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工作远比当和尚重要?科技进步丑闻频出,柬埔寨出家人数频频下降

文摘   2024-12-24 08:30   澳大利亚  

    


在中国,偶尔能听到因顿悟而出家的例子。许多人因看破红尘或追求内心的平静,选择剃度出家,穿上海青,搭上幔衣,开始清修的生活。这种选择深植于中国佛教文化的悠久传统之中。自汉代佛教传入以来,经过千年的发展与融合,中国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教和社会生态,出家被视为个人修行的重要体现。


与之相比,柬埔寨的出家更多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义务。过去,几乎每位年轻男子都需出家一段时间,身披橙色袈裟,持黄伞,严守佛教戒律,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这种仪式不仅象征迈向成年,更被视为积累功德、报答父母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现代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选择出家的年轻人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及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柬埔寨的历史经历多个宗教盛行时期,包含古代吴哥王朝的婆罗门教时期,以及新婆罗门教、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等多个时期。佛教是于西元3世纪时传入柬埔寨,直到今天仍是柬埔寨国教,全国有95%以上的民众都是佛教的信奉者。


僧侣在柬埔寨和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只要身为和尚,就会被视为不可侵犯的对象,享有不得拘捕、不需纳税、不服兵义等特权。同时,出家也是柬埔寨人的宗教义务,上至国王,下至凡夫俗子,一生都必须出家一次,社会才会承认他为合格的成人。出家同时被认为是答谢父母,为家族祈福的方式,不过出家时间长短不定,少则数礼拜,多则数年甚至终身,由出家人自行决定。僧侣决定还俗后,在就业、婚姻、工作职场上都有优越的条例保障,社会也会尊重曾出家过的人。


不过,近来柬埔寨的出家人,特别是年轻出家人数逐渐减少,根据GLOBE资料表示,主要原因是年轻人认为僧侣生活太过无趣,比起高科技下的生活逊色许多。以金边市区的Wat Langka佛寺为例,人数从之前的300人,降到现在100人上下。大多年轻人认为佛寺生活过于拘束、压抑,生活乐趣被限制,比起跟朋友出游和家人相聚,僧侣的日子显得没什么吸引力


另外,有年轻人认为努力念书,然后找个好工作,拿个好薪水,远比去当和尚来的重要许多。在红色高棉结束后,学校体制被破坏殆尽,因此如要学习知识,只能到各区寺庙中,出家兼上学。在当时,寺庙同时有教育的功能,老一辈的和尚会教导小和尚们佛教真义、文学和卫生常识等,若是较穷苦的人家,通常会将小孩寄养在寺庙,让小孩得到学习机会,因此柬埔寨寺院一直以来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兼具文化、教育、艺术功能。


然而,当柬埔寨每人至少都有1.3部手机,有32.5%人口使用网路,到寺庙学习就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方法,而应谨守戒律的僧人,发生破戒犯罪的新闻也越趋常见,包含诱拐孩童、强暴、持有毒品和索贿等问题,让民众对僧侣的社会观感越来越差。虽然柬埔寨佛教团体曾出面呈清说明这些问题皆属个人行为,与佛教和寺庙无关,但仍无法平息众怒和洗清污名,也让原本有意出家的年轻人产生顾虑,而放弃出家之路。


虽然如此,柬埔寨仍是佛教大国,佛教思想也深深地影响柬埔寨人的日常生活。虽短期内佛教的观感可能不好,但应只是暂时,毕竟柬埔寨文化和佛教文化密不可分,已融入当地人心中,就算科技再怎么日新月异,佛教还是占有一定份量。如果下次在柬埔寨看到僧侣,也请记得要以尊敬的心看待他们,出家生活清贫刻苦,比起外面的花花世界,他们选择了出家修行,为父母祈福,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缘分。


 



推荐阅读

我们的路




多大事
聚焦海外,推动中国佛教全球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