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长宁
金陵夫子庙旧时的三大景分别为孔庙、学宫和江南贡院,而过了文德桥,“泮池”北岸的古建筑群可谓“星罗棋布”:孔庙前有聚星亭,中轴线上有棂星门,庙东有魁星阁,等等。在上世纪中后期,与之相邻的聚星食品商店,在当时则是夫子庙商业圈的副中心。
据说,当时为给这家国字头食品店的商号取个响名,由秦淮区主管部门出面,邀请到宣传部门的一众秀才聚首议事,最后遴选出了3个备选名称:1.强调政治的“工农兵食品商店”,2.突出地理位置的“文德桥食品商店”,3.彰显文化传承的“文庙食品商店”。恰在此时,一名勤杂工正巧在门外扫地,闻言后不请自入,只见他指了指店外的一座明清建筑——聚星亭。众人不禁拍案叫绝——“聚星”商号由此得名。1959年暮春的一天,正在城南膺府巷小菜场上班的女工陈秀华忽然接到通知:即刻回家,等年满16岁了再来上班——不然,菜场难逃“使用童工”的处罚。服从,交秤,回家。陈秀华一直熬到大暑天过生日那天,街道干部送来了生日礼物——食品行业健康体检通知。一通手续走完,她与来自区各食品店、菜场、酱菜园的20多人,参加了商业零售技能培训,结业后,便成了国营聚星食品商店的首批员工。对小陈来说,原来工作的小菜场是“大集体”而“聚星”商店是全民单位,在社会上,全民单位的身份含金量更高。当年,找对象也常常先问对方是什么身份。所以,小陈到了“聚星”,自豪感倍增,走起路来,胸脯挺得高高的。要说“聚星”,在当年已有些规模了,楼上楼下经营面积加起来有半个足球场大,楼下迎门的是糖果、食品、烟酒主要柜台,里面是冷饮、卤味食品和酱菜柜。陈秀华在营业员中因岁数最小,领导照顾她到烟酒柜“打零工”——每天将香烟拆包零卖,散酒开坛后拎端子零拷。活不重,但零零碎碎,陈秀华却乐此不疲——可以想像,商店里一小姑娘,拿东递西、眼疾手快地为顾客服务,真是喜乐。“一柜两制”与“洋桃蜜”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然灾害”的三年里,开在南京夫子庙商业区的聚星食品商店,当时与所有商家一样面临尴尬局面——不得不实行“一柜两制”,三尺柜台“贵贱”分明,凡大路货食品凭票或记证购买,平价食品的半边柜台前,顾客排长队争购是常态;而高价食品的半边柜台光顾者稀少,柜台售货员一天难得几次顾此失彼。
那时,除了名烟名酒外,高档食品敞开供应的应有尽有,比如奶油宝塔饼干、砂糖叠层酥饼、枣泥夹心方糕等,卖得最贵的当属“蜜洋桃”——芒果状的一种重糖重油叠饼,酥饼心嵌着一块厚笃笃的荤油蜜糖,8毛钱一块。要知道,当年5分钱一张电影票。
“聚星”老职工朱双瑞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困难时期,“高级饼”从来都是店里赢利的主要来源,其中“蜜洋桃”最受有钱人欢迎!我问来买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回答:这些顾客中,他们或是公私合营后的资方持股人、或是有名望的书画家、或是家境殷实的知识分子等。
据老朱回忆,来买高级食品的顾客中,也有歹人用赃钱来花的。记得一个长像瘦猴似的毛蟊,他进店买了3个“洋桃蜜”,就站在柜台前一口气将之吃得尽光,遂称是贼走投无路要投案自首,于是借了店里电话打给公安派出所,坦白交代是他偷了邻居的买药款,当时最关切的不是被判吃几年的牢饭,而是急他那邻居的心脏病万一突发而无药……
1962年,朱双瑞在区食品中转站负责运货,这天下午,他在给核算点商店送完货时来到聚星店,见糕点玻璃柜里的“蜜洋桃”卖得还剩一双,于是掏了1.6元钱将两块一起买下。出了门,刚一拐弯,他就迫不及待干咽了一块,那全嘴的甜、满胃的油……
当晚,朱双瑞把“蜜洋桃”的美味描绘给他哥听,听了弟的“美食诱惑”,次日当哥的也跑去买了一块。品尝时由于太激动,一不小心,让半块“蜜洋桃”从嘴边滑掉在地,酥松的美食着地被摔成了八瓣,也不顾路人见之围观,拣起来就吃,连一片屑屑也不放过。晚上他哥对弟坦诚说,为“洋桃蜜”折腰拣食,不丢人!
后来,朱双瑞正式调到“聚星店”上班,与“蜜洋桃”虽近了,却舍不得再买了。
聚星食品商店作为中心店,不仅跨区包揽南京城东南片、西北片的食品零售的转供、批发、配送等,还要按计划单给附近的有关单位和团体送货上门。
1961年,16岁的汤金玲初中毕业后被分进“聚星”。时逢电影院首映《林海雪原》,她被店里领导联想到影片中的随军卫生员“小白鸽”——机智勇敢、活泼大方,于是她被人叫作了“小白鸽”。她跟在老师傅后面跑外勤,负责团体供应工作。“小白鸽”起初最常跑的是南京空军大校场,驱车押货去那儿卸载后,还有机会与飞行员一起在战机前留个影儿啥的。如此“美差”自然会让女同事羡慕。以后,凡有这样的机会,她就主动让贤。
有一天,一封丢在店堂意见箱里指名给汤金玲的信交到她的手中,从印有部队代号的信笺上便看出信来自何方。由于家庭出身有抹不掉的“资方”成分,扼制感情回避与“蓝天骄子”见面成了她无奈选择。
团体供应除了附近工矿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外,南郊祖堂山中的一家麻疯病防治医院的食品供应也归“聚星”操办。
当年,人们谈“麻”(麻疯病)色变。世上之事常常怕什么就来什么。有一回,汤金玲在核对货款单时,发现之前给这家传染病院的一车食品发重了。多次打电话交涉,两家都说不清楚。没办法,“小白鸽”得亲自走一趟。
那天一早,汤金玲戴帽子、戴眼镜、戴口罩、戴手套,全副武装,乘公交车辗转来到该医院。院长见来者是这般打扮的小姑娘,亲自领她穿过病区患者康复中心,到医院仓库现场比对货物,找出了问题所在。院长将多收的部分立据后交给汤金玲,她签收后婉言谢拒了院长安排的“小灶”招待,饿着肚子往家赶。最后,在家附近找了块空地,将外衣外裤、帽子口罩手套等小心脱下,一把火统统烧了……
“聚星”门前的“泮池”乃秦淮内河的夫子庙段,每到枯水季节就要疏浚河道。这年,南京郊县政府又组织民工前来“挑河”——挖河泥装船运回农村肥田。那时,城市居民吃粮凭粮本供应,挑河民工则须自带口粮和油盐集体做饭吃。挖泥的民工劳作繁重,他们路过“聚星”,看到店里玻璃柜台里的食品,只能咽口水。这些被聚星医务站“赤脚医生”娄荣华看在眼里(注:“赤脚医生”指通过自学略懂医术之人),对民工动了恻隐之心。于是通过计划外渠道和慈善机构,找到了向“挑河”民工专供的“午间餐”——每个油球只卖半价,且不收取粮票。有了半价油球,民工这才大大方方地走进了“聚星”,三五成群的农民进来出去,给“聚星”带来了人气,更密切了城乡关系。
1969年底,胡宁明随南京第18中学师生迁校到汤山矿办学校半工半读。次年12月底,她因年龄小被转回秦淮区,不久被分在聚星食品商店当营业员。她在食品行业辛勤劳作32年,所获殊荣多多,省级新长征突击手、区人大代表等,各类荣誉证书一大摞。当年,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是全国商业标兵,尤其他练就的糖果“一抓准”和“一口清”售卖绝技,更是家喻户晓。聚星店以他为标杆,开展起技术能手竞赛,店领导还对4名长辫子年轻姑娘进行了重点培养。没想到,她们的岗位练兵亦成为商店一景,专门到商店来看姑娘们练兵的居民络绎不绝。1977年秋,全市商业系统技术练兵大比武在中山东路体育馆举行,秦淮区“聚星”代表队的胡宁明和王玉琳取得优异成绩,她们的事迹成了媒体的“头条新闻”,后来还上了新闻纪录片。上个世纪中后期,随着上海“星火日夜商店”——中国首家24小时服务便利店的走红,全国各地也纷纷效仿。聚星食品商店作为片区中心店,也开起了“夜间店”,即到晚上8点打烊时,另开启一间门店供应日常生活用品,方便市民。1980年1月22日午夜,离预产期还有半个月的胡宁明,当值夜市班到凌晨时忽感腹胀异常,与她一起当班的蒋月行大姐恐生意外,忙将胡宁明紧急转送到市妇幼保健医院。数小时后,一个5.3斤的男婴呱呱落地……
凭证票售货——最后的晚餐
吴峻,曾被大家一致认为是“70届”最美营业员之一。她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每到中秋月饼旺销季,千百箱的月饼销售结束后,月饼箱底留下的月饼屑少说也有几十斤,店里即当作职工“福利”,两毛钱一包,人手一份。拿回家,小孩子用手拈着吃,美滋滋的。据吴峻回忆,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开始丰富起来,竞争也日趋激烈。聚星店里职工在“走出去”口号的召唤下,对周边工厂夏季高温饮料的供给实行大包干:老门东磊功巷的南京灯泡厂、城中太平南路上的无线电元件一厂、城东大光路大阳沟的机床附件厂等,批发来的冰棒每整箱300根,一辆加重自行车可驮两箱600根冰棒,送货上门大受企业消费者欢迎。
“行商”把人撒出去了,“坐商”也不能闲着。聚星店处在夫子庙,游人如织,只要让量跑起来,冰棒、冰砖、冰淇淋本利对半,而自制酸梅汤等更是本三利七。
在“战三伏”的日子里,店主任依照从冷食厂“内线”那里弄来秘不外传的酸梅汤配方,每每一大早便在店里密制,赶在开门时为首批顾客服务——对门菜市场的营业员常常最早喝上爽口的酸梅汤。
1980年,从营业员换岗到核算岗位的朱华娟,说起来是坐办公室的,但工作相当繁杂。每天要对钞票与粮票收集、捆扎,还有各类五花八门的印花票——那时连买瓶机轮牌酱油都有专用票。这些票都要与出货量一一核对上,每天数以千笔。那时,医院给患者开出的诊断书颇具含金量:高血压患者可购两斤免油票的玉米油,骨折患者可购3斤肉骨头,肝病患者可购1斤糖,等等。核算员每月都要将零零散散的票证扎齐呈送上级单位审查,费心劳神而负有责任,8分钱邮票大小的一张专用券对不上,就得翻个底朝天。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秦淮区商业科改成了“商业局”,“聚星”也由“商店”改为“商场”,经营范围也不再局限于食品。为保证与其体量相适应,将对门场地数倍于己的夫子庙菜场划归在“聚星商场”名下,经营规模一度翻番。到了1988年,原聚星食品商店的旧二楼经改造后大放异彩——花都歌舞厅霓虹灯闪烁在秦淮河畔。食品店办起歌舞厅,虽然热哄过一阵,但术有专攻,总归不是个正经生意,最终歇火打烊。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十里秦淮风光带给夫子庙旅游业迎来了巨大商机,地处商业街黄金地段的聚星商场,在“吐”出寸土寸金的夫子庙菜场后,自己的“根据地”不久也丧失了。随着老店迁址、人员分流,老职工到龄退休(“老人老办法”享受国企待遇);剩下的年轻职工得做“选择题”:愿自谋出路的,拿上一笔政策补贴即可走人;想留下继续干的,必须重新竞争上岗……
时光荏苒。“聚星”作为夫子庙的商业副中心已然成为过去,而留在“聚星”老人们心中的,依然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暖暖的往日时光。
张长宁 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