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越南后,中国为何又想进攻苏联--详解苏联欲入侵中日的时代背景,再来看看入侵者的最后结局: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十三)

学术   2024-09-13 11:15   上海  
虹领今按: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中苏由于珍宝岛事件也是摩擦不断,相互间火药味十足。日本的头号战争威胁也是来自苏联,所以其所有的战争准备都是针对”北极熊”的。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很多日本人担心, 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在亚洲爆发并波及日本。日本作家久留岛龙夫据其对“三战”的推演,写下了《苏军在日本登陆》系列小说,讲述中苏间的战争和随后美苏在太平洋的大战。也许文章现在看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在当时,横亘在中苏边境上的苏军却是高悬在中国人头上的利剑,无时无刻不都在提醒着中国做好应对.......


作者保持了谈军事不忘与国际形势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紧密结合的特点,把中国、日本和苏联国内情况和国际形势都纳入战爭进行的背景作了描述。在作战方面,对如何利用新式武器进行海战、空战和坦克战,打一场现代化战爭,写的具体入微。虽然这些都是作者和军事研究人员的预测和构想,但对于现代战争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1978年9月27日,明斯克号获得了苏联国家材料与设备供应委员会签发的国家海洋试验证书,移交军方后,被编入黑海舰队第30反潜师服役。1979年,又列编苏联太平洋舰队第175导弹舰艇旅,作为太平洋舰队旗舰,它的到来使苏联结束了在远东没有大型主力舰的历史,明斯克号的母港设在海参崴,主要在太平洋执行任务,其活动海域十分广泛,从日本海经太平洋至印度洋)



对苏作战:中国开响了第一枪

【 《苏军在日本登陆》原文序:如今是动乱的时代。而且,从日本的情况来看,动乱常常来自外部,就是所谓的外部压力。佩里访日后进行明治维新;日俄战争后,日本入侵中国;二战后参加由美英中苏包围圈发起的在麦克阿瑟占领下进行的战后改革;如此等等,数不胜数。并非说是没有外部压力就好,因为世界在变动,所以,外部压力总是存在的。重要的是日本是否有能够巧妙地抵抗外部压力的适应能力。
今天,最大的外部压力是中苏对立,是中苏两国对日本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工作。中苏对立是亚洲形势发生剧变的原因。目前,这些在日本人脚底下震得大地轰响。既然要接近处于中苏对立之中的中国,那就要与此保持平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对于苏联,要么在外交和经济上实行大幅度的妥协,要么建立足能抵御苏联的军事压力的防卫力量,这难道不是需委首先解决的问题吗?也可以采取二者结合的政策。假若想这么做,那也并非都不可能做到。几乎不做上述那些努力,而单凭从感情出发的“日中友好”,那就有可能给日本的前途带来悲剧。写这本书的目的并非不负责任地散布危机意识。本书的内容是,设想在世界的各种现存条件都分别经历了(对日本来说)最坏的过程而相互联系起来的时候,日本该怎样做。
因此,本书不是纯属荒诞无稽的幻想小说。如果作好了能够对付最坏事态的逻辑的、心理的和物质方面的准备,那么,即使发生了最坏的事态,日本也能想出办法应付过去。如果有充分的准备,即使现实没有发生最坏的事态,那就更好。相反,如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迎来最坏的事态,那么,软弱的“大国日本”肯定会象这文章中所描写的那样,走上毁灭的道路。】

战争的起因:珍宝岛之战

中苏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间的历史悬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密切,边界问题自然也被搁置。 但1950年代末,中苏两党在方针政策上发生根本分歧,1959年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偏袒印度,并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撤退了所有专家,中止了一切援建项目的合同,两国关系交恶,中苏边境纠纷随之肇始,搁置了几十年的边界问题被重新提出。
从19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界地区陆续增兵,并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
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间增加了一倍半。边界纠纷主要集中在珍宝岛和七里沁岛的归属问题上,且多半是由苏联挑起。
1966年1月,苏蒙签订了为期20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蒙古国与中国边界长达4500余公里,事实上对中国华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构成了军事威胁。尤其是当时苏联战略军团的任务纵深可达700余公里,而自中蒙边界到北京,直线距离不过500余公里,且地势平缓,极便利苏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苏军的洲际导弹和中程导弹则可攻击中国全境。同时期苏联在中苏边境的增兵之举,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危机感。1966年3月,周恩来在华北局会议上明确表示:“华北可能是敌人的主攻方向,华北要作为主战场”;毛泽东则在接见日本客人时表示:要“准备修正主义来打,打进满洲,东三省,打进新疆,中央突破,从外蒙古打进北京”。1968年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对中国领导人的刺激尤甚。周恩来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公开称呼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
1968年1月,七里沁岛流血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电示沈阳、北京等有关军区,加强中苏边界东段边防警戒的重点部署,并要求边防部队有重点、有计划地打击苏军的挑衅,力争做到“不斗则已,斗则必胜”。中国最高领导层开始转变策略,要求边防部队选择合适的时机对苏联进行反击。到1969年1月25日,黑龙江省军区提出了珍宝岛地区反干涉的方案。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出动70余人,分乘4辆军车,从珍宝岛上游的下米海洛夫卡和下游的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15日,苏联边防军3次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步兵100余人,在直升机、炮火支援下向守卫珍宝岛的中国边防分队发起猛烈进攻,并用多种火炮轰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激战近9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挫败了进攻。
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余人,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他们向岛上铺设地雷,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登岛并拖回前日被中国边防部队击坏滞留在江叉的一辆T-62主战坦克。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击毙苏军边防部队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和杨辛中校,被炸坏的苏军坦克被中国边防军缴获。21日,苏方不愿让中国获得这个当时较为先进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被击退。之后苏军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层击破,坦克沉入乌苏里江。
4月,中方派出海军潜水员将这辆坦克打捞出来,之后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并以此为原型作为中国自制坦克的蓝本。自1969年3月17日至4月2日争夺苏军T-62坦克的作战行动,中国军队发射炮弹1900余发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苏军步兵30余人。
整个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军毙伤苏军230余人(苏联公布的苏军伤亡数字为152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共19辆。
中国军队阵亡71人(统计至1969年11月止)。
在珍宝岛冲突中,双方都动用了正规军,尤其是苏方甚至动用了火力强大的“冰雹”式火箭装置。苏方称,是中国人发起了进攻,被苏军守军击退。

1969年6月后,苏联继续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冲突不断。在舆论上,苏联政府于1969年6月13日发表声明称:沙皇专制政府虽然崩溃了,但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不应该毁灭,沙皇政府从未同中国政府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柳条边”和长城是中国“北部疆界的标志”,中国西部边界“没有超出甘肃省和四川省”。苏联所谓的“柳条边”,是清朝地方政府在辽河流域修的一条柳条篱笆,以禁止一般居民越界打猎、放牧、采人参。苏联政府随意举出此例来说明中国的近代历史边界,实是缺乏历史常识。在军事上,继续向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地区派兵遣将,由1964年的70万人增加为114万人。其中,战略导弹基地33个,约10万人;陆军师64个,约80万人;空军飞机3400余架,约12万人;海军舰艇800余艘,约12万人。苏军不断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1969年6月,曾在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后贝加尔和远东等4个军区的范围内进行方面军规模的演习,炫耀武力,进行侵华战争准备。在边境冲突上,将中苏边境地区的挑衅活动从乌苏里江扩大到黑龙江,从水界扩大到陆界,从东段扩大到西段。1969年6月10日,数十名全副武装的苏联军人先后侵入新疆裕民县的塔斯提地区,强行驱赶中国牧民的羊群,野蛮殴打、捆绑中国牧民,开枪打死牧工。中国边防部队在对其发出多次警告而无效的情况下,被迫自卫还击。8月13日,苏军出动直升机2架,坦克、装甲车数十辆和步兵300余人,悍然侵入新疆铁列克提地区,突然袭击中国边防巡逻分队。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浴血奋战4小时,虽然打垮了苏军的3次冲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在这次事件中,苏军还打死中国民兵3人,打伤前往增援的中国边防战士12人。
虽然双方进行过二轮关于边境问题的谈判,但都已无果而告终。谈判破裂之后,苏联继续不断地制造边界武装骚扰事件,侵犯中国主权,破坏和伤害中国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1978年5月9日,苏联直升飞机侵入中国东北领空,18艘军舰侵入中国水域,30名苏军登上中国江岸,还打伤中国居民。1979年6月30日,苏联直升飞机侵入中国新疆领空。1979年7月16日,苏联军人在新疆塔城县铁尔沙地区开枪打死打伤中国边民。对这些事件,中国外交部分别发表声明和向苏联使馆送达照会,表示了强烈抗议等严正态度,并进行了交涉。苏联在中国北部边界陈兵百万这一基本战略态势,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始终未变。

正文:

中国从一九七八年七月停止援越以来,苏联几乎成了越南唯一的和最大的援助国。尤其是在当年十一月缔结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与其名称相反,其内容是加强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关系。自越南战争发生以来,苏联所提供的军援更加增强起来。其成果便以推翻靠拢中国的柬埔寨政权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克里姆林宫首脑们之所以露出久已不见的笑容,是因为越南周围国家甚至西方记者都认为金边的沦陷是“苏联的胜利”和“中国的败北”。东南亚国家开始风传,说中国不是“纸老虎”吗?苏联为了让越南接受它很久以来的野心,立即开始了行动。这就是要在越南的金兰湾为苏联海军建设大根据地。苏联驻越大使皮托戈罗多夫火速向河内首脑机构提出了这个要求,作为其交换条件,苏联破格提供二亿卢布的经济援助。但是,越南政府的反应却意外冷淡。共产党第一书记黎笋作了答复。他是越南的最高领导人。他说:“对于苏联在这次战争中的援助深表感谢。但是,如果让贵国使用了金兰湾,美国大概不会不闻不问。由于越南战争的失败而离开东南亚的美国,很有可能在军事方面再次返回这个地区。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国准备迅速同美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也要从华盛顿政府取得经济援助。”这就是在越战期间摆弄了美中苏三个大国、难以对付的越南的自主独立路线的恢复。皮托戈罗多夫大使对于这个出乎意料的答复很吃惊,无言以对。
与克里姆林宫的期望相反,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等非共产党国家,苏联的威信也并未提高。毋宁说,更加警惕了。金边沦陷一个月以后,苏联向泰国提议,愿意援助建设大型钢铁厂和提供大量武器。苏联的主张是,希望把这些苏制武器用于讨伐泰国最伤脑筋的中国系统的共产党游击队。对于这项提议,泰国总理江萨说,“那种大型钢铁厂泰国不需要。武器通过商业方式从欧美国家购买就可以”,拒绝了苏联的建议。结果,金边的沦陷对苏联来说只不过是转瞬间的高兴而巳。就在这时候,苏联得到了能在国际舞台上大声谴责中国的良机。这就是中国开始进攻越南。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黎明,七个师约十万名的中国军队从两处突破中越边界,向谅山和老街方面侵入了十公里。中国自己对这次军事行动解释说:“这是对越南过去不断侵入中国领土、开枪杀伤中国人民的惩罚。”但是,苏联认为这可是天赐良机,在加紧支援越南的同时,动员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扬中国的行动是“传统的扩张主义的表现”。最后,在中越战争期间,中国尽管是暂时的,却在国际的宣传战中处于被动地位。尽管如此,苏联的威信也并没有大大提高。这是由于就在一个月以前发生的越南侵入柬埔寨的背后有苏联的支持,这在国际社会中记忆犹新。虽然发生了中国侵越事件,但中苏之间的相互指责,充其量是“互相抵销”的程度。

美国对中国进行的经济和技术合作,由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而开始出现更大的热情。当初,美国出自对苏联的考虑,只限于非军事性的合作。这就是提供开发中国沿岸的海底石油技术和出口非军事用的电子计算机等。尽管如此,对于英、德、法等西欧国家向中国出口武器一事,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但是,这时在美国军需产业界中涌现了下述呼声:对世界最大而且是最后的武器市场不能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
一九八O年初,美国终于决定自己也向中国输出武器和技术,相继在美国最拿手的电子工业的防空和通讯领域提供技术,以及在中国建设工厂等。莫斯科痛心地望着这番光景,再三向白宫提出了要求禁止向中国出口武器的信件和抗议。但是,苏联本身也从美国得到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所以克里姆林宫的上述主张就没有力量了。克里姆林宫再三提出要求,美国未予置理。
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技术援助后,过去非常薄弱的中国防空雷达网迅速得到了改善。在全中国的多数城市、工业地区和军事设施的周围,设置了警戒管制雷达。这些都同北京新设置的中国防空军司令部的中央电子计算机直接连在一起。另外,过去只有一百台左右的地对空导弹发射器也迅速增加了。由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远东苏联空军二千架飞机的绝对优势开始崩溃。苏联空军开始认识到:侵入中国领土时,要准备付出巨大代价的日子接近了。
中国陆军的现代化也着手进行了。过去,中国陆军约一百四十个师当中,坦克师只有十个.其余全是步兵师。另一方面,在多达四十多个师的中苏边界的苏联军队中,一个步兵师也没有,都是属于或者是坦克师或者是步兵全体乘装甲车进行战斗的摩托化狙击师。在这种状态下,假如中苏两军打起来,显然会出现第二个诺门坎事件。因此,中国搞陆军现代化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坦克和反坦克能力方面。
中国现代的陆军装备,主要依靠从英、德、法等西欧国家进口和引进技术。因为中国方面的判断是,美制武器虽然在海、空.军方面是世界第一流的,但在陆军方面却是二流货。所以选用了西德的坦克、法国的反坦克导弹、英国的侦察用轻型坦克等。采取的方法是上述各种武器都进口大约一百件成品,以后就在中国国内建设工厂成批生产。在中东国家的武器完全改变以后,中国就成了世界上残留的最后的大武器市场。
就在莫斯科的苦恼再次加深的时候,统治苏联长达十五年多的克里姆林宫的帝王勃列日涅夫死去了。他的时代,一方面,是把美国的军事力量拖进越南泥潭八年之久,迫使美国进行消耗战取得成功的时期;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所谓“缓和”,从欧美国家引进大量的技术和四百多亿美元资金,使国力尤其是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强取得成功的时代。
继承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家业的是党政治局中最年轻(四十五岁)的政治局委员罗斯托夫。他出身于机械工业部门,进入政治局以前,曾任莫斯科市革命委员会的主席。他有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作为少年坦克兵参加攻克柏林的经历。罗斯托夫新总书记的任务是,如何有效地使用勃列日涅夫留给他的最大遗产--世界最强的苏联军事力量,使苏联的国家利益及其在世界的影响力量增大。
勃列日涅夫的老朋友、党的元老基斯连科也为此而费尽心机,明里暗里不断向罗斯托夫提出建议。罗斯托夫新总书记对中国的军事力量现代化极为关心。因为他比谁都清楚,拥有那样大量人口的中国的军事力量,用欧美的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时侯,对苏联来说就将成为管束不住的国家。不久,在现实中领教这一可怕情况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一九八X年的上一年十一月五日,上午五时三十分。在乌苏里江江畔的伊曼附近,中苏军事对峙的第一线,突然,中国军队近二百门大炮和多管火箭炮向苏联境内开了火。目标是达曼斯基岛(即珍宝岛)的南方约五十公里的乌苏里江东岸。那里是苏军第一百零一师所属的第三十七摩托化狙击团的驻地。这个团的约二千名官兵就居住在一个坡度小的丘陵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乌苏里江向中国境内呈弓形婉蜒而流。中国军队的炮兵部队事先准备的射击阵地,几乎都隐藏在地下,从地表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观测弹着点为修正瞄准而提供数据的观测兵,配置在靠近乌苏里江的中国领土的高台上。他们也是挖了个人掩体,头上罩着伪装网。同十多公里的后方摆开的友方炮兵的联系,通过埋在地下的有线电话进行。所以不使用无线电话,是为了防止苏方窃听,事先觉察到突袭的意图。
在中国军队炮兵阵地附近,在黑暗中只能看到闪闪微光。现在,猛烈的准备进攻的射击真的开始了,这显然是中方的突然袭击。从炮声和射程看,中国军队使用了三种炮。射程一万四千米的一二二毫米榴弹炮约四十门,射程约一万八千米的一五二毫米榴弹炮约二十门,两者都是属于中国炮兵师的火炮。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中国动员了完整编制的一个师。更加强有力的炮兵部队参加进来了。这就是师的上级部队——军炮兵直属的射程二万七千米的一三零毫米加农炮。这种炮担当了当天炮击的主角。一般人都知道,一三零毫米加农炮是从远距离用低弹道发射炸药量多的强有力的炮弹。因此,从敌方看来,捕捉炮的位置是极其困难的。另外,约四十门多管火箭炮发射的炮弹,划破夜空象被苏军驻地吸去似地落下去。这种武器,一门装有四十发火箭炮弹,仅仅二十秒就发射掉;它拥有转瞬间就能把分散在数百米广阔地区的兵员扫平的可怕威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它的发明者却是苏联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苏战争时把德国陆军吓得发抖的家伙。这种武器,如今经中国士兵之手倾注于苏联士兵的头上。从炮击的规模和时间来看,这显然是以地面部队进攻为前提的准备射击。
中方没有动员空军部队。如果空军兵力集结到附近的机场,就有可能被经常越过边界前来的苏军侦察机发现,突袭的意图会事先被发觉。因为怕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空军才完全没有出动。在起床时间以前,在黑暗中遭到大量而意外的突袭射击的苏军团的驻地,出现了极度混乱和凄惨的惰景。苏军的这个驻地,是在能俯视乌苏里江和了望对岸中国领土的不高的台地上。在纵二公里、横三公里的驻地内,并排建有能容纳约二千人的一个团官兵的十数栋兵舍。这些建筑物在进攻开始后不到十分钟就几乎完全遭到破坏并烈焰纷飞。
中方的炮击准备得极好,一开始就用穿甲榴弹打中了驻地内的燃料库、弹药库、司令部和通讯所等,使这些地方爆炸起火。在这次突袭以前,制造了苏军驻地的精密模型,各个建筑物都缩小到分寸不差的程度。这些情报是三个月以前因不堪种族歧视和老兵虐待而从现在中国军队炮轰的苏军驻地逃到中国境内的亚洲人士兵(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提供的。穿甲榴弹是一种可怕的炮弹。它装有穿透很厚的混凝土和砖制墙壁、到达内部后才爆炸的特殊雷管,具有除坦克的厚装甲以外普通东西都能打穿的威力。在这种穿甲榴弹的轰击下,地下的通讯室也遭到破坏。因此,不可能同外部取得联系,从而混乱更加扩大。许多官兵只穿身上一套衣服就逃到外面。
这时,袭来了装有在离地表十米左右就炸裂的VT雷管的榴弹。这种炮弹没有穿透能力,却是一位把杀伤人员的钢铁碎片四处散布的“报丧之客”。许多苏联官兵还没有来得及各就战斗部位就被炮弹碎片纷纷击倒。被巨大碎片直接打中,四肢断掉的或没有脑袋的尸体躺在那里。对于第三十七摩托化狙击团团长伊凡诺夫上校来说,不幸的是苏军炮兵部队没有在近旁。已经没有时间组织反炮兵战(炮兵对炮兵的战斗),把中方大炮打哑。不,即使苏军炮兵部队在身边,要发现和破坏从设置在地下的坚固阵地进行发射的中国炮兵部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求出动苏联空军也是危险的。在日出前的黑暗中,对地面攻击能够准确到何等程度呢?如果搞不好,很可能在努力发现目标时就成了最近刚刚增强了的中国地对空导弹的牺牲品。
伊凡诺夫上校想,只有靠自己打了。他确信,在炮击结束以后,中国军队的坦克和步兵部队肯定要进行地面进攻。于是,他命令残存的官兵都集中到驻地的西端,即在鸟瞰乌苏里江的地方预先构筑了的几个野战用防御阵地。并且命令把没有被大炮击坏的反坦克导弹、反坦克无后坐力炮、机枪、步枪等能够使用的一切武器都配置到那个野战阵地上去。伊凡诺夫上校自己也进入了事先准备的在野战阵地中央的钢筋混颜土建造的指挥所,与保全了性命的官兵一起,决心击退即将迫近的中国军队的地面进攻。因为从这里,即使用传令兵也能指挥部队行动。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下一个瞬间,飞来一颗一三零毫米穿甲榴弹,把这个中央指挥所和伊凡诺夫上校的身体一起炸得粉碎。在现场,倒塌的混凝土和肉片已经化作一团。
中国军队连续进行近三十分钟猛烈的准备进攻射击,天亮时突然停止。负责地面进攻任务的是中国军队第一百八十六装甲师。这个师是特别为准备打苏联而编制的中国陆军的秘藏部队。大约从一年以前起,在中国的长春郊外装备了已开始国产的西德造豹式2型坦克约三百辆。这种坦克是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王牌之一。装有与超小型电子计算机联动的一二零毫米主炮,中国军队首脑指望它将超过苏联的最新式坦克T72。再者,师所属的约五百辆装甲车中的多数,都装备有德法联合研制的射程四千米的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的威力是,从T72坦克的主炮有效射程外一发就能击毁T72。多年来,苏军的装甲部队一直是中国陆军最害怕的部队。但是现在中国自己终于开始建立了只比苏联强而不次于它的部队装备和编制。今天,对于连续进行过猛烈训练的中国第一百八十六装甲师来说,是首次上阵的日子。
乌苏里江一进入十一月就结成厚冰。四十五吨的豹式2型坦克通过也毫无问题。但是,到了一二月份的严冬,气温从零下三十度降到四十度。这样,最新式的武器也冻结得不能行动。官兵在野外的行动也困难了。这是充份依靠装甲师进行迅速机动打击的时期。中方选择十一月作为突袭的时期,原因就在这里。师的约三百辆坦克,编成各为百辆的三个团。大体以二公里的间隔,从三个方向形成三条长线,这个坦克纵队以苏军阵地为目标开始行动起来。前进在最北面的是第八十七装甲团。团长张中校刚刚从西德的装甲学校留学后回国不久,是中国陆军头等的坦克战的老手。在运用豹式2型坦克方面,没有胜过他的。张中校指挥下的一百辆坦克,警惕着来自苏军阵地的反坦克导弹的反击,各辆坦克之间离开五十米的间隔,形成一列纵队横渡乌苏里江。它的两侧各留一百米的空隙,象保卫坦克行列似的运载机械化步兵的装甲车行列,以相同的速度平行猛进。许多装甲车载有霍特反坦克导弹。在渡过结冰约二百米宽的乌苏里江中途,张中校指挥下的六辆坦克成了苏军阵地射出的反坦克导弹“萨格尔”的牺牲品。坦克战不是全员当场死亡就是毫无损伤,二者必居其一。燃烧起来的六辆坦克停下了,同伴们也弃之而去。
中国的装甲部队好象不顾损失似地开上丘陵地带,冲进了苏军阵地。随行的装甲车立即卸下步兵,准备好步枪、机枪和反坦克无后坐力炮,边找目标边分散开。都是按训练时的做法行动。张团长最怕的是苏军摩托化狙击团直属的约三十辆T72坦克的出现。“因为装甲很厚,我方炮击恐怕也打不坏。但是,如果坦克兵因炮击而死掉或负伤,它就不能活动了,只能靠这种办法了”。团长乘坐的坦克,在直属的一个连、四辆坦克护卫下,匆匆忙忙地在苏军阵地内转动。张中校为掌握情况和向下级指挥员传达命令而忙得不可开交。张中校的判断是,“苏军的抵抗好象已大大减弱。指挥也混乱,有组织的抵抗即将结束”。突然,在晨曦中,右二十度方向,距离约六百米处,以燃烧起来的燃料库的火焰为背景,出现了T72的黑影。团长所乘坐的坦克的炮手没有请求射击许可就瞄准T72发射出穿甲弹,一发就击中了。以五倍于音速的速度发射的穿甲弹,依靠弹头的钢的坚硬和运动能量,打穿了T72坦克的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十五厘米),一瞬间变成了铁屑。坦克之间的战斗,要尽快发现对手,即使差一秒钟,也是以发射快者为胜。“坦克战就是这样。迟一秒钟就生死分明。”
张团长对于炮手没有得到车长准许就独断发炮一事没有指责,毋宁说,对于有效地运用了日常的训练成果感到满意。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当时苏军阵地上还没有死的一名俄国兵用反坦克导弹瞄准团长的坦克发射了。这颗导弹在空间飞行约一千五百米,打中了团长乘坐的坦克炮塔的后部,把那里装载的弹药诱炸了。那是装甲最薄的部分,炮塔也被炸飞二十多米远,团长乘坐的坦克变成了铁棺材。团长的坦克之所以被当成目标,是因为车上的通讯天线上部高高地挂着团长旗。结局是,中国的最精锐的装甲师大批出动的突袭进攻,达到了预期目的,中方大胜。战斗大体上用了四个小时就结束了。
上午十时过后,中国装甲师撤离战场,渡过乌苏里江回去了。苏方没有用另外的部队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原因是,中方可能沿撤退道路配备强有力的防御部队,另外,那里的地形是高山地区,不适于机械化的苏联部队行动。不管怎样,这四个半小时的战斗,中方死伤了八百十三名(其中战死一百六十三名)。另一方面,苏军以团长死亡、二千名官兵大部分战死或负伤的惨淡结果而告终。中方进行这次突袭进攻的目的有三:
第一,尽可能推迟中方认为不可避免的中苏战争。越往后拖延,中方就越能增强国力、通过军队的现代化而构成战无不胜的态势。为此,有必要用事实向俄国人表明,中国的军事力量是不容轻视的。需要在有限的场所和时间范围内取得象征性的胜利。
第二,测验中国军队的军事能力。这支军队从欧美引进军事技术和武器,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谁都会明白,为了保卫多为沙漠、草原,长达七千公里的中苏边界,强大的坦克部队是不可缺少的。到七十年代末为止,中国军队的主力坦克是装备一OO毫米炮的T59式。这不过是模仿苏联五十年代生产的T54式。与苏联的新式坦克T72(装载122毫米炮)相比,简直就是两代以前的东西。为了一举消灭这个差距,中国三年前下定决心引进西德研制的豹式2型坦克。这也不是进口成品,而是在中国国内建设了制造工厂。中国第一百八十六装甲师,是用一年前开始制造的中国造豹式2型坦克第一次编制的部队。这支部队同拥有强大坦克战力的苏联边防军战斗,就是为了测验中国边防军本身的能力。对中方来说,是不容许失败的。拥有三百辆坦克的中国军队—个装甲师所选定的目标,是只拥有约两千名兵员、约三十辆坦克的苏军摩托化狙击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战术上以十当一”战法的一次实践。这次测验取得完全成功,使得中国军队的首脑大为高兴。
第三,使政权稳定。中国正式的头号领导人党的主席华国锋,看起来像画上画的那样,具备温厚诚实的大人物的风貌。但是,他在政治上的领导力量与外表相比是很不稳定的。华主席排除了意识形态的狂热,依靠务实路线来推行富国强兵路线。但是,国内在六十年代后半期的文革时代,以意识形态的纯而又纯为旗号当上共产党员的人,现在仍有七百万人。他们内心对于现政权的实际业务优先于意识形态的路线持批判态度。
在一个月后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党主席华国锋报告对苏局部作战的胜利,将成为稳定他的政治权力的巨大力量。而且,果真如此,他的策划成功了。中国的对西伯利亚的进攻使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从质量上加强军事力量的工作开始走上轨道,现在解放西伯利亚的工作已开始活跃起来。
数年以前,在东南亚进行的中苏代理人战争中,北京因失策而遭到失败。于是就想直接对邻接边界的西伯利亚进行报复,以挽回失掉的权威。
北京的最终目的,在于夺回十九世纪中叶俄国人从中国抢走的乌苏里江以东的沿海地区和阿穆尔河(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中国的这种解放西伯利亚的工作,由于中国在前述的伊曼附近的武装冲突中取得压倒的胜利而更加活跃了。这一解放工作,以很早以前就居住在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为目标开始了。这些少数民族本来有着独自的风俗、言语和习惯。但是,他们从十六世纪以后,就被越过乌拉尔山脉侵入西伯利亚的俄国人征服和压倒。现在过着不幸的生活。当然,他们郁积着民族的骄傲。中国就看到了这一点。
北京很早以前就秘密地同居住在贝加尔湖东方的布里亚特族的领导人取得了联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海拉尔设置了秘密联络点。对布里亚特族进行的工作,首先从草拟宣传文件开始。在北京印刷了很多写有“建立为布里亚特民族服务的布里亚特国家”的传单。这种传单,越过阿穆尔河运到当地,在夜里悄悄分送给零零散散住在森林中的布里亚特族农户。它强烈地刺激了受俄国人统治的布里亚特民族的潜在的骄傲。
他们的领导人叫切奇科,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红脸汉。他身材魁梧,脸上的深深皱纹刻着布里亚特民族的骄傲。
在一个不见月光的夜晚,他集合了数名部下,在山冈中部的洞中举行了秘密聚会。
“今天,中国来了新的指令。要求搞乱交通和通讯网。只要搞掉公路桥,切断电话线就可以。”
切奇科的指令,通过当天夜里集合来的干部传达给许多布里亚特人。他们在夜间拔掉铁路线上的道钉,打碎木造的桥桁。有的人还把电话通讯不可缺少的微波通讯塔拉倒了。
这种破坏工作也给布里亚特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坏影响。有的农戶不能向河的对岸赶家畜了。但是,由于更加频繁的破坏活动,开始出现了经济活动低落和治安恶化的情况。俄国人的地区党委会负责人、警察以及内务部的保安队都感到头痛,但是却不知道犯人在哪里。
切奇科的作战,效果在逐渐提高。其中有这样的能手,自己切断通过森林的电话线,又向警察报告说,发现了破坏活动,请去调查。
贝加尔湖以东的苏联远东地区,粮食不能自给。多半依靠中亚和苏联欧洲部分拨来的粮食。但是,布里亚特人本身几乎都是以耕种和畜牧为业,他们对粮食幷不感到担心。
主要是为了满足居住在城市的俄国人的需要而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修建了很多粮库。大都建在铁路沿线。秋收结束时,这些仓库多数相继被放火烧掉。当然,这是布里亚特人特工人员干的。警察拼命寻找犯人,但是没有结果。因为犯人多是在粮库干活的布里亚特族的工人。
由于大大打乱了粮食分配计划,苏联地区当局大为惊慌。分配给居住在城市的俄国工人的粮食数量不得已只好减少。这样也不顶用,结果只能依靠莫斯科紧急运送粮食。为了大量运送计划外的粮食,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计划发生混乱。因追究烧毁粮食和运输计划陷于混乱的责任,布里亚特地区的几名俄罗斯人党的负责人受到降职处分。
来自中国的新的宣传传单每到达一次,这些传单便被秘密地幷且很麻利地分送出去。当然,在布里亚特人当中也有几名內奸。他们把这种传单送交苏联当局。即使这样,由于是夜里偷偷分送的,当局的搜查总是扑空。
这是切奇科率领的布里亚特族特工人员的胜利。
这样一来,在布里亚特民族之间,中国作为即将到来的解放者的形象,慢慢地大了起来。
中国直接动手进行的破坏西伯利亚的工作,使苏联受到更大而直接的损害。几个专门爆破小组,夜间越过中苏边界的阿穆尔河侵入西伯利亚。他们的目标是针对苏联的远东命脉西伯利亚铁路。目的是破坏铁桥。
西伯利亚铁路是从苏联的欧洲部分把粮食、石油和工业品运送到苏联远东地区的唯一渠道。日俄战争以前,俄国为侵略满洲而建成了这条铁路,当时还是单线,现在已经变成复线并已电气化,以一天运送十万吨的能力而自豪。对于缺少公路的苏联来说,切断这条铁路就意味着使远东的苏联窒息。
铁桥在铁路线通过的设施中,是遭到破坏后最需要修理时间的部分。因此,戒备也极其严格。
白龙头率领的六名中国秘密破坏特工人员,也带有破坏架在结雅河上的西伯利亚铁路的任务。他和他的部下都是中国陆军的战斗工兵,都是深入敌阵和爆破的老手。结雅河是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流入阿穆尔河的支流。它的中流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横断西伯利亚铁路。
白龙头等人偷偷渡过面向阿穆尔河的中国边界城市--湖通镇(黑河北方约一百五十公里),是在三月上旬。虽说是早春,北满还是塞气逼人。他们走过了结冰的阿穆尔河。对岸是苏联的小镇--库马拉。
从那里越过一座山步行约一百二十公里,就是要搞掉的铁桥。这六人秘密小组,白天睡觉晚上走路,以防苏联边防队发现。即便这样,备有夜视装置的边防队的直升飞机,在半夜也进行低空巡逻飞行。
白龙头对部下说,“被它发现就麻烦啦。它将立即用无线电招呼巡逻队。那架直升飞机本身也许是有武装的。”
越过阿穆尔河的第三天晚上,正当走在大部分沒有长树的一个缓坡丘陵上时,突然从山冈后面传来了直升飞机的响声。
“坏啦!碰到这个家伙运气不好”,白龙头不禁咋了咋舌头。
“全体马上从背包中拿出白布披上,趴在雪地上!"
白龙头等人刚刚趴在雪上,一架直升飞机从丘陵的后面出现了,飞行高度约一百米。几乎是从头顶上通过,但是沒有发觉就飞过去了。
因为接近了靠近结雅河的斯沃博德内镇,所以向东方来个大迂回朝目的地靠近。
白龙头想,越接近西伯利亚铁路,苏联巡逻队的行动将越频繁。他担心白天睡觉时挖的穴坑在出发后会被发现。
“巡逻队带着狗。它将嗅出人留在雪窝中的气味”,这样想着,白龙头在那里留下了临别赠品,就是使狗的嗅觉麻痹的化学药品。这是中国陆军化学学校发明的。
到达能够俯视铁桥这个目标的丘陵上,已是越过阿穆尔河后的一周。
在这里,他们穿上了俄国兵的军服。多民族国家苏联的军队中,有许多亚洲人服兵役。对俄国人来说,很难分辨出中国人和蒙古人,或者是布里亚特族人。白龙头等利用了这一点。
为了吸引苏方的注意,首先炸毁了铁桥附近的燃料储藏库。在这个空隙,身着苏军制服的中国人破坏工作小组巧妙地把炸药成功地安放在结雅河的铁桥上。
“五分钟就爆炸。马上撤退!”
白龙头等人向南方穿过黑暗,越过一个小山冈时,背后响起了巨大爆炸声。
北京广播电台大肆报道了这次破坏活动的成功。
“这是要求独立的布里亚特民族的英雄行为的表现。”
中国人搞的这件事情,被严密地掩盖起来。另外,在离开结雅河的铁桥向西一千五百公里的地区,从安加尔河的大水力发电站向工业城市伊尔库斯克输送电力的长大的送电线蜿蜒地伸展着,这条输电线的三个铁塔被另外的中国破坏工作小组炸毁了。市周围的许多工厂在输电线恢复以前被迫停止生产。对电气化的西伯利亚铁路的供电,也暂时停止。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在广大地区大幅度下降,这是不言而喻的。
克里姆林宫听取了这些报告后,苦恼和愤怒更加深了。
罗斯托夫自言自语地说:“要对中国的反苏行动给予惩罚”。
这时,亲美的伊朗政府倒台,使苏军能在西线腾出手来,调动数十个师的兵力转到中苏边境,苏联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接续下文:



【接续前文】“企业号”航母是怎样被击中的--看了俄乌战争,如果当年苏联入侵中国日本,美国该怎样反击--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十二)


明斯克号沉没


针对佐渡岛这艘永不下沉的航空母舰的第二次攻击,中午由剩下的四艘美国航空母舰执行,出发比预定时间晚了两小时。这次的目标是摧毁岛上还剩下的那四个航空基地。九十六架F14战斗机和一百六十八架攻击机(A6和F18)构成了第二批攻击队。和第一次一样,舰艇出发三十分钟后飞机到达佐渡岛上空,随后攻击队分成四组,陆续对四个飞机场进行袭击。从佐渡岛起飞的苏联战斗机几乎一架也没有,所以担任护卫任务的战斗机无事可干。

“也许苏联海军的轰炸机会为了袭击我们的航空母舰,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往日本海南部飞去了。到佐渡岛北部上空地区侦察一下!”

F14编队长说完之后,和其部下的十二架飞机一起,以一万三千米的高度往佐渡岛西北方向飞去。飞行了大约三百公里的时候,编队长飞机上的抑制敌方电信干扰装置收到了强烈的电波。从波长判断,显然是从大型水面舰艇上发出的。

“在佐渡岛西北五百公里附近,发现有强大的苏联水面舰队。”

接到F14的报告后,停留在佐渡岛上空的一个A6攻击机编队,便调转方向,去进攻还未看到的苏联大型水面舰艇。为了防备被敌人的雷达发现,飞机在海面上进行低空飞行,高度五十米,一直飞行了四十分钟,这时A6飞机的雷达上显示出来的大型军舰,是过去从未见过的巨大的舰影。

“肯定是航空母舰明斯克号,大概是为了保护佐渡这艘永不下沉的航空母舰派来的。”

A6攻击机的编队长莫特莱皮德中校觉得自己的胳膊抬起来了。因为眼前出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他心想:是美国海军的飞行员,就要击沉它。莫特莱皮德中校相信,一定有强大的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跟着护卫,于是命令僚机分成四队,每队九架,从四个方向同时向“明斯克号”飞去。这是为了使这些飞机尽量少受“明斯克号”和护卫舰的舰对空导弹的袭击。A6飞机没有预定要攻击航空母舰,因此没有携带反舰导弹,只携带了攻打飞机场用的炸弹。只好把这些炸弹扔下去了,以后就听天由命了。

“明斯克号”获悉美国攻击部队接近后,立即出动了十二架锻工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但还没飞出一百公里,就被F14型飞机的雷达发现,整个飞机中队悲惨地成了不死鸟式导弹的牺牲品。垂直起降飞机在空战能力方面,终究不是F14的对手。卡拉级导弹巡洋舰接连不断地发射对空导弹(SAN-3),但由于达不到A6飞机的高度,所以,几乎都没有命中。莫特莱皮德中校和他率领的两架飞机成一列纵队,从正在南下的“明斯克号”左舷斜前方低空向“明斯克号”俯冲下去,没有理睬担任护卫的导弹驱逐舰。接近到五千米时,顶端装有巨大雷达的、耸立着的“明斯克号”舰桥进入视野。五十七毫米对空炮的炮弹炸裂,A6飞机周围藤起水柱。“各机进行跳弹轰炸!以一千五百米的高度投弹!”“明斯克号”发现A6飞机投弹,慌忙向左大调头,但已来不及了。在海面进行两次跳弹的十二颗五百磅炸弹,一颗接一颗地命中吃水线附近的舰舷。随着爆炸声,他们看到升起了红色的火柱和黑烟。与此同时,从另一个方向袭击“明斯克号”的六架A6飞机也以同样的攻击方法,使“明斯克号”多处中弹。只十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前往攻击“明斯克号”的九架A6飞机中,五架平安地返回了停泊在伊豆半岛海面“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舰队顿时欢声雷动。因为A6飞机返航后留在附近海域上空巡逻的F14飞机看到,“明斯克号”最后冒着黑烟,沉入日本海。攻击队队长莫特莱皮德中校作为击沉“明斯克号”的英雄,受到了有生以来的最大欢迎。他刚从爱机上跳到飞行甲板,舰队司令和舰长早已等在那里,都过去抢着和他握手,致意。

“马上举行庆功会吧。可惜没有女人,但有穿女装的水兵,我们暂且忍耐一下吧。”

快活的话说完,把大家都逗笑了。但是,在去攻打“明斯克号”的九架A6飞机中,有四架没有返回。在美国航空母舰和苏联航空母舰于日本列岛南北方的对抗中,美国有一艘航空母舰受重创,但美国方面最后获得了胜利。

德米特罗夫大将获悉“明斯克号”被击沉,气得大发雷霆:“哪个混蛋说美国的航空母舰只不过是浮在水上的铁棺材?只不过是铁棺材的难道不是明斯克号吗?”他向身边的海军武官喋喋不休地说着,但这位从前是潜航员的苏联武官却一句也不都反驳,他只能默默地对德米特罗夫大将的愤怒置若罔闻。将军对高估美国航空母舰的脆弱性作了反省,但已后悔莫及。


关东登陆按预定计划,五月十五日凌晨揭开了解放日本作战的最后一幕。日本解放军六个师和美军3个师开始在临相模湾的湘南海岸和九十九里滨(千叶县)两个地点陆续登陆。以摧毁设在佐渡岛上的苏联基地的四艘美国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机动部队负责警戒和支援。在湘南海岸登陆的,是在鹿儿岛县吹上浜登陆的日本解放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共三个师,以及在志布志湾登陆的美国第一海军陆战师,总共四个师。登陆地点在相模川以东到镰仓偏西的海岸一线。日本解放军在江岛以西登陆,美国海军陆战师在江岛和镰仓之间的海岸展开了果断的登陆作战,这是敌前登陆。

在德米特罗夫大将的直接指挥下,湘南海岸早就部署了原来驻扎在关东地方南部的一个苏联摩托化狙击师。在登陆之前,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对海滨进行了猛烈的对地攻击。和太平烊战争中美国在莱特、冲绳、硫磺岛等地猛烈的登陆作战一模一样。从相模川经江岛到镰仓的湘南海岸,在日本也是屈指可数的游览区。饭店、旅馆、餐馆鳞次排比,不用说假日,就在平时也是人山人海,游客成群。然而,现在那里却变成了战场,变成了炮弹和炸弹爆炸的地狱。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武装部队司令阿瓦的指挥下,以决不后退的决心参加了这场解放日本的战争。

为了用火力支援登陆作战,“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两艘后备战舰回到前线,“密苏里号”部署在相模湾,“威斯康星号”部署在九十九里滨。这些军舰有九门四十毫米主炮,是上一个时代的军舰,但在炮击海岸的敌人防御阵地中,却发挥了威力。因为一发炮弹具有与一吨炸弹相比的威力。“密苏里号”战舰在一九四五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时,进驻相模湾,后来又进驻东京湾,这条战舰曾接待日本投降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因而出名。现在,这条战舰重返战场,为解放日本而把炮口对准了日本列岛的海岸线。大炮同时开火,海岸上升起了火柱和烟土。军事委员茅野、第一师师长原田、第二师师长粟山等人在海面的登陆舰上,眼里含着热泪兴奋地遥望着这种情景。“终于实现进攻东京了,真是艰难漫长的里程啊!”

从冲绳移到南九州鹿屋航空基地的美国战术空军的A10对地攻击机也参加了战斗。每架飞机载五吨炸弹,从鹿屋到相模湾沿岸飞行了大约九百公里,迅速向部署在相模湾海岸线的苏军阵地俯冲,向大地投下炸弹,然后飞返鹿屋。在此期间,尽管狸穴的驻日苏军总司令部下达了出动命令,但日本人民军(原自卫队)却纹丝不动,他们已感到日本解放战事正在接近尾声。人民政府的领导人和德米特罗夫大将怒不可遏,但已经没有强制执行命令的手段。不得已,只好命驻日苏军和人民政府豢养的公安部队去防守湘南海岸和九十九里滨。在湘南海岸部署了苏联一个摩托化狙击师和两个旅的公安部队。长达两小时的猛烈炮击,使他们遭到了重大伤亡。在辽阔的大陆上进行机动打击战是苏军的主要任务,防御登陆战本来就不对门路。苏军以坦克和装甲车进行闪电战,不熟悉深挖洞来躲避炮击的战法。因此,隐蔽在山丘后面和洼地等处的苏军的战斗车辆,都被来自上空的攻击击毁了。A10飞机造成的损害特别大。

A10飞机的飞行员驾机低空飞行,用肉眼发现苏联坦克后,便连续发射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和三十毫米机关地。因此,A10飞机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有一架A10飞机的飞行员,发现耸立在江岛附近海岸上的一座十层饭店的后面,集结着苏军十几辆坦克。飞行员想;“如果让这些东西存在,登陆部队就将被打下海。”于是,当飞机深入内陆后,便马上降低高度,调转航向,由北向南飞行,瞄准集结在饭店背后(靠山一面)的一群苏联坦克,射出了三十毫米机关炮。但是,不幸的是,这附近部署着自行对空坦克(二十三毫米四个发射管)。这架A10飞机遭到同时射击,操纵系统被打坏,射击后想提升高度,但飞机却一直下降。最后撞在饭店的三层楼上,随着一声巨响而化成碎片。

“遭到如此猛烈的炮击,在我们登陆时,没有遭过损失的苏联兵大概已不存在了。也许我们可以到东京去兜风了。”

第一师师长原田说着笑话,乘登陆艇赶到相模川河口以东大约一公里的地点。这是继吹上浜之后第二次踏上日本大地。但是,奇怪的是,没有出现在吹上浜时的那种激动心情。登陆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向内陆挺进了一公里左右。对于原田师长来说,这种进攻速度超乎预料。原田没有理会本应留在后方安全地区的师司令部已接近越来越危险的前线,继续前进。“北方两公里处,没有遭到损失的苏军一个坦克营三十辆坦克正在笔直向我方冲来。我们要设法在这里阻止它们。请师长和参谋等人赶快去海岸躲避。”

在一刹那间,原田想按照连长的说法办,以保证自身安全,但他立刻就打消了这种念头。

“这里是日本领土,我们日本解放军没有任何理由撤退。应该撤退的,倒是非法占领我国的苏军。”

说着,他便亲自扛起轻便反坦克火器,坐进指挥车,命令北进。他十万火急地向离他们最近的机械化步兵营下达了保护师司令部安全的任务。

师长亲自作战的消息立刻在第一师指战员中传开。这个消息无比地提高了整个部队的士气。十五分钟后,位于东方两公里处的第一师一个营同师司令部组成的联合部队与苏联一个坦克营发生了激烈的混战。原田师长把指挥车隐蔽在丛林里,跳下车,从茂密的杂草中用反坦克火器瞄准三百米前方能看到侧面的一辆敌T72型坦克。随着一声沉闷的声响,这个用塑料制的打完就扔掉的轻便反坦克火器射出了无制导反坦克榴弹。榴弹划过天空,命中T72坦克的后部。似乎击中了引擎系统,这辆坦克从车身后部的放热器附近喷出火舌,三名乘员从炮塔连滚带爬地跳下来。其中一名坦克兵,身穿的坦克服着火,他拼命在地上打滚,想扑灭身上的火。其他两名坦克兵举起双手表示投降。

“拿灭火器扑灭火”原田师长对自己有闲功夫说这句话,内心感到奇怪。第一师方面的牺牲也是很大的。原因是这是一场没有料到的遭遇战。伤员立刻用直升飞机运到了在海面待机的医院船上。医院船内,关川菊代紧张地工作者。她是外交委员关川的夫人,性格刚强,和她丈夫一起参加上海的流亡政权,在周浦镇的日本人街开医院。当她听到日本解放战争的消息便坐立不宁,不顾周围的反对,和自己医院的护士一起,上了医院船。这条船有可能会被苏联的对舰导弹击沉,她是意识到这种危险的。关川也说“她说干就干”,所以没有硬反对她。关川夫人熟练地给陆续运来的伤员治疗,成了日本解放战争中背后的巨大力量。

对于德米特罗夫大将来说,湘南海岸的第一线防御在第一天就几乎被突破,是出乎预料的打击。他考虑让留在川越市北方的一个候备师立即出动。但是,他的作战参谋坚决反对“如果把唯一的候备师投入湘南方面,那就无法对付在九十九里滨登陆后向东京挺进的其他部队了。万一放弃东京,这是最坏的估计,就必须确保横田空军基地。日本公安部队在意识形态上是忠于我们的,但作为战斗集团,能力却很低,不堪信任。”倒也是啊,德米特罗夫大将改变了想法,放弃了把候备师投入湘南方面的念头。

五月十八日,在相模湾登陆的日本解放军挺进到海老名和绫濑一线。苏联军队以师的最后力量进行抵抗,但其战斗力随着时间拖长而越来越小。日本公安部队和在绫濑正面登陆的第二师相遇。但本来是作为治安部队编制和训练的,所以不是解放军的对手。经过大约三十分钟的夹杂坦克和装甲车的近战,公安部队的一个旅土崩瓦解。穿着苏联军装的公安部队的日本指挥员和士兵尸横遍野。

茅野坐立不宁。无论如何也要在五月底以前拿下东京,建立新政府。到五月底,日本的粮食将完全吃光。“要迅速建立新政府,结束战争,恢复从美国进口粮食。”

另一方面,在九十九里滨登陆的日本解放军三个师和美军两个师(一个陆军师,一个海军陆战师),除解放军第六师向成田机场挺进外,其他部队一路向西,继续向东京进发。九十九里滨宽数十公里,防御正面过长,因此,部署在这个方面的苏军一个摩托化狙击师放弃海岸防御,而在印幡沼和东京湾之间设了一道防线。就是从佐仓市经四街道町到千叶市北部这个地区。

日本解放军第四、第五师以及美国陆军第二十四步兵师共三个师在四街道町市区偏北的地方向苏军防御师发起进攻,目的是中央突破。和湘南海岸的战斗一样,从鹿屋基地飞来的A10对地攻击机不停地向大地倾泻炸弹和机关炮弹。苏军把防线两翼的部队调到中部,试图拼命抵抗。但是,最后,一个师无法长时间敌挡三个师的攻击。日美联军在飞机炮击后,把装甲部队集中投入中部。

登陆四天后的五月十九日,终于突破这条防线。如果以后能穿过八千代市、镰谷市、松户市的住宅街,渡过江户川、荒川,就能到达东京的中心。另一方面,在湘南平原登陆的第一、第二、第三师解放军官兵北上到海老名附近以后,立即改变方向朝东北挺进。翻过多摩丘陵就抵达多摩川,河的东面已经是东京都境内了。

多摩丘陵一带残存的苏军和日本公安军试图做最后的抵抗。住宅用地是削平山坡建成的,犹如层层梯田似的,散乱地分布在各个地方。这里的居民们为了免遭战火已经逃避一空。在这里,为夺取一幢一幢的房子,展开了激烈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参加这一战斗的队长当中,有一个叫松冈的人。上海流亡政府成立的时候,松冈关闭了他在纽约开的饭馆,急急忙忙赶来参加解放军。如今,松冈已经提升为班长,有十名部下了。他的分队属于第一师。松冈和他的分队沿着小田急铁路和鹤川的街道缓慢而有力地逼近东京。在玉川学园车站北面的南坡上,有一条漂亮的住宅街。从五月二十一日起,这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这一带原来是高级住宅区,如今被破坏得踪影全无,几乎没有一块窗玻璃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松冈把机关枪拖进一幢房子的客厅,从这儿可以眺望到苏军据点,这个据点在马路对面大约八十米左右的斜坡下一幢民房的二楼上。松冈同他们进行了猛烈的对射。“去两个人爬到左前方的小山上去,从那儿能俯视苏联兵占据的房子。开枪打他们,用掷弹筒往里投手榴弹!”松冈下达命令后,不一会见,就让他身边的机枪手停止射击了。对松冈来说,劈坡建造的住宅现在变成了可恨的东西了,因为他们不得不一个一个地摧毁。苏军把一幢幢民房当做堡垒固守的据点。他想:“当然罗,牺牲会增加。”几分钟以后,一声轰响,从左手不太高的小山上发射的枪榴弹穿过目标民房的窗户在屋里爆炸了,两名苏联士兵被爆炸掀起的狂风抛出屋外,在二楼的屋顶上撞了一下之后摔到地上,再也没有动弹。“哎呀!这一仗总算过去了,在这幢房子前方,究竟还要攻占多少所民房才算完呵。”

五月二十五日,第一师的先头部队终于渡过了多摩川,松冈也在先头部队的行列里。一到这里,苏军和日本公安军的抵抗显著地减弱了。松冈想:“已经用不着面对面打了吧。”市民们陆续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松冈乘坐的装甲车前进在第二四六号国营公路上,潮水似的欢迎人群使装甲车不得不再三停下来。对松冈来说,这是他去纽约以来时隔几年之后第一次见到成群结队的同胞。

五月二十五日,日本解放军的六个师从东西两个方向冲进东京都内,这天傍晚,进入东京都中心,那里是皇宫前广场、霞关、永田盯等日本立法、行政的中枢部位。原田第一师师长从进入皇宫前广场的指挥车上走下来站在那里,由于激动而感到胸口热乎乎的。

“我活着就是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他想。多数赶来参加流亡政府和日本解放军的知名和不知名的日本人,心情完全相同。许许多多东京都市民都想看一看解放军的风采,跟官兵们交谈几句,陆续汇集到皇宫前广场上。

按照茅野军事委员的命令,为了逮捕和囚禁所有的敌伪人员,往设在狸穴的苏联占领军司令部和日本人民政府所在地首相官邱派去了第一师的宪兵。但是,由于晚到一天时间,这两个地方的敌人逃掉了。在前一天,也就是五月二十四日,以德米特罗夫为首的驻日苏军司令部的重要成员和日本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坐直升飞机逃到横田基地,横田基地现在仍然被苏联牢固地占领着。然后,他们又从那里坐安东诺夫12型运输机逃到哈巴罗夫斯克去了。残存的苏联士兵和日本公安军士兵被抛弃了。

“遗憾的是我们未能抓任侵略日本的罪犯,但是没办法。好在我们回到东京了,日本的解放是成功啦。”想到这儿,茅野万感交集,禁不住喜泪直流。

第二天,二十六日,坐飞机从上海来的流亡政府领导机关刚一到成田机场,就马上进入东京,政权实际上更迭了。没有举行大肆铺张的仪式,凭借武力交接政权的工作是朴素的,然而没有发生混乱。当流亡政府的首脑大岛进入首相官邸,在首相办公室前停住脚步的时候,一名老警卫眼含泪水,一边把房间的钥匙递给大岛,一边对他说:“我以度日如年的心情等待这一天的到来。现在,您是这个官邸的主人,请您尽管吩咐吧。”

取消了言论限制的报纸一齐开始控诉人民政府统治下的冷酷而违背常理的政治。不欢迎流亡政府重返东京的报纸一家也没有。大岛听从了茅野军事委员的劝说,为了加深全国民民对日本解放成功的印象,决定尽可能早一天在东京中心地区举行解放军的阅兵式。这既是胜利的宣言,又有庆祝新政权成立的意思。

阅兵式由于要准备,便定在五月二十八日举行。但是正在这时候,从美军方面传来了反对意见:“占领横田基地的完好无损的苏军一个师正沿关越高速公路向新潟县撤退。大概是打算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捕捉并歼灭它们难道不是日本解放军的使命吗?现在不是在东京搞什么阅兵式的时候。”美国方面的主张是,不让未受损失的苏军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如果这样做了,中国收复失地就要推迟,进而使这次战争的结束推后。但是,大岛却不予理睬。“那种主张不过是军人的逻辑,我们不想在国内进行不必要的战斗,不想付出更大的牺牲。败者不追也!”

财政委员寺岛正在忙着核实日本国内剩余的粮食储存量。农业水产省的一名局长匆匆赶到首相宫即,他把一捆文件放在面前,开始对寺岛汇报:“人民政府统治期间,平均每个国民的粮食消耗量和高速增长时期相比,每个人平均减少了百分之三十。这一方面是由于外汇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活水平极端下降,饮食业的需求大幅度减少了的缘故。因此,要是以过去两年多每个人的消耗量为标准,国内存的粮食还够吃二十天左右的。”

对寺岛来说,这是乐观的错误估计。根据他的计算,到五月底,就是说再过四天以后,日本国内的粮库就该颗粒无存了。寺岛听了叹了一口气。局长临走时这样补充道:“因为粮食配给量减少,我们那曾担心会造成营养失调和儿童体质标准降低,可是这种事情几乎没有发生过。甚至可以说,这两年中病人特别是成年病人几乎减少了。得肥胖症的儿童也少了。”

寺岛真想训斥这个局长一下:说饮食过量的民族就该被外国侵略和征服,这是什么话!“不要大炮要黄油”也是有限度的嘛。可是话到嘴边又咽肚子里边去了。这位惹人喜欢的年近半百的局长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夹起陈旧的公文包走出了房间。


中苏战争还在继续,但是或迟或早,中国一定会收复东北全境。因为这时候,中国收复失地的战斗正以哈尔滨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两大作战方向,稳步而顺利地挺进。

“苏联国内的少数民族独立运动好象正在不断高涨。克里姆林宫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军队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茅野判断。

“在这次战争中,欧洲没起一点作用。欧洲变成了政治上的避风港了。”关川轻蔑地嘟哝着。这话给大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月二十八日,在皇宫前广场上,解放军在欢乐的气氛中举行了阅兵式。将近一百万人的群众陆续聚集在广场上,都是想看看新政权的成员和解放军的风采。阅兵式的实况向全国做了电视转播。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亲眼看看,挤不进广场就聚集在广场周围大厦的窗口和屋顶上,到处都是人山人海。第一师师长原田走在阅兵行列的最前面,从指挥车上探出半个身子来,向大岛主席行举手礼,松冈和山村等人的身影也出现在随后徒步行进的士兵当中。

从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为了祝贺阅兵式,以美丽的钻石型编队掠过广场上空。回到日本后第一次在国民面前演说的大岛由于喜悦和紧张而声音发颤,他说:“由于政府无能,由于政治家缺乏勇气和责任感,三年前,使日本国民跌落到悲惨的深渊,在外国军队的刀丛剑树中,被迫过着漫长而残酷的黑暗生活。”

“如果当时,不,从比那更早的时候开始,日本的政治家为了保卫国民的生命和财产,进而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主权,向国民说明其信仰,唤起国民的勇气、牺牲与献身精神的话,日本大概是能够避免黑暗年代的。我本人作为曾经跻身于日本政府中枢的一员,对于我们政治家缺乏睿智和勇气感到羞愧。但是现在,日本从左派极权主义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我要向所有在场的人们致谢,感谢你们赶来一起度过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自从日本解放军在九州南部登陆以来,到今天是第四十三天。然而解放日本的真正斗争,从我们在上海成立流亡政府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是比军事上的战斗更漫长、更激烈的战斗。在我们的周围,以中国为首的友好国家伸出了许多援助之手。美国向我们献出了本国青年的鲜血。我们对此充满了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感谢之情。而且,从日本、或者从世界各地,有很多不知名姓的日本青年起来参加我们的斗争。还有许多青年人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他们不曾被任何人所强迫,而是志愿选择了这条道路。我想向没有能够等到今天这个日子就埋葬在各地的日本青年们,奉献上感谢和哀悼之意。我们在海外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流亡政府,经过艰苦的战斗,得以再次回到祖国。但是,这是不幸的历史。政治家的勇气和国民的智慧,决不允许再次发生这种事情了。”


    -------


作者当年写的后记

《明斯克号出击》是作为今年三月由二见书房出版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篇:苏军在日本登陆》的续篇而写的。关于前篇的概要,已在本书的前言中做了记述,希望参照。但是,可以不拘泥于前篇的情节,而从在中国诞生的日本流亡政府如何成功地解放日本这一观点出发,把本书看作独立的篇章。

说句老实话,在写完相当于本书上篇的《苏军在日本登陆》的时候,根本没有撰写续篇的计划。因为我感到,只要有了前篇,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但是其后,读者提出了批评和希望,他们说,“让日本被永远占须下去,太可怜了,总得设法改变一下。”因此,我要求创作小组的成员再度集中,从四月下旬开始研究资料和构思。军事研究小组部分成员有变动,但宗旨与以前相同。因为上篇设想了最坏事态的结构,我认为,稍微笼罩着严重的气氛也是不得已的。在这一点上,本书尽管迂回曲折,但总的来说,还是以乐观的调子贯穿始终的。恐怕会有人指责说战争的描写不够残酷,但是,我希望读者明白,为了达到解放日本这一目的,不得不这样写。反过来说,或许应这样理解:正如本书中阐述的那样,如果不是颇为幸运的话,收复一度被占领的日本是极端困难的事业。

在本书中,特别要解释的一个问题是解放一语的意义和用法。迄今为止,对于“解放”这个含义模糊的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经常是用来表达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的意思的。这已为人们看作普通常识。但是,当柬埔寨人高唱从越南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之时,现实的含义就是指从越南共产党或者越南社会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

我认为,即使在日本,现在也应当把“解放”这个词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倘若包含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意思,那么所谓“解放”,正确的用法的确是指从极权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

环顾一下当今的世界,除了发展中国家的独裁政权之外,极权主义大体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别名。把“解放”一语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那里接收过来,毋宁说,只有从左派极权主义下获得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这是本书作者的主要动机。社会主义不是解放的主体,而是正在成为客体(对象)。这就是我们小组正在思考的、八十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之一。

最后,当本书出版之际,向为本书出版而尽力的有关先生们表示由衷的敬谢。


                               久留岛龙夫

                                    1979.7


感谢坚持看完全部两本书的各位读者,相信其中很多人以前也曾看过。下个系列将会讲述苏军对北约的进攻。

这两本书可算是虹领今初中时的最爱!

希望大家能再次感受到少年时那纯净的阅读体验!



我还发表了:

看了俄乌战争,如果登陆日本作战,这场解放战争该怎么打?--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十一)


进攻堪察加半岛:看了俄乌战争,试想如果当年苏联入侵中国,美军会参战吗?--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十)


看了俄乌战争,试想如果当年苏联入侵中国日本,最后美国参战反攻,结局会怎样?--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九)


上海设立日本流亡政府-看了俄乌战争,试想如果当年苏联入侵日本,结局会怎样?--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八)

...

...

看了俄乌战争,试想当年苏联如果入侵中国,结局会怎样?--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二)


看了俄乌战争,试想当年苏联如果入侵中国,结局会怎样?--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一)


冈村宁次当初是怎样追杀左权的


再谈戴笠--国民党特工的对日谍战(上)


再谈戴笠--国民党特工的对日谍战(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