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居住的莫愁路380号北是“红卫印刷厂”。后来落实政策,这里归还给了教会,现为基督教会大楼。旁边是著名的南京基督教莫愁路堂,是南京基督教历史最早的教堂之一。
清同治年间,美国北长老会来南京传道,建“四根杆子礼拜堂”。光绪年间,教会建明德女子书院(今南京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内有小礼拜堂。以后教会在明德书院东面建起一座正规的教堂,名为“耶稣会堂”。1927年,耶稣会堂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南京汉中堂。1934年,四根杆子路拓宽为莫愁路,原汉中堂拆除。1936年,基督教会筹款在原址附近重建教堂,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哥特式二层楼,北侧有4层方形城堡式钟楼,两座建筑连为整体,全部以青砖砌墙,白色方形平瓦覆顶,是南京最美的教堂之一。
当年基督将军冯玉祥题写奠基石:“因为那立好了根基的就是耶稣基督”。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当时汉中堂内设有难民收容所,掩护了许多难民免受日军的残害。1954年汉中堂改名为莫愁路堂。
▲冯玉祥给教堂题的基石
文革期间,莫愁路教堂被造反派占据,确切地说,是被旁边的“五中八八”红卫兵占领。“五中八八”以其勇猛善战无法无天闻名全市,那时,小孩要调皮哭闹,大人就吓他,“五中八八”来了。据说,在两派闹得最凶时,红卫兵骨干退到教堂,对方围攻教堂,红卫兵头目庞良贵(后为江浦知青、江浦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在弹弓攻击下坚守阵地。他们也不愧是“五中八八”,誓死不降,最后,学习狼牙山五壮士那样,从教堂楼上跳下来摔伤了。
80年代,单位有个同事的父亲去世,其父原是民国政府驻澳大利亚使馆的高官,她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丁光训主教有较好的关系。我参加了其父在莫愁路教堂的追悼会,丁主教为其父主持追悼会,众人在丁主教的引导下为其吟诵祈祷,很是庄严神圣。在钢琴伴奏下,唱诗班唱诗,圣洁空灵的歌声响起,大意是:斯人已离去,离开了人间,上帝召唤他,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去了。让人感觉,人去世了,基督教徒的追悼会也可以这么温馨美好。
90年代,张国荣主演的电影《夜半歌声》中教堂的场景,都是在莫愁路堂拍的。
教堂后面是南京五中,其前身是国立第二临时中学,于1945年成立,翌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市第五中学。学校知名校友有:文学家余光中(中国台湾)、周而复、张弦、沙叶新等,音乐家有:吴祖强、杨鸿年等。著名的乡愁诗人余光中为五中题词:“青中,五中,永铭五衷”。
▲南京五中的余光中题词
五中还有一位令人尊敬的女先生周俟松,她是现代文学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夫人。解放后,在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的帮助下,周俟松到南京市第五中学任教。多年来,她呕心沥血,悉心从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周俟松的晚年,她受尽磨难的女儿许燕吉回到南京,来到她的身边,和母亲一起住在莫愁路上。
▲许地山全家福
我对五中也很有感情,我的两个女儿都在五中读完了初高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女因成绩优异直接保送进入大学,她们相继进入了南京的211大学,以后又都取得了985高校的研究生学历。
隔着莫愁路,五中学子心中的白月光是街对面的五女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据说南京曾经流行过:“四分钱过街”,说的是五中的男生会给对面的五女中的女生写信,而当时本市的邮资是4分钱。
五女中的前身为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于1884年创办的“私立明德女子书院”,那是为传播西方文化在南京地区兴办的最早的新式教会学校。明德校名取自《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为彰显人的美德,弘扬科学精神。辛亥革命后,它更名为私立明德女子中学。
民国时期,南京名门望族、社会名流都争相将女儿送来读书,所以当时的学生多为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基督教徒的淑女闺秀。
余光中在文章《金陵子弟江湖客》中提及,他的妻子范我存曾经就读于南京的明德女中。许燕吉在《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中提到过她在明德女中的情况:新生们不分班级都住在一间大宿舍里,由于床位不够,凡是姐妹二人的就挤在一张床上。紧挨我床的是于右任的两个女儿:于绵绵和于无名。陈立夫、陈果夫的女儿、卫立煌的小女儿卫道蕴都在本校,她们和同学们都一样,没什么特殊之处。
▲旧时明德女中
文革时期,五女中改名为“南京市群星中学”、“南京市第三十六中学”,男女生兼收。1986年,恢复女校,更名为“南京市女子中等专业学校”。1989年,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迁入,两校合并。2000年后,学校加速发展,更名为“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增挂“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学前教育分院”校牌。学校迈入高等教育序列,保留南京市女子中等专业学校,门口同时拥有几块校牌。
▲女子中专学校
▲建中中医院
莫愁路上有个妇孺皆知的妇幼保健院,彼此陌生的南京人大都能因为这家医院找到共同的语言,因为可能都是在这家医院出生的,或是他们的孩子乃至孙辈在这里出生。妇幼保健院见证了多少妙龄女子变身为母亲,多少婴儿在这里安全诞生。而最早在这里出生的婴儿,如今已经年近九十了。1936年,国立中央高级助产执业学校附设产院在南京宣告成立,院校合一,校长屈锦琴任产院院长。创建初期,医院的设立旨在为了妇女、儿童的医疗健康服务,尽全力用双手将一个又一个孱弱的小生命安全地接到人间。
▲建院初期助产士看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医院西迁至重庆歌乐山。在炮火连天的生死边缘,她们坚持一边建设一边收治病人,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屈锦琴院长与当时妇女界的名人宋美龄、邓颖超等组成战时儿童保育理事会,在重庆歌乐山院址举办过母婴大会。屈院长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令人惋惜的是她1946年乘机从渝返宁,遭遇空难。
▲战时儿童保育理事会主要成员合影,前排左一屈锦琴,后排右一邓颖超,中排左四宋美龄
莫愁路最北端是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名由郭沫若题写。1954年,医院初创于碑亭巷石婆婆庵,如今已是一所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省级中医院之一。
江苏中医源远流长,四大医派名家辈出,分别是苏州吴门医派、常州孟河医派、淮安山阳医派和江阴龙砂医派。建院之初这里就汇集了几家医派及江淮名医的嫡传子弟。斗转星移,当年四大家后世传人枝繁叶茂,已经成为现代著名中医药专家。2019年由陈宝国、冯远征、许晴等主演的央视大剧《老中医》,演绎了孟河医派的故事,其原型嫡传在江苏省中医院就有近百人。
七十年沧桑巨变,江苏省中医院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是全国著名的的综合性中医院,病人遍及国内外。
莫愁路北段不只有这三家医院,附近还有江苏省口腔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以及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院等。
莫愁路,这条不足百年的路,却有着说不尽的历史沧桑。这是一条充满哲理的路,一条贯穿人的一生的路!莫愁路上,人们出生在这里,读书在这里,回望历史在这里,生老病死在这里,东西方的宗教在这里,人们的未来也会在这里!
莫愁路,似乎自有一种人生淡淡的忧愁,还有那人在旅途的小确幸;莫愁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漫漫的人生路上,莫愁,莫愁!莫愁路,是一条要你忘却忧愁的路!
编辑 | 柯霖 门西小二
作 者 文 选
《凤凰台上》
征 稿 题 材
民俗文化 城南旧事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