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是不是日本人给孙文安的姓,所以他自己不用?

学术   2024-10-21 08:35   安徽  


孙中山为什么自己不使用“孙中山”这一称呼呢?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姓名虽是符号, 但中国传统上更重视“名从主人”的说法。不论是中山或是孙中山,都是别人所取用的姓氏、姓名,不是本人或长辈给取的,于俗可容,于理无据。况且,中山二字之含义,细想起来,孙可能极不舒服。要知道,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灭中国藩属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逼迁其王至东京,以“中山侯爵”名义,处于囚禁状态。当中国第一任驻日使臣何如璋抵横滨时,原琉球王听到消息,还派亲信秘密跪见天使,请求代为申冤复国。这是何等可悲可耻之事!如果一个大国领袖的姓名来源于亡藩辱爵,情何以堪!于是孙对不明就理之人,尽管由他们去用(不辨),反正外界没有人知道其中原委;但如果自己也使用“孙中山”,煌煌大字落笔留于档册,为外人笑,自己也觉得诛心。这大概便是孙本人不使用孙中山这个名字的缘故。因此,孙中山是一个被取和被用的名字。

给孙中山取中山姓氏的平山周,是日本福冈县人,号南万里。经犬养毅派遣到中国调查反清的秘密会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宫崎寅藏一起结识孙中山,曾参加兴中会。孙中山在日本流亡时,为避日本人歧视及秘密通信起见,改换日本人名——高野长雄,即由他所代拟。1897年9月27日,平山周等陪同孙中山到东京拜访犬养毅,辞行后,入住对鹤馆内,因不便登记真实名字,且刚经过日比谷的中山忠能侯爵的邸宅,平山周建议写"中山"二字,孙中山又在其后加一"樵"字。以这个名作为日本人的名字有点儿怪,孙说,这个意思表明我是“中国的山樵”,故以“樵”字为名。“中山”之名便从此开始使用起来了。

因满清政府对孙中山进行通缉,孙中山遂以平山周聘请的汉文教师的身份留居日本发展革命力量。平山周在此十年间一直是孙先生的积极支持者。戊戌政变后,他曾至北京营救梁启超脱险。后与毕永年赴湘鄂各省结交秘密会党。光绪二十八年与内田良平等建立黑龙会,策划与沙俄争夺我国东北和蒙古的活动。三十三年同盟会内部发生分歧,他从中挑拨,从此与孙中山不合,往还渐疏。在1907年汕尾“幸运丸”运械一事有泄露机密嫌疑,从此不复孙中山信任,闹翻后,二人便中断了来往。

至于把孙中山这个名字叫开的章士钊,则始终没有加入过“孙的政党”(从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直到中国国民党)。1903年,章士钊在翻译宫崎寅藏的《三十三年之梦》时,由于章士钊早年在武昌学堂学过一点日语,对日文自称是一知半解,他并不了解日本姓氏的规矩。在书中,章士钊贸贸然以‘中山’缀于‘孙’之下,而牵连读之曰‘孙中山’。这一起初的误称遭到了孙文朋友王慕陶的强烈反感。他找到章士钊理论,以范雎化名张禄的例子说明,人们只称他为“张先生”,而不是“张范先生”,质问章士钊怎么能把两个姓(“孙”、“中山”)叠在一起来用。然而,章士钊却无奈地表示已经这样了,无法改变。

令章士钊意外的是,尽管开始时引起了争议,但“久而久之,从不见有人提出问题”。更加让人吃惊的是,听说孙文本人“似亦闻而默认”。于是,《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刊印后,“一时风行天下,人人争看”,再版时也改成了《大革命家孙中山》,从此孙文又多了一个“孙中山”的名字,成为革命事业里最响亮的名字之一。将“孙文”错译成了“孙中山”,这一误译逐渐被广泛接受并传播开来,成为孙中山的“正式”名称‌。

1915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人扶植下组建中华革命军,武力讨伐袁世凯政府。日本人萱野长知被孙中山委任为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顾问,在山东青岛设立司令部,日本军队掌握的胶济铁路沿线全力协助。中华革命军所用枪械全部由日本供应,日本人还组织了一些野战医院专程负责战场医疗。由于当时中弱日强,孙中山不得不对日本人进行倚仗,日本人也对孙中山进行部分帮助,双方展开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微妙而不为我们所了解,但通过俞辛焞先生的《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一书,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日本是孙中山交往最长久,最广泛的一个国家。孙中山的三十年革命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居住或是停留在日本,并将其作为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例如,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在日本吸收留日的进步学生,其中不乏如黄兴(宏文学院)、宋教仁(早稻田大学)、胡汉民(宏文学院)、张继(早稻田大学)和陈其美(警监学校)等有识之士;与日本各界交往密切,结识了犬养毅、宫崎滔天、梅屋庄吉等在革命中有较大贡献的好友;与日本政府交往频繁,并购买用于起义的武器装备。

众所周知,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关系紧密,但日本友人为何帮助孙中山的原因却并不为大家所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为日本的利益——例如桂太郎,作为陆军大将,桂太郎首先考虑的自然是日本本身。看到孙中山有成功革命的希望时,为了可以更好地控制中国,必然的方法就是与孙中山交好。

2、为高尚的人格——例如南方熊楠,早因孙中山被囚于清驻英使馆而闻知孙中山的大名。作为东亚人,南方熊楠性情刚直豪迈,有着正义感,且自尊心很强。他同情孙的革命事业,给予孙以很大帮助,把孙介绍给很多其他的日本友人,给孙得到日本政府帮助的机会。

3、为纯粹的友谊——例如梅屋庄吉,他为孙中山的多次起义提供大量资金而不求任何回报,只是想尽一个朋友力所能及的事。据教授中村义说,仅资金援助就远远超过10亿日元。

而孙中山与日本政府的关系却是时好时坏,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及认识是谴责但又抱有希望。为何谴责,一是为日本的帝国主义这一正确的认识;二是为实现期望的目的,希望可以通过谴责日本来获得日本的反省及帮助。而在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孙对日本抱有希望——希望破灭——谴责——又抱有希望这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日本政府对孙中山的态度——忽冷忽热——究其原因,亦是为了国家利益。在孙中山早期,日本并不在意他在日本的所作所为。随后,孙中山的发动了几次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威胁到了清王朝,于是日本应清王朝的要求,将孙中山驱逐出境。这不是说明日本政府对清的尊重,这只是因为孙中山威胁到了日本控制中国的机器而已。而后来,孙中山的胜利成为历史的必然时,日本又对孙中山显示出了虚伪的友善,伸出邪恶的橄榄枝,想要借此来进一步控制中国。应该说,心照不宣的相互利用在这畸形关系中是起了主要的作用。



孙中山是一个凡人,又是一个伟人。他会为了出其不意但计划不周而迫切地进行起义;会为了得到资金而打工或是游说、做出各种承诺;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与朋友闹矛盾;会为了革命得到列强支持而承认不平等条约的有效性;会轻易信任一个把钱用去买一堆烂铁的日本友人。但是他也会凭着对国家的热爱,积极参与革命;会凭着人格魅力与政治头脑,得到国民甚至日本人民的帮助;会不屑自己的名誉,将企业抵押而向日本谋求贷款,以求革命的胜利;会凭着坚持与不懈的努力,成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他的功过,也许在若干年后会有更准确的评说。



本文转载自网络,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不对其完整性、准确性、做出任何保证。




我还发表了:

中山陵是谁设计建造的


侍卫官回忆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上)


侍卫官回忆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下)--听到中国入常,他流泪了


台湾往事:孔令仪讲述蒋宋家族的最后十年


以色列没能拦住的伊朗导弹是不是中国产的?


抗战史上最令人动容的绝笔:他日波涛如山,就是我来见你了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九)


“飞虎队”一共干掉了多少鬼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