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中国作协会员、资深文学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二十年来致力于文化名人随笔创作,出版了《曾经风雅》《民国风景》《百年风度》《故人风清》和《我为他们照过相》等十二部作品。作品曾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
二〇一二年岁末,当时正在杂志《百家湖》工作的我收到一位陌生女士从台湾邮来的快件。她叫曾庆瑜,是台湾“点灯文化基金会”企划兼主持人。信曰:
内附一张光碟《老哥,我们回家——高秉涵义薄云天》。我当即观赏碟片。观后,十分感动,即向张香华索取高秉涵信址,遂与他联络。二〇一五年三月,高秉涵先生到南京专程访我。我沐书一帖《心经》为他祈福。他送我一幅墨迹:“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在主持的《百家湖》上发表了他的《俺想俺娘》《流亡台湾的日子》等回忆文章。我并陪他到南京雨花台门里边营小学访当年流亡学校的旧址,遗憾今已不存。
▲张昌华向高秉涵赠“心经”
一九四九年,十三岁的高秉涵刚接到菏泽简易师范的入学通知书,因教书的父亲成了内战的祭品,“三青团员”的他为了避祸,投奔国民党设在南京的流亡学校。国民党节节败退,流亡学校解散,他混杂在国民党一支溃逃大军中,步上流亡天涯路。
为求生,他乞讨士兵们的残羹,没有碗筷用树枝和芭蕉叶,无鞋穿,赤足。一次开饭,刚端上碗,突然有人喊“共军来了!”,大家慌乱一团择路而逃,一个士兵将刚盛的满碗滚烫的稀饭撞翻,泼洒到高秉涵的腿上。当时只顾逃命,腿肿得像冬瓜,五天后发觉伤口溃烂,生满蛆虫。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六日,在厦门赶上最后一班逃台轮船。十多万人待运,他拼命奋力爬上船舷边,突觉身子下沉,被身后一个士兵用枪托压住不得动,刹那间,一个军官用枪托将那士兵撂倒,把他托上船。
到台后他露宿车站,与狗、猫争食,靠扒垃圾箱吃残物度生。后遇一熟人搭救,做工,经过六年的半工半读,考上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成为军中律师,驻扎金门。他在金门审判的第一案成了他人生的“拐点”。
一九六三年一个金门郑姓士兵,抱一只轮胎想泅回老家厦门。他当年是上街为生病的母亲买药,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的。泅了一夜,上岸了,天晓得,海水回流,他又被冲回金门,被判死刑。高秉涵负责此案。临死前,那逃兵把一包为母亲买的药交给高秉涵,恳求他有一天能带给他母亲。如不能,把药放在瓶子里,写“郑贺氏”扔到大海。高秉涵大哭一场:“我变成一个杀死一个回家探望老妈妈的刽子手。”
一九九一年高秉涵第一次回大陆探亲,专程去厦门,试图寻找郑贺氏。无果。他回菏泽老家,老母亲已在一年前去世。回台后他牵头成立菏泽旅台同乡会,带同乡回故土认宗。一些年迈、多病,孤寡老乡,已无力回大陆,他们把日后的“回乡”托付给高秉涵:“老弟啊,我们没有希望回去了,你还年轻,有机会。我死了以后,你有朝一日能回家,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回去……”高秉承以一言九鼎气概承诺:“一定,一定。”
就这样,十多年来高秉涵频繁地穿梭两岸之间,截止二〇一二年底,他吃尽千辛万苦,花费大量金钱与精力,已经把一百位“老哥”(骨灰)带回山东老家,了却生者、死者们的心愿。
高秉涵的家国情怀,他的心路历程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点亮了许多人爱的心灯。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高秉涵获得的颁奖词是: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相会。相煎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乡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却是满满的乡愁。”
高秉涵给我的来信
昌华乡亲:您好!
您寄来的《百家湖》杂志,我每期都收到了。就杂志内容而言,它是充满了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不但我们全家人都喜欢看,连我们旅台的菏泽同乡会的乡亲们都相互传阅不已,特别是刊有我写的《逃亡台湾的日子》和《俺想俺娘》那两期,连杂志的封面都传掉了。现在的《百家湖》杂志,在台湾已是受“千百家”所欢迎的读物了。为此,今特奉函向您致谢外,并请代向杂志社的全体同仁致问候之意。欢迎您们来看看充满中华文化的台湾风情。
我的孤儿流浪故事与怀抱老兵骨灰回大陆的事迹,在两岸广播电视及各种媒体的连续报道下,已在华人社会中热络传颂着。尤其是二〇一二年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这个国民党老兵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台湾的旅游巴士公司,为了迎合大陆客人初次来台的心理情绪,竟将香港凤凰卫视为我制作的《冷暖人生》专题片,节录有关我扛老兵骨灰返回老家的部分事迹,交由接送或陪同大陆客人的旅游巴士上,给大陆客人观赏,借着叶落归根的乡土情怀,以表示两岸都是一家人、消除心里隔阂,好让大陆客人快乐的观光台湾。这是旅游巴士公司为招揽大陆客人的一种营运方式,台湾有关当局也表示赞扬。我感谢乡亲们对我的关注和鼓励,更感谢两岸政府赐我的最高荣誉。
我这个身高一七五公分、而体重仅有四十五公斤,可用“骨瘦如柴”四个字形容我,所以很容易被人记住我的模样,在两岸的风景区或在机场大厅,甚至在纽约街头,都时而有人大喊着:“你就是那位扛骨灰回家乡的老兵吧!”接着就是一拥而来的要与我“合照”或“签名”。
也曾多次在飞机上,年轻貌美的空中服务小姐,用手机偷偷地和我“合照”。因为我是山东人,而山东航空班机上的空服人员(乘务组)尤为热情,时而在我耳边轻轻问我:“还要喝些什么?”其服务更加周到。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山东省吕剧院王春燕夫妇送我到济南机场,搭乘山航公司SC四〇九七班次飞返台北,机上乘务组的小姐和帅哥,特别用张纸条写着:
SC四〇九七班次乘务组签名:李洋、杨珊、许右炜、霍冉、李影
无论在陆地或空中,都有众多的“粉丝”围绕着我。我现在好像真的变成“名人”了。于此盛名之下,令我更感觉惭愧。
记得有一次在台北机场大厅,有位上海来的年轻女客人,她想请我签名留念,但她无片纸,而她穿的又是深色衣衫,无处可签,她竟在情急之下卷起衣袖,请我在她白嫩的手臂上用原子笔签名,我当时实在于心不忍,遂将我的手帕签名后赠送给她。她竟感动的含着眼泪来拥抱我,这也令我感动不已。
昌华乡亲:真没想到,今天,我这个老兵竟成拥有千百万老幼“粉丝”的人。说句笑话,如果我是电影明星,应该也是拥有票房的人。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日,我专程前往菏泽参加祭孔与大成殿落成活动期间,又受邀前往母校菏泽一中与平原师专,以《未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为题,分别为两校师生作了两场演讲。我高兴地告诉他们,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备将我的人生故事拍成电影,现正拟与台湾老牌明星归亚蕾与青壮新星赵又廷磋商中,希望他们在这部电影里能扮演主要角色,并计划在明年清明节前夕完成拍制,进入院线。
据央视电影创作部对我说,他们拟在进入院线开演之前,将会与北京、南京、武汉、上海、重庆等各大城市的大学名校联系,邀我去演讲,如果真能南京成行的话,届时务必请您去捧场,好让我们相识多年而从未见面的老友欢聚一堂,聊聊家常,并计划请您陪我去参观走访两个令人垂泪的地方:一个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们要忘掉仇恨,但不能忘掉悲惨的历史。漠视历史的人,终将成为另一次的受害者。另一个地方是南京雨花台门里的边营小学,那里是我逃亡江南的第一站,也是我第一次长夜痛苦的地方。高先生今夏回南京参加一个活动,只一天时间,而我当时正住在六合,一时无法赶到,至今未能实现走访两个目的地的愿望。语多纸短,下次再聊吧!
即颂
时安
二〇一四年十月三十日于台北
▲张昌华和高秉涵
推 荐 阅 读
《凤凰台上》
征 稿 题 材
民俗文化 城南旧事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