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特稿】南京消失的古戏台(上) | 王重阳

文摘   文化   2024-11-02 08:30   江苏  

图文 | 王重阳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

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

戏剧和戏台

中国的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等剧种为代表的中华戏曲百花苑。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戏剧是人类第一种公共娱乐形式。欧洲人谓戏剧为Drama,此字原义为动作,故动作即可谓之戏剧。更有引亚里斯多德之说者,谓吾人幼年时代,即喜模仿他人之本能以为快乐,稍长则欲模仿自然,更喜观人之模仿自己,可知戏剧起源始于模仿。也有谓戏剧起源于巫觋,巫觋于古代祭神时,装饰以歌舞者,后代推而衍之,便成戏剧。

戏剧的传统传播媒介,通常指演出的场所即剧院或者是舞台。剧场建筑是见证戏剧产生,并促进戏曲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宝贵实物。西方的表演舞台是剧场和歌剧院,著名的有古希腊雅典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剧场,罗马的圆形斗兽场等。可以说古希腊的圆形露天剧场是世界上最早的传播戏剧的媒介。

▲雅典狄奥尼索斯剧场

中国戏曲和用于戏曲表演的古戏台同样具有神奇的魅力,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人用肌体和衣饰作比两者的关系。戏剧为肌体,戏台为衣饰,衣饰随着肌体日渐发育完善,日渐成长成熟。中国戏台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观演定格于“从下向上观”的形式,这和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从上向下观”的露天剧场截然相反。

中国的戏曲和戏台与民间习俗、宗教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曾这样描述:

“古戏台大都修建在庙宇和祠堂里。造在庙宇里的戏台,面对大殿,中间隔个院子,普通人站在院子里看戏。院子两侧有厢楼,楼上是大户人家看戏的地方。演戏的日子,厢楼下摆满了小吃摊,热气腾腾,油香扑鼻。这个形制,历经一千多年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从明代后半叶起,经朝廷开禁,全国到处掀起了兴建宗祠的热潮。拜祖宗和拜神道差不了多少,于是比较成规模的宗祠大多仿照庙宇的形制,戏台也成了宗祠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样的庙宇和祠堂分布在多半个中国,不论城乡。它们是乡土社会里最活跃的场所,台上传递着过去的故事,台下生成着未来的记忆。村民们从戏剧学到历史,学到伦理,唐宗宋祖、忠孝节义,这里是大课堂。”

中华大地至今仍完整地保存有上万个古戏台;这些古戏台分布之广、受众之多、建筑之美、影响之大,在世界戏剧艺术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均可堪称奇迹。然而,我们对这些宝贵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却做得很不够。上世纪50年代,全国尚有古戏台近10万座,现在仅存1万余座,毁损数量之巨、速度之快令人痛心不已。

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台——高平二郎庙戏台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南京戏剧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京城就是一座伟大的戏台。许多波澜壮阔、风流缠绵、兴亡变幻的故事都曾在这里粉墨登场。

南京地处吴头楚尾,民俗“信巫鬼,重淫祠”,祀神歌舞盛行。三国时,南京流行“吴声歌曲”,有“青溪女神善歌舞”、“取箜篌鼓之似楚曲”的传说。东晋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南朝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歌舞升平,宫廷蓄养庞大的歌舞表演队伍。

南唐往事知多少,歌舞不辍观夜宴。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是对当时载歌宴乐场面的生动写照。宋元以来,戏文不断成长壮大,在南京形成“金陵曲派”,宫廷和官府的艺术演出逐步走向民间。

戏曲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娱乐、教化、规范行为等多重功能。明代定都南京,朱元璋十分重视戏曲的教化作用,对演出内容有严格的规定,他下令于当时南京繁华地带建立的花月春风十六楼,系京都(南京)官民、宾旅之游乐、宴集场所,经常有戏曲演出活动,这对后世的戏曲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戏曲演出的组织、场所,形式多种多样。从初期富乐院、十六楼的乐户到秦淮河房的歌伎,大都演唱于厅堂、河房和画舫。厅堂戏曲是古代宴乐传统的延续,在贵族士绅中流行,著名的有“快园”和“石巢园”等,后来逐渐衍变为满足观众个性化需求的堂会,百姓遇到婚丧嫁娶、贺生庆寿也将艺人请到家里作专场演出。

明清时期在神庙中修建戏台形成传统,戏台成为神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隍庙戏台、蒋王庙戏台等。各种行业会馆、同乡会馆以及试馆中也建立戏台或戏楼,酬神唱戏,宴饮聚会,借此进行商业交流、联络感情。一般民间观赏戏曲演出的场所则遍布于城乡的庙台、村台,以及固定地址临时搭建的草台。

南京高淳地区以古戏台众多而闻名,至1949年,高淳境内尚有20多座古戏台,草台更不计其数。目前原县内还保存的刘家陇戏楼、东坝戏楼、沧溪戏楼、吴氏宗祠观乐台已经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也就几十年前南京城内也曾保留有很多精美砖木结构古戏台,可惜都消失在城市变迁之中了。

高淳蓝溪村大山戏楼

关于南京戏曲演出的场所,明代戏曲评论家潘之恒通过亲身体验有纪实描述:

“余始见仙度于庭除之间,光耀已及于远;既觏于坛坫之上,佳气遂充于符;三遇于广莫之野,纵横若有持,曼衍若有节也。西施淡妆,而矜艳者丧色。仙乎!仙乎!美无度矣!而浅之乎,余以‘度’字也。仙,仙乎?其未央哉!”

仙度即杨超超,明万历中南京有名的昆旦,她演剧的三种场所:“庭除之间”“坛坫之上”和“广莫之野”,从封闭式的宅邸内院到半开放式的园林寺观,再到广阔的露天舞台,不仅反映了演员的成长历程,也代表了当时南京戏曲舞台的主要类型。

下面,笔者就收集到的南京自晚明以来一些著名的传统戏台进行分类和简要介绍。



【园林厅堂戏台】

快园

▲徐霖快园

南京小西湖地名雅致,源自明代名士徐霖在此筑私家宅园——快园。徐霖(1462—1538),字子仁,号髯仙、快园叟、九峰道人。幼年徙居金陵,为人跅弛自放,善诗文,解音律,精篆法,工书画。所作之曲往往引得“都人竟传而歌之”,与著名的散曲作家陈铎并称“曲坛祭酒”。他著有《丽藻堂文集》《快园诗文集》《中原音韵注释》等,作传奇八种,今存《绣襦记》(另有薛近兖、郑若庸撰两说)和《商辂三元记》(一说沈受先或无名氏作)二种昆曲剧本。

顾璘的《隐君徐子仁霖墓志铭》云“(霖)性好游观声伎之乐,筑快园于城东,广数十亩。其中台池馆阁之盛,委曲有幽况,卉木四时不绝。善制小令,得周美成、秦少游之诀;又能自度曲,棋酒之次,命伶童侍女传其新声,盖无日不畅如也。”路鸿休《帝里明代人文略》也载:“九峰徐子仁,豪爽跌宕。开快园武定桥东,中有翠篠清涟,芳林幽砌。台曰振衣,刻名公题咏。下有丽藻堂,乔伯岩书;晚静阁,文衡山书。风流旷远,词翰大家,故一时豪贵,悉礼下之。”

快园不仅是景致优美的私家名园,也是当时南京诗酒酬唱的文化中心。吴门四家中的沈周、文征明、祝允明等曾在此游憩唱和、绘画作诗。武宗南巡,召见称旨,尝月夜幸其家,出蔬笋为供,垂钓相乐;霖美须髯,武宗手剪为拂子,因自号髯翁;扈从还京,予官,固辞归,其名益震。快园内一泓池水,传为武宗落水之处,美其名曰浴龙池。明代以后,快园几易其主,至清末趋于败落。民国初年,浴龙池一带仍是“春水鸭栏,夹以桃柳”,景色迷人,故有小西湖之美誉。

石巢园

▲阮大铖石巢园

明末阮大铖流寓南京时的园林私宅。清甘熙的《白下琐言》记:“阮大铖宅在城南库司坊,即今小门口处,俗呼为裤子裆”据考,该园即在今城南秦淮河畔甘露巷一带。据黄裳《金陵五记》:相传,顺治二年清兵渡江时,阮大铖南逃金华,该园曾被百姓焚烧,又传清代孝廉陶湘寓居此,时称陶园。清人蒋士铨乾隆三十三年作《过百子山樵旧宅》诗:“一亩荒园半亩池,居人犹唱阮家词。”今人余书樵于1920年至1922年曾在该园读私熟三年,时为韦姓所有,称韦公寓,余晚年作《石巢园遗址回忆图》供世人参考。1946年秋,黄裳寻访此园时,尚有遗迹可辨,现已荡然无存。

石巢园复原图

阮大铖闲废金陵十年,每于石巢园之“咏怀堂”指点银筝红板,亲自为家班女优说戏、教唱,排演自撰诸传奇,以自娱消遣,并以趋奉朝绅,结交游侠清客。明末清初文人张岱在客居金陵时,曾在此处看过阮大铖自编自导、并由其家优演出的《十借认》(《春灯谜》)《摩尼珠》(《牟尼合》)《燕子笺》三剧,并在《陶庵梦忆》中有专条评述。

芥子园

芥子园系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1611—1680)之别墅,位于南京老城南周处台门楼附近。《上江两县志》《秦淮志》《东城事略》《金陵琐志》等均有记载,为李渔迁家金陵后建筑。因“地止一丘”,仅有三亩,故名“芥子”,设计精巧,新奇雅致。每逢年节生辰喜庆,或宾朋宴集兴会,李渔必在园中演剧为乐。时东南名士吴冠五、周亮工等常与之击节称赏。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中的《凤求凰》等四种,均在居此园时写出。李渔撰芥子园歌台对联:休萦俗声催霜髻,且制新歌付雪儿。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禽夜听歌。园早已不存。

新建芥子园戏台

据《扬子晚报》报道,“2018年,在老门东,芥子园经过重建再现芳容,与专家们考证的原址之一江宁路西侧老虎头5号相差约300米”

大香炉忠王府戏台

大香炉戏台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原在明瓦廊,后又建王府之新邸。该戏台传为忠王新建王府时所建,位于大香炉30号,今南京第五初级中学成美校区(原24中)西南角。戏台坐东朝西,离地1米高,四角翘出屋檐,梁上刻有龙凤,三面空,一面实,古朴雅致,颇为精致。1929年,华风京剧研究社成立时曾在该处演出《凤还巢》《苏三起解》等。戏台于1983年6月拆除,据载迁建中山陵紫霞湖。

【神祠寺庙戏台

瓦官阁戏台

瓦官阁古戏台位于今秦淮河畔花露岗。花露岗原有公元364年始建之瓦官寺,即瓦官阁。大诗人李白曾在其《横江词六首·其一》中以瓦官阁衬托横江的凶险。词为:“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瓦官阁内的戏台至迟建于明代嘉靖初年(其东为凤凰台),遗迹今已不存。《列朝诗集小传》记明代著名艺人马湘兰曾在此演出。其情景可谓“按子夜之新声,翻庭花之旧曲。瓦官阁下之潮,侬欲度而吟断”。《梦华琐簿》曾记述清代道光年间北京广和楼戏园“楼柱今皆欹斜南向,如金陵瓦官阁然”。

大王庙戏台

大王庙古戏台建于清代,位于今长虹路12号南京玻璃仪器厂处。戏台置庙前广场上,坐南向北,与庙门相对,又称“万年台”,离地1米多高,三面空、一面实。后台是化妆室,以长屏风与前台隔开,两侧有“出将”、“入相”二门。台面约80平方米,以方形落地砖铺面,房高约12米,宫殿式屋顶,飞檐翘角。

每逢庙会、盂兰会、年节,人群蜂拥而至,万年台上总有戏班演出。1921年夏,正值发大水,万年台前铺搭起木板。正戏之前先演傩舞《跳加官》,再演京剧《活捉王魁》等,连演3天。后因大王庙被国民政府置放弹药,演出停止。1931年,弹药库爆炸,戏台被毁。

善司庙戏台

善司庙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位于汤山麒麟镇城头村,有房屋99间半,庙前有戏台,逢年过节十分热闹,于日寇侵华战争中毁。2005年费仲兴调查,据1924年出生的孙礼炳口述:村前的善司庙很出名。南至牛首,北至长江,每年八月十五,来的人多得不得了。庙前有戏台,日本人一来就把戏台拉倒了。

蒋王庙戏台

蒋王庙戏台

蒋王庙古戏台位于紫金山主峰北麓,坐北朝南,为蒋王庙庙台。当地百姓又称“万年台”。蒋王庙供奉在汉末时曾任秣陵(今南京)县尉的蒋子文,据说他在钟山脚下因追捕盗贼而死。东吴孙权封他为钟山神,改“钟山”为“蒋山”,并建蒋王庙以供人们祭祀。该戏台建造年代不详,当地老人说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从戏台以城砖、糯米汁砌筑推断,当属明代建筑。戏台为砖木结构,台基座用青条石砌就,高约1.8米。台面为正方形,约40平方米,有四根二尺多粗木柱立撑顶面,柱上雕有“八仙过海”等图案。台顶飞檐翘角,檐脊有龙、虎等动物塑像,檐角下各系一风铃,梁上和顶内雕有九龙盘顶图。

旧时每逢蒋王庙庙会(阴历四月十八)、盂兰会等节日,即开台连唱戏三天三夜。方圆百十里的群众都专程赶会看戏。民国年间在此台唱戏的主要有韩忠良(一说韩春良)、王山石京戏班,剧目多为《四郎探母》《三岔口》《玉堂春》等。

蒋王庙戏台远景

历史学家朱偰说:“蒋子文之庙,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蒋王庙自明后日渐衰败。民国时期,蒋王庙被改为校舍。万年台归庙产,建国前有一个叫本仓的僧人负责管理。日军侵华期间,曾要烧掉万年台,经众人力保,方得留存。解放后,戏台作了教室,“文革”初期,戏台被拆除。如今在蒋王庙的原址上是南京市交警一大队。

大砂珠巷府城隍庙戏台

大砂珠巷戏台为南京江宁府城隍庙的配套建筑,台东为城隍庙,台对侧为旧江宁府,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南京最古老、最华丽的古戏台之一。该台坐北朝南,戏台左右各有化妆室,前为露天广场,青石地面,长约50米,宽约40米。广场两侧有走马楼,后有花厅。可容纳三、四千人同时观戏。

老人回忆,昔时香火兴盛,逢年过节,戏台上演《目莲救母》等剧。旧社会不常出门的妇女儿童来逛庙,人流如织,周围摊点相连,万人如海。每逢农历三月十五观音会演戏,或是遇到城隍出巡,更为热闹。根据资料推测,府城隍庙戏台在抗战前已经被砂珠巷小学占用。1957年,该戏台被拆毁。

定湘王庙戏台

定湘王庙戏台

南京延龄巷的北段东侧,曾有一座祭祀湖南善化县城隍的定湘王庙。该庙于光绪十三年(1887)仲夏,竣工落成。庙的前院矗立一座坐南朝北、上下二层的戏楼,其抱柱楹联云:“宇宙一大戏场富贵荣华都是空中色相,古今许多懿行忠孝廉节皆为后进楷模。”落款:“光绪丁亥夏四月湘乡曾国荃敬撰并书”。马门对联:“古往今来只如此,淡妆浓抹总相宜,(左)入雅、(中)吴歌楚舞、(右)出风。”台口当中上立四字:“神听和平”。戏台前两侧各竖一旗杆,并立有两座南派石狮。戏台前东西两侧各建二层的观戏楼。定湘王庙建筑以木梁柱为主、砖瓦结构为辅,翘角飞檐,彩绘木雕,具有典型的湘派韵味。

清末《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题为《石狮为害》的新闻画,报道了金陵定湘王庙庆典活动中发生的一起踩踏事件。其配文曰:

金陵城北有定湘王庙,为楚人供奉香火之处。某日,相传为王之诞辰,三湘七泽之旅居白下者慨解腰缠,抬菊部伶人登台演剧,以答神庥。聚而观者,挨肩擦背,拥挤异常。俄闻砰然一声,若崩厥角,啼号哭泣之声,顷刻如波翻潮涌。旋有一人飞吿首事,向台上摇手者再,楚舞吴歌,戛然而止,人亦渐散。始见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村的、俏的,压伤者共有六七人。内有一人血淋淋,然已噤不能声,用木板舁入庙中,延医诊治,死生尚难预。必至查其被压之由,则以人多于蝟,恐后争先,致将石狮挤倒,以肇此祸也。语云:“戏无益。”洵然。

此画作真实地再现了庙中的戏台、两侧长廊及观戏楼、王殿的一部分,大香炉和石狮等。虽然仅是描绘了定湘王庙西南角的一部,约占全庙总面积的七分之一,但其建筑构造却是如此的精致美奂。若能保存至今,定湘王庙或许会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

【参考文献】
《江南戏台》《中国古戏台建筑》《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中国古代剧场史》《戏台春秋》《中国戏曲文物志》《江苏戏曲文物研究》《南京文化志》《晚明南京剧坛研究》等。
(图片源自网络,更多内容见《南京消失的古戏台(下)》)

作者简介


王重阳:南京地方史研究者

编辑 |  柯霖 门西小二

 作 者 文 选 

江宁府城隍庙及相关资料汇编

  ► 点击阅读

金陵城曾有一座定湘王行宫

  ► 点击阅读

南京消失的文物——焦竑状元读书楼

  ► 点击阅读

《凤凰台上》

征  稿  题  材


南京记忆    家国春秋
民俗文化    城南旧事
人物小传    历史钩沉
……


投稿邮箱:

fenghuangtai2021@163.com

凤凰台上
老门西,南京的最后一片心灵的家园。我们共同守望!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