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与GDP
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国际比较
政府财政规模大不大?
只看一般公共预算,最高点在25%左右,在国际上不算高。但我们的财政不仅仅是一般公共预算,还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本预算。
2019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亿元,支出238874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4516亿元,支出91365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960亿元,支出2324亿元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80844亿元,支出74989亿元
“四本预算”加起来,财政收入/GDP约36%,财政支出/GDP约41% 。
财政收支体现了政府行为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占比,比例越高,政府“越大”,私人部门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占比就越低。因为,财政收入均来自于经济活动,是从私人部门的一种“攫取”。
税收收入
非税收入(广义上含公债发行净额)
财政支出:体现在GDP之中
支出法GDP中的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支出法GDP中的投资分为居民投资和政府投资
赤字: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弥补赤字的办法:动用上年财政结余、发行公债、向私人部门借款、直
接向央行借款
财政收支、赤字与债务
流量:
财政赤字=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调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补充中
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债务存量:
上年度末债务余额+本年度财政赤字-本年度偿还债务=本年度末债务余额
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表(单位:亿元)
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表(单位:亿元)
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23亿元,为预算的98.9%,比2018年增长3.8%。其中,税收收入157992.21亿元,增长1%;非税收入32390.02亿元,增长20.2%,主要是中央财政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地方财政加大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力度。
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2160.95亿元(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以及地方财政使用结转结余资金),收入总量为212543.18亿元。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0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5%,增长8.1%。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69.16亿元,支出总量为240143.18亿元。
收支总量相抵,赤字27600亿元,赤字率为2.8%。
如果只算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收支差额为48492亿元,GDP为990865亿元,这一口径下的赤字率为4.9%
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270亿元,下降5.3%。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9980亿元,收入总量为210250亿元。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7850亿元,增长3.8%。赤字37600亿元,比2019年增加10000亿元。
2020年没有设定GDP增长目标,若按GDP为100万亿元计,赤字率为3.76%。需要留意的是,2020年支出中没有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财政与央行的关系
疫情背景下财政与央行的关系的争论,刘尚希(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2020年4月27日
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
特别国债的预算规模可以考虑达到5万亿,分次发行,央行扩表,零利率购买。
在适当的时候央行可以缩表,以防资产泡沫。缩表时,可以考虑将特别国债卖给商业银行。
特别国债不计入中央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这样可以解除对赤字率出现跳跃性猛增的担忧。其实,央行零利率购买特别国债,也可以视为国家货币发行收益(铸币税)的一次转移,故而可以不计入赤字。
财政部专家认为,可以财政赤字货币化,即通过印钱的方式来解决财政吃紧的问题,同时可以更改统计口径,降低财政赤字率。说白了就是慷央行之慨,解财政之忧。这算盘打的几千里外都听到了。
吴晓灵 (人民银行原副行长)2020-05-06
财政赤字货币化在货币银行学中并非新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就是对财政的支持,也借此吐出基础货币实现信用扩张并创造货币。
之所以中央银行不直接购买一级市场的国债,是希望对政府财政有一个市场约束。
不是财政赤字不能货币化,而是看两个问题:
一是货币化必须以货币政策目标为限才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财政政策要有效率才不会伤害经济。经济危机时期财政赤字的比率不是不可扩大,此时要在挽救经济与财政纪律中做权衡。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不可以扩大财政赤字,也不是不可以央行直接买入国债,而是我们的财政政策是否合适,效率如何。
中国的银行体系尽管在信贷的公平性上存在问题,但传导机制是正常的,央行也在通过再贷款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
因而,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
1. 我们的财政政策是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为主,还是以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为主?
2. 当前解决就业问题是加大政府投资或政府补贴投资为主,还是救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为主?
3. 财政对困难人群的救助能否精准,减少跑冒滴漏?
4. 当前情况下用结构性信贷政策与用财政政策调结构哪个相对更有效率。这些问题清楚了,财政赤字自可扩大,手段自可选择。
吴行长还是比较客气,我印钱你花钱,花多少我印多少,谁来对你进行约束?全屏你个人自觉吗?
也不是不能财政赤字货币化?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进行多大的程度才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你不要老实盯着我,你自己反思一下你们自己的财政政策效率如何?
盛松成(人民银行参事):当市场完全失灵时才需要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
2020-05-16
有专家认为,只要通过货币发行支持了财政赤字,都可以算作财政赤字货币化。如央行降准,商业银行以此释放的流动性来购买国债,还比如央行在二级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支持国债发行。也有人将QE混同于财政赤字货币化。我认为,这些都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财政赤字货币化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政府债券。
央行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有根本区别和不同影响,不能简单认为通过哪种渠道购买并不重要。
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会等量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等量增加基础货币供应。
二级市场的定价机制会制约政府发债行为,避免债券过度发行。若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认购政府债券,这一定价机制就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债券发行利率甚至可以为零。
只有在各种传统工具失效,在收益、成本与风险之间反复权衡后,才能作为决策者最后的政策工具来使用。
刘尚希:财政赤字货币化放到明处反而有利于,财政的纪律约束2020-05-22
财政赤字货币化现实中早就存在,只是做法不同。过去两次发行特别国债都是赤字货币化的做法,只是不是央行直接购买而已,从形式上看不是赤字货币化,但实质上是赤字货币化。
赤字货币化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政府部门也不能为所欲为。将赤字货币化摆在明处,反倒有利于控制风险,更有利于遵守财政纪律。因为财政还可以受到市场的约束,譬如发行国债,市场可以约束政府发债的规模和融资的成本。但同时对财政权的约束主要是靠法律。
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政策选项之一,不是像很多反对者说的那样一旦开启就收不回来,不应把赤字货币化看成一个洪水猛兽。
刘教授比较不客气,直接指出政府部门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财政纪律。财政纪律不仅仅是老百姓负责,也是对国家信用负责。
财政与中央银行曾经是“一家人”,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和银行是国家的两个钱口袋,而且这两个钱口袋是相同的。
财政收支与银行信贷收支之间有个犬牙交错的结合部,它标志着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财政与中央银行“一刀两断”,跨时代的进步
1993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财政不得向央行借款。同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下发,文件要求“财政部停止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财政预算先支后收的头寸短缺靠短期国债解决,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确认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
第二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代理国务院财政部门向各金融机构组织发行、兑付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公布前,中央财政向人民银行借款1663.57亿元。财政部原计划用财政盈余逐渐还清这笔借款,但是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
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规范处理1995年以前中央财政向人民银行借款问题的报告》,将中央财政这部分历史借款转换为标准的、可交易的国债。
真的“一刀两断”了么?
《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预算法》只是规定了财政不能直接向央行借款,政府发行国债的绝大多数都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央行的政策能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各级地方政府多以城投公司的名义向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
金融风险财政化
财政出资解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
财政出资消除金融机构历史包袱
财政出资解决金融机构退出问题
财政风险金融化
中央政府向人民银行借款
中央政府向人民银行发行国债
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地方金融机构借款
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在金融市场发债
央行和财政部的上一轮交锋
央行徐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2018-7-13
2018年7月16日,财政官员就“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的观点进行了回应,发文指出,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统收统支体制(1950-1979)
财政包干制的诞生背景:统收统支体制下,地方筹集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1977-78年,国家开始引进外资,导致1978年财政赤字超过170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20%)。
当时的思路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央行增发货币来填,造成了货币贬值。
迫于经济形势,1979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从1980年起实行了三项改革措施:
-财政与银行分家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财政包干制
第一阶段: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0-1985)
1980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
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财政包干体制形式,以1979年执行数为基数,保持五年不变。
第二阶段: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