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南京会苏童 | 速泰春

文摘   文化   2024-11-16 08:30   江苏  

图文 | 速泰春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缘,也是一段文坛佳话。一个是文学新星,一个是影视宿将。首次相见南京,他们会碰出怎样的火花?

1 汉父女想见苏童

因为女儿是个苏童迷,老爸秦汉也跟着迷上了苏童。

1995年1月秦汉来南京拍电影《南京,1937》。在美国念书的女儿乘着假期也来到了南京,陪陪老爸,也玩玩南京。喜欢苏童的女儿很快得知,苏童就住在此地。

女儿很想见见苏童。她几乎读遍苏童的小说。小说的神秘兮兮弄得她对苏童也充满神秘感。于是,她把想见苏童的愿望对爸爸说了。

这当然是个很好的建议。秦汉立即表态支持。秦汉看过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除知道导演张艺谋,也知道有个苏童。苏童的小说他虽读得不多,却也不算陌生。现在女儿提出要见苏童,正中自己下怀。

可惜,此时的秦汉正忙在头上,无法妥妥贴贴安排此事。但他还是悄悄地进行了:他首先向和他一起配戏的南京籍著名影星陶泽如打听苏童的下落,并委托他约请苏童见面。

陶泽如待自己的戏拍完后,马上开始寻找苏童。他先是找到我,委托我联系苏童。我马上给苏童打了电话。不巧的是,苏童应香港影人之邀,携妻南下,已经离开南京了。

秦汉和女儿好不遗憾。

2 “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两周以后,苏童风风光光回宁。秦汉相约的信息也很快传递过去。在一个冬雨的午后,苏童在陶泽如,还有本人的陪同下,前往秦汉的下榻处——玄武饭店。秦汉早就在大厅等候了。这位以饰演小生而驰名的著名台湾影星,此时一改昔日的英俊斯文白净的形像,满面胡须、大面积谢顶,头上包着一块头巾,满面沧桑憔悴,端坐人来人往的大厅,很难让人认出来。其时,秦汉正在拍摄期间,还保持着戏妆。

▲当日合影(左起:速泰春、秦汉、陶泽如、苏童)

苏童伸出手和秦汉紧握的时候,我发现秦汉的双眼放出惊异的光芒:“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苏童问:“女儿来了吗?”

秦汉遗憾地摆摆手,说:“走了。回美国念书去了。到开学的时间了,等不及了。”他拍了拍手中的微型摄像机和照相机说:“女儿交待了任务,一定要把先生的样子录下来。”

几位明星一起落坐在咖啡厅。

苏童问秦汉:“在南京生活习惯吗?”

秦汉回答:“做演员的,是很容易习惯的。条件好一点,差一点都无所谓。”其实,秦汉这是第一次来南京,他也是有所担心的。听说他准备了一堆台湾食品,以防不测。后来品尝了南京饭菜,特别是秦淮小吃之后,还是破了防。他说:“想不到南京菜这么美味,看来带上的台湾食品全是多余的。”当然,这并非说明秦汉的生活中有多讲究。他说拍《滚滚红尘》外景地在东北,那条件相当艰苦,但对自己也没有构成什么威胁。

3 无所不聊

话匣子一打开,几位明星便放开声量,尽情抒怀。陶泽如问秦汉“大屠杀”的戏拍得如何?对吴子牛导演的执导风格是否适应?秦回答说,拍得挺顺,就是慢了一点。“不过,慢工出细活。”秦汉对子牛导演不厌其烦地细磨风格印象深刻。在《南京,1937》中,秦汉饰演医生,陶泽如演电厂工人。日军攻入南京,难民四处逃离,危难中,陶泽如饰演的工人将秦汉饰演的医生藏入家中。之后二人成为患难之交。最终,二人仍未能逃脱日军的枪口,成为大屠杀中的冤魂。

陶泽如的戏不多,但二人有几场对手戏。秦以演小生出名,陶以硬汉之风悦众。一软一硬,在戏中二人合作愉快,很快成了朋友。秦汉对泽如的《一个和八个》记忆犹新,评价甚高。这令他对大陆第五代影人刮目相看。

秦汉与陶泽如

泽如告诉秦汉,他和苏童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二人只要闲着在南京,必有走动。苏童点头,说泽如是他家的常客,他对泽如雕塑般的形象早有兴趣,并自然而然地将其融入他的小说之中。

苏童问秦汉有没有读过长篇小说《米》?得到秦汉的肯定回答后,他指着陶说,小说中的“五龙”就是以他的外形塑造的。

《米》是苏童的第一个长篇小说,也是他颇为得意的作品。这部小说一反常态,以人性恶为主题,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五龙关于欲望、痛苦、生存、毁灭,具有轮回意义的一生。小说一经推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争议。苏童是个超级影迷。他对电影有着独特的理解,而电影的艺术语言与方式,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写作。小说电影化的表现风格让他一度成为影视界的宠儿。《米》的问世就被包括陈凯歌、李少红、黄建中、黄建新,以及港台导演看中,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最终,电影改编权被黄建中购得。若干年后,黄建中将其拍成电影,由于未能过审,至今没有与大众见面。这是后话了。

秦汉、苏童与泽如聊得开心。秦汉突然话锋一转,问苏童:“我想听听你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看法。”

苏童说:“作为一部电影,我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拍得很好,很成功。我很欣赏。但是,如果从小说的角度看,我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我在小说中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张艺谋没有用上。比如说,小说表现的是江南风情,是水乡的景物。而‘大红灯笼’表现的完全是北方的景象,有些意象就无法表现出来。

他说,这也难怪,小说表现的是江南的风物风情,张艺谋可能因为不熟悉而宁可丢掉,仅仅抽出其中的人物关系和基本故事,弄出一个完全北方化的电影。扬长避短,这是很聪明的。应该说,他弄得也成功,他是从导演的角度出发,按电影的要求去改造小说的。他是导演,这是他的权力。张艺谋是个挺能干的导演。话说回来,作家和导演毕竟是两回事,要求完全一致,很难。

秦汉说:“坦率讲,以前我对大陆的电影不大感兴趣,只记得看过一部叫《白毛女》的电影,还是在美国看到的。后来基本没看,因此不了解,感觉宣传性很强。后来偶然看到《红高粱》,真是吓了一跳。大陆的电影竟拍成了这个模样。都不敢相信。尽管还有些粗糙,但电影表现出的内在张力是很有冲击力的。后来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每出一部,我都要看一看。”秦汉对大陆新一代影人的创造能力表现出由衷的敬佩。

4 秦汉的导演梦

苏童对秦汉说:“你的大名在大陆可是家喻户晓。”又问:“你拍了多少部电影?”

秦汉回答:“一百多部吧。”但他接着说,没有几部是自己满意的。“说起来你们可能不相信,我们拍片,通常是几部同时拍。一天中赶拍两三部是常事。有时根本搞不清楚拍的内容。人到现场,让副导演告诉你台词,当场背,按导演的意思表演。抢着拍完,再去另一个片场拍另一部戏。人累得苦不堪言。我常带床席子,一到片场,先把席子往地上一铺,倒下就睡,什么也不管。实在太困了。”

秦汉于七十年代开始出名,提及成名,秦汉笑着讲了一段往事。

世纪七十年代,“二秦二林”成就了台湾文艺爱情片的鼎盛时期。“二秦”即秦汉、秦祥林;“二林”指林青霞、林凤娇。他说,自己成名是在秦祥林之后。当年他被大导演李行看中时,已经接到另一位导演的戏,该导演无论知名度、影响力均不如李行,分量相差很大。而且戏份也有限。在李大导演的戏中那是实实在在的主角,戏份绝对足。李导对他说,如果你演了这部电影,可以肯定会一举成名,劝他好好考虑,做出选择。初涉影坛的秦汉梦想着成名天下的一天,可是他无法对那位导演开口。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信誉更重要。权衡再三,最终婉谢了李行。这让李行颇为惊讶:还没有遇到过愿意放弃这么好机会的年轻人。他就这样丢失了一个重要机会。好运于是转向了秦祥林。而秦祥林当时正在美国四处转悠呢。果然,秦祥林一炮而红。

回忆这段往事之后,秦汉笑了,说:“那时年轻气盛,什么都不在乎。李大导演都敢得罪。后来发现李行导演很不高兴,以为我跟他拿架子。”

“二秦二林”(网图)

苏童问秦汉:“你拍了这么多电影,没有想过自己当导演吗?

秦汉说:“怎么没想过?早干过了,而且做了两次。不过不理想,没有继续做下去。”

秦汉绘声绘色谈起他第一次当电影导演的经历。那时,秦汉已经有了十几部电影拍摄经验。他又特别钻研了一番电影理论。想想自己拍的电影并非本人兴趣,于是萌发拍一部自己的喜欢的电影的想法。他认定只有到美国去拍才能拍好。自己拍戏也积攒了点钱,干脆自己投资。仗着年轻气盛,直闯好莱坞。他找了个在美国念文学博士的朋友,请他写剧本,又在美国找了摄影、美术、录音等等,干开了。剧本写了几个星期,始终不满意,最后还是自己草草完成的。请了个女主角,要求每天接送。为了省钱,他自己开车当司机。现场无调度,全凭自己张罗。他弄得手忙脚乱,只干了5天,便累趴下了。信心一落千丈。五天花去了七八万美金。他考虑再三,决定收兵。几万美金也就白白地打了水漂。

“第一次当导演失败了,好在是悄悄地失败。我把这份难堪悄悄地掩盖了。”

几年后,他终于在台湾圆了自己的导演梦。“票房没有成功。当时只想搞一部艺术片,票房就不去考虑啦。”秦汉回忆这些往事,感慨不已。他说,“台湾更注重影片的商业价值。没有人看的电影谁肯花钱投资?现在拍电影越来越难了

5 同样的育儿经

话又转到女儿身上去了。

秦汉告诉苏童,女儿对苏童的书很着迷,见一本买一本。在南京也买了不少。女儿已经二十岁了。姑娘是从中学起到美国去念书的,高中毕业后溜回台湾。她跟老爸诉苦,说学校好没意思,什么也学不到。但在父亲的训导下,她无奈重返美国去念大学,现在学的是绘画和文学。

他笑着对苏童说:“其实女儿说的也没有错,现在的学校真没什么好学的。你让她学什么?我上学时还不是一个样子?不喜欢课堂,呆坐在里头读呀念呀,什么本事也学不到。还是校外好玩。不过这些话不能对女儿讲,否则她更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了。小孩子嘛,学一点总比不学要好吧。至于有没有用,也没必要管那么多了。”

秦汉还有一个比女儿小两岁的儿子。小伙子想走老爸的路,正在起劲地练唱、演戏,还参演了一部电影。秦汉对儿子的评价是:“想走捷径。演艺界容易出名啦,一出名收入就多啦。他还没有遇到困难,年轻人碰几次壁就清楚了。”秦汉自称,对儿女的事从来是“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他说当初自己弃学从艺,父亲大为不满,后来看到儿子铁了心,知道没法管了,索性不去管了。

“这样你就成了大明星。”苏童笑着对秦汉说。他对秦汉的训子方式非常赞同。苏童告诉秦汉,自己有个还不足六岁的女儿,正在学小提琴。女儿学琴完全是她妈妈一手安排的。因为女儿不情愿,练琴积极性便不稳定,情绪不好时必定有一番大呼小叫,严重时能演化成一场战斗,把苏童也卷进去。苏童说:我赞成你的看法,小孩子多玩,尽管玩得开心。”可惜的是,他的这个想法在家里时时受阻,女儿的琴还是日复一日地练下去。

秦汉与苏童

6 秦汉的南京情

苏童问秦汉有没有去过苏州?秦汉说,没有。苏州是苏童的故乡。读苏童小说不可能不感受那种湿漉漉的、带青苔色的特有调子。苏童建议秦汉得空时去苏州看一看。秦汉连连点头。

秦汉的父亲孙元良将军在抗战时期是“南京保卫战”的指挥官之一,在“南京大屠杀”前夕曾镇守过中华门城堡。父亲的这段经历使秦汉自小对南京有一种神往之情。但真正踏进这片土地,却是在开拍《南京,1937》的时候。秦汉觉得,南京就是他想像的那样,很漂亮,很安静,很干净,人也和气。街头对吐痰者罚款令他好奇也令他敬佩。他告诉苏童与泽如,一个月住下来,他对此地已经很熟悉了,他曾和女儿从北向南,再由南向北走过好几回了。中央路、中山北路和中山南路他尤其熟悉。甚至在新街口的大华电影院里还和女儿看过电影。“买票时没有被人认出,入场时也没人在意,自由自在的,挺好。”

▲大华电影院大厅(网图)

秦汉说,他在南京最喜欢的事就是一个人四处转悠。宾馆生活过腻了,不如坐坐街头的大排档。说到他独自游荡的经历,他说了一件让他十分开心的事:

有次女儿和他逛街,到了午饭时间。二人一合计,决定不回宾馆。于是找到一家很小的饺子店。这家店有些特别,一棵大树“长”在屋子里。细看,原来是围着这棵树搭成铺子的。他说,“有趣的是,屋里只有一张桌子。”所有客人都围坐在一起。这一次吃饺子,老板食客谁也没有发现大名鼎鼎的秦汉就在他们中间。这平平常常的情景让秦汉胃口大开,觉得饺子特别可口,“比宾馆的好吃”。后来,他和女儿再度光临。这次没能逃过老板的眼睛。当眼前这个中年汉子被证实是台湾影星秦汉时,老板兴奋得不知所措,连问饺子合不合口?听到秦汉的称赞,老板立即表示:“下次来,保证更好。”并将已经收取的钞票退了回去,说:“你能赏脸,够意思了,哪能要你的钱!”秦汉第三次去吃饺子时,老板果然有所准备,一番忙碌之后,一大碗饺子放到秦汉面前。食毕,老板递来一条新毛巾让他擦手,还自豪地问:“味道怎么样啊?”秦汉笑笑点点头,没有说话。

聊到此处,秦汉大笑起来:“其实,这次的饺子已经变了味儿。这个特制的饺子并不合口。我喜欢的,其实是那种肉薄皮厚少油的。经他这么一“特制”,就把那份朴实给弄丢掉了。秦汉说:那老板成了他在南京自己认识的第一个朋友。

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地在轻轻松松闲扯之中度过。天色完全黑了下来。秦汉满面愉悦,他告诉客人,今天是他最轻松最快乐,也是说话最多的一天……

编辑 | 陈涛 门西小二

 作 者 文 选 

凤凰台文化浅析 

  ► 点击阅读

“门西先贤”的别样人生

  ► 点击阅读

陶泽如的凡人星路

  ► 点击阅读


《凤凰台上》

征  稿  题  材


南京记忆    家国春秋
民俗文化    城南旧事
人物小传    历史钩沉
……


投稿邮箱:

fenghuangtai2021@163.com

凤凰台上
老门西,南京的最后一片心灵的家园。我们共同守望!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