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座部佛教?

文摘   2024-12-16 08:31   澳大利亚  

    


什么是上座部佛教? 这是一个过于根本但又极难回答的问题。在过往,大多数的宗教语境都把大乘佛教与上座部(小乘?)佛教视为彼此相互排斥的概念。但事实上,上部座这个名词,一开始并不是处于大乘的对立面。现在我们所说的上座部佛教,主要流行于以下五个国家: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寨。但如果要问「上座部」是怎么来的,那得回到佛教还在印度半岛上发展的时期。



01
从「根本分裂」说起


佛陀死后,后人(僧团)开始群聚在一起,对佛陀的教导进行系统化整理。整理的时候,不同地区的僧团对佛陀说的「戒律」产生解释上的争议。在第一次大家(其实满多人没有参加,另外开会)集结开会时,大家对佛陀传下来的言说态度一致,戒律也大致无疑,却在解释「小小戒」上碰到麻烦。原因是,佛陀过世前曾说过: 「我死后,可以改/舍某些小戒律。」但尴尬的是,佛陀并没有说明所有戒律里,孰大孰小,因此多了讨论空间。这个争议在这次集结并没有平息,反倒随着当时佛教在各地发展,争议越扩越大。


在佛陀死后约100年前后,大家(同样这里出现代言性问题)又集结讨论了第二次。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里,这一次集结有着明显的「地区」抗衡。西边的僧团看不惯东方僧团向民众求施钱财,于是彼此集结,针对戒律进行辩论。当然,当代佛学对于他们到底在吵什么,有着各种说法(五事、十事……)。但可以较为肯定的是,这次集结讨论后,整个佛教分成许多部派(有2, 3, 4…不同说法),后续分枝发衍更达到20之多。因此这次集会事件又被称为「根本分裂」,佛教从「原始/ 早期」佛教转为「部派佛教」。



02
开枝散叶─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的发展实在太复杂,且让我用比较片面简单的版本说明。上面提到的重

要事件「第二次集结开会」,普遍认为发生在孔雀王朝 的第三任国王阿育王任内。


补充一个冷知识,如果你到曼谷想逛Terminal 21,若搭BTS 就得在阿索克Asok下车。阿索克的泰文是อโสก,这个词来自巴利文,意思是 ไม่โศก,不要忧虑的意思。阿育王的另一封号正是「无忧王」。所以这一站可以意译为阿育王站/ 无忧站。再加码一个: 如果你来曼谷想去伦比尼公园,MRT 就有一站叫Lumpini。这个地名另有深意: 佛陀出身之地。


回到原来话题。自此,原本西/ 东对抗的僧团逐渐成为最原初戒律非常坚持的「根本上座部派(包含橘色分别说部、红色说一切有部、绿色犊子部)」,以及认为戒律可以因地制宜的「黄色大众部」。阿育王(与其子嗣)大张旗鼓地派遣僧团传教(下面会提到),传教的结果是: 各地不同的宗教实践,又形成了不同派别。当时传到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的分说部,发衍成后来的赤铜鍱部(Tambapaṇṇiya)。赤铜鍱部后续又继续发衍成三派,而后来占上风的大寺派(Mahavihara) 成为后来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的主旋律。他们所编的佛教历史《大史(  Mahavamsa )》也成为研究上座部佛教的经典。



03
对外传教


据《大史》的记载,西元前二世纪,阿育王召开了第三次开会集结。此次集结除了解决争议外,也决定派遣九大僧团出外传教。有的到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河谷地区、有的到现在印度河出海口、有的到很西边的希腊化地区……。后来影响最盛的,莫过于上面提到的斯里兰卡,以及中南半岛的Suvannabhumi。


没错,这里说的中南半岛的Suvannabhumi,和现在曼谷国际机场苏万那普是同一个字。就梵文的解释,苏万那普是黄金之地。在佛经中只记载它在「恒河以东」,可能是中南半岛的下缅甸、暹罗或寮国柬埔寨任何一处。泰国用这个地名为机场命名,也带有一种佛教地缘政治的味道。


但泰国也不只有「佛教」地缘政治,也有婆罗门教的。例如大家常去看的前前朝首都「大城Ayutthaya 」,该地名的来由就是婆罗门教神祇 罗摩(Rāma) 的出生地。罗摩是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毗湿奴的化身。该名号后来也被大城时期的国王引用为君主的头衔: 拉玛。而这个传统一直延用到今天。


于是,来自印度半岛的上座部传统,就这样开枝散叶到了许多地方。但其实,这时期绝大多数传教地区,其宗教实践融合了各派别的传统,而佛经的语言则是梵文。这些教派和印度本土仍有密切联系,因此其荣枯可以说和发源地一与共之。在六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本土地位开始动摇。由于兴盛的区域主义,让佛教各部派有了更显着的分化倾向。印度教与耆那教纷纷与佛教产生竞争。西元约1000年之后,印度半岛因「白匈奴」嚈哒、土耳其慕斯林与波斯人依序入侵,佛教势力走到了最低处。随着印度本土势力衰弱,「海外」的各派别也随之疲弱……除了斯里兰卡。



04
大乘?小乘? 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建立


相较于印度本土佛教势力衰微,斯里兰卡佛教发展昌盛地让人诧异。有此一说是佛教一直受到斯里兰的政权的支持,但是是在支持「什么」呢? 这里的「佛教」比一般想像地更加复杂。


阿育王召开第三次集结后,派出僧团到斯里兰卡宣传佛教。尽管佛教受到当时政权的支持,但花了三百年的时间(也大概就是西元三世纪),民众才开始逐渐从婆罗门教信仰转向佛教。斯里兰卡的佛教发展,大致上可以简略成两个宗派的竞争: 大寺派(Mahavihara) 与无畏山派(Abhayagirivihara)。在12世纪以前,大抵上是无畏山派占上风。五世纪到过斯里兰卡的法显就曾说过当时的无畏山派是主流。七世纪唐朝的玄奘与义净则把当地的佛教称为「上座部」,并对当地做了些纪录: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僧伽罗国(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一曰摩诃毗诃罗住部(大寺派)。斥大乘习小教。二曰阿跋邪只厘住部(无畏山派)。学兼二乘弘演三藏。


文里同时出现了「上座部(Theravada)」跟「小乘(Hīnayāna)」两组辞汇。以前的刻板印象是这两组概念可以划上等号,但自1950年世界佛教徒联合会开会决议后,「小乘」一词就不再被使用了。理由除了「小」字所隐含的歧视意味外,还考虑了佛教部派的发展历史。现在,上座部佛教一般而言专指在斯里兰卡正典化后的佛教,而「小乘」则指佛教还在印度本土发展时,和「大乘」相异的派别。大乘和小乘两者对于「解脱成佛」这个终极目标有不同的诠释,但两者的源起至今仍是佛学中的谜,各派有不同的解释。事实上,学者Nattier (2003) 就指出大乘跟小乘两者并不是相对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概念,因为它俩在同一个时代并没有实际的关连。透过玄奘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的大乘和小乘是可以共存的,不同的派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两个传统的影响。


回到斯里兰卡。其实佛教在这座岛上也是受挫不断。从5世纪开始到11世纪,斯里兰卡就饱受战争之祸,岛上数个不同城邦的国王彼此争战,也和印度的政权相持不下。战争稀释了原本给予佛教寺庙的资源,佛教开始趋居劣势。有多劣势呢? 西元1070年岛上终于统一,执政者想要复兴佛教,却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修行者组织僧团,还得派人去缅甸取经。这场佛教复兴运动长达200多年,最后大寺派取代了以前无畏山派,成了主导斯里兰卡佛教发展的教派。现在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多遵循大寺派的传统。



05
「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与「巴利三藏」


南传,在当代空间上指的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寨五个国家。那在移动上,他们在传递些什么呢? 最显着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特色,莫过于「巴利三藏[Tipitakaพระไตรปิฎกภาษาบาลี」(中文世界所熟知的大藏经),也就是用巴利文写下的早期佛教经典,总共有45大册。


这里可以延伸两个问题: 三藏是哪三藏,以及为什么要用巴利文写。



三藏,顾名思义有三个部分: 记载教规戒律的律藏(Vinaya Pitaka)、记载佛陀教导的经藏(Sutta Pitaka),以及阐述佛法教义的论藏(Abhidhamma)。三藏的作者概念其实和论语很像。如同孔子般,佛陀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因此其弟子在佛陀涅槃后,集结(就是前面提到的集结开会)他的言论。不过,三藏中也不全然是佛陀的言行纪录。比如说论藏,我们可以将它视为后人在佛陀教导基础上,所发展出的哲学。其中最重要的精华在讨论什么是「无我anattā  อนัตตา」概念。 Aj. Potprecha 就把论藏视为佛教从「原始」发展到「部派」的标志。


至于为什么要用巴利文书写呢? 其实早期的三藏都是以朗诵记忆的方式代代流传,文字纪录是后期的事。据上座部的传统,三藏第一次被完整书写纪录是在西元前一世纪的斯里兰卡。不过当时使用的文字系统依地区而异,各种传统所收入的经典也都不太一样。直到五世纪,身在中印度的觉音Buddhaghoṣa 到斯里兰卡寻找古老版本的佛经,才把岛上用僧伽罗语纪录的佛经整理、翻译成巴利文。巴利三藏至此才比较确立地被使用与流传。觉音同时也是上座部佛教的理论大家,他写的《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到现在仍有崇高地位,被誉为修行者的百科全书。有趣的是,学者 Kalupahana (1994) 指出其实觉音他在清静道论中巧妙地融合了上座部正典与大乘思想。再一次,上座部与大乘之间的关系,比原本我们所想像的二元对立更微妙地多了。


那觉音为什么要把经典翻译成巴利文呢? 当今的巴利文成了五个上座部佛教国家的通用语言(仅限书写跟诵经),这件是绝大部分得归因到觉音对巴利文的「复兴」。在上座部的传统中,巴利文是一套纪录佛陀所说的地方方言摩揭陀语(Magadhi)的书写系统。上座部以此来宣称自己所操持的经典最是贴近佛陀的教导。但回到佛教发展史上来看,使用巴利文的理由更为复杂。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后,新的学说与讨论就发展甚少;但在印度半岛上却可是蓬勃发展,各种派别使用着古典梵文,发展新颖的佛学理论。所以,觉音在斯里兰卡将本地的僧伽罗语翻译成巴利文的工程,可以说是佛教中的「古文」运动,用以制衡印度半岛上以梵文为基底的「流行」论述。


回到「南传」,通常我们会把南传佛教视为「斯里兰卡上座部巴利经典往东南亚传递运动」。顺序大抵上是: 缅甸(11世纪后期) → 泰国(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素可泰时期) → 寮国、柬埔寨(14世纪末)。这个时间轴仅能表示个大概,箭头前后并没有强烈的因果,以当代国家为空间单位也只能表示大概地区。每个地区的改宗过程都很复杂,比如说,素可泰宫廷所信仰的上座部,并不是直接由斯里兰卡斯僧团传入的,而是源于泰国南部洛坤府(Nakhon Si Thammarat นครศรีธรรมราช) 。这些复杂的区域细节,往往会把下面这种地图解释地更铺说迷离。



在「南传」之前,东南亚的宗教地景早已色彩斑斓。比如说当地的自然崇拜信仰、由印度传出的婆罗门教,以及阿育王时代对Suvannabhumi地区的佛教宣传。因此,东南亚并不是空白一片地接受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传统,相反地,东南亚的上座部传统往往融合当地原有的佛教或其他宗教传统。例如 尊胜菩萨Ushisavijaya在东南亚很常出现,但根本不在巴利三藏的纪录之中。


 



推荐阅读

我们的路





THE END

编辑:多大事  | 视觉:多大事
供图/视频:网络
公众号内容承办:多大事文宣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多大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工作,方便读者,但不代表多大事立场与观点。活动举办与报名等事项与多大事无关,请单独联系。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图文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多大事
聚焦海外,推动中国佛教全球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