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社会与教育栏目。
大学遇到好室友是走运,遇到“不正常”的室友才是“正常”的
国内大学的本科生阶段,学校通常会为学生提供四年的校内宿舍机会。校内宿舍不仅价格便宜,也方便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是大多数人四年大学生活的首选。而美国大学通常也会在本科前1-2年里,除特殊情况外强制要求学生校内住宿。
当几个陌生人被突然塞进同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并在未来几年的时间中以集体为单位一起生活。没有真正意义的“私人空间”并且你做的每一个举动都需要时刻考虑他人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室友间仅仅是维持表面的和谐,彼此都是需要做出很多让步和妥协的。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初入大学的寝室生活,可能是部分同学第一次跟陌生人共处一个屋檐下,所以出现摩擦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状况。在有这个心理准备的前提下,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理解尊重。
得知宿舍分配情况后,大家可以在入住前或者入住的第一天进行一次沟通,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生活习惯。这不仅能让彼此提前了解,也能在一开始就明确各自的习惯和界限。
例如,有室友习惯早睡,那么当他(她)入睡后,其他人就可以尽量不发出太大的声音,还在追剧和听歌的室友可以戴上耳机。而习惯早睡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戴上眼罩和耳塞来降噪。
尽量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实就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了。
沟通分享。
有的同学在面对舍友相处摩擦的过程中,会在前期一直不敢或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直到忍无可忍时在某一天突然间爆发。所以,在摩擦出现初期,你的情绪还没有累积顶峰的时候就可以先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既可以比较平和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别人也不会觉得特别突兀。
大家也可以在认识初期就约定好定期开个小会,及时解决小问题,防止它们演变成大问题。
划分职责。
在大家相处的初期,可以提前划分职责:公共区域的打扫任务的分配、清洁分班表、共同生活用品的购买和摆放、电费缴交、共同的开销是选择AA制还是轮流负担...
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很多时候带来最多烦恼的其实正是细碎的琐事,所以在一开始时就达成共识可以有利于建立长期良性发展的室友关系。
组织活动。
除了平时的上课以及宿舍的日常生活之外,大家可以组织一些出游。通过团建的方式突破上课、吃饭、睡觉这些单一的生活场景,以此来让大家了解彼此的更多面。当对室友们的脾气秉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也会更利于你摸索出与他(她)相处的技巧和界线。
原则底线。
在与室友的相处中,我们不去为难别人的同时也不能委屈自己。如果你们能自然而然地达到一段舒服的关系,那当然非常好;但一旦这段关系是要你用不情愿的自我牺牲和自我勉强来换取,那就大可不必了。
不妨换一个环境。
如果目前的宿舍生活环境让你的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反应,请不要忽视自己的感受。在与室友的相处中,我们不能把“好关系”当成理所当然,但也不必把“搞好关系”看成你必须完成的使命。
当不断有情绪提醒你该换个环境时,你可以尝试和负责的辅导员/Residential Assistant沟通申请调换宿舍,或是选择校外租房住宿。
当我们把花养枯萎时,我们很少会觉得是花的问题,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好好浇水、没有给它提供充足的阳光、没有选择最适宜它的料养方法。
环境不适合,你也会枯萎的。
若无力改变,这四年大学该怎么熬?
当然,很多时候由于学校住宿管理政策限制或学校宿舍床位有限,并不能灵活地提供宿舍更换。又或是出于经济原因或安全问题考虑,部分同学并不能选择在校外单独租房。那面对这样无力改变的情形时,这四年大学该怎么熬?
其实如果你去问一个已经毕业了的人,大学四年里的遗憾是什么?他(她)可能会说后悔没有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后悔没有认真打磨专业技能,但几乎没有人会后悔和室友没搞好关系。
你的内耗来自于对其友情的期待。
但其实,室友≠朋友。
初入大学时,室友大概率会是你最先近距离接触到的人。为了互相搭伴熟悉新环境,你们会常常结伴一起去食堂、去上课、购置生活用品... 渐渐地,似乎会形成一个默认的规则:你们天天在一起,那一定要成为最好的朋友。实际上,能和室友成为朋友,是比和普通人成为朋友更难的一件事情。正是因为离得很近,所暴露的问题才越多。
你要放弃在室友身上寻求被接纳和包容。
你的内耗来自于他们靠抱团制造的“权威感幻觉”。
但其实,他们真没你想得那么重要。
“搞小团体”、“背后议论”和“被孤立”是宿舍关系绕不开的话题。室友们通过抱团让你觉得好像不在他们的小圈子里,你就失去了什么似的。但你想:前18年的人生没有碰到这几个人你的人生依然好好的,为什么现在不和他们做朋友就不行了呢?你和他们好,他们能包你三餐吗?能给你保研吗?能替你找工作孝敬父母吗?他们自己还愁着呢。
保持路人思维:没有在意,就没有内耗。
生活远不止这几平方米的几个人。
你要学会走出去。
很少有人是那么幸运,能刚好被分配到一个地方,身边全是和自己性格契合的人。但与其花时间去评判和纠正一个和你气场不合的人,不如花时间去认识那些真正合适你的、能和你互相欣赏的人做朋友。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集体的认同感。但让你健康发展的认同感并不需要来自于你的室友。大学里有无数的社交群体,按照性格、兴趣、社交属性为了做好了完美的细分。当你走出寝室,去遇见、去认识的人的基数足够大的时候,你一定会找到和你灵魂契合、值得你交的朋友。就算你是社恐,你也能找到跟你一样社恐的人。当你在寝室外得到的社交认同感越强,你在寝室内需要的社交认同感就越低。
无需为勉强的友情留恋,也无需为真正的友谊担忧。
写在最后。
“那为什么大学要费老鼻子劲把一群三观不合,性格不同的人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呢?就是希望年轻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心灵断奶。练就一身或左右逢源,或独善其身的能力。所以记得提醒自己:每次你遇到一个让你讨厌的人,就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认识一个让你感到舒服的人。渐渐地你就会发现,你讨厌的人依然讨厌,但你的世界里,全是你喜欢的事,和喜欢你的人。”
-- 啊Sai在纽约
今天的社会与教育栏目就到这里。
-话题-
欢迎读者们私信留言感兴趣的话题。
-合作-
如果感兴趣与‘佑崽YouZai’合作,
欢迎联系我们团队的工作邮箱:
youzai.team@gmail.com
关注我们,期待和大家思想碰撞的每一天。
微信号|YouZai_2023
人类幼崽说明书。
作者: 野马欣竹
编辑: 野马欣竹
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