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因为头晕头痛,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发现病因,尝试多种治疗手段都没有得到明显缓解,最终完善经颅多普勒(TCD)发泡检查结果是阳性,被诊断为心脏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虽然这一状况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心脏结构异常,是指在出生后,连接左右心房的卵圆孔未能完全闭合,导致右心房与左心房之间仍然存在一个通道。
卵圆孔未闭的具体成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以下几个因素可能与之相关:
1.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卵圆孔未闭,这表明遗传在其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2.胎儿发育问题: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如果卵圆孔的闭合机制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未闭合的现象。
3.环境因素:某些孕期接触的药物或毒素,可能会对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产生影响。
尽管卵圆孔未闭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呼吸急促:在剧烈运动或高海拔环境中,可能会感到呼吸急促或心悸。
2.头痛或偏头痛:部分个体可能经历频繁的头痛或偏头痛。
3.疲劳感:感到异常疲惫,尤其是在进行身体活动后。
4.中风的症状:如突发的面部或肢体无力、语言困难等。
卵圆孔未闭是如何导致头痛和头晕的呢?我们来看看其背后的机制。
1.气泡效应: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下,血液中的气泡可能从右心房直接进入左心房。这种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发生,比如在潜水、剧烈运动等情况下,气泡更容易形成。如果这些气泡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可能导致短暂的缺血,从而引发头痛和头晕。
2.中风风险: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的患者中风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年轻人。这是因为血栓可能通过卵圆孔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进而流向大脑,引发中风。中风的症状之一便是头痛,因此有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常常会感到不适。
3.神经系统的影响:心脏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头痛、头晕等症状。
对于头晕头痛的患者,通常要完善哪些检查呢,一般是先完成头颅磁共振加血管的检查,已排查颅脑是否有占位及查看脑血管的情况,对于磁共振结果正常,怀疑卵圆孔未闭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这个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呢?
1.准备工作: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医生会为其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其放松。
2.注射气泡:医生通过静脉注射一种气泡溶液,通常是将生理盐水与空气混合。气泡会随血液流动到心脏。
3.监测气泡:随后,医生使用超声波监测气泡的流动情况。如果气泡能够从右心房穿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实验结果即为阳性,表明存在卵圆孔未闭。
通过这一实验,医生能够有效判断卵圆孔未闭的状态,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确诊为卵圆孔未闭的患者,特别是那些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的患者,微创介入封堵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封堵术的原理是通过一种特制的医疗装置(封堵器)将卵圆孔封闭,以防止血液中的气泡和血栓进入左心房。
该术具有以下优势:
1.微创: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封堵术创伤小,恢复快。
2.高成功率:研究表明,封堵术的成功率非常高,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能够显著改善症状,降低中风风险。
3.改善生活质量:经过封堵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会大幅提高,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虽然卵圆孔未闭的具体成因尚不完全明确,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潜在风险:
1.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戒烟,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关注症状:如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检查。
4.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适当减压,帮助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了头痛、头晕等症状,别犹豫,及时咨询医生,进行相关检查与治疗,让身心健康伴随我们每一天!
李小燕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广东省保健协会健康与养生研究分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分会会员。
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现名:体质辨识中心)依托医院雄厚的医疗实力,致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体检服务,连续两年被评为“百姓最信赖的健检中心”。科室在预防疾病,防治并发症和病后康复上不断探索有效的中医特色干预手段,以推进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2007年3月全国首家“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体检中心——体质辨识中心的诞生,告诉您不生病、少生病的办法!
体检中心内设内科、耳鼻喉科、眼科、B超、放射科、妇科、中医体质辨识等多个科室,检查医师均为高年资主治或副高以上职称。科室不断优化体检流程,通过引入电子叫号系统、微信及支付宝等支付技术、网上自助打印体检报告、服务号报告推送等新服务项目,加强软硬件建设,优化体检流程,极大提升了服务质量。
中医体质辨识是体检科的专科特色项目,即在传统体检“查病”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医“体质”辨识,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优势,更全面把握健康状况,指导个人如何增强体质,争取做到不生病或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