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上座部佛教的比丘跨越大洋,踏上美国的土地时,他所面临的不仅是文化和地理的转换,更是一场心灵与信仰的真实挑战。本文通过一位尊敬的上座部比丘的亲身经历,探讨了外来佛教僧侣在美国社会中所遭遇的适应问题和文化碰撞。
尊敬的皮亚南达尊者,作为洛杉矶法胜寺( Dharma Vijaya )的住持,从斯里兰卡孤身来到美国,再到创建寺院,其个人经历揭示了在美国作为外来佛教僧侣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化。
接受采访的皮亚南达尊者。
1976年7月4日,美国迎来独立二百周年庆典。就在这一天,皮亚南达尊者(Venerable Walpola Piyananda),一位来自上座部佛教传统国家——斯里兰卡的比丘,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他的使命是弘扬佛法,传递佛陀的智慧。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这片看似繁荣的土地,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冲突和生存挑战。
皮亚南达尊者的第一站是加州北部的一座华人佛教寺庙金山寺(Gold Mountain Monastery,)。在这里,他仅停留了短短几天,随后搬到了洛杉矶。洛杉矶的现代化、快节奏和多元文化氛围,让这位来自斯里兰卡乡村的上座部佛教比丘感到不知所措。起初,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按照上座部佛教的戒律,比丘需依靠在家人的供养生存,他们不能触碰金钱,也不得自行烹饪食物。然而,在这个全球最具资本主义特征的国家,皮亚南达尊者既无经济来源,又完全不知如何为自己准备食物。一度,他甚至饿到昏厥。
幸运的是,洛杉矶的泰国移民社区伸出了援手。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对这位来自异国的佛教僧侣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然而,这段经历仅仅是他在美国旅程中艰难适应的开始。
在美国的头几周,皮亚南达尊者面临了巨大的心理和身体压力。他经常被误认为是哈瑞奎师那教(“哈瑞奎师那”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在密歇根州各地都有信徒分布。“哈瑞奎师那”邪教组织因虐待儿童和洗脑而被人所唾弃。)的成员,因此遭受嘲笑甚至辱骂。除此之外,他对美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一无所知。例如,圣诞节期间,他穿着袈裟、穿着凉鞋行走在寒冷的芝加哥街头,这样的情景令人既心疼又无奈。
与此同时,来自斯里兰卡移民社区的期待也让他深感压力。他们希望他严格遵循传统的上座部僧侣的生活方式,比如穿着传统袈裟、赤脚行走、不与女性握手。然而,在与美国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些习惯常常让当地人误解他的行为为傲慢或不礼貌。
为了更好地在美国弘扬佛法,皮亚南达尊者不得不在佛教传统和社会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他不仅努力学习如何适应当地的文化,还逐渐意识到,他的使命是让佛教智慧融入美国社会,而不仅仅是满足特定移民社区的理想化期待。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志同道合的僧侣共同创立了新的佛教寺院——法胜寺( Dharma Vijaya )。这一决定为他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也让他得以接触更广泛的信众群体。
在洛杉矶这样一个依赖汽车的城市,比丘若不驾车几乎寸步难行。尽管驾驶机动车在传统佛教戒律中不被提倡,但皮亚南达尊者意识到,如果不这样做,他就无法有效地与社区建立联系,更无法践行弘扬佛法的使命。
此外,他在多所大学求学,并频繁受邀到宗教团体或世俗机构发表演讲。在这些场合,他必须与听众握手问候,其中包括许多女性听众。虽然这似乎违背了比丘戒律,但他明白,在西方文化中,这是表达尊重和礼貌的重要方式。他将这些行为视为在特殊文化背景下对佛教教义的灵活应用。
皮亚南达尊者在美国的经历,是传统佛教与现代社会碰撞的缩影。他在面对文化差异和生活挑战时,展现了智慧与灵活性。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适应之旅,更是佛教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寻找新表达方式的生动写照。
通过他的努力,佛法的智慧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也为后来的僧侣和信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推荐阅读
我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