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农历年的
最后一个节气
民间常有大寒迎年的说法
临近春节假期
许多人开始规划到北方出游
那么在北方极寒的环境下
勇闯冰雪世界的南方人
需要储备哪些急救小知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
李莉 副主任医师为大家支招
什么?用润肤霜会增加冻伤的概率?
冻伤是冬季旅游的常见风险,尤其在寒冷、潮湿或者有风的地带,暴露在外的皮肤极易受冻伤。常见的冻伤部位包括手指、面颊、耳朵、鼻子等。
如何预防冻伤
建议穿着保暖衣物,佩戴帽子、围巾、手套,并随身携带暖宝宝、热水袋;避免长时间暴露户外,尤其是当温度极低或风力较大时,要定期进室内取暖;可以进行适当活动,改善血液循环,让身体“燃”起来。
润肤霜无法有效降低皮肤温度,可能会增加冻伤发生的概率。
如手、脚、面部感觉麻木,提示有冻伤的可能,需提高警惕。
可以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给身体“充能”。
冻伤的处理
发现冻伤后,首要步骤是要迅速脱离低温环境,不要直接用热水烫冻伤部位,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可用38°C至42°C的温水慢慢浸泡冻伤部位,液面高出冻伤部位的2-3cm,不易浸泡的部位如鼻、面部、耳朵可用42摄氏度的湿毛巾局部热敷。
对于冻伤出水泡者,小的水泡可以保留,大的水泡在低位破口引流,尽量保持疱皮的完整性,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冻伤部位经过复温后,可外涂药物,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包扎不宜过紧,保持创面湿润,避免干燥。一旦发生严重冻伤,请及时就医。
冰面行走需谨慎,防跌是关键!
冬季北方的道路常常结冰或覆盖着积雪,行走时极易摔倒。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的游客,跌倒带来的伤害可能会很严重。
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行走时,要尽量保持小步慢走。可以穿着专业的防滑鞋,减少摔倒风险。
若开车旅行,应事先检查车辆是否正常行驶,是否配备防滑链、雪胎等防滑设施,做好攻略,提前了解当地道路状况。
①对疑似骨折、脱臼者,尽量不移动患者,固定伤患部位,勿以受伤点做支撑,防止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②对跌倒昏迷的患者,立即拨打120,同时有外伤出血可以局部按压止血;
③对呕吐者,可将头部偏向一侧,清理口腔、鼻内呕吐物;
④对抽搐者,尽量将其平移到软地面或身下垫软物,松解衣物和领带,不要强行掰动抽搐的肢体,避免肌肉、骨骼损伤。
基础病患者出游,如何安心、放心地“耍”?
李莉副主任医师提醒,低温环境下,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加重病情,需额外留心。
患有基础疾病的游客,应在旅行前咨询医生,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在寒冷环境中活动,经过专业评估不宜者,应尽量避免前行,或选择温度合适的城市旅游。
老年人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游客,首先做好保暖措施,并随时监测体温、血压、血糖、指脉氧等,避免低温环境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患者需随身携带常用药物,并避免前往远离市区的景点,确保病情发作能得到及时救治。
基础病急性发作如何处理
如果出现口角歪斜、口齿不伶俐、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请尽量选择当地有卒中中心资质的医院就诊。
如果出现胸痛、胸闷,先保持镇静,自测血压、血糖,必要时拨打120,尽量到胸痛中心建设单位的医院就诊。
如果出现头晕、意识改变等症状,自测血糖,必要时于当地急诊就医。
如果血压突然升高,先保持冷静,口服自备的降压药,若控制不佳,请及时就医。
流感高发,出门在外要注意!
冬季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北方气候干冷,室内空气不流通,增加了流感病毒的传播风险。李莉副主任医师提醒大家,出门旅游也要注意防流感,确保获得更佳的旅游体验。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出发前最好接种流感疫苗,增强身体免疫力。
保持卫生
勤洗手,避免与咳嗽或打喷嚏的人群密切接触。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等流感症状,请及时就医并注意休息,避免病情加重。
内容指导专家
急诊科副主任
冬日雪乡,银装素裹,大自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了独一无二的迷人景致,但寒冷和复杂多变的天气,也给游客们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挑战。希望每一位怀揣憧憬的旅人,都能从容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拥有一段愉快且安全的冬日之旅。
来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图源:包图网
编辑 | 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