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宏
民国时期读高中的很少,大城市读个初中毕业,进个教师培训班出来就能当个小学老师,读个高中出来可以当个初中老师;父亲在家乡亦是如此,父亲是遗腹子,祖母守旧,夫死从子,二伯十多岁就当家,长兄如父一直关注父亲的学业,父亲也永怀一颗感恩的心,临终时还言“还是我二哥有办法,为我读书筹钱想办法”,那时读高中花钱更多,父亲的高中是在四川的江安县读的省立三中,当时我们古宋县只有初中,江安是个大县,抗战时承载了同济大学和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该校就是名导演谢晋的母校,该校学生比较开放,在当时江安这个封闭的小山城还是引起一些议论。父亲就读省立三中,开学前二伯会将学费与生活费交予父亲,父亲高中毕业后伯父们希望他回古宋县当个初中老师养家糊口,但父亲有志向,他只身到重庆先在二十四兵工厂子弟学校教书,约一九四三年考入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大学先修班,第二年保送至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但父亲有更高的理想,他报考了当时在重庆沙坪坝的国立中央大学,居然考上了教育系,读了两年,一九四六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父亲随中央大学还都南京在现东南大学处就读至一九四八年大学毕业。
父亲所在的教育系属中央大学的师范学院,读师范是全免的,一九四六年父亲来南京的第一年冬天寒冷,父亲领了件美国人捐助的藏青色大衣,每天中午和晚上六个人一桌,每桌有三个菜一碗汤,一大盆饭,当时教育系主任是徐养秋,四八年毕业的那届教育系毕业生原本要去台湾,父亲认为他从四川来南京路途己很远,父亲也热爱南京,政治上也倾向中共,参加五二0学生运动,父亲当时还作为学生代表慰问被国民党军警抓走的示威学生,当时羊皮巷有个国民党的拘留所。一九四八年父亲毕业后去中大附小任教,由于时局不稳,匆忙中没有领取大学文凭,直到一九八六年左右,学校搞职称,要出示文凭,一天上午父亲去了东南大学档案馆,报了他当年所在的系和姓名,档案管理员很快拿出一份崭新的文凭,文凭上方两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中间是毛主席画像,毕业证书从左至右以竖排格式书:
学生王康照系四川省古宋县人,现年二十五岁在本校师范学院教育学系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授予教育学士学位此证。
落款系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梁希
教务长潘菽
院长徐养秋
公历一九四九年八月。
在毕业证书的左下角有排小字:一九五一年三月制作。
本来父亲的文凭该由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应是“国立中央大学”,但在新旧交替的年代,国民政府无能力主持,解放后毕业证书的落款单位是“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印”,绝对珍贵,深深的时代烙印,绝无仅有的行政部门;一九四九年八月与毕业证书上面的五星红旗,时间上不吻合,五星红旗的确立是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上确定的,四九年八月还没有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而毕业证书左下角“一九五一年三月制作”诠释了用五星红旗的合法时间点,“国立南京大学”也是个短暂的校名,这几个特殊之处更彰显此文凭的时代特征,弥足珍贵。家中多次搬家,近几年文凭遗失,今年十月十日不经意间失而复得,可喜可贺。
(图片为作者提供)
编辑 | 陈涛 琪斌
作 者 文 选
► 点击阅读
► 点击阅读
► 点击阅读
《凤凰台上》
征 稿 题 材
民俗文化 城南旧事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