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双语教育栏目
什么是知识?
会背古诗被认为是孩子有知识的表现,
不出错的数学运算被认为是知识的表现,
当我们看到这个问题,总是会下意识联想到我们在学校范围内学习到的学科知识。
credit to: vectorstock.com
那么,能够流利使用方言算不算知识?
知道家里的农作物应该在什么时候播种算不算知识?
知道如何乘坐公共交通算不算知识?
我们对知识的定义应当被不断拓宽。
多元化(diversity),公平公正(equity)和包容性(inclusivity)是美国教育届在近几年里一直强调的三个概念(以下简称为DEI),在欧美文化及英语文化占据主导的美国社会、在致力于寻求多种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双语教育中尤为重要。经历过美国大学申请的朋友们也一定对DEI这个词非常熟悉,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主流大学文书所要求的一部分。
credit to: teacher2teacher.education
*左:平等;右:公平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 在多元化、公平公正、以及包容性这几样原则上诞生的重要词汇:
Funds of Knowledge。
Funds of Knowledge。
Funds of knowledge (FoK),意为在历史中积累和在文化中形成的,对家庭或个人的运作和福祉至关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这个定义乍一看可能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下面这些例子可以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农耕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学到了与耕种、农作物、季节规律等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学校里系统性传授的主流知识,而是孩子从家庭、社区这些生长环境里自然学会的知识。这样的知识积累,我们就把它称作FoK。
同理,音乐世家里出生的孩子,自然而然的了解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出生在经常走动的大家庭里的孩子,更明白亲戚邻里间打交道的一些习俗;独立上下学的孩子,更熟悉公交地铁的运作,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珍贵且在学校里鲜少被提及的FoK。
看到这里,大家对知识这个词是否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credit to: istockphoto.com
源来。
Funds of Knowledge 这个词最早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美国教育学者路易斯·莫尔(Luis C. Moll)提出,在欧美的双语教育届里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初听到这个词,人们常常会把 “prior knowledge” 和 “funds of knowledge” 理解为一个意思。
然而,prior knowledge 更多的是用来形容在课堂环境里积累下的知识,通常指代语文数学科学这样的学科知识。而FoK则更强调人们从家庭、社区、特定地域范围内汲取到的知识。就像上文里举出的那些例子,这些知识是通常在学校里被忽视的那部分。
credit to: pngtree.com
老师会因为你能解出一道数学题而夸奖你,但很少会因为课外学来的缝纫知识而夸奖你。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里、甚至社会中,前者总是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而后者总是被隐身、被忽视的。
一双可以发现 FoK 的眼睛。
在这个仍旧以学科知识和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环境里,我们为什么要去关注FoK,关注学生在校园外的生活呢?在这里有两个最直接的原因:
教育的目的是融会贯通,而 FoK 便是课堂知识和生活知识建立联系的桥梁。我们不希望孩子只有坐在课堂里时才想到语数英。
毕竟,睡前听的民俗故事是语文,去市场买菜用的也是数学。不仅仅溶液试剂间的反应是科学,“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样的俗语背后也是科学。”
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为了实现社会平等。在某些知识被赋予价值、某些知识被剥夺价值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知识本身其实不分高低贵贱。从家庭里学到的知识和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一样可贵,这样的认知是推动社会平等、消除等级观念的重要部分。
作为老师,当我们意识到日常生活里蕴藏的丰富知识,就能把它们带进课堂,让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平易近人的知识,学生也因此会更好地与课本里的知识产生连结。
作为父母,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知识,就能更好地让她们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
credit to: pngtree.com
FoK的使用。
了解到了FoK的重要性,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它了。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以下的方法也需要不同程度的修改。这些建议虽然主要是针对课堂里的教学提出的建议,但相信对于家长们或是对教育感兴趣的朋友们也一定能有所启发。
鼓励学生分享生活里的趣事
比如,老师可以每天在早会里邀请一个学生用3到5分钟分享生活里的一件趣事,这里的趣事不仅包括生活体验也包括知识。前文里提到的农耕知识、音乐知识、亲戚邻里打交道的习俗、方言、民俗故事都是很好的例子。在最开始,老师可以从自己开始分享,多举些例子,让学生们明白各式各样的生活经历的知识在这里都可以分享,并且不需要非得和学科知识挂钩。同时,也要明确彼此尊重和互相包容是这个活动的前提。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在课堂里,我们经常会问“什么是平行线?”或者“什么是好的作文?”这些问题的背后通常都预设了一个标准答案。比如,“永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长的、有细节的作文是好作文”。比起这么问,我们更应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你理解的平行线是什么?能举个例子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虽然看起来是在问一样的东西,但实际上后面的两个例子更强调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给出自己的答案。
平行线可以是马路,正方形可以是饼干的形状,好的作文可以是 “妈妈给我写的信,因为让我很感动”。
不预设标准答案,让课堂外的知识进入到课堂里,也是培养独立思考以及思辨能力的重要一环。
credit to: shutterstock.com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后,大家对知识这一概念的理解能有所拓宽,更多地看到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里被隐身的知识。
那么,我们下期再见!
Reference
Chardin, M. & Novak, K. (2021). Equity by design: Delivering on the power and promise of UDL. Corwin Press.
Moll, L. C., Amanti, C., Neff, D., & Gonzalez, N. (1992). Funds of Knowledge for teaching: Us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connect homes and classrooms. Theory Into Practice, 31(2), 132–141.
-话题-
欢迎读者们私信留言感兴趣的话题。
-合作-
如果感兴趣与‘佑崽YouZai’合作,
欢迎联系我们团队的工作邮箱:
youzai.team@gmail.com
关注我们,期待和大家思想碰撞的每一天。
微信号|YouZai.Team
人类幼崽说明书。
作者: Miranda
编辑: Miranda/Annana
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