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汇率机制:汇率与外汇。

文摘   2024-06-20 20:00   日本  

汇率

汇率是价格,一种货币购买另外一种货币的价格。比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欧元对人民的汇率,黄金对白银也算是一种汇率。既然是价格就会有跌升,汇率一样也会有波动。

当然在学术上,汇率的解释肯定会更复杂,更严谨。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确定、维持、管理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做出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包括对各国货币比价确定的原则和方式、货币比价变动的界限与调整手段、以及维持货币比价所采取的措施等。

汇率制度分类分为:

固定汇率制(或称为硬盯住)、中间汇率制(或称为软盯住)和浮动汇率制。还
有信誉的固定汇率制度和信誉不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

汇率从固定到浮动,可波动性从弱到强的排序:根据IMF的分类。

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制度,是指一国不发行自己的货币,而是使用他国货币作为本国唯一法定货币(巴拿马);或者在一个货币联盟中,各成员国使用共同的法定货币(欧元)。

货币局制度,指货币当局作出明确的、法律上的承诺,承诺以固定的汇率在本国(地区)货币与一指定外币间进行兑换,并且对货币发行当局确保其这一法定义务的履行施加限制。(香港、阿根廷)

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主要针对一国官方宣称的汇率制度而言,是指一国宣布将其货币以一固定的汇率钉住某一外国货币或外国货币篮子,通常这个被钉住的外国货币篮子是固定的。其法定汇率通常在约1%的狭窄区间内波动,或者是其现货市场汇率至少六个月可以保持波动幅度在2%的区间内。(韩国)

稳定化安排主要指的是该国汇率的实际执行方式,界定方式为该国现货市场汇率至少可以在6个月内波动幅度小于2%,但并不意味该国向其他国家官方有法定的承诺。与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类似,该汇率制度也是钉住某一外国货币或外国货币篮子。(埃及、新加坡)

爬行钉住的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官方承诺,其汇率制度是将其货币的汇率保持在围绕中心汇率的小幅波动范围内,但该中心汇率是不时进行调整的,调整可依据事先宣布的值或根据多指标即时测算。(波兰)

类爬行的汇率制度(crawl-like arrangement)要求该国的汇率至少6个月必须相对一个事实上的汇率趋势变动幅度在2%之内。(老挝)

水平区间的钉住通常是一国法定的汇率制度安排,一国货币价值围绕固定的中心汇率波动至少在1%左右或者汇率的最大-最小值的价差超2%。这也包括欧洲汇率机制下(ERM)与欧元区联系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汤加)

浮动汇率制度(floating)指的是该国的汇率水平主要由市场决定,没有指定的或确定的汇率路径。当一个国家对汇率的干预仅限于意外情况或者是为了解决市场无序问题的时候,并且当局要提供信息或者数据证明这种干预的使用仅限于不超过三种情形,同时,干预的持续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这种汇率制度为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freefloating)。(印尼、乌克兰)

其他汇率制度安排则指的那些无法划分入上述汇率制度的汇率制度。(叙利亚)

根据IMF有关各国汇率制度的识别与分类,截至2014年底,实行硬钉住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占比为13.1%,实行软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占比为43.5%,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占比为34%。

2008-2014年间,总体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国为了减少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倾向于加强对汇率的管制,钉住汇率制度的比例在危机后这七年随之显著上升,浮动汇率制度的比例相应显著下降(如下表)。

完全信誉的固定汇率制度
硬钉住:货币局制度、美元化和单一货币区制度,所谓有完全信誉是指对这种汇率制度所确定的汇率水平是充分信任的。
货币局制度:一国货币发行取决于其拥有的外汇储备,按照固定汇率水平将发行的本币折合成外汇后不大于其外汇储备的规模。
广义美元化:用外国货币代替本币在本国发挥货币职能。
狭义美元化:用美元代替本币在本国发挥货币职能。
单一货币区:一个区域内各个国家放弃本国主权货币而采取同一种货币发挥货币职能的汇率体系。

非完全信誉的固定汇率制度
软钉住固定汇率制度:传统钉住、爬行钉住、类爬行钉住、水平爬行钉住。
“中间制度空洞化”指的就是软钉住汇率制度(即中间汇率制度)由于不具有完全的信誉而容易遭受货币冲击,进而导致汇率目标失守,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必须放弃中间制度,改为硬钉住汇率制度或者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发生
通常认为,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在于不容易导致货币危机,并且可以吸收不利冲击,并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缺点在于,短期汇率的频繁波动带来的成本。
硬钉住汇率制度可以提供最为稳定和有信誉的货币政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利率。但是中央银行却容易丧失独立。因此,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更富有,金融发展程度更高,它会更受益于浮动汇率制度。但对于那些资本开放程度低的国家,钉住汇率制度更好,因为其有利于保持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如果一个国家实行资本开放,软钉住汇率制度最容易受到冲击,被迫调整,这也是新兴国家实行的软钉住汇率制度在1990年代出现多起崩溃的原因。基于此,很多学者提出,一国要么实行硬钉住汇率制度,要么实现浮动汇率制度。软钉住汇率制度更容易受到货币危机的冲击。
2007-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全球汇率制度分布总体趋势呈现为:危机后,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并未有太大变动,实行软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比例在危机期间大幅度下降,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国家比例相应大幅上升,反映了危机导致许多实行软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转而采取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然而,这一变化趋势是暂时性的,仅发生在2008-2009年危机发生期间,危机后,各种汇率制度比重开始趋向恢复至危机之前的水平。

美国对其他国家货币汇率的干涉
美国财政部每半年会出台一个报告(4月底和10月底),评价美主要贸易伙伴是否利用对汇率的操纵(currencymanipulating)实现对美竞争力。
汇率操纵认定标准主要三条:

1.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

2.经常账户盈余超过GDP的3%。

3.进行持续的单边外汇干预(一再买进外国资产来促使货币贬值,且买入规模在一年内达到其GDP的2%)。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国家被视为“汇率操纵国”,美国总统将启动惩罚措施。
美国对亚洲韩国、马来西亚、中国等多个国家认定操纵汇率。美国联手英国等发达国家强迫日元、德国马克升值的广场协定。
美国国会认定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
2016年以来,美国频繁地给部分国家贴上“汇率操纵观察国”标签,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德国均为7次,分别是2016、2017、2018年的4月和10月以及2019年5月,瑞土5次,印度2次。

2019年5月,美国将观察国名单扩大至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9国。

2019年8月5日,在无充分证据的条件下,美国财政部直接将我国列入“汇率操作国”。
特朗普政府将汇率操纵改为汇率失调,相对前者,后者的发生除了因为有意操纵,还有可能因为其他非有意的行为。但如果被认定汇率失调,同样会遭受惩罚。
个人认为,这一改变无非是让对中国等国家的制裁有更加容易找到的汇率理由。因为汇率操纵的三个条件,中国等国家已经越来越不具备。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化
1949-1952年底:因国内外通胀差异而先大幅贬值(本国通胀)再大幅升值(外国通胀)。年均价从2.75到2.2再到2.6。
1953-1972年:汇率稳定在2.5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
1973-1980: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钉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升值从2.2-1.5。
1981-1993:双重汇率制度:贸易内部结算和非贸易公开结算;外汇调剂市场,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共存。汇率从1.78贬值到5.7,其中55、56和90年贬值幅度较大。

1994-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并轨,实际执行钉住美元汇率制度,货币从5.7贬值到8.6,在小幅升值后从98-04年保持在为8.27的水平。
我国1996年12月1日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所有正当的、有实际交易需求的经常项目用汇都可以对外支付,这是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2007年7月11日-现在: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从8.27逐步升值。

其间: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首度“破8”,2007年1月11日,突破7.8,实现13年以来兑美元价格首次超过港币;2008年4月10日,“破7”。
2008年4月-10年5月稳定在6.9-6.9,本质上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金融危机的影响。
2010年6月起,人民币恢复波动,呈升值趋势至6.3。
2011年底连续5日贬值,改变单边升值,标志着人民币有管理浮动机制的正常化。
2012年人民币呈现先贬后升,且贬值(5月中到9月初)和升值(9月到11月)各持续较长时间,本质上是单边双向变化,且每日上涨或下跌可达1%。前者是由于中国经济走软,后者是美国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13年,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
2014年,人民币汇率先贬后升,总体贬值,从6.05到6.26后再略有升值。打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2015年,前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维持在6.1-6.2之间,较为平稳,7月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大幅上升,人民币经历了空前的贬值。2015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5.8%,这是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贬值幅度最大的年份。(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期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恢复并开始执行加息政策。)
2015年8月11日汇改:央行放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管理,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并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调整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人民币兑美元开始实现了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期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也终结了人民币过去十年兑美元持续单边升值的局面。
2016年,人民币汇率年度贬值,连续三年贬值,全年人民币中间价贬值近6.83%。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9370。全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挫4434个基点。
全年三次较大规模货币贬值:2016年1月、2016年5-8月、2016年国庆后至年底。除第一次央行干预,其他放任。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按照央行公布的定价公式“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确定。
2016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外汇市场就掀起一场保卫战:1月4日人民币离岸汇率大幅下跌600个基点,拖累在岸汇率从6.49跌至6.52。加上当时国内股市接连下挫,央行不得不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6月24日,受英国脱欧启动的强势美元,美元需求不断上升,人民币开启第二轮贬值;10月10日国庆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币中间价跌破6.70关口,开始了第三轮人民币贬值,11月24日跌破6.90。

2017年,人民币汇率汇率的波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年初到5月“逆周期因子”引进前后。在此期间,市场对人民币贬值存在着较强的预期,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出现较大贬值,尽管当时美元也走弱,但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裹足不前。美元加息后,央行也调高了人民币的官方利率。
第二个阶段是5月“逆周期因子”引进前后到9月初。人民币价格引进“逆周期因子”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得到改变,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出现升值,与此同时,由于美元表现为弱势,因此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更为明显,9月11日,美元兑人民币跌破6.5元人民币,达6.4997元。
第三个阶段为9月初至年底,在9月初美元跌破6.5元人民币后,人民币摆脱了第一阶段单向贬值和第二阶段单向升值的阶段,进入双向波动的阶段。
2018年人民币汇走势总体呈现先稳后贬,震荡下行的特征。美元兑人民币开盘于6.5062,收盘于6.8953,人民币累计下跌6%。美元升值依旧是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压力,但从波动率来看,2018年为2015年汇改之后波动幅度和波动率最大的一年。

2018年人民币走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月份。受益于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弱、国内经济基本面表现稳健等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人民币自新年伊始便强势走强。在结汇盘和境外资金流入带动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突破6.3,单月升值幅度超过2000点,涨幅超过3%。
第二阶段为2月至4月。此阶段人民币走势平稳,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25至6.35区间震荡。2月初和3月底,境内汇率曾两次升至6.25附近,境内结汇规模较大和美元指数走低是主要推动力。
第三阶段是4月至11月。4月伊始,中美双方相继对对方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贸易战开启,市场担忧情绪上升,人民币呈现单边下跌走势。人民币汇率自6.3开始快速下跌,在7个月的时间内贬值幅度超过6500点。虽然贸易战等外部冲击为主要诱因,但美元指数走强、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和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等因素,也影响了本轮人民币的快速贬值。
第四阶段是12月。12月1日,G20峰会上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达成共识不再升级加征贸易关税措施,持续大半年的贸易战告一段落,提振了市场信心,人民币受益迅速反弹。12月3日、4日两个交易日大涨1200点,创年内最大涨幅,从6.95涨至最高6.83。

人民币汇率在12月的头两个交易日的靓丽表现,令市场信心大为提振,年内破7警报基本解除。
汇改后CNY与CNH的关系
CNY(人民币在岸价):CNY指的是人民币在中国大陆境内的交易价格,即在中国大陆进行的人民币交易。CNY受到中国人民银行(PBOC)的严格管理,汇率受到政策调控,波动较小。
CNH(人民币离岸价):CNH指的是人民币在中国大陆以外的交易价格,主要在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的人民币交易。CNH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相对CNY波动较大。
2015年8月11日汇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8月11日央行汇率改革宣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跌,CNY较上一日收盘价一次性贬值约2%。CNH贬值幅度高达3%。

在此之后,离岸市场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CNH于8月底甚至突破6.5大关。人民币的强烈贬值预期迫使央行开始强势干预汇率指数,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最终使得CNY止跌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企稳在约6.4。8-9月份,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的价差空前扩大,一度突破1000点。
随着市场预期IMF批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利好消息,人民币于9-10月份开始保持着较为坚挺和平稳的走势,甚至出现了CNY和CNH倒挂的情形。随着市场预期IMF批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利好消息,人民币于9-10月份开始保持着较为坚挺和平稳的走势,甚至出现了CNY和CNH倒挂的情形。11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30日宣布将人民币作为除英镑、欧元、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随着IMF的公告发布和市场重燃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持续发酵,市场对人民币高估的压力逐渐释放,CNH对美元年末最终收于6.57,较2014年贬值5.36%,CNY与CNH价差达到-759点。


国际储备
一国持有的具有国际清偿能力的资产,包括:外汇储备、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外汇储备存在的价值:

干预汇率,实现汇率目标;保证国际清偿,满足进口等外汇需求;货币实现自由兑换的前提,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积累外汇储备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为应对国际贸易日益庞大的结算需求,另一方面是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全球外汇储备总量快速增长,从1995年的13,895.87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14,358.19亿美元。20年间全球外汇储备总量增长了七倍多,尤其在2002-2007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2.73%,增量是1995-2001年间年均增量的6.51倍

发达经济体的外汇储备情况
发达经济体外汇储备逐年增多,从1995年的9,334.00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39,313.7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7.45%;但由于增速低于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其外汇储备占比从1995年的67.17%下降到2015年的34.38%。

而发达经济体外汇储备则从1995年的7,683.04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35,041.4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7.88%,其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74.22%下降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57.78%。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情况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外汇储备从1995年的4,561.87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75,048.6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5.03%,占比也从1995年的32.83%上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65.62%。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外汇储备则从1995年的2,668.99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25,607.3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1.97%,其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25.78%上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42.22%。
金砖国家的外汇储备情况
从1995年的1.208.24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44,454.83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9.75%,且在2002~2009年间增速最快,增速都在30%以上。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际经济交往波动较大,其外汇储备增速也大幅波动。

另一方面,由于金砖国家在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成长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其经济增长带来的外汇储备增多导致其比重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升,从1995年的8.69%上升到2015年的40.69%。

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实现历史最高38430.18亿美元。在随后的两年,中国外汇储备逐渐降低,2016年中国外汇储备为30105.17亿美元,较2014年减少了8325.01亿美元,2017年中国外汇储备略有上升,2018年略有下降。(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8年中国外汇储备为30727.12亿美元,约占世界外汇总储备的26.87%,紧随其后的是日本(12089.58亿美元)、瑞士(7385.31亿美元)、沙特(4864.17亿美元)、中国香港(4150.58亿美元)、韩国(3925.82亿美元)、俄罗斯联邦(3709.63亿美元)、印度(3697.98亿美元)、巴西(3613.60亿美元)、欧元区(2898.65亿美元)。

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
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一直处于小范围波动的状态,除1999、2000、2001年,美元占比高于70%以外,其余时间,美元占比都在60%~70%之间波动,2013年为最低值61.27%。

欧元比重是先上升,到金融危机前期达到历史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具体而言,欧元比重从1999年的17.90%上升到2009年最高的27.65%,随后开始下降,到2016年为19.13%,2017年和2018年又回到20%以上。

英镑和日元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英镑占比总体上表现出上升的趋势,1999年英镑占比仅为2.89%,2018年英镑占比增加到4.42%;日元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从1999年的6.37%下降到2009年2.90%,金融危机后在2018年返回到5.20%。

在发达经济体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美元和欧元仍处于前两位,总体来说,美元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69.82%下降到2013年的61.63%,2014年略有回升,为63.30%。

欧元所占比重在经过1999年-2003的上升之后,一直在23±2%的范围内波动。英镑和日元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英镑所占比重一直在3%上下波动;日元所占比重在2009年之前保持着下降的趋势,从1999年的7.25%,下降至2009年的3.88%,此后的几年开始有所回升。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币种情况
在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美元和欧元仍处于前两位,美元所占比重从1998年最高的75.51%下降到2009年最低的58.83%,随后在2015年第一季度上升到64.22%。

欧元所占比例相对稳定,从1999年诞生之日起的17.33%开始,之后开始缓慢增长,到2009年达到最高的29.91%,随后开始缓慢降低,在2015年第一季度将为19.04%。

英镑和日元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英镑从1995年的2.20%开始逐步上升,到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42%,随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逐年下降,到2014年下降到最低的4.89%,而后在2015年第一季度略微回升,为4.98%;日元在1995~2009年经历了一个震荡下行的的过程,从1995年的5.97%下降到2009年的1.75%,而在金融危机后又开始缓慢回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3.43%,好于危机前的水平。

自2008年起,其他货币在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提高。这可能得益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及稳步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中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每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是不对外公布的。为此,对外汇储备结构的估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有关中国该问题的估计,大致结果是:美元60~65%,欧元20~25%,英镑5~10%,日元3~5%。
全球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与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资本账户开放度不断提高有关系。
对美元储备的依赖不断增强;美国次债危机发生,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密切相关,对于世界而言,应该减少对美元的使用,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在强化美元的储备,本质上强化了美元的地位。(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冲突)。
中国的外汇储备:从加入WTO之后,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在2015年起大幅下降。这与OFDI和人民币贬值预期密切相关。今后对外汇储备的流失会进行非常严的管控。因为外汇储备在稳定人民币汇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上、金融稳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了解宏观经济学,助力顺势而为之👆

来者可追,往者可谏。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商业往来
在商言商,往者可谏,来者可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