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写过00后整顿职场,10后整顿世界,当时山哥说想当女孩,原因是女孩能穿(粉色的)裙子,我的理解很简单,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说过“女孩=裙子+粉色”,但是很显然,他所接触的环境是这样的,从他的视角看,女孩能够穿裙子是某种“权利”,他也想要这样的权利,那么想穿就穿好了。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头。
事情过去两个多月后,山哥的诉求从“我想当女孩”“我要穿裙子”变成了“不可以喊我儿子!不可以喊我大哥!不可以喊我小伙子!因为我是女生,你得叫我小姐姐,小公主,小姑娘!我不是男孩,我是女孩!”
好嘛,从“我想当女孩的”愿望,升级到了“我不是男孩”的性别认同问题上了。后来还是爸爸和他聊天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不想当男孩了”,原因是班级里的小女孩说他的水壶不好看,男孩子用的东西不好看,穿的衣服不好看,只有女孩子才能穿粉色的小裙子和亮晶晶的小鞋子,只有女孩子才是好看的。
偏巧,山哥处在一个什么都想争第一的竞争意识爆棚阶段,什么?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比我好看,那不能够!于是,他想当女孩变得合情合理,这是他能想到的最佳解决方案,因为只要他是女孩,他就可以扭转颓势,站到审美链条的顶端,像班级里的女生一样,拥有评价他人美丑的话语权,这样一来,他就不再是“被评价”的一方,也就无惧“班级里的那些臭女孩”了。
归根结底,他想要去当女生不是因为他真的认同女孩的美好特质,而是他向往女性在幼儿阶段的“话语权”。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些看似拥有话语权的女孩们,其实是失语的代言人。她们终极一生很可能只拥有追求外表美的权利,因为这权利是另一种性别打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旗号强行赋予的,而男孩子的种种权利,是贯穿一生的。不知道成年之后的山哥,见到女性的真实处境,还会不会大喊大叫地说:我要当女孩。
这件事有很多个观看视角。
往积极了去看,山哥在4岁而不是14岁或者24岁说出这个愿望是非常好的,此刻的他想要满足自己“当女孩”的愿望几乎无需付出任何的“代价”,这个问题也还不算复杂。但是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打压阻止,那么这个愿望可能会深植在他心底,等到某个他可以自己去做决定的时期,以一种更炸裂的形式和面目呈现到我们面前。到时候涉及到的就不仅仅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还有社会环境及自我的多重压力。
不止于此,山哥会介意“女生比男生美”,说明他是一个对美很敏感很有感知力的人,他愿意去追求美,尽管这个美现在是单一的,是女孩主导的,但是他会去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相信他会把美的感知拓展出去,而不再局限于衣着和外表,这总比对美麻木无知要好。
除此之外,我也是获益人。虽然我自以为自己的性别平等意识很足,但通常是在强调成人层面的女性要和男性平等,却没有去细节上关注儿童层面的,男孩要与女孩平等。
具体来说,虽然我明白男孩有男孩的美,但我心里却是也不只一次带有刻板印象地想:男孩子真省心,不用我每天去研究各式各样的裙子。所以连带他的穿着,我也很少上心,觉得舒服大方是第一位的,好不好看是第二位的。其实我会有这样的想法,也反证了在我的潜意识里,女孩就是比男孩更重视自己的外表。这种想法,不是我认可性别平等就能一步到位抹除掉的。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管是我,还是山哥班级里的小女孩,那些小女孩身后的父母,以及这些父母的成长环境,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
女孩是漂亮的,男孩是脏兮兮的。女孩是粉粉嫩嫩的,男孩是邋里邋遢的。女孩的矫揉造作和男孩的不修边幅,都是他们性别的一部分,不值得稀奇,也没必要改变。
刚好前阵子看Miss Representation,其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所以这件事最积极一面就是让我这代家长意识到,一个小孩的事情背后,有很多个家庭牵涉其中,而在这些家庭背后,露出的是社会一角。
如果山哥是一个大脑发育完善的成年人,他说我是由衷地欣赏女性的身份,我想当女性,我要化妆美甲烫头穿裙子,那么不管是心理上的支持还是别的,我都愿意去提供。但他不是,目前的他,想当女孩是基于社会对性别偏见的渗透,而不是对另一种性别的真正认同。
他感受到的首先是来自权威的期待。
因为他所处的小社会认为“女孩比男孩要美好(或者说听话)”,确实,部分女孩可能表现出来更多的乖巧(谁知道这部分是天性还是规训呢?),因此女孩作为一个整体,往往得到更多来自幼儿园教师的肯定和认可,抛开性别不提,任何孩子甚至大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而不是否定,如果一个大环境就是更喜欢乖巧听话的女孩,而不是调皮活泼的男孩,那么作为男孩的自我认同就开始瓦解。
成年人总是夸女孩漂亮可爱懂事,否定男孩,你猜男孩子会不会想当女孩?反之亦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大人们对我说,女孩子学习没后劲,到了高中,男孩一发力,轻松就碾压女孩,这个时候,我对女孩的自我认同也会被动摇。我会厌恶自己的女性身份,试图假象自己也是“学习不好只是因为没发力”的男孩。
除了来自成人(孩子眼里毫无疑问的权威)的期待,同伴的压力也会影响到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而同伴之间会产生这样的压力,又很难不归因于成人的期待。
我在前面提到过,班级里的小女孩们组团狙击男孩的审美,包括男孩们的穿着、用品、长相,那么男孩会把这部分压力转嫁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不好,女孩好。
过去四年多的时间,我们从来没有试图把山哥养育成一个“典型”的男孩,他的衣服五颜六色,包括粉色和蓝色;他的喜好多种多样,包括炒菜做饭玩娃娃;他的情绪总是被接纳,包括眼泪和委屈;他的情感可以自由表达,比如亲亲抱抱和撒娇。我们不觉得当男孩就要更坚强,更勇敢,更有力量,别人不让男孩做的,我们都愿意让他去做,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认为:当女孩更好。
让我感到深深无力的地方在于,当一个孩子感受到了外部权威和同伴压力之后,单一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山哥所面对的是班里几十个孩子家庭教育的共同结果。换言之,我们一家对孩子的教育拗不过班级几十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只要班级里的孩子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男孩不美好”“女孩最重要是好看”,那么这些孩子就会把这种观念传递出去。
可是这有什么呢,一代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呀,毕竟,受影响的只是我的小孩,别人的孩子都好好的呀,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是班级里的女孩家长,我就可以当个看客了吗?
如果说幼儿园是女孩的统治区,因为她们只要负责好看和可爱就可以说了算,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会后知后觉地发现,这个社会并不是这么运作的。到了小学,人们会要求你好学;到了中学,人们会要求你聪明;到了大学,人们会要求你独立。好看可爱还重要,可是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女孩们有点蒙了,因为她们从小没有被教育这些,她们被夸得最多的不是聪明好学,而是听话和懂事。
女孩子只要负责好看,善良和懂事就可以拥有幸福,是这个社会的巨大谎言。作为一个成年女性,我没有觉得走进社会之后,女性会因为她是女性,而少面对一丝一毫的压力。我可以好看,也可以可爱,更可以听话,但不代表我可以轻轻松松拥有毫不费力的生活。恰恰相反,比好看有用的是本领,比可爱有用的是努力,比听话有用的是不要听话,我得像男性一样,甚至比男性更男性,才能在这个世界过得好一点,因为这个社会对女性没有期待,所以女性要得到想要的东西,需要付出的往往比男性更多。因为是女孩,所以好看就行,把世界留给男孩去闯荡吧!这对女孩而言一点都不公平。
“女孩好看,男孩不好看”,这种思想本质还是在鼓吹女性外表的价值,这种论调不考虑男孩的感受,更不会考虑那些不具备外貌优势的女孩的感受,换言之,它能波及到我的儿子,那么又在潜移默化多少人的女儿呢?
大环境无法靠一己之力去扭转,但是我写这篇应该也自有其价值。表面上看,这是我儿子的困境,我们家的困境,其实看到底,这是下一代人的困境,是社会的困境。
孩子们很难不在意外表,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告诉他们,智慧、健康、学识、品德,这些东西的重要程度绝不低于外貌。不是只有美貌才是美,很多看不到的东西都是美。
山哥说喜欢女孩子穿裙子,我就顺着他的思路,买了男孩子的汉服,和他一起关照自己的外表,让他明白穿得好看不是女孩的专利,并不是只有变成女孩,才可以好看,当男孩子一样可以好看。汉服也好,裙子也好,我都准备让他穿去学校,如果老师找我,那就更好了,正好和她们谈谈,从孩子五岁开始,当个刺头家长,给小学储备点经验。
未来我会分享更多带有性别平等意识和美学意识的书籍,和孩子们、父母们一起看看,美可以是多元的。我们的好看,我们的重要,不需要否定别人或者另一种性别来肯定。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解决之道。就算忙活这一遭,没有让任何事情改变,我也得让我的孩子看见,遇见这样的事情,除了随波逐流,还可以做出一点微不足道的反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