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八)

学术   2024-10-16 11:20   上海  

下文选自:《铁在烧-铁原阻击战纪实》   

作者 萨苏



书接上文: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七)


突围


现在,老天给唐满洋留了一条生路。大概是接到了什么命令,下午尽管大雨滂沱,美军依然在迫击炮的掩护下发动了进攻。一步一滑的美国步兵在迫击炮掩护下朝唐满洋的阵地上扑了过来。临时挖掘的防炮洞难以抵御直接命中的炮火,唐满洋的不少战友丧生在追击炮弹之下。
但是,他们忍了。63军的干部各有特色,李子忠以外松内紧、打仗刁钻著称,唐满洋则以善于第一线指挥著称。这次战斗,唐满洋制定的突围计划颇为巧妙——敌军的进攻就是突围的开始。

当美军开始进攻时,遭到巨大损失的志愿军只有零星武器还在还击。山道陡滑,美军一边射击一边前进,渐渐逼到阵地前方。
这时,志愿军的反击开始了。分在两翼的官兵,忽然投出了手雷。连续不断的炸点在进攻的美军两翼,燃起了两片跳动的火网。美军就地卧倒,一面用携带的武器还击,一面调动迫击炮发动攻击。激烈的对射在进行。但是,卧倒的美军目标小,有地形地物的遮蔽,损失不大,而面对雨点般的迫击炮弹,志愿军根本没有藏身之地,这是个不平等的对射。
5分钟以后,志愿军开始反击,一个冲锋就打开了美军的防线,突围而去。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但令人无法置信,难道美军会任由唐满洋往外冲而不做阻击?之所以会发生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情况,原因就在唐满洋的指挥。在两翼遭到美军毁灭性打击的同时,唐满洋自己却控制着那挺戈留诺夫重机枪,在战线中段冷冷地盯着山下的美军步兵。不断倒下的志愿军战士,依然在朝美军投掷手雷。由于手雷的连续爆炸,为了逃避炸点,美军步兵在渐渐向中央聚拢。当美军聚拢到一定密度的时候,唐满洋的机枪忽然响了。美军步兵被意外出现的重机枪火力纷纷打倒,有的跳起来还击被当场击毙,有的试图卧倒却发现根本无处躲避,有的向两翼逃避却正好进入手雷的攻击区。三面受气的美国兵,大多掉头就跑。扔下已经打红了枪管的戈留诺夫机枪,唐满洋指挥残余志愿军跟着美军的屁股冲了下去。怕误伤自己人的美军机枪射手稍一犹豫,已经被抱着轻机枪突围的志愿军战士打倒在地。没有纵深的美军防线一戳就破,唐满洋带着部下快速地穿过树林,消失在因为大雨而变得昏暗的雨幕中。回忆起突围的经过,唐满洋有些黯然,不愿谈起。他说,两边投手雷的
战士,大部分都牺牲了,这是他的部署。所谓慈不掌兵,大抵如此吧。


欢喜冤家


撒到二线的 189 师官兵大多衣衫褴褛,倒头就睡,连师长蔡长元也不例外。6月3日,经过对该师的检点,发现其兵力只够编成一个团。为了给该师保存一定恢复的底子,63军军长傅崇碧下令 189师暂时撤离前线,改编为一个团,退到铁原南方占领预备阵地,担任军的总预备队。


志愿军63军军长傅崇碧


此时,188 师师长张英辉指挥部队,已经和美军打起来了。张英辉的风格,和蔡长元有些不同。他把师指挥所设在高台山脚下的安养寺,这里已经是铁原城的外围,是一座带有中国古典风格的寺院,附近松柏参天,有清溪缠绕,周围山花烂漫,风景优美,张英辉师长同大家半开玩笑说要到这里来养老。

在63军中,张英辉和蔡长元是两名风格不同,但作战同样勇猛的悍将。

1939 年 11 月,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1 团 3营营长的张英辉,率部参加了雁宿崖伏击战。那时,驻涞源的日军村宪吉大佐带一个日军大队经白石口、雁宿崖,到我一分区根据地“扫荡”。我军分区调动 3 个团的兵力在雁宿崖一带伏击。战斗打响后,3 营迅速插到该大队的后面控制了三岔路口,将日军运输队堵在山沟里,打得鬼子丢下驮队四处逃窜。他们缴获驮队后继续向南追击,很快又攻占了河套上的敌炮兵阵地。此战,张英辉亲手击毙一名日军军官。

他所统率的 188 师脱胎于冀中军区九分区,也是著名小说《敌后武工队》中魏强、贾正、刘太生等活跃的九分区。这支部队以作战刁钻,善于渗透著称,而很大一部分兵员来自雁北支队的 189 师,则善于打大范围的穿插和迂回。当然,这都是在进攻作战中的风格。而铁原,需要的是一支特别能坚守的部队。

苦斗3日,189师可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188师如何,他们能不能也交出一份美好的答案呢?张英辉在这一点上丝毫不想含糊。

蔡长元和张英辉是一对总是相互拌嘴的将军,以至于在张英辉将军的葬礼上,蔡长元将军的子女吊唁之余还忍不住感慨道:“也罢,父亲和张老头两个老头儿,一对欢喜冤家又到天堂上互吵去也。”

蔡长元在铁原摆了个飞舞的链条,张英辉又会用怎样的阵型来迎战美国陆军中将李奇威呢?张英辉的答案是一个藏在地面之下的八卦阵……


地道战


6月3日,伤痕累累的 189 师从铁原东面的战场逐步后撤,进行调整,军长傅崇碧下令 189 师转入预备阵地,担任战斗的预备队。189 师师长蔡长元带领部队从主阵地撤离时,这员铁将忍不住热泪盈眶——堂堂 189 师,此时只够编成一个团了。

接替189师继续坚守铁原的,是开国少将张英辉的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8师,188 师是张英辉的老部队。张英辉和蔡长元两位将军,同属于 63军的虎将,两个人相交默契,但也是欢喜冤家。这两位将军从开始参加革命,到入朝作战直至回到北京,一直争斗不断,但是两家又亲睦如兄弟。这是因为 188和 189师都是 63军主力,如此一来,如何分个高下便成了两位老人到了晚年依然不能释怀的事情。

在铁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两位将军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作战特点。事实上,两个将军性格也是不大相同的,蔡长元将军虽然仅仅上过几年私塾,却是一副学者的模样。他走在路上有一种文质彬彬的书生气质。当他和美军作战的时候,他是以一种智谋的方式与美军交手,阻止了美军攻击部队锐利的锋芒。

张英辉用怎样的方式和美军作战呢?这不得不提到张英辉个人的性格和率领的部队,他本人是江西人,这块土地既保留了江南的灵秀,同时又没有太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和污染,保持着中国传统之中灵秀、正直而又富有豪气的特点。他在抗日战争最辉煌的战绩是一战平型关,二战雁宿崖,三战黄土岭。张英辉所率领的 188 师,更是一支具有极为特色的部队。它出身于抗战冀中军区第九分区,这支部队在冀中军区长期坚持与日军的作战,一直坚持到抗战的胜利。这支长期莅敌后平原与优势日军交战的部队,秉承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独特的战法,第一个特点是地道战,第二个特点则是麻雀战,就是以狙击手和隐蔽射击为特点的对日军的袭扰作战。这支部队走上了铁原的战场,是怎样用这两种战术和美军进行战斗的呢?蔡长元在当地摆了一个飞舞的链条,而张英辉在铁原东南边的高地摆出了一个横八纵八的大型坑道阵地。

188师在铁原挖出了一个大规模的地道战的阵型,他们挖出若干条平行向前的堑壕,前面要堆上沙袋,他们掀开土往两边放,每前进 3、4 米左右,就转向朝其它方向挖,也就是所谓一丈左右必须拐弯,叫做蛇形堑壕。每几个拐弯地方要选择一个点作为机枪工事。这种方式曾经用在与国民党的战斗中,而这一次,作战对象是美国军队。像鼹鼠一样的张英辉的部下们在八横八纵大规模的堑壕之中,与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捉起了迷藏。


朝鲜战场上打出来的王牌军


志愿军在这种防御作战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态势呢?在铁原战役也可以说第五次战役之后,整个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从进攻转为防御。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在此后阶段的战争中,朝鲜战场 3 支特别有特点,特别有标志性的部队。这 3 支部队在入朝之前并不是解放军中的王牌军,但是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王牌军的名声,而时间刚好都集中在第五次战役前后。

铁原的铁血大阻击,打出 63军的名声;坚守上甘岭打出了 50军的威名,而 24军本来是默默无闻的部队,此时却以独特的冷枪作战方式打出了王牌的气势。这 3支部队的作战方式,都是地道战和麻雀战的结合,与坑道和冷枪密不可分。

从地理上来讲,我们看到铁原这个地方,是朝鲜北部防御一个联接点,在第五次战役之后,整个志愿军的作战转入了防御。铁原之战为主力争取了缓冲时间。此时,我们要做的最主要、最急迫的工作就是把整个朝鲜北部志愿军和人民军控制的地域建设成密不透风的防御圈,在这个防御圈的正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铁原是一个关键的弃子。

防卫铁原,188师在堑壕中火力稀疏但是非常准确,美国人曾说,只要枪一响,我们就有人倒霉。显然,188师除了正规的阵地防御,还采用了类似麻雀战的打法打正规战。

而针锋相对和敌人的作战,是防守上甘岭一线部队的骄傲,但主要依靠的也是堑壕战。第五次战役之后,克拉克接替了联合国军的指挥,他是登陆作战的行家,虽然名气不大,但战术高超。在这种情况下,吃过仁川登陆大亏的中朝部队,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建立东西海岸反登陆的作战指挥部上,大量的兵力集中在东西海岸进行反登陆防御的准备,修建了大量以坑道和交通线为主体的防御纵深。而联接正面上防御体系和东西两岸防御体系的联接点,就是上甘岭。这时候的部队,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随时准备和敌人作战,也正在这个时候,另类的 24军在上甘岭创造出了冷枪作战的典型的作战方式。

我们知道,上甘岭是正面防御作战,但是事实上,在上甘岭的前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那就是板门店的谈判战场,防御作战不仅关系到阵地防御的状况,而且决定了政治战场是否胜利,也决定后方东西海岸防御体系是否会变成真正的大规模战斗。因此志愿军不断有效杀伤敌人的同时,还要稳固现有阵地。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打打,看看”的政治态势,但从战士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态势就变成了“看看,打打”。

看的是什么呢?看敌人在自己视线所及的阵地上大摇大摆来回走动,于是怎么打,打不打就不仅仅是军事问题,也成了政治的问题。因为你看到了什么不要紧,但一旦开打,有可能会影响到前后方的军事变化和动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历来非常在乎政治影响,很担心自己打得尺度万一控制得不好,反而会影响前方的政治谈判或者后方的军事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指挥员就选择一种谨慎地打的方式,有限地打,不主动地打。在这种,隋况下,政治上虽然稳妥了,却给很多士兵很多战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憋屈。


憋出来的打法


一向仇恨的敌军放在我面前,我居然要有节制对待他,他可以在阵地上大摇大摆走动,随意向我开枪。而我一定要等到指挥员下命令我才能抠动我的扳机,这对于任何一个战士来讲都是一个非常窝囊的事情。这样的情绪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总有人会憋不住的,首先憋不住的人,首先憋不住的部队一定都是有性格的,这样的人和部队永远会导致一些精彩的故事发生的。这一次,憋不住的人和憋不住的部队不仅导致新的战法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也造就了一支新的王牌军的产生。

首先憋不住的这支部队来自24军的215 团。这个团是诞生于抗日战争战场上,是新四军的一支部队。这是一支非常有特点的军队,曾立下赫赫战功,他在孟良崮战役中,首先拿下垛庄,堵住了整编 74 师的退路,事后被命名为垛庄大功团。

但是这支部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缺点,那就是状态非常不稳定。这个团厉害起来时神仙也挡不住,状态失常的时候,连小鬼打不过的情况也经常出现。24 军老首长王必成对此有一个很独特的办法,就是把他的老大哥团,214 团放在他的身边,在他的身边盯着他、帮着他。214 团是由南方游击队组成老红军团,而且这个团的建团元老中有一位非常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总结和教育人,而且善于观察学习问题的团政委——彭冲。有了彭冲在旁边盯着,215 团基本上不会干出太出格的事情。

但此时彭冲早已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回到了地方上,离开了远见卓识的老大哥团政委,神经刀团又能干出什么样神经的事情呢?

窝囊了很多天后,终于有人忍不住了。有一个战士那几天正在拉肚子,他每次要方便,都要穿过一段 40 多米的战壕,到坑道卫生间里去。倒霉的是,这一段战壕正对面的山坡上,刚好有一群正在晒太阳的美国兵。可怜的小战士每次跑去的时候,不是遭到美军的嘲笑,就是美国兵假装拿枪威胁他。更倒霉的是,那群美国兵似乎知道他拉肚子,还算出他要上厕所的规律,每当他往厕所里跑的路上就笑他,当他蹲到茅坑里头的时候,美国兵就用枪打茅坑周围的土和木板门。终于有一天,这个战士忍耐度达到了极点,他最后一次拎着裤子跑回自己坑道的时候,不是找纸,而是拎出一杆枪,当场打掉两个嘲笑他的两个人。开枪之后,他觉得惹祸了,但一不做二不休,打 2 个是犯错误,打 20 个也是犯错误。但是这时候对方美军士兵都已经跑回去躲起来了,于是他候索性就追到美军阵地上打,运动到两个阵地之间的一个有利位置。在这个位置上,那一天就打掉了 8 个人。

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就是跟着连长到指挥部承认错误,接受处分。令他没想到的是,团长也已经被憋闷得没有办法,所以他干脆对这件事采取了一个放羊的政策:“我不太清楚你具体怎么打的,原因是什么,你回去好好总结”。这样的做法直接产生的效果,就是整个团都觉得这样打不会遭到严厉处罚,而直接的效果是让自己非常愉快的。因此,从这一天起,215 团就进入了无组织的冷枪运动状态。要知道,这个团基本上中级指挥员对冷枪运动都是有先天基础的,为什么这么说?新四军在南方的水网作战中,对地道战是不太熟悉的,但对麻雀战却非常熟悉。这使得 24 军这支由新四军改编过的部队在上甘岭作战时,不可能像冀中老八路那样对坑道非常适应。他们很不愿意待在洞里头,而愿意拎着枪跑到洞外面打人。

于是,此前还老老实实在洞里坚持的部队,忽然变成了一群欢天喜地到处乱跑的羊。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214 团的人不仅在自己的地盘上打,还跑到两军交界的地方打,跑到当面敌人背后去打,更严重的,居然跑到兄弟部队防御正面去打。这样一来,虽然 214 团战果非常大,但也使得没有参加冷枪运动的友邻部队同样遭到美军的报复。这样使得友邻部队都在思考:我到底应不应该也跟着打冷枪?于是,冷枪运动的大讨论就此展开。

讨论的结果出乎意料地一致,大家都认为应该打,应该针锋相对地打。这时候,215 团的老大哥 214团,体现出既有的传统——特别会总结,总结以后就产生了比 214团更为先进的方式:第一,用机枪小组参与冷枪运动;第二,改变了 214团单个冷枪的模式,变成狙击小组,每个狙击小组至少是3人,1人担任主狙击手,另有 1个观察员,还有 1人掩护,这样的 3人狙击小组效率明显就高于 215团的单个游击。这也说明了这两个团的特点,215团之所以是神经刀,就是因为比较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 214 团政治素质高,也就体现在他都是集体行动的。事实也证明,214 团的方式是更有效的。因为打出了全军闻名,到现在我们依然琅琅上口的解放军头号狙击手张桃芳,就是 214团的成员。而真正创造冷枪运动的 215团像以往一样,除了很开心的回忆之外,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荣誉。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在铁原之战之中,也产生过类似的冷枪运动,不过并不是在双方对峙之中主动用冷枪对付敌人,而是由于 63 军弹药非常匮乏,很多老兵回忆时,弹药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当时牺牲烈士身上。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更多杀伤美军,给美军造成威胁呢?

由于此前美军向原 l 89 师阵地施加的强大压力,迫使 189 师大大地缩减自己的阵地纵深,所以 188 师接手的阵地已经就在铁原城的城边,美军的炮火这时候已经可以打到铁原城内。战后有人到铁原参观时,依然可以看到铁原城里大量被摧毁的火车头。这些炮弹是美军越过 188 师阵地向铁原城炮击的,如果 188 师继续采取灵活的防御的话,却再也没有足够战略纵深,这个时候怎么办?只好用自己的长处克制美军的短处,第一是大规模的堑壕战,188师特别善于挖地道,地道挖得又宽又深,不仅用于自己隐蔽作战,而且可以有效防御美军装甲部队。美军装甲车一旦进入堑壕,就会出现车头下去,车尾上不来的状况,此时志愿军就用简陋反坦克武器攻击美军坦克的薄弱部位。

根据战后统计,188 师的阻击是铁原战场给美军装甲部队造成很大损失的战斗,前后摧毁美军坦克 100 余辆,使美军坦克部队遭到沉重的打击,没有起到突破先锋的作用。

第二个战法就是使用狙击手的做法,当时志愿军的部队没有足够的弹药,但有足够的神枪手。当时 188 师的部队经过了冀中长期的抗战,经过太原战役和阎锡山部队进行作战,培养了大量的神枪手。而此时的美军,依然在前进中要依靠炮兵观察所,来观察志愿军的阵地,决定重武器打击的点和面。

于是,188 师的狙击手给美军炮兵观察员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大大减少了美军使用炮火造成的危害。但是由于战斗必须在规定范围之内进行,没有足够的防御纵深,所以也出现了大量死打硬拼的战斗,188 师也因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狙击作战的条件


我们知道,进行狙击作战是有条件的,一是必须要在相对静止作战线上,双方都进入一种有限度的攻击态势,有静止的交战面,双方有限度地攻击。从历史上来看,出现这种状况情况,更多是因为双方的攻击能力达到一定的极限才出现的,但是在上甘岭、铁原并非如此。在这里,相对的静止面以及有限度攻击都和政治挂钩,板门店谈判即将开始时,美军方面有登陆作战的欲望,但艾森豪威尔下不了决心,志愿军对反登陆作战需要大量时间做准备,所以需要前线部队尽量争取时间,这使得双方出现了相对静止的状况。第二个条件,是进行狙击作战的部队,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一是要有足够数量的狙击手,二是要有狙击作战的传统。24 军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支投入大规模冷枪运动的部队,他是有这个条件的,一来他所战斗的地点与其非常适应的中国南方丘陵地方很相近;二来,这支部队从组建开始,就最适应在多雨丘陵地带打仗,所以有很多射击的传统和习惯,使它很适合打山地运动的目标。而且对于在这样的地形中间在哪个地方隐藏是最不容易被发现,哪个地方设伏击点打击面最广,一个很普通的士兵都会知道。这种判断能力如果从头培养,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但是 24 军很多基层战斗骨干,很早就有了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得一旦政策放宽之后,很自然就进入了状态。

所以说,打冷枪的条件,我们比美军要优越,但是为什么出现那么多冷枪手,都是年轻的新兵,新四军的老兵反而很少成为战功卓著的狙击手呢?原因在于他们受到了一个最大的制约,就是说所有的这些老兵,往往都有一个长期战争以后留下来的毛病——胃病。胃病对于狙击手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疾病,这使他不可能在寒冷坚硬的地面上长时间忍受饥饿,以及寒冷和潮湿,所以很多有经验的骨干只能成为二线的掩护手和指导员。年轻的战士在狙击时,能做到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静卧一到两天,往往他的观察员和指导员老战士因为胃病的原因还要换班。

但是狙击作战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呢?第一,直接鼓舞了更大的士气,使得阵地上沉闷压抑的精神状况完全得到改变。第二,它使得坑道从以往的单纯的防御体系,变成了进攻的通道,使防御战变成有限度的、灵活的进攻战。第三,在单位面积上要使用的兵力可以大大减少,单兵的控制范围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志愿军可以把更多的兵力抽调下来,投入到当时我们更需要人力和兵力的地段上去。比如冷枪运动开展之后,原本准备调上甘岭防线的三兵团,变成了西海岸作为反登陆的预备军,使得东西海岸防御体系建设,从原来预计的 8个月,提前到 4个月就完成了。而这个体系的完成,使得铁原东西海岸、上甘岭形成联通的作战体系,直接导致美国战略情报部做评估时,认为无论在东海岸还是西海岸,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登陆作战必将付出极大的代价,从而最终使美军放弃了大规模登陆作战的计划,转而坐到板门店的谈判桌前。

实际上,铁原在 6 月 3 日左右的确出现了短暂的平静期。因为 189 师的血战,消耗了美军的冲力,大量消耗了美军的弹药。在美军等待弹药补给期间,188师得以稳定阵地。188师在铁原东面高地上10天的光辉死守,与189师此前的 3天血战密不可分。从这一点来说,蔡长元和张英辉两位欢喜冤家,确实是棋逢对手的两个好伙伴。

而此时,一个崭新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个名字将在朝鲜战场上留下历史的印记,这个名字,就是板门店。 


接力棒


谈到 188师在铁原的战斗,很多老战士都强调冷枪的作用,最初曾经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因为提到大规模的战役,很容易让人想到坦克、飞机等现代化重型武器的作用,而依靠一支步枪的冷枪战术,在这样的战斗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一般人不大会抱乐观态度。
然而,偏偏这个战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一些老兵谈起,笔者不由不产生某种疑惑:假如这真的是一个价值不大的战术,为何参战老兵都对其津津乐道呢?但是,具体询问使用这一战术的理论依据,老兵们也不大能说清,他们只是用实例说明冷枪在战斗中的使用方法。但是,美军的攻势屡屡被志愿军用冷枪打断,却是不争的事实。
冷枪战术真的如此神奇?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原 188 师宣传干事藏汝峰先生。藏先生参军加入 188 师是在文革期间,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对铁原防御战斗这段战史可谓耳熟能详。谈起这段战史,藏先生纠正笔者的看法,说这次作战应该称为“铁原防御反击作战”,因为铁原之战中,志愿军绝非消极地组织防御,而是经常组织小部队在阵地前向敌军发动反击,延缓敌军接近志愿军主阵地的时间。当然,所谓反击并非仅仅指这种小打小闹,战斗进行到 6月9日,铁打的 188师终于也支撑不住了,把命悬一线的阵地交给了63军最后的预备队——187师。
187师 561团其实早已投入战斗,该团 3 营守卫的涟川山口,是通往志愿军纵深阵地的必经之地。美军骑1师曾集中了5个步兵营、4个炮兵营、11 辆坦克、5 辆装甲车,对这个要隘发起了猛烈的进攻。561 团沉着应战,一仗下来,不但敌军未能突破,还丢了一个俘虏给志愿军。在铁原前方的战场上,188师和187师联手行动,一个正面,一个侧面,顶得十分坚决。
但位于正面战场的188师承受的攻击更惨烈,损失也更大。63军一共 3个师,打残了两个,如果 187师再撑不住,傅崇碧就只好自己带军部顶上去了。
面对命悬一线,已经没有纵深的防御阵地,187师师长徐信不愧是志愿军中身经百战的一员大将,在如此艰难时刻却打出了一个漂亮的反击,以火烧连营式的猛烈攻击,令美军功败垂成。这或许才是铁原防御战中反击最精彩的一幕。

 对此,藏先生的看法是,其实 63军 3个师,任何一个都有打出这样反击战的水平。“但是,到战役后期,188师实在是打残了,血流得太多,已经没有力量反击了。”

公平地说,188师面对的美军,已经被189师消磨了汹汹气势。但是,这样的美军打得更加稳健,更能发挥其火力优势,对于阻击时间比189师长一倍的188师来说,这种血肉磨坊式的战斗,带来的是更沉重的伤亡。由于阵地纵深不足,张英辉师长不得不多次眼看着部下成建制地牺牲在阵地上。

同时,因为苏联在向中国军队提供反坦克武器方面顾虑重重,1951年,志愿军的反坦克武器依然十分简陋,只能依靠反坦克壕和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等步兵武器打击美军装甲目标。

我没有找到志愿军和美军坦克部队交战时具体的交换比,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战地记者马克·威尔斯曾在塔拉瓦的战斗中看到,日军击毁一辆美军 M-3“谢尔曼”坦克,付出了阵亡42人的代价。

铁原战役结束时,2600人的 563团,尚有战斗力的不过 200余人。 


未完待续...



我还发表了: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六)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告诉你真实的铁原阻击战(五)


金门炮战,在蒋介石的预料之中?(上)


金门炮战,在蒋介石的预料之中?(下)


以色列没能拦住的伊朗导弹是不是中国产的?


抗战史上最令人动容的绝笔:他日波涛如山,就是我来见你了


冈村宁次当初是怎样追杀左权的


“直捣东京,与诸君痛饮”!--腾冲战役一共杀了多少鬼子?


抗战重大战役之:桂林保卫战(一)


抗战重大战役之:桂林保卫战(二)


巴赫和他的二十个孩子(文中黑白图片为国内首次发表)


唯美主义的法国印象派音乐


排名前10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标签--古典音乐资料整理员(2)


萧何为何杀韩信?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魏忠贤不死,明或可不亡


有多少人可以活到80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