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完微观经济学

文摘   2024-05-15 21:43   上海  


目录:

一、导言:经济学十大原理

二、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三、消费者理论

四、企业行为理论

五、市场和福利

六、公共经济学

七、劳动经济学


导言:经济学十大原理。

01 稀缺性与取舍

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总是面临权衡取舍。这意味着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必须放弃另一样东西,比如时间、金钱、机会等。

比如,你每天有24小时的时间,你要决定如何分配它们。你可以用它们来学习、工作、休闲、睡觉等,但是你做一件事就意味着不能做另一件事。所以你要在不同的活动之间做出选择,这就是权衡取舍。

02 机会成本: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它是衡量一个选择的最好方式,而不是只看表面的花费或收入。

比如,你想要买一本书,它的标价是100元。但是这100元不仅仅是你为了得到这本书而付出的钱,还是你为了得到这本书而放弃的其他东西,比如你可以用这100元去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买一件衣服等。所以这本书的真正成本是你放弃的最大利益,也就是机会成本。

03 边际思考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意味着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比较一个行动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而不是总收益和总成本。边际量就是一个行动的额外效果。

比如,你想要吃一个苹果,你会考虑吃这个苹果给你带来的额外满足和额外花费。如果吃这个苹果让你更开心,而且不会让你超支或者浪费时间,那么你就会选择吃这个苹果。但是如果你已经吃了很多苹果,再吃一个苹果给你带来的额外满足很小,甚至让你感到不舒服,而且还要花钱或者浪费时间,那么你就不会选择吃这个苹果。所以你在做决策时,会比较一个行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04 激励原理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意味着当一个行动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减少时,人们会更倾向于做这个行动,反之亦然。激励可以来自价格、政策、规则、信念等方面。

比如,如果政府提高了汽油的税收,那么汽油的价格就会上升,这就会降低人们开车的边际收益,提高开车的边际成本。所以人们会减少开车的次数或者距离,改用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等代替。反之,如果政府降低了汽油的税收,那么汽油的价格就会下降,这就会提高人们开车的边际收益,降低开车的边际成本。所以人们会增加开车的次数或者距离,减少使用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等代替。

05 贸易原理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这意味着通过贸易,人们可以互相交换自己拥有的物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互利互惠,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贸易可以利用各方的相对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消费选择。

比如,中国擅长生产服装、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擅长生产飞机、软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果没有贸易,那么中国人只能穿自己生产的服装、用自己生产的电子产品;美国人只能坐自己生产的飞机、用自己生产的软件。

但是如果有贸易,那么中国人可以用自己生产的服装、电子产品换取美国人生产的飞机、软件;美国人可以用自己生产的飞机、软件换取中国人生产的服装、电子产品。这样双方都能得到更多和更好的物品和服务,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

但是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中国更渴望做飞机制造、软件开发等高附加值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可以换的更多的低附加值的服务,这是不可避免的。

06 市场效率原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意味着市场经济中,无数个家庭和企业通过自由交易来决定什么、怎么、为谁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协调各方的利益和需求。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无数个买方和卖方通过价格来决定什么、怎么、为谁生产。价格反映了物品和服务的稀缺程度和社会价值。当价格上升时,它会刺激卖方增加供给,抑制买方增加需求;当价格下降时,它会刺激买方增加需求,抑制卖方增加供给。通过价格调节供求平衡,市场就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07 市场失灵原理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这意味着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时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比如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等,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或不公平。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征税、补贴、规制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福利。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的情况,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或不公平。例如,有些物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性(即对第三方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比如污染、疫苗等;有些物品或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比如国防、灯塔等;有些市场存在垄断或寡头垄断(即少数卖方控制市场),比如电力、通信等。这些情况下,市场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需要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征税、补贴、规制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福利。


0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反映了它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也就是生产率。生产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教育、资本、资源等。

比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更高的生产率水平,也就是说它们每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和更好的物品和服务。而生产率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水平、教育水平、资本水平、资源水平等。所以要提高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就要提高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09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货币需求量相对减少,从而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侵蚀人们的实际收入和储蓄,影响经济稳定和增长。

比如,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大量印制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了货币需求量,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德国的物价水平在1923年达到了前一年的1000亿倍,人们用一车的钞票去买一块面包,钞票比卫生纸还不值钱。这就是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的破坏性影响。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关系:

这意味着在短期内,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总需求,可以降低失业率,但同时也会提高通货膨胀率;反之亦然。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现象。但在长期内,失业率趋于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比如,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了衰退,失业率飙升,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和公共支出。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确实降低了失业率,但同时也提高了通货膨胀率。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现象。但在长期内,失业率趋于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一、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市场就是一群人:买方和卖方,特定的活动:供给和需求,所有活动互相影响的总和。

需求与供给(Demand and Supply)

1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定义:表示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的数量。

特点:通常是向下倾斜的,表示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影响因素:消费者收入、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未来预期等。

2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

定义:表示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出售的数量。

特点:通常是向上倾斜的,表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

影响因素: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生产者数量、未来预期等。

3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定义: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下,市场没有过剩或短缺,资源配置最为有效。

4 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在均衡价格下,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商品数量。

5 曲线移动(Shifts in Curves):

需求曲线的移动:因收入、偏好、替代品价格等非价格因素变化引起。

供给曲线的移动:因生产成本、技术等非价格因素变化引起。

弹性(Elasticity)

1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定义: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需求价格弹性 = %需求量变动 / %价格变动

类型:弹性需求:弹性系数 > 1,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敏感。

无弹性需求:弹性系数 < 1,需求量对价格变动不敏感。

2 供给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定义: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供给价格弹性 = %供给量变动 / %价格变动

类型:弹性供给:弹性系数 > 1,供给量对价格变动敏感。

无弹性供给:弹性系数 < 1,供给量对价格变动不敏感。

供需的市场力量(Market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s):

定义:许多买家和卖家,单个买卖者无法控制价格。

特点:价格由供需决定,资源配置效率高。

需求和供给的决定因素:

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替代品价格、补充品价格、消费者偏好、预期等供给的决定因素: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生产者数量、预期等。

政府政策(Government Policies)

1 税收(Taxes):

政府向商品的买卖征收的费用。改变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影响供需曲线的移动。

2 补贴(Subsidies):

政府向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的经济支持。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供给,改变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价格控制(Price Controls)

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

定义:政府规定的商品最高价格。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时,导致短缺。

价格下限(Price Floor):

定义:政府规定的商品最低价格。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时,导致过剩。

税收负担(Tax Incidence)

买方负担(Burden on Buyers):

定义:税收导致的买方支付更多的部分。需求弹性越小,买方负担越大。

卖方负担(Burden on Sellers):

定义:税收导致的卖方获得更少的部分。供给弹性越小,卖方负担越大。

弹性与税负(Elasticity and Tax Burden):

定义:需求和供给的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的分配。税负更多地落在弹性较小的一方。弹性较小意味着更没有别的选择。




二、消费者理论

消费者选择理论探讨了消费者如何在其预算限制下最大化满足感(效用)。

预算约束

消费者的支出不能超过其可支配收入。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在给定收入和商品价格下能够购买的最大商品组合。

公式: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为 𝐼I,商品 X 的价格为 𝑃𝑋PX,商品 Y 的价格为 𝑃𝑌PY,则预算约束公式为:𝐼=𝑃𝑋×𝑄𝑋+𝑃𝑌×𝑄𝑌I=PX×QX+PY×QY其中 𝑄𝑋QX 和 𝑄𝑌QY 分别为商品 X 和商品 Y 的数量。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表示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具有相同的满意度水平。

向右下方倾斜:表示为了保持相同的满意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需要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凹向原点:反映了边际替代率递减,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切点为最优选择

定义:消费者最优选择点是在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处,该点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互补品与替代品

互补品:两种商品是互补品时,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会增加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例如,汽车和汽油。

替代品:两种商品是替代品时,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会减少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例如,茶和咖啡。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价格变化引起的实际收入变化,从而影响商品的购买量。例如,某商品价格下降,相当于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可能会购买更多该商品。

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价格变化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影响商品的购买量。例如,某商品价格下降,相对于其他商品变得更便宜,消费者会增加该商品的购买量。

吉芬物品

定义:吉芬物品是指价格上涨反而导致需求增加的商品,违反了需求定律。吉芬物品通常是低档必需品,且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例如,在极端贫困情况下,面包的价格上升会导致消费者减少购买更昂贵的食品,从而购买更多的面包。

小结:消费者选择理论通过预算约束和无差异曲线的分析,解释了消费者在不同收入和价格条件下的消费决策过程。最优选择点是预算约束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互补品和替代品的需求关系、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综合作用,以及特殊的吉芬物品现象。


三、企业行为

企业在市场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同一个结果那就是利润,利润只是一个结果,在通往结果的路上有几个重要的路标。

收益

平均收益:每单位产品的收益,即总收益除以总产量。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成本

显性成本:直接支付的费用,如工资、材料费等。

隐性成本:未直接支付但仍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如企业主的时间和资本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如租金、设备折旧。

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费。

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沉没成本:已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决策时不应考虑。

机会成本:选择一种行动的同时放弃的最大收益。

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显性成本,不考虑隐性成本。

规模与效率

规模经济:随着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不经济:随着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上升。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行为

短期与长期:短期内企业无法调整所有生产要素,长期内所有生产要素均可调整,短期和长期是经济学上一个重要的思考模式

边际成本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即为其供给曲线的一部分。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利润最大化时,企业将产量调整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1. 完全竞争市场

特点:大量买卖双方:市场上有许多买方和卖方,每个参与者的市场份额都很小,无法影响市场价格。

同质产品:所有供应的商品和服务是完全相同的,无差异性。

自由进出:没有进入或退出市场的障碍,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完全信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情况有完全的信息。

价格机制:市场价格由供需决定,单个企业无法控制价格。

例子:美国农产品市场(如美国小麦市场)。

2. 垄断市场

特点:单一卖方: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控制整个市场供应。

独特产品:没有近似的替代品,产品具有唯一性。

高进入壁垒:由于专利、资源控制、法规等原因,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

价格机制:垄断企业有能力控制市场价格,定价策略可能包括价格歧视。

例子:电力公司、公共水务公司。

3. 垄断竞争市场

特点:大量卖方:市场上有许多卖方,每个卖方提供的产品有一定差异性。

产品差异化:企业通过品牌、质量、功能等方面使产品具有独特性。

自由进出:较少的进入和退出障碍,企业可以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价格机制:企业有一定的价格控制能力,但由于竞争激烈,价格相对稳定。

例子:智能手机市场。

4. 寡头市场

特点:少数卖方: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主导市场。

互相依赖:企业之间的定价和产量决策相互影响,通常会出现价格战或合作。

高进入壁垒:由于规模经济、品牌效应、法规等原因,新企业进入市场难度大。

价格机制:企业之间可能达成默契或明示的价格协议,共同决定市场价格。

例子:航空公司、汽车制造业。

市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资源配置: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资源的分配效率。完全竞争市场通常被认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市场结构。

价格和产量: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中的企业有定价权,可能导致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而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和产量由市场供需决定。

创新和效率:垄断和寡头市场可能因缺乏竞争而缺乏创新动力,而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激励创新。

垄断的原因:
政府:通过法律、专利等赋予企业垄断权。
自然垄断:由于规模经济导致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最具成本效益。

垄断者决策:

产量效应:增加产量会增加总收益。

价格效应:增加产量会降低价格,从而减少总收益。

垄断市场中的价格:垄断市场的价格通常高于边际成本。

价格歧视

定义: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或市场条件,制定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的福利代价:

无谓损失:由于产量低于有效率产量,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消费者剩余减少:通过价格歧视,垄断者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自身的利润。例子:电影票、飞机票、折扣券、助学金等。

反托拉斯法

反托拉斯法:法律手段,旨在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公平。

监管和公有制:

监管:通过法律和政策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防止市场失灵。

公有制:政府直接拥有和管理企业,常见于公共事业领域。



四、市场和福利

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这里的剩余是指福利上的、心理上的、金钱上的盈余。这些年消费者毫无剩余的产品就是商品房了。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定义: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它是衡量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净福利。

计算:消费者剩余可以通过需求曲线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区域来计算。

支付意愿: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公式:消费者剩余 = 支付意愿 - 实际支付的价格。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定义: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实际获得的价格与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之间的差额。它是衡量生产者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净福利。

计算:生产者剩余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和供给曲线之间的区域来计算。

成本:生产商品的成本。

公式:生产者剩余 = 实际收到的价格 - 生产成本。

市场效率

总剩余最大化

定义:总剩余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市场效率达到最大化时,总剩余也最大化。

场效率:当市场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调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时,市场是有效的。

市场失灵

非完全竞争市场

定义:市场上存在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情况,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外部性:市场交易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包括正外部性(如教育带来的社会收益)和负外部性(如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

无谓损失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市场没有达到均衡时,未能实现的潜在福利损失。

原因:无谓损失常因价格控制、税收、补贴等政策引起。

供需弹性:供需曲线的弹性越大,价格控制或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越大。

国际贸易与福利

出口国:出口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总福利增加。

进口国:进口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总福利增加。

世界价格

定义: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的均衡价格。

影响:世界价格影响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决策。

关税与无谓损失

关税:对进口商品征税,保护国内产业,但会引起无谓损失,减少总福利。

贸易带来的其他好处

商品多样性: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多种类的商品。

降低成本: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加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竞争:国际贸易引入更多竞争,促进企业效率提升和创新。

思想交流:国际贸易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

小结:

市场和福利理论通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衡量市场交易中的净福利,并通过分析市场效率、市场失灵、无谓损失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来理解和优化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政府干预、外部性和国际贸易政策等因素会对市场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五、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如何通过政策来提高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
外部性:
定义: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正外部性)或负面的(负外部性)。
例子:负外部性:污染、噪音等。正外部性:教育、疫苗接种等。
应对外部性的措施:
征税:对负外部性行为征税,减少其发生量。效果:减少产量至社会最优水平,提高经济效率。
补贴:对正外部性行为进行补贴,鼓励其发生。效果:增加产量至社会最优水平,提升社会福利。
管制:通过法规限制负外部性行为,如环境法规。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设定污染总量,允许企业间交易污染许可证,实现成本最低的污染控制,如碳排放税。
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很低且产权明确,私人协商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如食品、衣服。
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如国防、公共广播。
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如渔场、空气。
公共物品的特点:
搭便车问题:由于无法排除不支付费用的消费者,公共物品常常存在搭便车问题。
成本-收益分析:政府需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来决定提供哪些公共物品。
产权归属的重要性:公共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常导致过度使用和资源枯竭(公地悲剧)。

税制的设计,设计的原则:

效率:税收应尽量减少对市场行为的扭曲,避免无谓损失。
公平:税收负担应合理分配,考虑纵向公平(收入再分配)和横向公平(相同经济能力者应缴纳相同税额)。
税制类型:
定额税:每个人缴纳固定金额的税。
受益原则:根据公共服务受益程度缴纳税款。
支付能力原则:根据纳税人的支付能力缴纳税款。
纵向公平:收入较高者应缴纳更多税款(累进税制)。
横向公平:经济状况相同者应缴纳相同税款。
税率设计:
平均税率:总税收占总收入的比例。
边际税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需缴纳的税款比例。
小结:
公共经济学通过分析外部性、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税制设计等问题,探讨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工具。理解如何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



六、劳动经济学
劳动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劳动力的需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通常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
劳动力的供给:个体在不同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工作于闲暇的取舍:个体决定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之间的取舍,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生产要素市场

土地与资本市场的均衡:生产要素的市场均衡影响劳动力市场,如土地和资本的供求变化会影响劳动力的需求。
因素收入: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在市场中的收入。
补偿性工资差别:为补偿不同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而支付的工资差异。

收入与歧视

教育的信号:教育作为能力和生产力的信号,可以影响工资水平。
超明星现象:一些领域中少数顶尖人才获得的报酬远高于其他人。
最低工资:政府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用以保障工人的基本收入水平。
效率工资:企业支付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以提高工人效率和忠诚度。
竞争市场对歧视的矫正:竞争市场中的竞争压力有助于减少雇佣中的歧视行为。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贫困率与贫困线:衡量社会中贫困人口比例的标准。
收入再分配: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对收入进行再分
功利主义:追求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注重效用的分配。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反对强制性再分配。
自由至上主义:主张机会平等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政策措施

最低工资法:通过立法设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收入。
福利: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
负所得税:通过税收制度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实物转移支付:政府直接提供商品和服务,如食品券、住房补贴等。
反贫困计划与工作激励:实施反贫困计划,并通过工作激励措施鼓励低收入者就业。

小结

最低工资法、福利制度、负所得税和实物转移支付等,都是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现象,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洞悉商业战略,了解商业往来👆
来者可追,往者可谏。
扫码加关注👆






商业往来
在商言商,往者可谏,来者可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