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国际经济秩序

文摘   2024-07-21 00:00   上海  
01 当前国际经济秩序体系
毫无疑问,当今国际经济秩序是由美国主导的,美国利用强化美元主导地位的货币体系、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构建、实现美国对二战后整个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该秩序服务于美国的核心利益。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怀特计划以双钉住的汇率机制设计确立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美国布雷顿会议上提出建立三个国际经济组织的提议,分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贸易组织,从而形成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性管理框架

由于当时的世界贸易组织不符合美国利益(冷战时代多边自由贸易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贸易成为其服务自身政治利益的载体)未能通过,美国以关贸总协定替代其,直到1995年才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从而替代关贸总协定。
在国际性金融组织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互补充,自成立以来对国际金融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二战后美国和欧洲维护新秩序的产物,欧美达成默契,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由欧洲人担任,且这一惯例延续至今。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以后,对维护全球经济秩序,促进国际金融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全球金融合作中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之争
凯恩斯计划

成立“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强调建立一个世界货币(bancor,班科),这个货币是由主要货币构成的加权货币篮子,各个货币在篮子中的权重取决于该国二战前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班科与黄金之间有固定平价,每个国家货币与班科之间有固定平价。

这个计划是要延续英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至少避免恢复金本位对英国的不利,因为其在二战前的贸易占16%,算上英联邦则达到35%。各国央行在同盟开立账户,官方债权债务由这个账户统一结算,即在国家官方债权债务层面实现用多边结算取代双边结算。这个班科类似于IMF在1969年推出的特别提款权。
怀特计划

双钉住,美元钉黄金,其他货币钉美元
。强化美元在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占世界70%黄金储量支撑了该体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特里芬两难。即美元钉住黄金,黄金稀缺,增长慢,意味着美元不能多发;其他货币钉住美元,为维持本币与美元的平价以及获得国际经济交往的支付手段即国际货币美元则产生对美元的大量需求,大量的需求要求美元多发。从而,产生两难,被称为“特里芬两难”。
美国选择多发货币,导致其他国家积累了超过其黄金持有量能够支撑的美元黄金平价的美元。之后,担心贬值,发生对美元兑换黄金的“挤兑”,美国无法支付,其间经过美元黄金币值的几次调低,后于1976年“牙买加协定”,该体系正式解体。

牙买加协定正式结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货币体系演化为主要货币之间浮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但其他货币都或多或少的钉住这些国际货币中的一种或几种。这种体系被称为“不成体系的体系”,由于源于牙买加协定,所以又被称为“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问题在于,相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它丢掉了美元钉黄金产生的对美元币值信誉的保证,但却保留了对美元的依赖。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成功地形成国际经济交往中美元使用的路径依赖。例如,国际大宗商品定价、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形成的美元结算货币的依赖、对美元汇率稳定的需求形成的美元储备货币需求。




02 美元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美国通过该体系增强了美元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为避免美元在全球的弱化,1974年美国和沙特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要求沙特承诺所有石油出口都用美元计价,而美国给沙特提供政治和领土保护。

而在1975年美元就成了出口石油的唯一一种计价和结算货币。1983年美国纽约石油期货市场成立、1988年英国伦敦布兰特原油期货交易市场成立,两个交易所都以美元定价,而石油的定价权和控制权也完全落在了美国的手中。
石油美元的输出,形成了对美国产品包括金融产品的需求。美国之外的其他石油进口国要努力通过出口或借外债等方式获得美元。

中国国际秩序地位进展
美国是中国最大出口对象国,为稳定与美元间的汇率,便利与美国的国际经济交往。
作为IMF和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组织的成员地位一直到1980年才被接纳。
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进行了长达15年的努力。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后,充分利用了其因最惠国待遇等制度设计带来的国际市场低进入成本,出口大幅度上升,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明显,外汇储备快速增加。

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美国对这些组织的主导权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这个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多极、多元世界主体的需求。
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美国一家独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为基础的,已经不适应当前多国与美国相对经济与政治实力差距缩小的事实。

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特里芬两难,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和美元的泛滥。

牙买加体系:“特里芬两难”依然存在。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世界各国累积大量美元,为保证美元币值稳定,可持续的获取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收益,美元不应多发;而其他国家由于钉住美元等原因,需要大量的美元,美元又必须多发。
对其他国家而言,积累的美元越多,美元贬值的可能性越大,理性的选择是减少美元的持有;然而,在美元路径的依赖下,同时又没有其他国际货币的有效替代,在美元没了与黄金的平价约束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更加自由,同时为了应对资本账户开放度提高后的资本大进大出给汇率带来的不稳定冲击,这些国家对美元储备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也是20世纪末以来,包括美国次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全球美元储备不减反增的原因。

0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世界上国际货币合作的核心组织,目前拥有188个成员国。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IMF中协同合作促进共同利益。IMF负责监督国际货币体系以确保其有效运行。
IMF的主要作用包括:维护成员国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贫困;对面临国际收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应成员国请求帮助其实施稳健的经济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并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规则,并进行监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问题
首先,IMF的组织机构由美国及欧盟控制,其他国家话语权较小,导致IMF主要维护西方国家利益。

其次,IMF份额分布和治理结构中的权力过于集中,这与经济全球化相违背,由于IMF的基金份额和投票权分配不合理,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其极力维护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忽视其他国家货币的作用。

最后,不平衡、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IMF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不足,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IMF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对各国金融稳定的监管能力受到质疑。美国次债问题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IMF对此并未有预期,这使得国际社会开始怀疑IMF在全球金融治理和预测方面的能力。早在20世界末,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IMF对于国际金融风险的预测和危机的应对能力就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
国际货币基金的经济援助是“有条件的”:通常会要求受援助国按照其要求进行经济改革。例如,东亚金融危机后要求泰国等申请援助的国家紧缩经济,以减少进口,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美国的一票否决制,IMF改革主要是出资份额和投票权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以及金融监管和危机的预防等方面。首先,改革份额与投票权的不均衡问题。虽然在2010年IMF就已经提出了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这一方案旨在提高新兴经济体的出资份额和投票权,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反对,直到2015年12月份,美国国会才通过了该方案。

该方案执行后,新兴市场将比从前增加超过6%的IMF份额,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将跻身IMF前十大成员国。

根据这一修正案,中国的投票权从3.8%提高至6.071%,而美国的投票权份额从16.72%微降至16.47%,同时保留其一票否决权。从这一结果可知,虽然经历了改革,但是欧美等国家仍然对IMF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要增强新兴经济体在IMF的影响力需要更大的变革。

其次,加强监管并增强救助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IMF以提供贷款为主要救助机制,并以贷款为条件迫使危机国纠正IMF判断是错误的经济政策,并进行必要的结构改革。通过这一机制,IMF希望能够控制危机的扩大和蔓延,并对危机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其经济恢复良性发展。

但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IMF的权力,利用救助机制为其谋取利益,而部分权力较弱的新兴经济体则不能通过这一机制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增强新兴经济体的决策权利是提高IMF救助机制有效性和权威性的必要条件。


03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目前拥有188个成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之一,其使命是与世界各地的贫困做斗争,帮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的重要项目,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收入水平。

世界银行由先后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组成。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贷款、担保、风险管理产品以及其他服务,维护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

国际开发协会则主要通过贷款和赠款,减少贫困并改善落后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宗旨,当前世界银行的主要作用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项目贷款和技术协助来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它们的反贫穷政策。
世界银行问题:
首先,贷款供需不平衡。世界银行是按股份公司的原则建立,且采用加权投票制,其在提供贷款时既要考虑发展中国家减贫的需要,同时要兼顾股东的利益,这使世界银行的贷款供给选择具有歧视性,最终导致其贷款供给和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

虽然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银行的主要贷款援助对象,但是基于对回报的考虑,世界银行会选择投资回报率高、经济发展活力大、政治环境比较稳定的发展中国家,贷款的发放往往与其“减少贫困”的目标有一定的脱离。
其次,债务问题突出。基于世界银行减少贫困的目标,其部分贷款贷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国家外债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快,它们已经债台高筑,无力偿还世界银行的贷款。

目前,延长还款期限只能帮助那些在短期存在偿还困难的国家,而那些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仍然还不起债务。世界银行认为,继续提供贷款是目前解决债务问题的最好方法,提供贷款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解决债务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国家而言,继续提供贷款只能使世界银行面临更多的债务问题。
再次,美国在世界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美国垄断了世界银行行长的位置,同时拥有独家否决权,虽然近年美国迫于各方压力开始降低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但其时常干扰世界银行的决定,以对自己有利。

03 世界贸易组织
WTO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全球性经济组织,旨在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尚待开放的集中到服务贸易领域。相对之前以有形贸易为主导的贸易自由化过程,在服务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差异很大,互补性大大下降。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始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以服务贸易开放为主要内容。议程原定于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结束谈判,但至2005年底为止仍未能达成协议,最终于2006年7月22日世界贸易组织总领事会的批准下正式中止。
多边谈判利益诉求多元化,差异化增强,在服务贸易环节更加突出,难以为继。

世界俱乐部主
体的演化:G7-G8-G20-G2,危机是检验旧有全球治理体系领导者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促使体系变革和新体系形成的有效动力。
G7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1976),是美国地位相对弱化的结果。70年代初,美元大幅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IMF和WB无能为力,GATT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进展困难。
G7: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

从协调经济、共同抵抗衰退到通货膨胀、到贸易自由化到能源到国际关系立场到生态环境到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1973年,中东战争再次爆发,限产提价,石油危机,滞涨(1973-1974年西方世界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加剧)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避免重蹈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美国不得不接受和其他工业化国家构建共同平台,商讨共治世界。
G8:1997年增加俄罗斯。俄罗斯是工业化国家,解体使意识形态已不是问题。俄乌冲突后又把俄罗斯踢出G8组织,回归到G7。
G20:1999年成立,包括G8再加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欧盟。该集团的GDP占全球经济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因此已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东亚金融危机检验了G8在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中能力的弱化,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需要将该类国家引入全球主要国家合作与发展的俱乐部中来。

为的是加强发达与新型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G20的成立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共同治理”转变。
2009年9月25日,全球19个主要经济体和欧洲联盟领导人宣布,二十国集团(G20)将代替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八国集团将在国际经济事务上退居次席,转为主要关注国际安全、外交等问题。

G2只是一个概念,2009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方国际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提出的中美组成两国集团共治全球的意向。萨默斯称“美国已不再是世界的火车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国际经济政治影响力的认可,同时也是危机再次检验美国对全球治理能力弱化的结果,也是美国对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发挥发动机作用意向的弱化,也是需求中国支持的一种捧杀策略(国债的持有)。
本质上,中国当时远没有达到与美国共治全球的实力,并且国内面临自身稳定与发展、结构转型等严峻问题。
中国没有接茬“被G2”,韬光养晦,表示会进到一个大国的责任。“广场协定”后,日本也一度被美国捧为世界第一。

自由贸易协定(FTA)
当以WTO为载体的全球一体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体系由于各国利益的多元化而进展缓慢,无法实现单个国家利益时,很多国家开始寻求国与国之间合作的新体制。自由贸易协定是首选载体。
自由贸易协定在本课程中指广义的自由贸易协定,指包括贸易、投资、劳动力自由流动等成员国间多个维度的合作,并非仅限于贸易。

自由贸易协定图(1989)
自由贸易协定(2009)
世界上自由贸易协定的演化特征:
(1)从区域上,欧洲(1958、1960)——南美(1961、88、91)——大洋(1977)——亚洲(1990)——非洲(1993)

(2)类型上看,1990年前,FTA基本上都是区域的多边的,全连通的(以欧洲、拉美为主),而非双边的,每个区域FTA之间没有联系,偶有双边,但不主流。1995年后1990年代开始双边多,90年代以前苏联成员国间两两双边为主。2000年代以来,双边为主,突破原有区域多边(甚至跨洲),如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新加坡和瑞士、墨西哥、乌克兰、南非、马其顿、新加坡、叙利亚、这些国家在两个区域或不同多边FTA之间的联系上其重要作用,具有“桥”的特点。
一些国家,如巴西、美国、中国,并未成为大节点,而是与其相连的其他重要性远远不及这些国家的国家成了大节点,典型的是墨西哥、新加坡,原因是美国等国家谈判难度大,迂回与其签订FTA国家签订。

中国的FTA状态
代表性的自由贸易协定(FTA):TPP
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协定(TPP):意图在WTO之外建立一套新的国际投资与贸易规则。
注意:“加入谈判”和“加入协定”是两个概念。
过程:2005年7月,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签订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协议对其他国家采取开放态度。随后,美国在2009年11月14日表示将参与TPP谈判。之后,秘鲁、越南和澳大利亚随即宣布加入谈判。2010年,马来西亚和越南成为TPP成员,使TPP成员数量扩大到9个。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决定加入TPP谈判,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经济部宣布,墨西哥已完成相关手续,正式成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第十个成员国。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
TPP特点:高标准、涉及范畴广(不仅涉及国际贸易领域,还对劳工和环境、知识产权、国有企业等敏感议题进行了规范)

北美框架协议
北美框架协议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1994年4月共同签订的融资协议。它是一个双边货币互换网络,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往两国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汇集,并增加了双边协定的规模。该协议为成员国的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而转移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汇率压力和金融不稳定性。

除此以外,三国还设立了磋商机制-北美融资工作组,三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官员每年聚会讨论宏观经济和金融问题,为北美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提供对策。北美框架协议在1994年12月墨西哥比索危机初期曾启用,用以补充墨西哥的流动性,减小危机对墨西哥的冲击。
另外,由于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导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稳定北美金融秩序中也起着独特的作用,与北美框架协议共同维护北美三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北美框架协议是北美金融合作中最佳表现的区域性公共产品。

清迈协定
在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2000年5月,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即“10+3”)的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即清迈倡议(CMI),旨在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

2009年,该机制发展为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由双边互换机制扩展为多边互换机制,并于2012年增至2400亿美元规模的非正式“流动性储备池”,与IMF的挂钩部分也缩减为70%。在危机的管理和预防方面,CMIM引入稳定机制和预防线;在运行机制方面,CMIM成立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在稳定期与危机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清迈倡议被认为是衡量亚洲经济一体化潜力的指标,其具有独特的地区特点,是亚洲在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体化模式。
自清迈倡议提出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以及危机的检验,目前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虽然CMIM在2012年把“流动性储备池”规模增加至2400亿美元,但于危机时各国的资金需求相比,份额仍较小。
其次,该机制与IMF70%救助份额挂钩,会使危机国家直接求助于IMF而不求助于CMIM,2008年韩国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作为清迈倡议的成员国,韩国政府直接求助于IMF。

拉美地区南方银行
南方银行是南美7国于2009年9月在委内瑞拉正式签署成立的,启动资金为200亿美元。由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乌拉圭、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拉圭7个南美国家组建。

其宗旨是为南美各国融资提供便利,同时摆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过提供贷款对南美国家经济决策权施加影响。南方银行的建立,将为南美各国在融资方面提供便利,有助于推动南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南美国家经济独立,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
南方银行成立后,迟迟没有投入运营,主要是在一些问题上未达成一致:首先,各成员国的具体出资额还未达成一致,存在按各国经济实力分摊启动资金和平均分摊资金两种观点。

另外,在投票权问题上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参考国际惯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是出资越多的国家拥有越大的投票权,但是南方银行是否各国应该平等拥有投票权还是根据出资比例拥有加权投票权,这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其次,南方银行的具体性质还不明确。是否需要其兼具政策性银行和金融管理机构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等。另外,南方银行还受到国际社会的制约,特别是美国的干预,美洲已经有美国主导的美洲开发银行,其不愿看到这里再出现一个与之相抗衡的金融机构。

最后,南方银行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南美洲国家如果不能求同存异,加强团结合作,那么南方银行正式启动仍将面临巨大阻力。

欧洲稳定机制
2009年起欧债危机蔓延,欧元区经济面临战后以来最严峻的时期。为进一步解决欧洲债务问题,稳定金融市场,2011年3月,欧洲峰会批准成立欧洲稳定机制(ESM),2012年10月8日正式生效,扮演欧元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ESM的主要救助方式是向欧元区处于债务危机状态的成员国提供贷款援助,大多以中长期贷款的形式,且利率较低。另外,ESM还拥有多种危机援助工具和方式,包括提供预防性金融资助,直接参与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等。
ESM先后对希腊、西班牙和塞浦路斯进行了援助,援助效果好。创新性制度设计很重要:首先,ESM是一个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具有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并依据国际条约正式建立。其次,ESM有充足的资本金,能够为成员国提供强大的流动性援助。再次,ESM提供多种较灵活的援助工具,能够从多方面对成员国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救助。最后,ESM成员国必须通过《欧洲财政条约》,且申请援助必须向ESM提交严格的经济结构改革和财政紧缩计划,所以ESM建立在加强欧元区财政纪律的基础之上。
ESM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些问题,首先,成员国构成复杂,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权重差异较大。其中,德法出资比例较大,导致决策权掌握在德法手中。其次,ESM的附加条款严格,成员国要申请贷款会丧失部分经济和财政的自主权,降低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最后,在面对多国大额资金需求的条件下,作为长效机制的ESM能否覆盖债务融资总规模,以及通知即付资本能否按时到位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如2013年,“欧猪五国”的债务融资需求突破7000亿欧元,已经超过了ESM的援助能力。
从短期看,ESM的建立缓解了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危机,遏制了欧债危机的蔓延,有利于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从长期来看,ESM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欧元区分散的财政政策问题,加强了欧元区的财政纪律,推进了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2015年7月21日,金砖国家倡导的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总部在上海,这也是国际金融组织首次将总部落户中国。首任行长由印度人担任,之后将按巴西、俄罗斯、南非、中国的顺序轮流产生行长。金砖银行的宗旨是支持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核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认缴资本在金砖国家之间平均分配;银行创始成员为5个金砖国家,银行成立后将吸收新成员加入。
金砖银行的建立对国际金融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首先,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造成冲击。主要是因为金砖银行的业务范围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范围几乎一致,如果金砖银行把贷款利率确定得低于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贷款所要的利率,那么必然会争取到一部分市场。金砖银行打破了由欧美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构建模式,有助于在更加公平、民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其次,金砖银行让世界各国的借贷行为更为公平化。无论是在世界银行还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金砖五国的投票权总和都不及美国一国的投票权大。这使得金砖五国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申请贷款面临较大困难,并且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放款条件都十分苛刻。所以,金砖银行的成立便利了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
最后,金砖银行将会对由传统的西方国家掌控的全球金融格局造成冲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力主要是由欧美所掌握,本质上是为欧美国家服务。在金砖银行成立后,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申请贷款的途径,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获取贷款的门槛。金砖银行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申请贷款的条件,对整个全球金融格局产生冲击。
目前金砖银行建设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有:首先,金砖五国的国情差异较大。金砖银行是由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和印度五国组成,但是五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政治环境差异较大,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国情的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是其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
另外,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金砖银行施以制约。金砖银行冲击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削弱了欧美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但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金融领域控制已久,根深蒂固,仅靠金砖五国的现有影响力对抗欧美发达国家还不太可能。所以金砖银行面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挤压,要抢占市场求得发展还有很多困难。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亚投行。2014年10月24日,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

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57个,其中亚洲区域内国家37个,亚洲区域外国家20个。并定于2016年1月在北京正式启动运行。亚投行由中国倡导设立,是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的20%。亚投行投资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农村发展、城市发展和物流等五大方向。亚投行的宗旨主要是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重点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

04 中国的角色转换战略

中国将从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的参与者逐步向领导者转移向建设者转变,向缔造者发展。

1980年,中国正式恢复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合法席位。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改革方案,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的15.85%和日本的6.84%。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通过了SDR审查报告,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生效后,SDR货币篮子中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的权重将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

中国在这两大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加强了中国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联系,中国从一个参与者逐步向国际金融秩序的建设者转变。

在不断增大在国际性金融组织中话语权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金融组织的建立。其中,金砖银行和亚投行其总部均在中国设立。亚投行是第一个由中国首先倡议并主导建立的国际性金融组织,亚投行的建立完全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对推动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角色转换战略——国际货币体系
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影响力的增强: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通过了SDR审查报告,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生效后,SDR货币篮子中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的权重将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中国在这两大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加强了中国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联系,中国从一个参与者逐步向国际金融秩序的建设者转变。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使用,尤其是石油人民币战略。
中国是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这是中国要求石油出口国用人民币结算的基础;石油出口国的货币都非国际货币,用哪种货币结算都涉及汇率风险,这一点上人民币替代美元未新生出相对石油出口国本币的汇率风险.
美元流动性过剩尤其是2007-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之后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外国美元资产的上升导致对美元及其资产价值贬值的担忧;再加上美国对伊朗和俄罗斯制裁等政治原因,导致一些石油出口国弱化美元使用意向增强,尤其在石油出口中。
在2014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政府也宣布:俄出口的石油等能源不再用美元计价,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商品采用人民币计价。这是石油人民币迈出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伊朗宣布出口石油不再用美元计价;美法矛盾使得法国央行行长提出多使用美元之外的货币,法、中之间贸易用欧元或人民币;

石油人民币策略:进展
中国已成为9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14年4月,中东地区首个人民币清算中心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启动。中国人民银行在2015年12月则宣布将RQFII试点扩大到阿联酋,并与卡塔尔签订了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
2017年7月初,上海期货交易所及其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成功完成了四项原油期货生产环境测试,该交易所还将持续做好原油期货上市的准备工作,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该期货合约的上市。原油期货将是中国首个向外国投资者、交易所和石油公司开放的商品合约。这种绕过美元的交易可以允许诸如俄罗斯、伊朗这样的石油出口国通过人民币交易避开美国制裁。据悉,为了令这款人民币计价的期货合约更有吸引力,中国还计划允许人民币在上海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兑换成黄金。

中国对国际经济秩序的缔造

一带一路战略:WTO进展不畅和应对TPP、TPIP边缘化地位的一种主动寻求区域合作战略。
积极构建为主导的新的金融机构:金砖银行和亚投行等。
金砖银行:一方面,使中国的银行更加国际化,同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金砖银行的成立增加了金砖银行参与国际金融和贸易的频率,推动了金砖国家银行与世界其他银行的交流。

特别是金砖银行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拉近了中国的银行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距离,推动中国的银行国际化。同时,传统的国际贸易以美元为主要的结算货币,给我国的贸易带来诸多不便。金砖银行的成立,推动了金砖国家货币在国家贸易结算的使用频率和数额,增强了人民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为资金缺乏而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得以发展基础设施,实现我国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产能。
亚投行对中国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促进国内的基础产业发展,消化过剩产能,特别是促进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出口,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改革和产业升级。其次,在亚投行推动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拉动与基建有关股票的增长,特别是基建、核电、高铁等A股市场上蓝筹股的增长,对整个A股市场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促进A股市场的发展。最后,作为亚投行的最初倡议国,亚投行的成立能增强中国经济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的新体系逻辑与行动

对原有体系积极参与与尊重,争取更有力地位,推动其改良和调整,同时,在现有体系之外创造新的更加适合全球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当然也能够体现中国主导地位(但非突出主导)地位的体系。
一带一路是个突破口,同时,美国放弃的(如TPP)可能恰恰是中国应该接起的。


全球化与脱钩

经济全球化是国与国之间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融合不断提高的过程,产业和产品分工在国与国之间不断细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个过程。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受益不均衡;经济结构性的共性问题;内部问题和矛盾的转移等等。

全球化的过程也会出现去全球化的现象。
主要体现在国之间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融合程度下降,经济关联脱钩的行为。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金融账户开放度降低(发展中国家)。

本轮经济全球化初始于美国利益,美国以其二战后构建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其市场也能够包容其他国家,从而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个体系固有的问题和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寻求该体系之外实现自身利益的渠道,先是区域化,后是双边化和局部的多边化。
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即金融全球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要因为近期黑天鹅事件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将去全球化看成是负面的。

我个人认为,适度的去全球化是合理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层面。去全球化恰恰是中国谋求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主导地位乃至构建的难得机遇。

搞懂经济学,顺势而为之👆

来者可追,往者可谏。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商业往来
在商言商,往者可谏,来者可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