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汇率机制:资本管制与金融开放

文摘   2024-07-21 00:00   上海  

国际收支与资本账户开放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贸易账户(出口和进口,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收入、经常性转移。

资本与金融账户: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FDI和OFDI)、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余额为零,没有盈余,没有赤字,当期没有外汇储备形成也没有储备的耗失。

国际收支赤字的负面影响:贬值、货币紧缩、国际清偿能力下降、国际收支危机;盈余的负面影响:升值、通胀压力。

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与次债危机的发生

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发生前,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6%,GDP增长率为3%。国际上90%以上的贸易交易以美元作为支付货币。

为美国金融资产的过度供给包括垃圾资产的出现提供了需求保障,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资本管制与资本账户开放:

所谓资本管制、资本账户开放,就是是否允许资本在本国和外国之间自由流动的问题,以及允许哪些类型的资本可以在本国和外国之间自由流动。

由于资本与金融账户涉及多种类型的资本,包括直接投资的资本、证券投资的资本以及债务资本,这些类型的资本在性质上差异很大,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

为此,资本管制和资本账户开放在实践中是一个过程,存在状态上的差异,往往资本管制只是针对某些项目,而对另一些项目则不存在管制。资本账户开放和管制是一个相反的概念。

通常,资本账户的开放遵循先直接后证券,先对内,再对外的顺序。资本管制则相反。

资本账户开放好处在于可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坏处在于资本大进大出给金融稳定带来的冲击(包括汇市、股市、等等。)为此,在资本账户开放后,是否有机制控制资本的大进大出很重要(利率和汇率等)。

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自由兑换本质上是一件事情。

所谓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本币和外币之间的兑换不受官方的限制。由于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涉及多个账户的渐进过程,为此货币自由兑换事实上也是涉及到具体经济行为类型的。例如,我国实行QFII这项资本项目的开放,即意味着这个项目的本币和外币之间的兑换是自由的。

货币自由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


全球主要国家金融开放情况

在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88个成员中,有170个成员对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有限制条款,占全体成员的90.4%。

分别有151个成员对资本市场证券交易和直接投资实行了限制,占全体成员的80.3%。

对房地产交易和机构投资者实行限制的国家分别达到144个和143个,分别占全体成员的76.6%和76.1%。

分别有127个成员对货币市场工具和共同投资证券交易实行限制,占全体成员的67.6%。

对金融信贷和衍生及其他交易工具交易实行限制的国家也分别为115个和101个,分别占全体成员的60.2%和53.7%,而对其他资本项目各交易进行管制的国家均低于50%。

总体来看,各成员国对资本项目交易的管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资本市场证券、直接投资、房地产交易、机构投资者、货币市场工具、共同投资证券、金融信贷和衍生及其他交易工具上,这说明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各国开始更加关注由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房地产交易、机构投资者、金融信贷和衍生及其他交易所带来的风险,各国的资本管制基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项目交易上,而是对于新兴的极易引起市场动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机构投资者、金融衍生品交易开始实施相关管制。

全球主要国家资本账户的现状:基于IMF有关资本管制的框架(2014)

部分发达国家资本账户开放情况(2014)

部分发达国家资本账户开放情况(2014)

上述主要发达国家在资本管制与开放的过程中有两个共同点:

①主要发达国家在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采取的资本管制措施都是为应对投机性资本流动,维护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②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资本管制原则上被废止,但出于国家或产业安全考虑,在某些资本项目交易上仍然存在某方面的限制。

英国:为维护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1979年英国开始取消各项资本管制,至此,英国成为资本账户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但受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英国开始更加关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和房地产市场的国际交易风险。据2015年IMF《汇兑安排和汇兑限制年报2014》,2014年底,英国在13项资本项目交易上,有7项存在某些限制,且集中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日本:

第一阶段(1949-1964年),资本全面管制时期。

第二阶段(1964-1980年),资本项目管制但直接投资流入自由化。

第三阶段(1980-至今),资本流动自由化时期。日本在资本市场证券和直接投资交易上仍然存在限制措施。据2015年IMF《汇兑安排和汇兑限制年报2014》,2014年底,日本在13项资本项目交易上,仅有2项存在某些限制。

德国:

1981年联邦德国基本上废止了资本管制,成为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联邦德国在某些资本项目交易上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据2015年IMF《汇兑安排和汇兑限制年报2014》,2014年底,德国在13项资本项目交易上,有9项存在某些限制。

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资本管制与开放历史

(1)20世纪5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实施资本管制。这一时期,内向型发展模式和政府干预主义的经济主张备受发展中国家青睐。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价格管制、信贷配给、外汇管制、高水平关税和各种形式的贸易管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为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资本和外汇管制,具体包括:对资本流动的数量进行限制;实行双重或多重汇率制度;征收对外金融交易的直接或间接税等。

(2)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包括放松资本管制在内的金融自由化措施。随着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入了由发达国家主导的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资本账户自由化改革。其中,智利等拉美国家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为激进的方式实施了包括放松资本管制在内的金融自由化措施。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了国际支付危机。危机后,这些国家对放松资本账户更为审慎,一方面减少直接投资流入的限制,另一方面则严格管制证券投资等短期资本的流入。相比之下,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放松资本管制的改革出现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加快。据IMF统计,到1994年底,有11个发展中国家完成了资本账户自由化,而到1997年底,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增加到30个。

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管制与开放状态

代表性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与管制发展

巴西:

(1)起步阶段(1987—1991年)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可兑换的顺序不同,巴西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从证券投资开始的。1987开始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内股票和债券市场,但要缴纳资本所得税。这一举措可视为资本账户开放的起步。1988年,巴西合并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外汇市场。1990年开始准许某些国内金融机构发行海外商业票据。同年,开始允许居民自然人在1万美元以内的资产转移不需要经过中央银行信息系统管理确认或登记,而非金融企业的这一上限为100万美元。

(2)全面推行阶段(1991-至今)

巴西从1991年开始在继续放松证券投资领域管制的同时,将直接投资和国际信贷领域纳入放松管制的范畴,形成了全面推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局面。1

991年3月,外国投资者被允许全面进入巴西国内证券市场,且免征各种税费。在直接投资方面,允许外商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1991年3月,开始准许非居民转换联邦公共部门的外币债务、债券、存款,用于参与“国家私有化计划”。在对外信贷上,同年9月开始允许农业部对外信贷融资。

1999年11月30日,巴西成为IMF第八条款国,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从而加速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从此至今,巴西属于资本项目开放的国家,但在相应的资本项目交易上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据2015年IMF《汇兑安排和汇兑限制年报2014》,2014年底,巴西在13项资本项目交易上,有9项存在某些限制。

综上所述,巴西资本项目开放采取的是一种相对快速的渐进模式,虽然在推进过程中遭遇1993-1996年资本流入危机和1999年的货币危机,但当局采取了交易税和汇率弹性等价格手段来应对,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并未停滞。

俄罗斯:

俄罗斯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过程是在激进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进行的,缺乏稳定的环境是其最大的挑战。

一方面,1991年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后,使卢布内部可兑换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恶劣,如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下降、供给的严重短缺、财政赤字显著增加、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汇率剧烈波动等

另一方面,政治体系也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政策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显然,在这种条件下,实施货币可兑换具有很大的风险。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具体进程如下:

(1)起步阶段(1991—1996年)

卢布资本项目可兑换最早可以追溯到原苏联时期。1987年1月13日,苏联部长会议同时颁布两项决议,允许经互惠成员国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苏联境内新办合资企业。

1987年5月12日,苏联境内的首家合资企业正式注册,标志着苏联资本项目管制的首次突破。

1991年7月4日,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成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律依据,该法允许外商在俄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

(2)全面推行阶段(1996-至今)

在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基础上,1996年6月,俄罗斯放松了对外贸易信贷和证券投资领域的外汇管制,进入全面推行资本项目可兑换阶段。在直接投资上,2001年6月5日开始允许境内自然人和法人在1000万美元以内的直接投资,不需要中央银行许可。但信贷机构对外投资要经许可。

在证券投资上,1996年开始陆续允许非居民通过“特定账户”直接参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交易。在对外信贷上,1998年开始,得到中央银行经营许可的商业银行可以自由向居民提供担保进行对外信贷活动,但信贷活动超过180天的需要中央银行授权。

2006年7月1日,俄罗斯宣布卢布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在相应的资本项目交易上仍然存在一些限制。据2015年IMF《汇兑安排和汇兑限制年报2014》,2014年底,俄罗斯在13项资本项目交易上,有5项存在某些限制。

综上所述,在2006年宣布资本项目开放之前,俄罗斯的资本管制一直是广泛存在的。而在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却发生了严重的资本外逃,并最终引发1998年的金融危机。原因在于,俄罗斯长期以来的政局不稳和经济下滑,在缺乏稳定条件下的货币兑换为资本外逃提供了条件。就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经过短短7年,俄罗斯宣布开放资本账户,而这次的放开并没有引起资本外逃等严重的负面影响。

全球资本账户开放的历程:

(1)二战后初期,全球绝大多数工业国均对资本流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1944年,凯恩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指出,在“新的国际金融框架”中必须对资本流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协定》第六条第三款规定:“为管理国际资本流动,成员国可以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但除第七条第3款(b)和第十四条第2款规定之外,成员国不得采用限制经常交易支付的,或不正当地拖延资金转移结算的资本管制措施”(马西森等,1995)。从而,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多数工业国都实行了汇兑管制,全球只有4个国家实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

(2)1958年,战后美国首次出现的国际收支逆差成为货币可自由兑换的转折点。

1958年,美国出现了战后首次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和黄金大量外流,从而为实现更大程度的货币可自由兑换提供了契机。同年12月,14个欧洲国家和15个非欧洲国家宣布实行非居民的货币可自由兑换。1961年2月15日,另有10个国际货币基金成员国开始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的要求。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了放松资本管制的潮流。

随着绝大多数的工业国实行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国际资本流动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从而推动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对资本与金融账户管制的进一步放松。从1975到1990年间,既不对某些资本交易或无形交易实行不同汇率,也不对资本交易的支付实行限制的国家主要是拉美和东亚的发展中国家。

(4)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香港的年会上,确定了其推动各国实行资本与金融账户自由兑换的目标。

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了放松资本管制的潮流,但绝大部分工业国家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最后取消资本管制的。其中,80年代取消资本管制的国家有联邦德国、荷兰、丹麦、法国、瑞典;90年代取消资本管制的国家有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芬兰、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希腊等国家。

(5)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度下降。

东亚各国资本账户的开放便利了其跨国资本的流动,为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深化提供了渠道。金融危机发生后,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收紧资本开放度。其中,马来西亚一度关闭资本账户。IMF也在反思其推动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合理性。不再强调和强制推动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的开放。200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原本资本管制比较严格的国家开始渐进式的进行资本账户证券资本的开放。

(6)2007-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对资本账户的开放采取即时管理的务实做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确,各国可以根据需要,对资本账户进行临时的管制。资本流动管理(CapitalFlowManagement,CFM)的思想得到共识,即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时调节资本账户的开放度,对资本流动予以管理,避免其对本国金融稳定的冲击与破坏。换言之,资本账户的开放松紧程度是可以调节的,而非一劳永逸。比如我国在2016年以来采取的银行操作层面对于外汇兑换和使用的更多程序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CFM的一种形式(人民币贬值压力下外汇储备耗失过快)。

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式发展中国家经济自由化进程中最困难、最有争议和风险最大的环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等无不与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有关。

最大化其利益,避免金融危机,这是各国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提,或者说是共同课题与难题。



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的前提条件

宏观条件:

(1)严控财政赤字:稳健的财政政策,避免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资本大进大出,防止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大幅动荡至关重要。

大规模财政赤字导致资本大规模进出,汇率大规模变化,冲击宏观经济稳定。具体取决于赤字的融资方式。

如果是发债融资,利率上升,资本流入,货币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如果是赤字货币化,则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和通胀,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加上贬值预期,很可能发生货币危机。

(2)控制信贷扩张和货币供给:道理同上货币化赤字的影响。

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后,大进大出的资本会对汇率造成不稳定的压力,外汇干预压力大。资本流入过多时,外汇占款导致通胀压力,要冲销,造成财政成本(债市和央票)。

蒙代尔三角:

蒙代尔三角又称为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是国际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罗伯特·蒙代尔和马库斯·弗莱明提出。该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无法同时实现以下三个目标: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贸易自由化和经常账户开放这两者与资本账户开放一起是一国对外经济部门自由化的主要内容。

贸易自由化和常账户的开放应当先于资本账户的开放

理由:

其一,从微观层面看,资本账户开放之后大量流入的外国资本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只有这样,资本账户开放的意义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而贸易自由化和经常账户的开放,将大大有利于消除国内商品价格的扭曲,从而为外国资本流入后的合理使用创造一个有利的微观经济环境。

其二,从宏观层面看,资本账户的开放对国际收支均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除或放松资本管制之后,短期内发生的大量资本流入,会造成国际收支顺差的迅速积累,进而引起实际汇率升值,最终导致出口竞争能力的下降和经常账户的恶化。而贸易自由化和经常账户的先行开放,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因为在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和经常账户开放以后,通常会引起贸易逆差的增加。这种逆差只要不超出可以维持的水平,同资本账户的顺差相结合,将有助于国际收支总体均衡的实现。

资本账户开放前提:

01 国内金融的自由化

全面的资本账户开放必须以国内金融的自由化为前提。在国内金融自由化的一系列措施中,利率的自由化应当放在优先的位置。资本管制解除之后,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将主要依靠利率(也包括汇率)进行调节。

如果继续维持金融压抑环境下的利率管制,那么很可能造成资金价格信号的失真。当受到人为管制的利率水平明显低于国际利率时,资本账户开放的结果将是资本外逃;反之,则可能引起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不利于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从微观层面来看,利率管制和经常伴随实施的信贷配给制度,往往不能保证资金流向效益最好的企业,从而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和利用。

资本账户开放后,当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时,国内的资本存量将大幅度提高;如果没有有效的、市场化配置机制,那么必将导致更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并可能最终导致对外债务的清偿困难。

金融监管体系、货币调控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资本账户的开放令国内货币市场复杂。

02 监管:

随着外国资本的大规模流入,银行体系的可贷资金将相应地大量增加,在拥有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国家(如东亚国家)尤其如此。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有关国家的经验表明,面对资本大量流入而引起的银行体系可贷资金的迅速膨胀,如果没有有效的银行监管,那么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可能会放松风险约束,大举涉足高风险部门或行业,如将贷款直接投向房地产和有价证券等具有高回报率的领域,或是通过参股、控股房地产公司和证券公司变相将资金投入进去,并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膨胀。泡沫,银行危机。

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的方式(发达国家)

渐进与激进

在发达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几乎无一不是采取“渐进型”模式。如德国早在1958年即开始了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进程,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取消了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但是,对于资本流入限制,则因长期存在的国际收支顺差压力而迟至1981年才完全取消(l%9年曾试图解除,但很快又重新实行管制)。

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大陆的发达国家大多在60年代初期即开始放松资本管制,但几乎都迟至80年代甚至90年代才完全实现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作为一个整体,发达国家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几乎整整花了30年。

在70-80年代,除南锥体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是比较缓慢的。然而到了90年代,不少国家开始放弃原先奉行的“渐进模式”,转而采取“激进模式”。在有的国家,从开始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到全面完成资本账户可兑换,仅仅用了1-2年时间。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战略的这一趋势性转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国资本管制的效力不断减弱。在经常账户实现可兑换之后,不少国家的资本账户事实上已处于开放“或”半开放“状态,即发生了事实性的开放(defactoliberalization)

为什么要开放资本账户?

80年代以后,私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管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的积极性。在这些国家,加快资本账户的开放,被当作改善投资环境和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手段。

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全球经济自由化思潮,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也使不少国家的经济决策者下决心加快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步伐。

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的速度(发展中国家)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渐进型”开放模式无疑更具现实可能性。资本账户的开放是一项风险巨大的自由化改革实验,而且成功地完成这一改革.需要具备诸多前提条件。

然而,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并不健全,政府管理宏观经济和确保金融稳定运行的经验也相当有限,因而很难在较捏的时间内拥有资本账户开放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前提条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行事,势必加大开放的风险,并可能最终导致失败。

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的次序:

在"渐进型"开放模式确定之后,如何选择恰当的开放顺序,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基本原则是,管制的放松或解除应当始于以实际经济活动背景的资本交易,然后逐渐过渡到价格易变的金融性资本交易。

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应当先于证券投资的自由化。

首先,同证券投资相比,直接投资往往与实际经济活动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引起金融动荡的可能性较小。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放松或解除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限制后,尽管可能导致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但正如90年代上半期一些亚洲国家经历的那样,这类投资有效地增加了对可贸易品的需求,并且伴随着资本品的大量进口,因而对实际汇率升值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次,由于直接投资的逆转性远远低于证券投资,因而在发生金融动荡时,大规模撤资的情况也不易出现。

总体而言,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相对滞后。因为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本身的发育都相对迟缓,各种监管设施也不甚完善;在这种状态未能得到根本改变之前,草率开放金融市场无疑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在金融市场的开放过程中,不同金融产品和工具的自由化也需在时间上作出先后安排。

根据经合组织(OECD)国家资本流动自由化的经验,与实际经济联系相对紧密的资本市场应先于货币市场开放。而在资本市场的开放过程中,股票市场的开放又应当先于中长期债券市场,具有明显投机色彩的衍生产品市场则应放在最后开放。

智利80年代上半期的开放经验表明,银行部门的涉外信贷自由化应当慎重,并且尽可能往后安排,因为这是一个容易引起外债迅速积累的渠道。在这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是金融信贷,有商品进出口活动为背景的贸易信贷则可以较早地进行自由化。

资本流入和流出开放的方向性次序:

在资本流向方面,是否需要遵循一定的开放顺序?这个问题只有原则性的结论。

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我们曾经指出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为了鼓励外国资本的流入。由此可以认为,放松或解除资本流入的限制应当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主要内容,并且给予优先考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必须放到开放进程的最后;因为较早地适当放松资本流出限制,会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进而有利于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入。

此外,90年代初期的一些经验表明,当资本大量流入已经危及到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时,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管制还是一种有益的宏观经济稳定措施。

我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

•渐进式

•遵循先直接、后间接;先对内,再对外;先长期,再短期。

具体详见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开放表格:




了解宏观经济学,助力顺势而为之👆

来者可追,往者可谏。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商业往来
在商言商,往者可谏,来者可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