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语言学栏目
“盘点19位女明星讲英语的段位”
“内娱明星英语谁最强?”
“刘亦菲 英语试镜”
“汤唯 韩语”
打开当下流行的媒体平台,类似于以上标题这样的视频总是有着极高的播放量。雷军和马云这类的名人讲英语的视频,也常常被推到首页。基本上,只要你搜索“名人+英语”这样的关键词,你就可以看到网友们几百上千条各种针对这个名人英语发音的评价。
credit:网络
自媒体火起来以后,不少中国博主开始做起“全英vlog”或者“留学vlog”,而大家最喜欢讨论的,也是这些博主的英语发音够不够标准、够不够“native (地道)”。
根据语言学的研究,一种语言可以被大致拆解为五个构成部分[1]:
语音(phonology)
词法(morphology)
句法(syntax)
语义(semantics)
语用(pragmatics)
显而易见的是,语音似乎是大众关注度和讨论度最高的一个。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语音(通俗的来说,发音)是一门语言里最为表层和直接的部分,不需要多少专业的知识和分析就可以进行评价。也有人认为,发音够不够地道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评判。
credit:网络
不管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大环境里确实存在着对于“完美”和“标准”发音的追求。
“不标准” vs. “标准”
有口音这个概念,就必然有所谓的“标准”发音。
但,后者是实际存在的吗?
一般来说,人们会将这个国家的播音员或者新闻频道里主持人的发音作为标准。但即便如此,每个新闻主持人的发音也总会有不同,很难说哪一位主持人的发音更胜一筹能代表整个国家。作为中文的母语使用者,我们觉得央视主持人的普通话是最标准的。对于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中文发音在他们看来都是标准的。(就像对于正在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几乎每个美国人的英语也都很标准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里并不存在一种绝对完美和标准的发音,而所谓的“标准”也都是相对的。
同时,一门语言在某个国家的标准发音,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不一定是标准了。就拿英语来说,英国的英式口音、美国的美式口音、澳洲的澳洲口音,光是在这三个国家,英语就已经有了三套不同的发音特点,且这三个国家中不同的区域也有着不同的口音。一个国家内尚且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口音,更不用说找到一个可以同时代表这三个国家的口音了。
Credit:smrtenglish.com
实际上,一门语言里标准发音的建立与历史、政治上的发展也脱不开关系。
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变迁才有了现在的样子。从明代以南京官话为主形成的标准官方语言,到民国时期由北京官话以及南京官话作为主要构成的官方语言,官方语音经历了从南方口音为主导到以北方口音为主导的变化[2]。注意,这时的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与如今的北京话和南京话发音上也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Credit: 163.com
新中国成立后,位于中国北方的热河省(1955年废省。今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地带)承德市滦平县被指定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标准语音再次经历了变化。
credit to: 搜狐
195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也提到,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3] 从此,普通话的发音才逐渐被定型、并推广至全国。
所以,语音、或者一门语言,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
没有所谓的完美,也不存在所谓的绝对标准。
口音也有高下吗?
每一个人语言的习得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日常接触的人事物。
与其给口音贴上标签,我们应当明白自己每一个发音特点都来自我们原本的语言或方言,是我们的过去和成长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管是普通话里的南方口音/方言用词、还是英语里的中式发音和Chinglish的表达方式,都在展示我们从哪里来、过去生活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
credit to: the daily weekly blog
同样是口音,带着法语或是德语等欧洲语言特点的口音,更容易收获“听起来别有味道”、“很浪漫”这样的评价。而中式英语的口音或者印度口音则会被贴上“发音不标准”“咖喱味好重”之类的评价。
在这个文化的大环境里,口音这个概念依然深受白人至上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被划上了三六九等。
如果每一种语言对于它的使用者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如果口音只是母语在我们的发音系统里留下的烙印,是一种联结的证明,为什么我们要用负面羞耻的眼光去看待它?如果我们可以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带有欧洲语言烙印的口音,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同等的心态去接受中式英语或是印度英语呢?
在实际的语言学习中,愿意打开自己多去聊天比追求一口“标准”的口音来得重要得多。因为担心自己发音不够好而不敢多说话,这才是最大的损失。如果是出于职业需求,比如因为想当播音员或者律师,而去磨发音,这是值得的。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日常学习工作的需求,关注对话的内容本身比纠结发音更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Credit: freepik.com
语言是多样的。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想让读者们对口音闭口不谈,而是希望带大家看到这个语言现象背后存在的不公平。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从“老广讲塑料普通话”、“北美valley girl的夹子音”、“无法被破译的‘苏格兰口音’英语十级听力考试”这样的视频里获得乐趣,也正是这些语言的多样性让语言变得更有趣,让交流和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塞入一个狭小的标准里,而是为了让我们变成扩展这门语言的一份子。要相信,我们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其实正在不断给语言赋予新活力、打开新世界。
credit to: ragan.com
诚然,现实世界里难以避免因为针对口音而出现的歧视和刻板印象。但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现状的一份子。
没有人能做到无差别看待所有语言,但正视我们潜意识里的这份区别对待,是我们能踏出的第一步。
不嘲笑身边人普通话或是外语的发音、重视表达本身、鼓励身边人多去交流,是我们能做的第二步。
最后,呼吁更多人去改变看待口音的心态、让社会更平等包容,是我们能做的第三步。
那么,我们下期见!
-话题-
欢迎读者们私信留言感兴趣的话题。
-合作-
如果感兴趣与‘佑崽YouZai’合作,
欢迎联系我们团队的工作邮箱:
youzai.team@gmail.com
Reference:
[1] Fromkin, V., Rodman, R., & Hyams, N. (201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Eleventh edition.). Cengage.
[2]王东杰."“代表全国”:20世纪上半叶的国语标准论争." 近代史研究 .06(2014):77-100+161. doi:CNKI:SUN:JDSY.0.2014-06-006.
[3] 周恩来.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提示.” (1956) https://www.gov.cn/test/2005-08/02/content_19132.htm
关注我们,期待和大家思想碰撞的每一天。
微信号|YouZai.Team
人类幼崽说明书。
作者: Miranda
编辑: Jingwen
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