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导读 | 以“护理手、人文心”全力托举生命之灯(之三、叶欣精神:塑造一支有灵魂的队伍)

健康   健康   2024-12-10 19:16   广东  


按语:

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20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院91周年。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怀揣着省中医院的赤子丹心,团结奋斗,逐梦新征程!

接下来,本专栏按医院工作不同板块,系统梳理有益工作经验,通过采集医院奋斗史中的艰辛故事及光辉瞬间,凝结的管理智慧及医院精神,形成系列专题文章,以此向建院91周年、建校100周年献礼致敬!

第八篇章:

以“护理手、人文心”全力托举生命之灯
——广东省中医院护理管理发展史
三、叶欣精神:塑造一支有灵魂的队伍

杜鹃泣血,“这里危险,让我来!”

2003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是广州地区最早遭遇“非典”的医院之一。每谈起那刻骨铭心的记忆,时任医院护理部主任,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广清总会饱含热泪地说,那是“最动人心魄”的日子,她深感于全院护理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正是这样一支队伍顽强地经受住了血的考验。
面对肆虐的SARS病毒,当时的二沙岛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果断包揽了应对急危重“非典”患者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毫不留情地关在门外。“这里危险,让我来!”这是她常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这句朴实的话语、舍身忘我的举动,令很多年轻护士感动落泪。
2003年2月24日上午,在抢救一名重症“非典”患者过后,“非典”病毒悄然侵入了连续奋战多天的叶欣身体。
2003年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被确诊感染“非典”。那时躺在病床上的她,仍然牵挂着同事的安危。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拒绝他们靠近,甚至要求自己护理自己。
在叶欣转入ICU后,由于戴上了面罩已不方便讲话,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急切地在纸上颤颤巍巍地写下:“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这句话,成为叶欣生前对身边亲友和同事们最后的叮嘱。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2003年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从开始护理“非典”病人直到病倒,叶欣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用生命谱写了一个白衣战士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叶欣殉职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及“白求恩奖章”“南丁格尔奖章”;2009年,叶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为弘扬叶欣精神,医院把3月25日确立为“叶欣纪念日”。





——图1:2009年9月,叶欣被评为全国“双百”感动中国人物;

图2:每年的“叶欣纪念日”,医院都组织医务人员向叶欣雕像献花,号召广大医务人员学习传承叶欣精神。


两份名单,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彼时,张广清的案头一直摆放着两份名单,一份是感染了“非典”医务人员的名单,张广清每天都去探望他们、或打电话问候他们;另一份是主动报名上第一线的名单。在最危险的时候,仍有大批护士主动报名,她们有的是刚毕业的新护士,有的是工作多年的老护士,有的刚新婚不久、有的是产后不久的新妈妈,她们用“我年轻、身体好”“我工作有经验、让我上”“我还没有生孩子、没有负担”“我的孩子送回老家了等等,种种理由来说服护理部请派她们上前线。正是有了她们的支持,抗击非典面前,医院实现了4小时工作制,大大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护理部的其他人员,也全部到临床支援工作。期间,刘玉珍主任不顾个人身体不适全力处理护理部日常工作,还研究修改了消毒防护条例。为了激励职工树立治病信心,战胜病魔,她经常到病区安慰、关心病后职工,传递如同慈母般的关爱;时任护理部副主任叶建红,为抓好院内的护理工作,她没日没夜地加班,去病房检查消毒措施、设备和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等情况,常常工作到深夜12点,而后又临危受命,兼任ICU代护长,冲锋陷阵在第一线。
还有无数的护士长、护士,她们放弃婚假、忍痛离别嗷嗷待哺的婴儿,不顾危险,毅然请缨进入救治一线。生死见真心,危难见真情。在那段“最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但也没有一位“进来”的护士提出要“出去”,不仅前线科室没有退缩,其他科室还有100多名护士主动报名增援一线科室。
是她们,一位位舍小家为大家的榜样们凝聚成为“叶欣精神”,成为了广东省中医院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在抗击“非典”还是在危难来临的生死关头,总有一批批叶欣式的医务工作者接过她的接力棒,迎着困难身先士卒,勇往直前。





——2003年抗击非典,医务护理人员火线入党宣誓。


令人奇怪的是,落泪的是她们? 
17年后的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告急、湖北告急的危急关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紧急时刻,我们广大护士立刻响应号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医院先后组织队伍支援武汉、海南、香港、广州方舱、社区疫苗接种、隔离酒店,组织307护士共2.6万人次护士支援各地核酸采样。
2020年1月,医院组建第一批奔赴抗击疫情主战场的医护人员,当时病毒强悍、防控局势严峻、物资供应紧缺,你问她们怕不怕?当然是怕的!
然而,在报名会场不远的地方就能看到有的护士在默默流泪,她们是因为怕或担忧在哭泣吗?不!她们是因为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报名落选而急哭的。
“我是党员,让我上”“我的头发都剃光了,我可以”“我结婚了,家里有人照顾”......当生命孤舟再次需要驰援时,她们依然英勇无畏地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急哭”的她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从不后悔选择护理行业,我爱我的职业,我爱我的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皮肤科风湿科的护士长潘丽丽说。17年前,她瞒着母亲抗击“非典”的那段经历让她瞬间成长,她亲眼目睹了叶欣护士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高尚的医德情操,看着不幸染病的同事们躺在病床上仍不忘关心患者,将前来探望的医院领导、同事堵在门外时,她被深深的感动,正是这份精神的感召,17年后,她再次瞒着女儿,毫不犹豫地逆行湖北,披甲上阵,在湖北荆州“疫”线,学着前辈的样子,与死神展开又一场生死搏斗。   




——图1:2020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第九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潘丽丽、刘宇、刘真真、肖英超出征;

图2:大学城医院风湿科护长潘丽丽:她2003年背着母亲抗击“非典”,17年后瞒着小女儿支援湖北。


2020年4月20日,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88名英雄(其中护理队员54名),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全体平安回家,实现了医疗队“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和弘扬了叶欣护士长无私奉献精神,用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有目共睹的疗效,让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得到了硬核检验。




——2020年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护理)合影。


为了让中医护理惠及更多患者,医院护理部牵头制定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护理方案》,并组织骨干团队将中医护理临症案例进行精心梳理总结,编著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临证护理案例精选》,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优势,展现了“中医力量”!
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将时刻铭记;每一位“叶欣”式的医护工作者,终将难忘。
今天,叶欣精神已成为广东省中医院人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四、中医护理:领航发展,不断突破

从无到有,中医护理思维的形成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科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医护理临床思维的重要体现。
早期,医院实践多倾向于“按证施护”,即护士主要按照医生的辨证结果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这一模式强调了医生在辨证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反映了当时对护士独立辨证能力的审慎态度。医生普遍认为,精确的辨证应由专业医师完成,护士则应专注于医嘱的执行与患者的日常护理。
然而,随着医疗护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护理队伍的水平提升,护理人员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投身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与实践中,其中医护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中医护理思维。
从最初的单纯执行医嘱,到如今能够主动与医生交流探讨,共同分析患者病情,护士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医内涵的理解,更在实践中逐渐展现出一定的独立思辨能力。这一转变,不仅是护士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是中医护理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医生对护士这一变化的认可,不仅是对护士专业成长的肯定,也进一步促进医疗团队内部的协作与沟通。
如今,“辨证施护”的理念在医院落地生根,医生与护士共同携手,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诊疗服务,中医护理也在其中发挥了专业智慧。
“学而优则‘师’”,建立人才培育“滚雪球”
2018年,医院率先建立中医护理技术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医院护理人才培养的又一大重要举措。通过医院的“杏林寻宝”平台,越来越多的民间中医名家前来带徒,最初只在医生中实行师承模式,2018年首次开放给护士拜师学艺,成为护士传承和推广中医护理技术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一批批护理骨干踊跃拜师,一项项特色鲜明的疗法在护理团队中传播扩散,如铜砭刮痧、小儿推拿、综合八段锦、铜锤疗法、阳掌拍打疗法、棍针疗法等,掀起了挖掘、传承、推广中医特色疗法的热潮。
护士通过长期跟师学习,中医护理水平和能力日益精进,涌现了吴少霞、雷丽芳、刘宇、贺海霞、练柳兰等一批中医护理能力过硬的护理骨干。目前已选拔聘任雷火灸、铜砭刮痧、火龙灸、平衡火罐、中药竹罐、腕踝针、皮内针、铺灸等多项中医特色技术的院内护理导师14名,已培养护士徒弟700余人次。依托医联体、医院协作单位,部分护理导师还受聘到院外带徒,大批护理骨干承担起全国各地医院的中医护理技术推广和培训任务,中医护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助力中医护理人才“滚雪球”式增长奠定了基础。





——图1:护理培训;

图2:2009年10月,优质护理评估考核。


2019年,为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技术导师的带动作用,培养一大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善于实践”的中医护理技术骨干,医院率先开展了中医护理技术资质培训和认证工作,制定了“5+5+3”的培训及认证方案(500学时中医理论学习,500学时临床实践,三大环节的考核)成立了中医护理技术资质认证工作委员会,医院印发了相关管理文件,形成了一套以接轨国际高级实践护士的高级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及认证方案。通过学会、医联体、学科联盟等平台进行大范围推广传播,让中医传统技术在岭南这片沃土上持续开花结果,得到同行认可。
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培训和资质认证,一大批骨干护士逐步成才,已建立起系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主动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和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同时又通过规范的资质认证,能力和水平已达到高级实践护士要求。
水到渠成,率先探索基于高级护理实践中医护理门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与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医学的重心由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方向转变,中医药在大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前,国内的护理门诊大多是以造口和PICC护理等治疗处理类门诊和健康咨询类门诊,较少体现中医特色且极少有处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发展,也为护士及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恰逢国家鼓励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结合医院护理人才建设和专科建设均已初见成效的现状,率先探索开展基于高级护理实践的中医护理门诊试点。
出诊护士基于中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如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对评估资料进行辨证分析得出护理问题,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包括生活起居、养生康复、膳食营养等中医护理健康指导,并针对性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铜砭刮痧、平衡火罐、火龙罐、雷火灸、火龙灸等)帮助患者解决诸多临床症状。例如失眠、便秘、肩颈痛、哮喘等病症利用刮痧、艾灸、穴位敷贴等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而不需要药物辅助。这充分体现了护士的专业价值,并进一步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更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病人出现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合的特色技术,充分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时任护理部主任林美珍还组织业界专家学者制定并发布了《中医护理门诊建设规范》,明确了中医护理门诊服务提供的主体资质、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出诊护士处方形式,规范了中医护理门诊服务的场地设置、服务行为,完善了中医护理门诊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提出了积极防控和应对中医护理门诊的潜在风险,为同行提供了参考范本。此外,率先制定了“中医护理门诊文书规范”等规范、标准;率先构建中医护理门诊开诊护士的核心能力及其评价体系;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具有非药物处方权的中医护理门诊探索与实践》等多篇文章,建立了被同行赞为“开展早、模式新、勇突破、精管理”的护理门诊模式,并积极推广至多家医疗机构,促进了中医护理门诊发展,满足了患者多样化健康需求,显著增强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进一步推动了我省乃至全国中医护理的高质量发展。
打破医院的“围墙边界,为向患者提供覆盖面更广、更便捷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2016年医院构建了“医院-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模式,率先设立“医养结合护理门诊”。
2019年,广东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医院成为首批试点医疗机构之一。医院研发的“网约护士”平台正式启动上线,目前提供中医药特色居家上门服务包13个,采用线上下单、线下服务的模式,为失能、半失能、高龄、慢性病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以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评估、艾灸、穴位按摩、耳穴压豆、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服务,打通居家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五、奋起直追:科研创新从零到一

抬起头,“大零蛋”的突破
随着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和护理专科的快速发展,医院护理部发现了又一棘手问题——护理的科研课题、文章、成果都是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护理学科基本上没有研究生,也不招收研究生。临床护士对科研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感觉科研对临床没有帮助,只会耽误临床的时间和精力,对科研工作不重视;也缺乏护理科研的素养,不懂凝练研究方向,发表不了文章,申报不了课题。
护理部意识到,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护理团队,专科要上去,学术也要上去。为补齐短板,只能排除万难向前走,决心要医、教、研齐头并进。时任医院护理部主任、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广清提出,护理团队要从临床的“埋头苦干”中“抬起头”。
于是,说干就干,一场跟“大零蛋”的攻坚战就此拉开。想做好科研,人才是首要条件。护理部一方面广纳贤士,积极招聘全日制护理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鼓励专科、本科学历护士继续深造攻读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学位。经过近十年建设,一部分骨干护士成功纳入医院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如“朝阳人才”“拔尖人才”等,还有一部分骨干护士被选派到英国、美国、爱尔兰、德国、瑞典等国家进行护理科研的交流学习。
为助力建设研究型医院,2015年护理部成立了护理科研小组,把高学历护士和科研意识较强的护士集中起来进行重点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借助医院研究团队资源,给予大力支持,如方法学团队、统计学团队、标准化研究团队等,定期给护理科研小组成员进行辅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一对一指导帮扶,很快就培养了一批既具备临床护理能力、又具有科研水平素养的骨干人才,“以点带面”持续推动护理科研的发展,形成了一支既有临床功底、又懂科研方法的人才队伍。每年,医院还为护理团队设立了50万元的科研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护理科研工作,极大促进了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2017年,医院首位护理博士——时任护理部副主任、现任护理部主任的魏琳率先引进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理论并开展实践,连续6年举办院内循证护理实践培训及项目发布会。在她带领下,医院一批优秀项目多次包揽了广东省循证护理实践项目一、二、三等奖。
护理团队还以标准化为抓手,先后获得广东省“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及示范点”单位,是全省首个护理类服务标准体系试点单位,并先后高分通过验收。当中制定的中医护理服务标准体系含相关标准共559项,标准覆盖率90%以上,并获立粤港澳大湾区标准1项,地方标准10余项,团体标准40余项,构建了科学的同质化护理管理模式。用科学手段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有效提升了护理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2021年3月,医院成为广东省中医特色护理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广东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标准化试点创建单位。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近五年来,科研课题立项逐年上升,论文发表也大幅增加。自2013年医院护理专业实现了SCI的零突破,目前已发表了JCR分区Q1、中科院小分类2区的SCI,最高影响因子6.064,多个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国家级科学技术奖。近五年发表护理论文800余篇,获立课题168项,科研经费逾千万元;主编出版护理教材、专著30余部。
有温度的创新才是好的创新
护理发展离不开创新,临床护士们常常主动开展创新,其初衷往往是“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如脑血管病科护士小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脑出血、介入术后的患者出现呕吐的情况,临床护士或家属只能拿盆、垃圾袋临时去接,可往往因为来不及接,而容易污染床单;而对于急危重症、术后头部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来说,繁更换床单,会存在拔管风险;对于普通患者,在夜间,由于家属没法随时看护,只能让患者的头偏向垃圾袋旁,就这样睡一宿,让人心疼。小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暗自下决心要帮助患者解决这问题。在科室医护团队的帮助下,她在工作的第一年就发明了“新型床头360度呕吐漏斗”,随用随取,无体位限制,也不侧漏,产品一经应用反馈颇佳,给患者带来舒适,减少痛苦。目前,该发明还获批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2017年,医院护理部还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护理ITE(Innovation Teamwork Excellent)创新团队,并于2020年牵头成立首个广东省ITE护理创新学科群联盟,成员覆盖21个省。医院连续七年荣获广东省护理学会“创新先进集体”称号。近三年获国家级专利近200项,最高转化金额45万元。一个个带着温度的创意,发挥着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魔力”作用。
不仅如此,医院ITE护理创新团队还面向全国开放资源和无偿辅导,辅导区域辐射广东、江西、广西、浙江、重庆等地,经统计截至2024年1月,ITE创新团队共辅导89项护理创新项目成功取得国家专利,帮助517位护理创新人员实现了从想法到专利的孵化。

【精彩预告】
下期更精彩!详见第八篇章:以“护理手、人文心”全力托举生命之灯(之六、专科护理:率先发展,精益求精敬请关注!

参考:《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

指导专家:吕玉波

编写:林美珍 刘杨晨 陈思依 魏琳

图片提供:吴远团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广东省中医院
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