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中秋节是怎样的

学术   2024-09-17 19:30   上海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和幸福,已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唐朝初年更加受到重视,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后羿射日有功,王母奖励两颗长生不老仙丹,由后羿的妻子嫦娥保管。后羿的徒弟蓬蒙在八月十五去抢仙丹,嫦娥为保仙丹,全部吞下,立刻就飞升到月宫之中却下不来了。后羿因为思念嫦娥就照八月十五月亮的样子做成食物,等待嫦娥归来,这就是中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乐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亭、望月楼的古迹。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俗还传播到国外。其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古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其文化受到别国追捧、效仿,特别是在东亚出现了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汉字文化圈”,中秋节从唐朝开始就随之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二是随华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第一种途径传到别国的中秋节是由该国全体国民过的,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都是如此;由第二种途径传到别国的,则主要是该国的华侨在过。
那么,都有哪些国家的人过中秋节呢?本来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中秋节到了别的国家变成什么样子了呢?他们现在还过中秋节吗?

     


中秋在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有三大节:春节、中秋、端午,过得很隆重也很热闹。[插图]相比较而言,在中秋和端午两大节中,韩国更重视中秋,朝鲜更重视端午。


韩国的中秋

韩国的节日体系比较复杂,有传统节日,有来自佛教、基督教的节日,有国家规定的若干纪念日、公共活动日等,但是民众最看重的节日是传统节日。他们认为传统节日才是真正的“节”,而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只是“找乐子”罢了。当然这只是随便一说,有些宗教性的节日,信徒们还是很郑重的。韩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按旧历来过,而韩国的旧历就是中国的农历。

韩国的中秋节也在农历八月十五,韩语名称可音译为“寒佳宇”,汉文名叫“秋夕”。其英文名称为The Harvest Moon Festival,意思是“庆丰收的月亮节”,从中可看出庆丰收的主题在韩国中秋节俗中占有重要位置。韩国政府颁发的假期表上采用的另一个英文名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Thanksgiving Day(秋收感恩节),这种译法使韩国中秋节获得了另一个名称——“秋收节”。可以说,中秋节在韩国是一个庆祝丰收和感恩的节日,其“感恩”主要是用祭祀的方式来感谢祖先保佑自家获得了丰收,也包括用送礼的方式感谢亲友等对自己的关照和帮助。韩国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送礼、团聚、吃松糕、祭祖、扫墓、庆丰收。

总体而言,韩国人很喜欢中秋,把它当作第二大节。节日到来之前一个月左右,各大商场都在大减价,以吸引国民购买礼物赠送亲朋。韩国人很重视人情往来,送礼是临近中秋时一项较普遍的活动。但是也有些人借机与权势人物拉拢关系,以送礼为名,行贿赂之实,所以政府曾多次发文限制官员的节日收礼行为。

韩国人很重视中秋节的家人团聚,把能否回家同父母一起过中秋被看作儿女是否孝顺的重要标准。所以每年中秋节前一两天,韩国会发生“人口大迁移”,四千多万人的韩国差不多有三千多万人在回老家的路上,交通拥挤不堪。只有春节和中秋两个节日才会发生这种情况。政府给民众三天的假期,从农历八月十四放到十六,跟春节的假期相同。有些公司会延长假期到四五天。

在中秋节三天中的第一天,主要是家里的妇女们准备节日食品,晚上则是男女老幼聚在一起做松糕,或者叫松饼。松饼是韩国中秋节的代表性节令物品,其地位就像中国的月饼,没有松饼的中秋节就不称其为中秋节。松饼外形如月牙,是月亮的象征。做法是:将糯米粉煮熟,和好,分成饼状的小块,再包上黄豆、绿豆、芸豆、栗子、芝麻等做成的馅料,捏成半月形或贝壳形,跟饺子的形状有点接近,然后蒸熟。蒸的时候,下面铺一层松针,松针的香气会渗入松饼内。松饼也有很多品种,除了上述一般的松饼外,还有“花松饼”“加馅松饼”等。母亲在做松糕时,会向女儿念叨说:“做得好松糕,嫁得好人家。”可见会做松糕是女性的必备技能。第一天晚上松糕做好蒸熟后,家里的人们就开始坐在一起吃松糕了,边吃边聊,体会团聚的快乐。

中秋节假期的第二天就是八月十五,是正日子。与中国中秋节的晚餐是正餐不同,韩国八月十五的正餐是早餐,早餐前的祭祖仪式是节日里最庄重的时刻。人们都穿上节日新装,一般男人穿西装,女人穿韩服。在祖先牌位或遗像前供上松糕、牛肉、鱼、杂菜、新米饭、酒等美味佳肴,还有坚果、柿子、苹果、梨、枣等各色水果。祭桌的摆设次序也很讲究,比如靠近牌位的第一行放勺子、筷子、酒杯、碟子等,第二行摆鱼肉,按“东鱼西肉”的次序,鱼头要放在右边,第三行放汤,第四行放盛着面食的食盒,第五行放水果,按“红东白西”的次序,即红色的放在东边,白色的放在西边。供桌前有一只香炉,上三炷香。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规矩也在慢慢消失。

祭祀食品一定要丰盛。近年一个家庭备一桌祭祀食品的花销在14万韩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000元,当然这么贵的价格跟韩国食物价格很高有关系。韩国人还很讲究长子继承制,请神的事是由长子家完成的。如果弟兄几个的话,兄弟们都要到大哥家里祭祖。祭奠开始时,男人们分站在祭桌两边,家族长子把大门打开,恭敬地把祖宗请进家来,然后大家烧香、献贡品,一起行跪拜礼,再将祖灵送走,然后成人男子将祭酒喝掉。祭礼结束后,就享用中秋节的美食。餐桌上除松糕外,还有花样串、炖牛腱、芋头汤等节令饮食。芋头汤也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

吃了早饭,全家人到祖坟上扫墓。来到坟前,人们先跪拜三次,再用带来的饭菜给祖先上供。除去杂草,并给坟上添新土,其做法跟中国的清明节扫墓相仿。韩国人的祖坟一般都在山上,所以扫墓称为“上山”。秋夕扫墓是各家的大事,每人都不能耽误。过去扫墓在秋夕前一两天,近代以来多在八月十五这天进行,所以这天城外道路堵塞非常严重。

韩国中秋节的祭祖与扫墓带有感谢祖先给后人带来好收成的意思。

晚上是赏月、娱乐、游戏的时间。女人们在月光下,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团团转,边跳边唱,叫“羌羌水月来”,翻译成中文就是“降下来吧,明月的清辉”。这是中秋节的一项很有代表性的游艺。据说这种舞蹈起源于16世纪末。当时,韩国正在抗击日本人的海上侵袭,海防军力不足。海军名将李舜臣就让女人们在晚上围着篝火跳舞,迷惑敌人,使敌人误以为这里有重兵把守。后来这种舞蹈就传了下来,不过现在主要在农村传承,城里人已经不跳了。这种游艺已被立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八号”。女人们还对月许愿。男人们则在空地上踢毽子、摔跤、拔河。

过中秋节最累的当然是女人们,做饭、打扫等家务活很繁重。男人们则很轻松,会聚在一起玩韩国牌。这种牌共四十八张,牌面按十二个月份分开,每月四张,各月的牌印着不同的鲜花,玩的花样很多。还玩一种类似跳棋的“尤茨游戏”,以及跟中国象棋有所差别的象棋。男人们虽无家务之累,但有些人会觉得过节的经济负担太重。

除了在家庭领域举行的庆贺活动外,一些公共场所也举行一些游艺、展演活动,如企盼长命百岁的龟戏、祈求丰收的牛戏等。一些民俗村有婚礼、祭祀仪式等的演示,有游戏比赛、游客体验、做松糕饼比赛等活动。首尔的德寿宫、景福宫、昌庆宫等古代王宫也向游客免费开放。


朝鲜的中秋

朝鲜秋夕的习俗、文化内涵与韩国在根本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活动上的差异。

朝鲜秋夕以欢庆丰收和祭扫祖坟为主,瞻仰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则成为朝鲜秋夕的特色活动。在首都平壤,人们纷纷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到存放金日成遗体的锦绣山纪念宫去敬献鲜花,到大城山烈士陵园去缅怀革命功臣的丰功伟绩。

朝鲜人自古有在传统节日进行摔跤、跳板、拔河、荡秋千等比赛的传统。多年前,金正日指示要发扬民族传统,朝鲜全国兴起了在秋夕举行“大黄牛奖”摔跤比赛,获得冠军者可以当场牵走一头大黄牛,有的比赛还让获胜者得到一个真金的牛铃铛。这一赛事成为声势很大的节俗活动。

朝鲜秋夕节放假一天。


中秋在日本

现代日本的中秋节不是个隆重的节日,以至于一些在日本留学、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回来后,都说日本是没有中秋节的,这是由于他们生活的现代城市确实不怎么过这个节,有少量过节的风俗也不引人注意。许多日本青年人也对中秋节没什么印象。但是根据文献资料和日本专家的介绍,日本是确有中秋节的;不仅有,而且还有两个呢:一个是旧历的八月十五,一个是旧历的九月十三。前者是从中国传去的,后者主要是源于本土的文化传统。

日本人现在采用的历法是公历,但是他们从前用的是跟我们一样的农历,是从中国传去的。

日本明治五年(1872)废旧历改新历,把这年的农历十二月三日改为公历的1月1日,也就是1873年1月1日,同时定这一天开始为明治六年。

日本改历的法令颁布后,城市居民很快就采用和适应了。

但是农民的生活更适于按农历来过,所以农民很不适应,过了一段时间就提出废除新历的要求。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农民对新历了解不够造成的,就向农民做教育和说服工作。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了《改历辩》一书,解释新历法的好处,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全体国民都使用了新历法,一些过去按农历过的节日就转移到新历法中去,比如农历春节的各种习俗就搬到公历的元旦期间来进行。但是中秋节是个以月亮为中心的节日,自有该节以来就是按月亮运行的状态来确定日子的,所以不能按公历的日子来过。日本也有一种“新历旧历对照表”,是同时标记新历和农历的日期表。人们就按这个表推算出农历的八月十五来过中秋节。

中秋节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唐朝后期,更准确些说是在9世纪末到10世纪初。当时日本所处的朝代叫作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不叫中秋节,而叫“十五夜”或“中秋の名月”(中秋的明月)。

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中秋节主要是八月十五夜赏月的习俗。但是,十五夜的月亮不一定是满月,所以又有“お月見”(看月亮)、“めいげつ”(名月)这类相近的名称。日文中形容十五夜还有一些说法,如“良夜”表示这晚天气良好、适于赏月,“无月”表示天气不好、看不到月亮,“雨月”表示这晚下雨,更没有赏月的希望了。

〔日〕 月冈芳年《月百姿·四条纳凉》


日本的十五夜习俗自奈良时代传入,到平安时代(约相当于中国的五代和宋),在宫廷和贵族阶层形成显著的边赏月边宴饮的习惯,称为“观月宴”或“月の宴”。人们围席而坐,一边赏月一边饮酒聊天,还有人即兴赋诗(日本称为“和歌”)让大家品评。这种习惯被认为是一种风雅的举止而受到追仿,遂使八月十五赏月宴饮的习俗流传到中下层社会。
和中国的情况一样,日本的中秋赏月活动也主要是在城市居民中进行。农村地区很少赏月,或者说,即使有赏月活动,也不是在节日里固定要做的事。农村十五夜的主要习俗是庆贺农作物的丰收。日本自古就有一种“初穂祭”(庆祝初次收穗的祭祀)或叫“秋の収穫祭”的习俗,也是在秋天举行的一种仪式。于是八月十五赏月宴饮的习俗到了乡下就变为庆贺丰收,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日本传说,十五夜,月亮上开满桂花,桂树下有白兔在做日本烧饼。他们没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
在十五夜,日本乡村民众的主要传统是祭月、庆丰收。祭月既是对自古就有的月亮信仰的继承,也融合进了庆丰收的内容,而且还是一种感谢上天佑助丰收的祭礼,这时月亮成为上天的代表。人们在月光朗照的地方摆上芒草或其他鲜花,供上刚收获的芋头、红薯、白萝卜、豆子等,用新粮做的食物如团子、馒头、年糕、米饭、面饼等,还有苹果、梨、柿子等水果。有的地方还摆上水酒,旁边放上灯笼。在这些供品里面,最重要、最有十五夜节日特色的是芒草、芋头、月见团子。
芒草,日文写作すすき,被日本人认为是在十五夜不可缺少的物品。它是秋季七草之一,在日本的一种叫作“花札”的纸牌游戏里被当作八月的花。在日本文化里,芒草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物,使人联想到秋天。过去常被日本人用来修造屋顶,也用来作为饲养家畜的草料。古人认为它具有消灾避邪的灵力。十五夜,人们把芒草插在花瓶中,摆在有月光的地方,或者插在大门边、自家的农田里。有些地方还讲究在这天用芒草秆做的筷子吃饭,或者把这种筷子当作祭月的供品之一。
芋头是日本十五夜最常见的节令物品之一。此时正是芋头丰收的时节。所以有的地方十五夜就叫“芋名月”。
“月见团子”也是一种重要的十五夜食品。据说是代替中国的月饼的一种食品,一般做成圆形的,作为圆月的象征。但是大阪等地方的团子不是完全的圆形,而是一头有尖,呈现芋头的形状。据记载,日本做团子的习俗很早就有了,而“月见团子”作为祭月供品在江户时代(相当于明末清初)的文献里方有记录。

在十五夜节日期间,日本各地还有一种有趣的“偷”俗。行偷的人是小孩子们,偷的东西主要是各家祭月的供品。有的是趁主人看不到时摸进家门偷的,也有的地方要先跟主人打招呼才可以“偷”走。在群马县,小孩子到了人家,对主人说:“借用一下水井,打点水喝。”然后在主人不注意时偷走供品。在东京都,主人手里拿着芋头、芒草等,向孩子们提问谜语,回答对了才可以拿走。偷的东西除了供品,还可以是其他食物。有的地方还可以到人家的地里去偷红薯、瓜果等。被偷的人家并不生气,反而高兴,因为人们认为这是件吉利的事情。茨城县的人认为,供品被偷走,就是被月神吃掉了。埼玉县的人说:十五夜偷什么都没罪。有的地方的人认为十五夜被人偷了供品,明年更有可能获得丰收。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这种被习俗认可的“偷”,可以使他们得到很多好吃的东西,还有一种玩游戏的刺激感。这种偷俗在大正时代就在很多地方消失了,也有一些地方直到昭和时代还保存着。
十五夜还有一些娱乐或竞技习俗。如在鹿儿岛,农历七月初七到八月十五期间,每晚都有相扑摔跤活动。孩子们则在月光下举行拉绳比赛,绳子是用芒草做的。

“十五夜看不到月亮还有十三夜。”这是在日本流传很广的说法。有两个赏月的日子,总会有一次赶上晴天并见到明月。农历九月十三是日本中秋节的另一半。

日本人认为九月十三的月亮跟八月十五一样美。吉田兼好所著的随笔集《徒然草》中说,八月十五日与九月十三日都属于娄宿,是赏玩月色的良夜。从日本的气候状况来说,两个赏月日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九月十三的晴天率比八月十五的晴天率要高,就是说,在日本,九月十三比八月十五更适宜赏月。九月十三的月亮被称作“のちの月”(女名月)。

旧时日本人讲究这两个日子都要赏月,如果只看八月十五的月亮而不看九月十三的月亮,就是“片月见”,意思是只看一半月亮。在日本人的传统信仰中,“片月见”是不吉利的,会引起不幸。


〔日〕佚名《日本十二月风俗图卷·八月》


十三夜赏月是日本独有的习俗,其发源时间还没有确定的说法,一说是在宇多天皇时开始在宫中实行的,一说是从醍醐天皇时代的赏月宴会开始的。十三夜与十五夜的习俗有所不同。十五夜重视供芋头,并称为“芋名月”。而农历九月正是收获豆子、栗子的时节,拜月的供品以豆子、栗子为主,祭月时将五颗栗子、五颗豆子和三个团子放进黑色的盘子里,因而十三夜也叫作“豆名月”“栗名月”。十三夜习俗的主题也是赏月、拜月和庆丰收。因八月十五只是农作物的初收期,九月十三正是收获期,所以九月十三庆丰收的色彩更重。

现在日本有些地方很重视在八月十五去祖先坟地扫墓,差不多把这个日子当成了跟中国清明节一样的节日。对他们来说,中秋节就是指九月十三。



我还发表了:

一篇文章弄懂西餐礼仪,让你出国旅游更懂吃(一)


史上最全西餐礼仪,让你成为聚会中的万人迷 | 不出洋相,越吃越漂亮:一篇文章弄懂西餐礼仪,让你出国旅游更懂吃(二)


看了俄乌战争,试想当年苏联如果入侵中国,结局会怎样?--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一)


看了俄乌战争,试想当年苏联如果入侵中国,结局会怎样?--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二)


再谈戴笠--国民党特工的对日谍战(上)


再谈戴笠--国民党特工的对日谍战(下)


中山陵是谁设计建造的


百团大战后,我军统计歼灭日寇二万,日军统计只损失二千,哪个更真实?


怎样做好马拉松赛前准备,以提高跑步成绩


南宋“中兴四将”及秦桧赵构的结局


“卖国贼”亲日而不卖国--曹汝霖袁世凯之再认识(一)


“卖国贼”亲日而不卖国--曹汝霖之再认识(二)


“杭州”城市名称的由来


毛泽东《沁园春·雪》修改前的原作是怎样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