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买书,真的是因为没钱吗?

乐活   2024-10-30 11:21   安徽  

大概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主要信息源是纸质书,又和活人(现实生活里的人)社交很少的缘故,我对大环境带来的变化非常迟钝。我一直觉得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家不买书是因为我选的书不行,介绍的不行,而不是大家兜里的钱不行。

今年一开年,就听到各种同行和我说,形势不好,书降价也卖不掉,大家都不买书,钱都摁着不敢花,出版太难了……诸如此类的。我也就没多想,因为我已经没有办法改行,再说了,搞文化行业的不可能因为形势不好就不搞了,该干啥干啥,所以我没停,书店的运维也没有停。直到最近,我突然意识到,大环境大形势是不好,但是就在这个不好里挺着好像不行啊,还是得支棱起来。

因为我发现一个大家都忽略的事实,或许对于一个广泛的大众群体来说,书籍并非刚需品,至少不比粮食蔬菜刚需,但是对于爱书的人来说,不吃饭也要买书这种事情,好像也不是多新鲜。我自己就是这种人,我记得在出版社的时候我3000块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一半会用来买书。刚开始在出版社实习,只有800块的补贴,去一趟上海书展回来,麻辣烫都吃不起,这就是图书在我微薄收入里的消费占比。而我记得在我看过的老一辈的个人回忆录和传记里,拿工资的大部分去买书这种事,几乎是“文化人”的通病。如果因为大家都不买书,就不去推荐好书了,那么对这些看书比吃饭更重要的人来说,似乎不太公平。

而更进一步去想,越是这时候,我们越是要精神抖擞地卖书。因为大家需要这样的人,需要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市场里,雷打不动专心做事的人。

我问过相熟的读者,为什么买书少了,大家有一些不一样的原因。

比如说:家里的书已经很多了,但是看完的寥寥无几,已经没有地方再收纳更多书了。

再比如说:我能读完多少书全取决于猫头鹰开不开共读,开共读我读一本就很有成就感,还想买。不开共读我自己就不想读,也就不敢再买。

我能接触到的这些自身就有图书消费和阅读习惯的人,并不都是因为没钱才不买书的,其实这么多年过去,大家不能把书当成日用品去消费的核心问题一点都没变:拿起书去读,这个行为本身才是最大的门槛。

但是我已经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开更多的共读社群了,所以我想到了一种很新的“共读方式”,每个星期二的晚上8点,挑一本我想读但是没有动力和耐心去读的书,和大家一起看。我会提前发出直播预告,如果大家手里有书,可以和我一起看,起码这一小时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翻阅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有继续投入时间去阅读的意义。如果手上没有书,也不想再去消费,那么至少也跟随我一起短暂穿越进书里,开了眼界。

早上我妈打电话说,你这个直播也太消停了,也不喊个“321上链接”“人们我给你们谋福利了”啥的,我说我实在学不来这一套,而且图书也不该是这样一个热闹的卖法。

书是因为静下来去看的,吵吵嚷嚷的消费行为背后带来的是不拆塑封的书,而不是实实在在的阅读。

我是个很轴的人,这种轴用来对抗环境的嘈杂简直得心应手。

我昨天在发直播预告的时候就说,我想和大家慢悠悠地看一本书,我做到了!从晚上8点到9点,我都很沉浸于手上那本书,带着初次阅读的欣喜,关上直播的时候我是心满意足的,我不关心这场直播能否带来收入,也不关心多少人来了,我关心的是我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当然,如果能带动你也产生一些阅读的冲动,那真是好上加好了。

一场直播,一本书,一个小时的时间,咱们下周二晚上见~

—完—
本文由 野生编辑怪阿姨 首次发表于2024年10月30日,首次发表平台为微信公众号:猫头鹰森林。本公众号创作内容,未经本文作者书面授权,不得在其它平台全部或部分转载、引用、改编。对本创作内容进行合理使用,必须说明作者和作品名称。如有本文著作权许可使用的相关问题,可联系本文作者的法律顾问: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 阎达 律师/合伙人。


猫头鹰森林
出版从业11年,曾经是编辑,现在开着一家名叫猫头鹰的线上书店,每天小心翼翼地为信任我的读者们选书,喜欢孩子们的书多过大人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