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九)

学术   2024-10-17 11:20   上海  


下文选自:《铁在烧-铁原阻击战纪实》   

作者 萨苏



书接上文: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八)


志愿军的一大法宝


那么,冷枪呢? “冷枪是不能打坦克的,但是可以欺负他的步兵。”藏先生说道。通过藏先生的描述,我们才明白,所谓冷枪战术,其实是有很大局限的。 

首先,这种战术只能用于防御,很难用于进攻。在大规模进攻作战中,一个神枪手的生命并不比一个普通新兵更有价值。主宰进攻胜负的,是双方的重武器和整个战略态势。在宽大作战地域,高烈度火力条件下的全面战争中,在前后方分明的常规战争的战场上,尤其是在气象条件单一、地形简单的战场,装甲兵、炮兵、航空兵永远是战场主宰。所谓冷枪杀伤战术,除非有冲绳日军用冷炮打中巴克纳上将那样的好运气,在这样的攻击面前并不能起到重要作用。 

冷枪,就是如今常常谈到的狙击战术,既要有出色的狙击手,还要有一套能够支撑狙击手的侦察、装备、训练系统,如果没有一个懂得怎样使用狙击手的指挥官,他的作用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即便万事俱备,在防御作战中,一挺机枪和一门迫击炮,也远比一个出色的狙击手更能发挥作用。所以,一般的军事常识中,狙击,只是特种部队或者小规模游击战中,才可以发挥其价值。

但是,这只是一般的军事常识,放在大多数指战员完全不知道狙击为何物的 188师身上,就成了鸡对鸭讲。老战士们对网络写手都精通如是的狙击战术瞠目结舌、不明所以,只是问:“那美国鬼子咋就让我们给揍下去了呢?” 老战士们对这个战术,甚至没有集中去谈。他们回忆中比较注重的除了战友的牺牲,就是当时条件的艰苦。例如老兵们提到,当时 188师的战士们经过反复轻装,棉被、大衣等都被扔掉,到最后几乎已经一无所有,但每个人都把雨布留了下来。
老兵们说,雨布其实是志愿军当时作战的一个法宝。当时,朝鲜行军作战十分艰苦,由于我们没有制空权,只能夜行昼宿。这时候最好的情况是能遇到铁路隧道或者自然山洞,若是睡在里面,将雨布铺一半盖一半,很快就能睡着。特别是从山上砍些落叶树枝,架在地面上,铺上雨布就能睡个好觉了,因为它能够防潮防水,在铁原不断下雨的日子里,这是谁也舍不得丢掉的。特别是在铁原西侧进行防御的时候,那里很少有山洞,雨布也就多了别的用途。那就是志愿军可以用它当帐篷。两人一组,铺些树枝,盖上一块雨布,就是一个简易而舒适的栖身之地。老兵们行军打仗,能有这样一小块地方就已经是天堂了。

老战术新对手

言归正传,关于狙击和冷枪战术,在朝鲜不合常规地出现在正面战场,而且战果颇丰的原因,或许答案就是美国鬼子和日本鬼子都懂得这个战术,所以碰上不懂行的土八路,就倒了霉。188师的前身是冀中的土八路,大部分中下级军官,都是钻过地道,打过麻雀战的老手。
何为土八路?八路军的地方部队是也。当年日军在大扫荡中曾经努力寻找识别八路军的办法。比如,把俘虏的村民拉来跑圈,几圈之后,混在其中的国民党残兵就会被筛出,但基本抓不到土八路。抗战胜利之后日本人才明白,原来土八路从来不作队列训练,跑起来当然永远和老百姓一样。早年电影里面的土八路行军往往七零八落,极不整齐,正是当年真实的写照。土八路不但不走队列,而且穷得很,每个人只拿着有数的子弹。在这种
情况下,土八路很少有机枪,就算有,战斗开始之前,指挥员也往往会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只能打点射,不能打连发啊!”

但是,你不打连发,鬼子要打,怎样压制敌人的机枪呢?换作美军,直接用机枪反压制,或者迫击炮砸过去就可以了。土八路可没有那样阔气,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神枪手。

一个神枪手,配上一杆缴获的三八大盖,就是土八路的机枪加大炮——不但可以打对方的火力点,还可以打对方的指挥员、通信员、观察员,总之一切有价值的软目标都是好目标。

渐渐地土八路发现,如果干掉一个观察员,对方的大炮会哑巴;如果干掉一个指挥员,对方的部队往往会发疯,真是本小利大的好买卖。

起初,土八路的神枪手虽然出色,牺牲也同样巨大。查阅资料时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表现日军机枪阵地的照片,都可以看到在机枪手侧面,会斜趴一个目光与机枪手成 90 度的日军步兵。此人不参加任何进攻战斗,他的任务就是发现并击杀任何对机枪手构成威胁的敌方狙击兵,包括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都是牺牲在这样的日军反狙击兵枪下。

残酷的环境,迫使土八路发明出新的战术,那就是狙击手从不一个人战斗,也有小组协同对他进行保护。结果,到了1944年,日军华北战斗部队中的机枪手和掷弹兵伤亡数字直线上升。

当几年之后,土八路们遇到了美国鬼子,这种已经熟极的战术就得到了新的发挥。

美军坦克不是狙击手能够对付的,但日本的薄铁皮坦克土八路一样打不透,所以战术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没学过军事操典的土八路却明白,坦克必须靠步兵跟随才敢放心打仗,而跟随的步兵在当时条件下必须下车作战——好靶子!如果步兵跟上来,是好靶子,如果步兵不跟上来,坦克大多会有两个选择,或者退向步兵寻求保护,或者钻出一个坦克兵来观察四方情况,这也是个好靶子!弹药不足培养出了八路军中大量的神枪手,而且,几乎个个都有在劣势情况下稳定的心理素质,这个传统,同样被带到了志愿军中。

而朝鲜战场的轻步兵武器,又让土八路的冷枪战术得以极好地发挥。美军的卡宾枪虽然近距离火力凶猛,但射程不如志愿军中装备的莫辛-纳干骑枪,遭到冷枪攻击时往往步兵无法还击,只能依靠炮兵和装甲兵的支援。而莫辛一纳干骑枪脱胎于莫辛一纳干步枪,这种笨重的步枪在诺门坎令日军十分郁闷,因为这种步枪如果被日军缴获,因为其过于沉重根本不适合使用,但身材高大的苏联士兵却运用自如。这种步枪的准确性极好,子弹穿透力强。

常常可以在远距离轻易击穿日军头盔将其击毙。另外,美军在 1951年春夏对于志愿军的冷枪战术还不够重视,也是 188师能够取得阻击效果的一个原因,美军直到 1952年才注意到冷枪的杀伤和对士气的伤害作用。

于是铁原战场上经常会出现令人感到不平衡的作战模式:在 188师的阵地上,不时会响起美军歇斯底里的炮声,夹杂着密集的自动火器射击声。但在美军发起攻击后,为了避免过大伤亡,志愿军常常只有稀疏的火力还击。

而就在莫辛一纳干骑枪单调的射击声中,美军的步兵会被打得趴在地上不能头,令冲在前面的坦克不寒而栗,步履维艰。

 当然,冷枪战术也有局限性。美军坦克虽然在观察通信方面存在弱点,但其狭小的观察口,也使志愿军的射击很难奏效。而且在面对设置了专门反狙击手分队的部队时,冷枪射击手自身也面临很大危险。只是,在铁原,美军的战术反应还没有这样快,所以,志愿军冷枪对其步兵的威胁一直较大。

志愿军 188 师在铁原的防御,是一个硬碰硬的防御,主要依靠的还是堑壕和顽强的斗志,但利用老兵多、战斗经验丰富的优势,该师打出的冷枪阻击战,或许也可以算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了。


带刺的橄榄枝


不管怎样,就像老兵们说的,美国人让我们给揍下去了。被 188 师用重大伤亡按在地上动弹不得的美军并不知道,就在战线后面,美国将军里最会和志愿军打仗的李奇微,也已经开始放弃彻底歼灭志愿军主力的想法——美国人,也想议和了。

 6月 29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上将给朝鲜人民军最高统帅金日成大元帅、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总司令发来了公函,希望双方开始谈判:

“本人以联合国军总司令资格,奉命与贵军谈判下列事项——因为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停战会议,以停止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请注意,这个时间已经是铁原之战结束十几天以后的事情。作为一个军人,李奇微不情愿地举起了橄榄枝,他也打不动了。

其实,按照美国的国内舆论,这个仗早就打不下去了。为时一年的侵朝战争中,美国自己承认付出了将近 9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其兵员伤亡和军费消耗约相当于其整个二战期间全部损失的 1/3。美国国内反战厌战情绪日益高涨。第五次战役后期,美国人开始谋求停战谈判,以便从朝鲜战场这个“无底洞”中尽快脱身。

 1951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向杜鲁门总统提出建议,争取用“谈判方式”解决朝鲜问题。这个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杜鲁门的批准。5月 31日,当范德格里夫特和蔡长元正在种子山一线拼死交锋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却在试探中国方面是否愿意接受谈判。前美国驻苏大使凯南非正式地拜会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表示美国政府有意与中国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愿意恢复战前状态。这个消息被传回到了中国。

实际上,这个要求对中国来说也是符合利益的。抗美援朝时,新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诞生不久,百废待兴,在各个方面均面临着极大困难。通过五次战役,中朝方面也渐渐认识到在当时的战局下,难以彻底取得朝鲜统一的胜利。针对马立克的传话,毛泽东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历史契机。6 月 3日,毛泽东接见专门从朝鲜赶来的金日成,同他具体商谈停战谈判的方案。5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了目前需要商量解决的一些问题,并说,“我们想派高岗同志于日内乘飞机去莫斯科向您汇报”。

 6月10日,高岗与金日成前往莫斯科。13日,斯大林同他们举行了会谈。

当日毛泽东复电提出了和谈建议的设想,认为对于停战谈判:“在目前 2个月内朝中军队取守势的时候,不宜由朝中两国提出,而宜用下列方式:(1)等待敌人提出;(2)由苏联根据凯南对马立克的谈话向美国有所表示……究以何种方式为宜,请你们和菲利波夫(也就是斯大林)同志商量决定。”

 此后,苏联出面对美方的试探做出反应。苏联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倡议交战双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7月4日,毛泽东致电金日成,与朝方商定后,确定了朝中谈判代表团,与此同时,“联合国军”方面的代表名单也确定下来。

 7月下旬,朝鲜停战谈判正式开始。在一片祥和的连续动作中,值得注意的是,美方正式提出谈判的文本出现在 6 月 29 日,而美方曾声称:和谈并不意味着立即休战;在停战协议签署前,将不会停止对抗行动。同时美国政府还授权李奇微,在谈判期间可以进行陆地、两牺、空海作战,以支持谈判。中方也对此认识明确,6 月 11 日,就在高岗刚刚赴苏的时候,毛泽东即致电彭德怀,指出:

(1)要以积极防御的方法坚守铁原、平康、伊川三道防线;

(2)迅速补充第 3 兵团、第 19 兵团至每军 4,5 万人,并加强训练;

(3)第13 兵团停止休整;

(4)加强各军师火力,特别是反坦克和防空炮火;

(5)迅速修通熙川至宁远、德川的公路至少一条,最好两条;

(6)在熙川、德川和孟山地区囤积相当数量的物资”。

此后,毛泽东又致电彭德怀,要其对“三八线”的防御及时做出部署:一方面加强防御阵地第一线的兵力,防止敌人大规模进攻;另一方面加强侧后方的兵力,防止敌人从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东西两岸突然登陆。当时美军的统帅李奇微是一个两栖战专家,而接替他的克拉克则是两栖战专家中的明星。所以,毛泽东发给彭德怀的指示电,被认为是非采取不可的重大步骤。

双方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谁都明白,谈判,要是没有枪杆子作后盾,那就是在浪费时间。


未变的旋律


而铁原前线的官兵们,并没有和平可能降临的感觉。一来没有人知道政治家们的折冲纵横,二来即便知道,落到头上的炮弹,和以前的杀伤力没有任何改变。

铁原的旋律,依然是流血和牺牲。6 月 3 日,当朝鲜停战谈判的问题已经摆上毛泽东的案头时,在涟川地带 63 军 188、187 两师防御阵地前,美军骑 1 师再次发起进攻。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逐次增加兵力,以整连,整营,整团的兵力对不足 3千米的防御面,轮番冲击,双方形成了拉锯战。3营抗击了敌军十余次进攻,坚守阵地4天3夜,为稳定志愿军一线防御立下了大功。战后,该营获得一面“守如泰山”的锦旗,并在该部保存直到撤编。

战斗进行到6月7日,原来担任预备队的 189 师也不得不以尚能作战的人员再次进入前线防御阵地,掩护友军收缩阵地。同一天,美军注意到 189师据守的五峰寺阵地地形孤立、突出,而且石质坚硬,认为这里难以挖掘工事,立即将这里作为了攻击重点。567 团一个连在激战中全部牺牲,美军攻上阵地后,却发生了一次剧烈爆炸,事后推测,这是阵地上的最后一名志愿军战士引爆了残存的迫击炮弹,与敌军同归于尽。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淞沪战役中,中国军队的一切谈判条件,都在当时中国军队无法对抗日军进攻的前提下烟消云散。如果没有一条稳定的战线,任何和平谈判在战争中都无法得出平等的结论。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这句话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老兵的不满


根据188师老兵们的回忆,笔者完成了对 188师在铁原前线坚守 10天作战经过的描述。老兵们对冷枪作战的热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当笔者把文字拿给曾参加过铁原战役的 188师一名中级军官看时,老人却极为不满。

原因也很简单:老人认为笔者的描述过多地渲染了冷枪战术的神奇,在他看来,这实际上掩饰了 188师十天死战的悲壮。“用冷枪打他的指挥官我们是没办法。”老人摇头道,“别的武器打了他不疼嘛。我们打的那个仗,那是真正顶牛仗,顶牛”,老人把双拳举起来,对撞了一下,“就是硬碰硬。”

 如果说 189师阻击李奇微的时候还可以和他斗智,到了 188师上阵,已经没有了回旋余地,双方唯一的选择就是死打硬拼。188师是依托临时工事,利用堑壕和地形上的每一个起伏拖住美军的脚步。

美军此战的记录中称,从空军侦察机当时拍摄的照片看,铁原前线的地面已经面目全非。188师的战壕几乎“像鼹鼠的洞穴一样遍布铁原以南的高地”。

188师的阻击阵地上,坑道壕沟号称八横八纵。“我们干嘛要挖那样多的地道呢?就是为了把纵深尽量地放大,放深,任何一个点被突破了,那全局都要崩溃。只能是硬碰硬,这个仗打得一点也不巧。”

依靠这样的工事系统,188师死死将美军主力顶了十天。如此骄人的战绩,老人眼里却没有一点得意的气息。“美国兵后来也拿我们的堑壕没办法,用飞机扔凝固汽油弹,成批地扔,那个火你根本不可能扑灭。凝固汽油弹炸过的地方,连老鼠也活不下来,都烧成炭了。”

通常情况下,没有高射炮的志愿军地面部队面对美军空袭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尽量地隐蔽,隐蔽,再隐蔽。但是,美军把炸弹扔得如同不要钱一样。如果炸弹正好落在你附近,那再好的隐蔽也没有任何作用。无数身经百战、在冀中和日军周旋八年幸存下来的精兵猛将,就消失在这片无名的荒野上。

 “铁原,应该叫‘血原’的。”老人垂下了眼皮,喃喃地说。那一刻,笔者感到一阵肃穆。也许,只有没打过仗的人,才会把战争描写成传奇和史诗吧。


“历史的真相”


既然“这个仗打得一点也不巧”我问道,“您认为 63 军最终能够死守铁原两个星期,完成任务,主要是什么原因呢?”老人的眼皮骤然抬起,目光如电光一闪:“我们守得好,美国人打得不好。”“怎么会不好呢?”我追问,充足的兵力补充,大规模的步炮配合,装甲突击,范弗利特的弹药量,李奇微在战术上似乎无可指责。

 “当然!”老人指了指桌上的茶杯:“我们守在那里,他就从那里打,穿插进来,一看两边都是我们的人,就不敢停下来。美国人打仗不灵活,被 189师把它的猛劲耗掉了。后面他攻击我们就像上班完成任务一样,进攻的欲望不强。”

那怎么才能算进攻欲望强呢?虽然觉得老人的话有些道理,但还是无法想象铁流滚滚、如排山倒海一样压向铁原的美军进攻欲望不强。

 “好吧,我带你见一个人去。”老人说,“让他告诉你什么叫进攻欲望。”

原志愿军68军某9团作战科长刘居仁,就是他要带我去见的人。老人说:“老刘他们打轿岩山,可给我们铁原报了仇啊。”

轿岩山?怎么不记得有这样一次战斗呢?

刘居仁,如果不是预先知道,很难想象这个貌不惊人的老者就是冀中地道战的英雄,后来周恩来总理的联络员。他微微眯起眼睛,听了我们的来意,爽朗地一笑,说道:“讲轿岩山你不知道,金城反击战你知道不知道啊?”

哦?金城反击战?当然知道了。笔者的脑子里骤然闪过一道亮光,轿岩山,我有印象了。说着,我当场从网上下载了一篇文章,打印出来拿给两位老人看。被我弄得有些莫名其妙的刘老拿了老花镜,连忙看了起来。这篇文章没有署名,题目是《金城战役打服了韩军?应还原朝鲜战争历史真相》(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索这篇文章,整篇文章都试图通过数字说明韩国军队没有被击溃等观点,笔者这里不再复述文章内容)。

刘老在看文章,我在看刘老,心想不知道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这些老人会怎么看这样一篇文章。仅仅一分钟,刘老就抬起了头,没看我,看着带我来的那一位,笑道:“写这个的是南朝鲜人? 汉语不错嘛。”三个人同时乐了。看来,遇上这种事儿,二老已经不是第一回了。

不过,认真谈起来,刘老说:“这个人啊,根本就不知道金城之战是怎么回事儿。”他转向我,“你知道吗,我们拿下轿岩山,板门店那边,美国代表当时就急了,简直是逼着我们签字啊。”带我来的老者微笑。说那是吓的,其实咱们那时候的兵力也不足。刘老的手指沿着打印纸上的字迹走着,唤我道:“你看这句,‘截至 7 月 27 日停战,韩军发动反冲击一千余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只能摇头。刘老道:“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法守了啊。”带我来的老者笑道:“你不要讲不相干的事,比较一下轿岩山和铁原,说说咱们这个进攻跟美国人怎么不一样。”

 “那当然不一样了。”刘老道,“不过,让我比较那有些困难,我就把这一仗讲给你,你自己判断吧。”


轿岩山之战


轿岩山之战,发生在1953年夏季,当时,刘老所属第 68 军随同 20 兵团司令部一同入朝,在金城正面与美韩军进行拉锯战。刘老提到,第 67、68军出现在前线,曾在美韩军中引发恐慌。理由也很简单:中国人的“首都兵团”出动了,这个仗不好打!

为何 67 和 68 军被称作“首都兵团”呢?因为这两个军的部队是 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阅兵部队。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这两个军被选为受阅部队,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当时的驻地离北京最近而已。

对于轿岩山反击战,也就是金城战役第三阶段的战斗,我方战史是这样描述的:“金城战役是朝鲜战争进行的最后一场战役,自 1953 年 7 月 13日起至 27日停战协定签字,历时 15天。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以来进行的惟一一次战役规模的阵地进攻作战。此次战役志愿军集中了 20兵团的第 21、第 54、第 60、第 67 和第 68军以及第 24军,总兵力达到 24 万人,同时集中了 1360门火炮,形成强大的进攻力量,在金城以南——牙沈里至北汉江间 22千米地段上对对面韩国第 3、6、8、9共 4个师团展开进攻。其中,7月 14日凌晨,志愿军第 203师 609团第 2营和第 607团的一个侦察班组成的作战支队,穿过韩军的炮火封锁区,摧毁了位于二青洞(利川洞)的韩军首都师团第 1团团部,这是该战役中最经典的战例,由于在此团部缴获一面绣有白虎头图案的旗帜而闻名为“奇袭白虎团”。至 7月 16日下午时分,志愿军战线已向南扩展 192.6平方千米,达到既定战役目标。与此同时,部分韩军阵地由美军及韩军预备队接防,从 16日开始,美军第 3师、韩国军第5、7、11师团以及 3、6、8、9师团的残余部队向志愿军连续反扑,截至 7月 27日停战的 11天里,志愿军第 20兵团打退了美军和韩军的连续反扑 1000余次,韩军攻占了的白岩山、黑云吐岭等地点,但志愿军守住了其余的、新占领的约 180平方千米的地区。此役志愿军损失 20000余人,韩国军队损失50000余人。”

如果单从战绩而言,似乎轿岩山之战并不突出。其原因有三。第一,此战敌我伤亡比例而言,大体是 2.5:1,与第三次战役追击韩军 15:1 的纪录相比有相当差距。第二,此战我军打垮美韩军之后,达到战役目的,将其在金城以南的阵地夺取,拉平了战线。但是轿岩山所处的金城以南阵地,本由志愿军 67 军部队驻守,后被美军攻占。所以,此地属于此前我军一度丢掉的,金城战役属于收复而已。第三,此战打的主要是韩军,在技术层面上,比美军要低一个档次。据刘老讲,此战之前,我军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打美军,通过打击美军,迫使其收敛在谈判桌上的嚣张气焰,为我军在板门店的谈判代表撑腰。然而,在轿岩山战役打响之前,上面的精神却为之一变,这次作战,主要的目标是把韩军打痛。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当时“联合国军”内部也出了分歧:经过多年的战争,美国将领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即便在铁原这种形势上占尽上风的作战中,中国军队也是一个难以击败的对手。同时,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下,美方对谈判越来越热心。然而,韩国总统李承晚却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强硬,力主把战争打下去,甚至以独自继续战争相要挟。由于美国此前把李承晚吹捧成了一个斗士和英雄,面对这种要挟十分头疼又无可奈何。美国在前线的作战逐渐消极。接替李奇微的克拉克将军甚至表示,应该让中国人给李承晚一个教训。

此时,中国和美国的看法倒比较相似,也认识到战争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个国家的问题。所以,也准备给阻挠谈判的韩国军一个教训。只不过,相似并不意味着相同。美军作战消极,主要体现在和韩军一起的进攻作战缺乏配合,希望韩国军队在进攻战中吃些苦头。无奈,中国人并不按照美国的指挥棒转,他们的“教训”方法是打垮金城以南的韩军,夺回这块失去半年之久的阵地。事实上,通过这一战,志愿军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至少争取到了140平方千米的土地。这一下,美军只能吃一个哑巴亏了。

虽然如此,军事学家却不得不承认,这次战斗,在进攻作战中是非常精彩的,值得写入世界军事战史之中。

从战术角度,轿岩山反击战的亮点在于,我军是在仰攻敌军完整筑垒阵地中取得胜利的。美军攻占轿岩山后,将其前方与志愿军二线阵地对峙的战线称为“密苏里线”。很明显,美国人是想停战的时候依然站在这条线上。

轿岩山一带志愿军与敌对峙,地形很利于美韩军的防守。特别是美军占领此地已有半年,期间不断修建工事,该地区西起金化,东至北汉江,由南朝鲜军首都师和第 6、第 8、第 3 师防守。其基本阵地构筑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点、地堡群,并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形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体系。每个制高点从山顶、山腰、山脚组成多层火网,依托山顶支援山腰、山脚。在火力能控制的条件下,阵地尽量前伸,防止对方沿山沟谷地迂回侧后,确保主阵地安全。因此,整个轿岩山地区已经成了一个大的山地要塞,极其难以攻击。

轿岩山及其相连高地,横亘在双方对峙前线,纵深达 7 千米,美韩军的防线是多层次、多防御线布局,攻打这一阵地显然需要不断突击,对部队的连续作战能力要求很高。而且这块阵地是一块凸出的台地,可以俯瞰志愿军整个战线后方,所以,志愿军对其也是势在必得。

在类似的地势上作战,美军曾有过组织记者观摩,重炮轰击志愿军阵地后,步兵突击却被完全打垮的经历。可见炮火的优势在山地地形限制下会受到极大影响。

守卫轿岩山的,是韩国军第 3、第 6 和第 8 师,但在防御作战中,美军依然为韩军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在轿岩山上,就放置有美军 555 重榴弹炮营等配属部队,配合韩军防御。

在这次战斗中,志愿军部队的攻击开始并不顺利,在总攻前一直对那里的美韩军零敲碎打,虽英勇奋战,但面对敌军的深沟高垒,部队损失很大,并不能取得优势。 面对这样一个坚固筑垒的地区,志愿军战役指挥部门详细研究了对方的布阵,认为既然这块台地如此难打,何不迂回攻击呢?


未完待续...



我还发表了: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七)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六)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五)


台湾往事:孔令仪讲述蒋宋家族的最后十年


以色列没能拦住的伊朗导弹是不是中国产的?


侍卫官回忆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上)


侍卫官回忆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下)--听到中国入常,他流泪了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每次谈到四平街会战他都跺脚


“9.18”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蒋介石的情报机构在抗战时期的功劳(上)


“助攻”截杀山本五十六--蒋介石的情报机构在抗战时期的功劳(中)


蒋介石的情报机构在抗战时期的功劳(下)--中英合作,一次40年秘而未宣的吉大港空战大捷


教训越南后,中国为何又想进攻苏联--详解苏联欲入侵中日的时代背景,再来看看入侵者的最后结局: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十三)

...

...

看了俄乌战争,试想当年苏联如果入侵中国,结局会怎样?--日本人曾如何猜想中苏间的战争(一)


电影《虎口脱险》中的两位美女至今还有人惦记,她们的命运怎样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