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资优教育栏目。
回忆一下我们的中小学时代,大家身边是否会有那些不用疯狂刷题就能轻松成为全班前五的同学?又或者某一科成绩极为出众,但其他科目却平平无奇的同学?
他们究竟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努力?还是本身就拥有超然的能力: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对?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人们对于“资优”(gifted)认知的误区和它是怎样影响到现在的教育的。
🤔你觉得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智商测试会得多少分?(右滑揭晓答案)
credit to biography.com & Albert Einstein archives. albert-einstein.org
智力与智商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ce Quotient (IQ)
“智力” (intelligence)一词源于拉丁语名词intelligentia or intellēctus, 意为“理解”和“感知”,之后随着智商测试 (intelligence test) 的发明广泛进入大众视野。
最早的智商测试是由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 (Alfred Binet) 和他的学生受到当时的法国教育部委托,于1905年正式出版发行的《比奈西蒙量表》。
由于当时心理学和医学的落后,很多发育迟缓的儿童会被当作“精神病”送进“精神疗养院”。《比奈西蒙量表》的发明旨在选出大脑发育迟缓的儿童来进行特殊护理和教育,从而避免他们因误诊而被送去精神疗养院。
阿尔弗雷德·比奈 credit to: britannica.com
通过对儿童的年龄进行分组(一岁为一组),考官会对个体进行认知测试,以他通过的年龄组的测试来评估智力年龄(例如:如果一个4岁的儿童通过了5岁年龄组的测试,那该儿童的智力年龄就是5岁)。发明者比奈把这个量表视为对儿童进行临床检查的辅助工具,而非一种完善精进的“能力分级技术” [1]。
1916版《比奈西蒙量表》例题 credit to ResearchGate
左:一个六岁的正常儿童能判断这六对面孔每一对里哪一张脸更漂亮。
右:一个七岁的正常儿童能说出每张图片中缺少的身体部位。
随着《比奈西蒙量表》传入美国,斯坦福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优生学支持者的刘易斯·特曼 (Lewis Terman)对比奈量表进行翻译和修改,发明了“更适合美国宝宝体质”的《斯坦福比奈量表》。
然而,与原始版本不同的是,《斯坦福比奈量表》使用了具体的分数值----145分以上被认为是“高度有天赋”,131 到 145 被认为是“中等天赋”,116 到 130 是“高平均水平”,85 到 115 被认为是“平均水平”,而分数低于85分则被认为是“低于平均智商”。
智商钟形曲线 credit to brainalytics.org
虽然两位心理学家都对后世的智商测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但是对于智力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比奈的目标是识别对比同龄人能力较弱的学童,以便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与他不同的是,特曼建议使用智商测试对儿童进行分类,并将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工作轨道上。
左:特曼 右:比奈
比奈认为,智力是可塑的,智力测验有助于锁定需要额外关注的儿童,以提高他们的智力[3]。而特曼相信智商是遗传的,是决定人生最终成功的最有力预测因素[2]。
被智商测试否定的诺贝尔奖得主
然而由于社会对智商测试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人们很容易忽视该测试的客观性,而导致对测试结果产生错误认知,即:分数越高,测试对象个人能力越强、越聪明;反之则能力低下。
为了证明“资优等于高智商”和“智商测试能够成为判定个人是否资优的首要工具”等猜想[4],特曼曾开展过一项名为Terman Study of the Gifted的实验,并最终选取了1444名大多来自美国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和“超高智商”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两位两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Luis Walter Alvarez和William Shockley,都曾被《斯坦福比奈》测试否认为资优儿童[5],被特曼实验拒之门外。
左:William Shockley
右:Luis Walter Alvarez
同时,著名费曼图的创始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得主Richard Feynman也因为某智商测试分数“过于普通”,曾经无法加入全球最大高智商协会--门萨。
Richard Feynman
特曼实验的最终结果也显示,尽管有个别“天才儿童”成为了某些领域的知名人物,可绝大多数都寂寂无闻。就连他自己都在在书中承认道:“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看到,智力和成就绝对不完全相关。[6]”
何为天才?如何定义资优者?
其实百年来无数教育学家也对此话题争论不休,人们对资优的认识也因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改变。从最开始的“资优=高智商”,转向新的人才培养范式[7]:
传统的智力导向定义将有天赋定义为在智力测试中表现出色的个体。这种定义通常侧重于认知能力,如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如今,天赋的定义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考量因素:
有将天赋定义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够提出新观点、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有天赋定义为个体在各种领域表现出卓越的能力,包括学术、艺术、体育、领导力等方面。这种定义强调了才能的多样性,并承认每个人可能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不同的天赋。
有将天赋定义为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下被认可的能力。这种定义承认天赋的定义和认知可能因文化和社会因素而异。
美国资优儿童协会将资优儿童定义为:在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表现出高于其他同经历和同成长环境的同龄人。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界人士人承认:
人的能力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任何单一的识别系统都不利于理解能力和天赋是如何产生的[7]。
多元智能 credit to Google
🤩快来看看你更贴近于哪几种吧~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的哈福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表示[8]:“智力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文化知识积累的产物,而不是由先验定义或测试分数因素分析出来的结果。”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因为人们对资优的定义大相径庭,所以如何公平的识别和选拔资优儿童可谓是窒碍难行。
因此对资优教育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认为应该废除资优教育,让所有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而有人认为资优教育是挖掘和培养各类人才的关键一环。
也因为学校所提供的知识和资源的局限性,所以家长们往往会借鉴前人的成功之路,自己培养下一个“哈佛女孩刘亦婷”或“奥运冠军谷爱凌”。所以即使在教育机会“平等一致”的情况下,也会有人脱颖而出。
现在我们再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他们究竟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努力?还是本身就拥有超然的能力?
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二者皆可。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让我们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标化成绩被过分强调,导致我们很容易陷在“不努力就会落后”的思想漩涡里,进一步的导致了我们努力错了方向。
无论如何,若是为了顺应社会主流,盲目跟从或复制他人的成功之路,导致自己孩子的天赋被忽视、限制甚至磨灭,才是最令人惋惜不已的事情。
我们人人都伤仲永之泯然众人,警醒我们要好好读书,感叹连像他这样的“天才”不接受教育都会变成普通人,何况“普通人”。
credit to 每日头条
可如果结合当下社会情况再来分析,是否还能悟出第二层含义?
仲永的“受之天”却“不受之人”,是王安石在感叹其在有巨大潜能的情况下却未遇上有利于他个人成长和能力提高的环境。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回想下你的一生,你是否或多或少的被拿来和别人做比较?你是否也因自己的闪光点不被看到而委屈万分?
你是否也曾是那个上课画画被老师没收的小红?因为老师从未关注过你精彩的画作内容,只关心你的考试成绩而愤愤不平?
你是否也曾是那个热爱自然喜欢上山下海的小黄?因为家长从未注意过你与众不同的发现,只觉得你不务正业而满腹委屈?
你是否也曾是那个喜欢搞笑说脱口秀的小蓝?因为亲人从未留意过你富有逻辑、从容不迫的演说风格,只觉得你哗众取宠而心灰意冷?
人们常常因为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操之过急,带着单一的目的性去鼓励孩子做某件事,从而忽视这件事本身能为孩子创造多大的自身价值。
如果尼古拉·特斯拉子承父业,从事当时备受尊敬的职业,成为一名牧师[9],那他也不会在电机工程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后被国际度量衡大会以他之姓将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制命名为“特斯拉”,以及被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将公司之名冠以他姓。
如果查尔斯·达尔文听从父命,接受了先被规划的医生之路,或后被规划的神职人员之路,他也不会踏上HMS Beagle贝尔格号之旅考察南美洲海岸,为发表颠覆性著作《物种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别人的成功之路未必万无一失。
天赋、潜力、培养、坚持、机会和一个会识人育人的伯乐,在孩子的成功道路上缺一不可。
最后,用 让·皮亚杰 (Jean Piaget)的名言来结束本文: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创造新事物的人,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世代所做的事情 [10]。
今天的资优教育栏目就到这里。感谢阅读。
我们下期见~
本文作者
靖雯
哥伦比亚大学资优教育硕士在读
“寻找每个孩子宇宙中最亮的那颗星,照亮整个宇宙。”
热烈欢迎“佑崽”新成员!!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参考文献】
关注我们,期待和大家思想碰撞的每一天。
微信号|YouZai_2023
人类幼崽说明书。
作者: 靖雯
编辑: 靖雯/Rosie
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