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社会与教育栏目。
在当下这个网络流量横行的社会中,小编总想到一句话:“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6月17日,“教育专家”赵菊英的自媒体账号“家访中国”被封禁,引发了全网热议。在其媒体账号简介中,她自称是“33年资深家庭教育专家以及资深语文名师”,同时宣称在全国范围内巡回教育演讲超过“数千场”,并培养了一位“奇才”儿子。
当她在各种Titles(头衔)叠满的情况下,网友们在她的视频中丝毫看不出对教育的正面理解和对青少年的积极引导。相反,更多的是贩卖焦虑,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打击青少年自尊心,传播歪理邪说等伪教育科学。这也引发了全网的讨论,和对其专业能力的质疑。
Credit to 西瓜视频
不少网友吐槽她的教育方式为“霸凌式教育”。在赵菊英以往的家访视频中,她让男孩亲手砸碎自己心爱的高达模型,在男孩的房间里安装监控,让女孩将自己的玩具漫画书都扔进垃圾箱等行为着实让人心生不满。看到这里,小编也突感一股子莫名熟悉的压迫感涌上心头。好像在我的读书时代里,也不过是只“囚鸟”罢了。
利用“资历深”和树立绝对的“高权威”,清除一切可能导致孩子学习不好的外界因素。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毫无科学依据可言。当然,这从另一个方面为她带来了可观的流量,毕竟“黑红也是红“。
事实是什么。
据媒体调查,赵菊英的真实身份是甘肃省嘉峪关市的一名退休教师。她的儿子曾因登上《超级演说家》舞台而声名鹊起。如今,赵菊英已经成为一家商业机构的创始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销售线上和线下课程。鲜少露面的“奇才”儿子也成了她卖课宣传的噱头。
自媒体虽然给大众提供了平台和资源,但没有设置门槛。教育并非儿戏,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其目的和初衷应当纯粹且以人为本,否则,教育过程和专业性也就随之变了质,“小丑”也能越俎代庖承担起“大师”的工作。
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为何赵菊英的“霸凌式教育”有人买单?也许“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赵菊英能够如此肆无忌惮地开展她的“霸凌式教育”,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部分家长对其教育方法的认同和支持。与其说赵菊英事件是对教育行业的抹黑,但这何尝不是传统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缩影呢?
在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中,西方儿童认为父母的某些严厉是压迫和敌意,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严厉可能被理解为关心和照顾[1]。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为人父,严济于慈”,家庭教育既要做到“慈”也要重视“严”;古代南北朝的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颜之推也指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 将“严”立于家庭教育之本[2]。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的“严”是自古就存在的。
Credit to 知乎
那么为什么家庭教育中会有“严”?“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家族渴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并将出人头地的重任压在下一代肩头,这也直接反映在了家庭对孩子严苛的教育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光宗耀祖”
...
...
这些都成为了家庭教育的目的。
当今父母也秉承着相似的教育思想,为子女制定高目标,密切关注学习成绩,就是为了保证孩子始终在成为人中龙凤的正轨上,并最终实现整个家族的兴盛[2]。一代又一代人穷极一生都在为家族的荣耀而努力,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渐行渐远。
所以,“严”而无“慈”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变本加厉,可能来源于父母自身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往往来源于家族荣耀,同龄人压力,社会竞争,甚至还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等[2]。看似很荒谬,但确确实实影响着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
然而,根据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那些生活在过于严厉家庭教育环境中的青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温暖且受到高度控制,比家庭功能较好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3]。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与新时代。
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那么,你知道吗?自2022年1月起,类似赵菊英这样的“霸凌式”家庭教育,已经涉嫌违法。
2021年10月23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目的是继承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引导全社会关注家庭、家教和家风,提升家庭幸福感和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Credit to 新华网
这也意味着家庭教育责任从家事上升为国事,“依法带娃”和“科学带娃”也成为了中国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该立法重在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纠偏,不为惩罚父母,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予以训诫为主要目的。
对于赵菊英这样的“霸凌式”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应当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 [4]。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等 [4],所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他人的,这也有违“依法带娃”的宗旨。
同时,“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4],旨在劝诫和警告类似赵菊英这样的一众伪教育专家。
我们的家庭教育正在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必将会是全社会的责任。
致父母。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曾有一句台词令小编印象深刻,“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Credit to 小红书
教育从来不是建立于压迫,霸凌或是强权之上的。而家庭教育更需要的是引导,是尊重,是平等,是相互学习,还有爱。也许你们也是第一次成为父母,你们也在有过迷茫和踌躇,但没关系,慢慢来!
怎样可以促进家庭教育。
学会相互沟通: 尽管孩子缺乏成熟判断力,但家长不能忽视他们的需求和看法,应通过引导而非强迫,让孩子接受正确的决定,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学会沟通和自主决策。
制定家庭规则: 父母和孩子应共同制定家规,明确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理性的惩罚应避免情绪化,帮助孩子了解错误和受罚原因,增强是非观念。
培养综合素质: 父母应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其他才能,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应看到社会需求和孩子的兴趣,避免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机器”。
建立惩罚制度: 惩罚不可或缺,但不应是体罚。体罚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导致对立情绪。合理的惩罚应基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注意个性,不伤害自尊,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
重视发展的阶段性: 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灵活采用不同教育方法。理解孩子的本性、人性、社会性特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写在最后。
在这个流量主导的社会中,教育绝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工具。赵菊英的“霸凌式教育”事件警示我们,家庭教育应回归本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注重沟通与关爱。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只有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为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家长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愿每一位父母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多一些耐心与包容,共同迎接家庭教育的崭新时代。教育是长久的陪伴,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
今天的社会与教育栏目就到这里。
-话题-
欢迎读者们私信留言感兴趣的话题。
-合作-
如果感兴趣与‘佑崽YouZai’合作,
欢迎联系我们团队的工作邮箱:
youzai.team@gmail.com
References
[1] Wang et al., J Interpers Violence (2019).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19881531
[2] 王晓雅,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 https://doi.org/10.16871/j.cnki.kjwha.2018.09.048.
[3] Zhao & Wang, BMC Psychiatry (2023).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23-05108-w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 http://www.legaldaily.com.cn/Youth_and_Law/content/2023-06/28/content_8854040.html
关注我们,期待和大家思想碰撞的每一天。
微信号|YouZai.Team
人类幼崽说明书。
作者: Heimer
编辑: Summer
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