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和大乘的差异以及它们的「佛—世界」观

文摘   2024-12-17 08:31   澳大利亚  

    


一般而言,佛教的终极目地是跳离轮回,从受苦中解脱。目标看似一样,但有着不同的差异。以下是四种不同的「情境」:


A. Buddha : 完全悟道,已涅槃(Nirvana)脱离轮回(Saṃsāra)的佛。例如Gotama Buddha 释迦摩尼佛。

B. Bodhisattva : 也就是菩萨,例如我们熟知文殊、普贤。菩萨住在三界观中「欲界」最高一层,也就是三界观全部31层中的第11层。意思是: 菩萨本人并没有跳出轮回,因为祂有重要的任务: 下辈子投胎成人,变成下一世的Buddha (这是上座部的观点: 只有人才可以成佛。大乘传统的成佛则有不同说,请见第七节的Q3 )。因此,菩萨又称为「未来佛」。在上座部传统中,整部巴利三藏只提过一位菩萨,祂就是弥勒Maitreya

C. Pratyekabuddha : 也就是辟支佛。辟支佛是个孤独的存在,他生在没有佛陀也没有佛法传世的年代,但他仍然靠自己的努力涅槃解脱了。他跟佛虽然都离开了轮回,但佛有留下法,辟支佛没有。

D. Arhat : 中文翻译是阿罗汉。阿罗汉会生活于佛已涅槃,但佛法仍在年代。他是跟随佛陀教导并传递佛法的人,而最后和佛一样脱离了轮回。和辟支佛一样,阿罗汉也不具有让别人悟道的能力。

汉传佛教佛教传统中,成佛另有十地菩萨系统。


01
上座部和大乘的差异

传统而言,认定上座部与大乘的差异,就出现在对于「解脱」的定义。上座部认为,修行的目标就是成为阿罗汉,脱离轮回,达到不生不灭的解脱境地(只要还在三界观世界里,就会一直重生)。但大乘认为,修行的最高理想是先成为菩萨(尚未脱离轮回),才有机会在「来世」帮助其他菩萨或佛弘法助人。也因此大乘传统上认为是在天界成佛(脱离轮回)。我并不清楚大乘传统的社会倾向是在什么政经背景下形成的,但在网路上常会看到大乘信仰者用菩萨理念来攻击上座部传统的「个人与自私」倾向。是说,如果真的「自私」,那应该也很难涅槃吧XD 用当代功利的眼光去看不同成佛状态,我个人认为是理解佛教没什么太大助益就是了。

尽管看起来上座部跟大乘两个传统在「解脱」的理想上差很多,但在实践上,往往会有重叠的部分。 Williams (1989) 就指出当代泰国很多「高僧」就被认为是菩萨。我也在课堂上问过老师说,佛陀脱离轮回后,就不在世界上啦,是一个不管众生死活的概念嘛(超造口业)? 也正是这样的问题,在大乘传统就有三身(Trikāya)的概念(源于婆罗门教的化身概念)。三身的大致概念是: 

a. 法身dharmakāya: 指不论佛存不存在都常住不变的世界的真理,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佛陀是与真理无别的。

b. 报身 saṃbhogakāya: 报身有两种。一是是佛陀为了帮助初地(初地到十地是一般大乘共同承认的成佛前的最后十个阶段) 以上菩萨所现的身,又被称为「他受用报身」。二是佛陀自己因过去世的修行而成就的自己的身,被称为「自受用报身」。

c. 应身nirmānakāya: 又称化身。 是指佛陀为了不同的生命,变化成不同型态来说法的身。一般大乘传统认为历史上的释迦牟尼就是属于化身。



02
两种传统看待佛与世界的关系


上座部跟大乘之间的差异,还牵涉到了世界观。基本上世界观—三界观是相同的(但泰国的就比较特别,是采用素可泰利泰王所写的版本),顶多在不同传统中,有不同层数的架构差异。但是「一个世界」可以有几个佛呢? 上座部认为「二佛不共世」,但大乘认为「十方及无量诸佛」。
在往下看之前,可以参考这个影片: 《佛说大千世界变相图》。这支影片会简单清楚的介绍佛教的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跟三千世界。


03
大乘的佛-世界观点

在大乘的系统中,世界比较像是平行时空,所以有(三个吧):

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有释迦摩尼佛(Gotama); 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Amitābha); 东方「净琉璃世界」则有药师佛(Bhaiṣajyaguru).

这些世界跟佛的地位是平行的,但在不同教派,有着不同的空间设定。比方说台湾人习惯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就认为只要口念佛号,就可以往生后前往「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去我们自己世界的天堂,而要去另一个世界呢? 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苦痛烦恼」,可以说是一个较为方便的法门。这样的法门固然会招致以苦修为主的教派的批评,但也可以视为是对传统佛教繁文缛节的反动。顺带一提,藏传佛教则有十方佛系统,就是说有十个不同的佛国世界。


04
上座部的世界佛-观点

上座部对于世界与佛的关系,大抵秉持原始佛教的想法,将佛法的在时间上的流通程度区分为三个时期:

正法: 这段时间通行着由释迦牟尼佛与其第一代弟子所传授的佛法。这个时间段能解脱的人颇多。

像法: 这段时间虽然解脱的人不多,但持行佛法的人数还是很多的。

末法: 这段时间虽然仍有佛法,但信众不多,而且僧纪混乱。

末法之后,佛陀的教导就消失了,要等待下一个佛降世,世间才会重新有佛法。而这位就是未来佛–弥勒菩萨。

这三个时期在不同的佛教传统中,有不一样的时间长度描述。但「末法」这样的末世论(佛法激几快亡佚,得不到解脱)想法,在佛教发展中激起不同的反应。例如素可泰时期的利泰王,就认为自己身处末法时期,所以要编撰「利泰王的三界观ไตรภูมิพระร่วง」一书推广上座部佛教。不仅是上座部,属大乘系统的东亚净土宗也认为就是身处末法时代,才需要靠「外力」(念其他世界的佛号)才能解脱。末法的概念也影响了当代泰国僧团行为。他们认为现在有太多僧侣在FB 或其他媒体平台po清凉照、性感pose、炫富和展现超自然神通,所以立下新规禁止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另外,上座部跟大乘对于佛-世界观点的出入,可以从《入大乘论》中看出端倪。小乘行者问:「问曰。如佛所说。一世界中无二佛出。云何菩萨见十佛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亿百千那由他微尘数诸佛?」,他也问:「问曰。释迦牟尼佛。亦能遍一切佛国。何必余佛?」。


05
两种传统对于「佛」格的看法

在上座部的眼中,大乘有一种Docetism的倾向,也就是会把佛(指的是Buddha) 视为「非一般人」,是神圣、超脱的存在。这点从三身Trikāya 的概念可以窥见一二。 Xing (2004) 也指出佛陀被描述为一个具有无数超自然属性的全能神祉。确实,小时候看的佛陀生平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例如一出生就会走啊、静座开眼就可以驱走野兽跟恶火……

上座部传统则认为佛只是一般人,和我们一样。所以早期上座部发展中,有诸多对佛「法」的讨论,也就成为后来巴利三藏中的论藏,例如论藏中的 Kathavatthu(论事)。许多人(诸如Ajahn Sucitto ) 提到论藏的发展和上座部有着紧密的关系,但这并不意谓着大乘不讨论佛法中的哲学层面。大乘的论藏发展虽然比其他部派佛教晚,但在哲学(特别是认识论方面) 讨论甚深。有网友便提到: 「多数当代佛学研究者认为上座部与大乘佛教的教理(哲学)都是对于「空性」的发挥,只是前者着重于「我空观」(自我的非实体性) ,而后者除了我空观以外更兼具「法空观」(事物的非实体性)。 」

如果单纯地把大乘跟上座部的差异化约为重「佛」与重「法」,那会是过于化约的危险说法。如同前面所说的,这两项传统不一定是壁垒分明,特别是在佛教学说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两者更多的得是互动。比如西元五世纪的印度佛学家陈那Dignāga,他的背景是先犊子部(根本上座部)后转大乘。他发展出的「量Pramana」概念掀起了当时印度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写到这里,其实佛教理论发展,就像是当今学术界一样,有各种竞争的学说。如果我们仅用大乘跟上座部两个标签来标志佛教学术的讨论,那就像(比喻啦)只用结构和行动讨论社会学一样,不能说不对,但也不太合乎时宜了,也忽视学科内部的异质性了。

 



推荐阅读

我们的路‍‍‍‍‍‍





THE END

编辑:多大事  | 视觉:多大事
供图/视频:网络‍‍‍‍‍‍‍‍
公众号内容承办:多大事文宣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多大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工作,方便读者,但不代表多大事立场与观点。活动举办与报名等事项与多大事无关,请单独联系。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图文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多大事
聚焦海外,推动中国佛教全球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