那就用清水冲洗40~60秒,若时间过短,病菌容易残留在手上,让手部成为散播病毒的温床,冲完后用自备干净纸巾擦干就ok啦~
出门在外,公共厕所虽为解决生理需求之所,但其卫生状况却暗藏诸多隐患。从可能被污染的厕纸,到细菌超标的洗手液,再到易传播病菌的烘手机,每一处细节都不容忽视。记住这些举措,也是保护自身健康的关键防线。
来源:CCTV、钦州疾控、延津疾控微健康、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官微
图源:包图网
编辑 | 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