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最近两个月看的一些书,有的在书店推荐过,有的没有。
7月初读了《战斗吧,蝗虫博士:昆虫学家的撒哈拉历险》,这本书写出了一种人到中年,身在囧途,又有数不清的困难挡在目标之前的绝望感,但是读完我才意识到,就这么绝望着绝望着,作者的目标其实都实现了,过程是很艰难,但结果是好的呀!怎么不算另一种鼓舞人心呢!
作者作为一名学者,既不高高在上也不拿腔做调,反而接地气到没个正行,我一边读,一边在被窝里哈哈大笑。比如下面这段:
更详细的介绍我在书店会员群做了一场分享,可以通过下文获取:做人,有时候真的不必太正常
这两本是先后出版的,《创作与爱》是一本绝版书的再版,新版比老版好了不是一点半点。《欢迎来到姆明谷》我早早买了英文版,但是看了汉语版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关于什么的。
我觉得自己没有很喜欢杨松的人生(Hard模式),也没有很喜欢姆明的形象(即外在),我喜欢的是杨松缔造出来的姆明世界观,刚好,这两本书前者解释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一定程度上也就解释了这个世界观为何会诞生,而后者则干脆围绕这个世界观的方方面面去铺陈开,算是“姆明十级学者”必读吧。
还读了三本围绕遭受性侵害的女性视角展开的书。
《我不再沉默》是一个刚升入高中的女孩视角,她的好友突然疏远自己,同学们都觉得她是个“爱告状”的人,父母永远无暇关注她的想法,然而她的世界从初中的某次聚会开始就在崩塌。这本书的文本读起来有点“蹩脚”,像是一个受害者支离破碎的胡言乱语,很多人并不喜欢这种写作风格,我也一样,但是看到最后又会投以深深地理解。ps这本书是美国学生教材,也是美国中学必读书。
《我不再沉默》内页
《有真和有真》的文本非常好读,双视角,一章一变,轮流叙述。故事中的韩国中学生活和家庭呈现出来的东西非常东亚,校园霸凌和一个女孩如何在一夜间迷失自我写得真实到让人后背嗖嗖冒冷风,和上面那本相比,我会觉得这本更接近我们当下的孩子,两个有真遇见一样的事情,因为家里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所以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是一本很难不唏嘘的书。
《有真和有真》内页
《玛丽安娜的漫长人生》的文学性更强,像一部传记电影,和上面两本比较现代的视角不一样,记录的是一位意大利贵族女性的悲戚人生,因为儿时突发的一次事故,她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和听力,而父亲为了让女儿恢复,不惜带女儿去看行刑,就为了让孩子再受一次刺激,以毒攻毒,可以恢复听力和声音,失去声音的她为舅舅(国外贵族可以通婚)生儿育女,看似困守一生,也在不断追寻自我失去的那部分。如果喜欢外国文学,这本更有味道一些。
整体来说如果你对这个议题有“耐受能力”,这三本书都可以读读,如果不耐受,那就不看,因为三位作者在讲故事上都有一些唤起读者共情的本领,加上这样的题材背景,想笑着看完这几本书是很难的。
因为太想轻装出去玩了,所以我在7月读完了8月的共读书October, October,也顺带看完了中译本《十月,十月》,如果没有阅读原文的能力,中译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有一些细节出入,但是瑕不掩瑜。作为一本YA儿童文学,October, October 的阅读体验非常丝滑,揪心但是好看,讨论的议题不宏大,但深刻。关于这本书的更多介绍可以通过系列文章获取:用8000字说清楚,共读原版书是怎么回事
这本书是诞生于小红书的一本原创漫画,作者皮皮猫在小红书人气很高,她的作品是女性视角的、治愈系的,其中关于身材焦虑和性别觉醒的小画简单又犀利,比如下面这种: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前半部分的漫画,而是最后的作者手记,知道这部漫画的诞生契机之后,我对这个作者更加敬佩了。听说是一位年龄不大的妹妹,真好,未来可期。
某次逛公园我带了这本,本以为只是带出去拍拍照,当作一个装X的素材,没想到第一页就读进去了。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本“语录”去看,书里收录的就是大卫·霍克尼的精华思想,大多是围绕艺术展开的,偶尔也有几句帮年轻人看破人生的淡鸡汤,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个世界知名艺术家,对艺术仍然持有一种求索的态度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对职业的迷茫不算个事了。
这本画风和其他都不一样对不对?因为山哥一直很喜欢数学,我却是“反鸡娃大队长”,家里人教他1+1=2都足以让我跳脚的那种,我抗拒拔苗助长,想自然而然。这本书就比较适合去理解儿童数学思维的建立,从基础数学概念开始,到具体的运算都涵盖了。
在作者看来,直接教孩子算式是一种不符合儿童学习逻辑的思路,他们需要从体验到语言,再用画图来理解,最终形成对算式的理解,也就是说,直接教孩子1+1=2的思路,不会让你的孩子真的学会数学。
这本书尤其适合那种喜欢早早教孩子的自信大人,怎么教学问太大了,教错了还不如不教。但是讲实话,大多数人都觉得作为成年人,教孩子算算术绰绰有余,到小学您再看看呢?8+2是怎么等于9的,在孩子笔下就等于9了呢!孩子早晚会学会的东西,大人急什么,有那功夫,不如先看看理论,然后再谈实践吧。
陈志勇的作品是我接触绘本的起点,因为那时候我还没生娃,所以我对一些真正在母婴圈里口碑爆棚的作家并不熟悉,反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选择了他的书。
昨天晚上我一边翻看这本书,一边感慨20几岁的自己真是有眼光啊,怎么那么会挑呢!因为即便近10年过去,他的作品依然在我眼里闪闪发光,这么多年这么多书看过来,不是我没进步,是他的作品确实站得足够高。
在国内看到的更多是完整的绘本,但是在这本书我能看到很多珍贵的创作碎片,这些碎片对我来说是进一步窥探他创作思路的窗口,所以我不舍得放过,也确实在读完之后更进一步理解了他的作品。整本书好看的画很多,但是最打动我的是下面这一幅:
一堆怪人,因为阅读而实现彼此理解,这不是某种现实伦理中的关系比如家庭才能带来的,而是完全靠兴趣吸引在一起的,是我赖以生存的精神同伴们的真实写照。
今天白天我讲了陈志勇这本新书,晚上做了一场英文共读书的讲读,写完这篇还得去录制图书的介绍视频,螃蟹说我对工作的激情让他自愧不如,我身边熟悉我的朋友也纳闷我为何能挤出来这么多时间做事情,我想可能我一直没有拿这些当工作,我做的始终是我乐意做的事情,做这些事情本身就能帮助我分泌多巴胺,不断给我良性的回报,从这个角度看我真的是特别幸运的人。
昨晚上我看陈志勇的《生灵》时还在想,感谢我做了一份和阅读有关的工作,因为出于喜欢和责任,我可以在纷纷扰扰的日常琐事里,逼迫自己静下心来,看完一本本书。
天气要凉快起来了,当妈也当得越发从容了,从今以后,读书的日子会越来越多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