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史诗长
晨曦,当缕缕薄雾飘降在高高的明城墙上,秦淮河两岸树林中的鸟鸣声,把喧闹一天刚刚静下不久的城市从睡梦中唤醒。这时,来秦淮河两岸公园晨练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如此。沿河用石头垒起的人行步道,成了我散步的阵地,清澈、悦耳的流水声,陪我沿着步道行走几个来回,让我穿越时空上,寻找那些历代文人描绘秦淮河留下的诗句,那些难觅的踪迹。
秦淮河,是南京人的母亲河,它是一条天然河流,上游源于句容、溧水河溪,经江宁方山西侧北流,穿过东山、上坊,入南京主城,在九龙桥处分为两条支流:一支流穿过繁华的夫子庙区域,向西流去;另一支流由南唐杨吴开凿护城河时,将长干里近一半区域圈进城内,便形成了绕城外向西流的外秦淮河。两条河水在水西门处汇合,再拐几道弯,经石城桥(汉中门大桥)、三汊河与长江相交,汇入长江。悠悠河水,流淌千年,在岁月时光变幻中,它滋养了南京人洒脱、豪迈性格与诗韵城市,也让南京人浸透在无比自豪与飞扬之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与水相伴、依水而建的南京人,两岸是最密集地区,也是南京经济命脉之所在。河岸的商人,依水为生,过着飘 泊不定的生活。到了魏晋时期,司马睿带着王氏家族,过江(公元313年)来到这里,他们饮着秦淮河水,管理着国家、处理朝政大事,尤其是幼年的王羲之,秦淮河水滋养他的灵性与成长,慰藉了他刻苦学书的时光,后来成了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书圣”,对后世百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淮河两岸绿化与人行步道
六朝烟水氤氲,文化根脉厚重,涓涓秦淮河水,冲刷着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到了唐代,还是这条河,给两岸带来了盛世繁华与商贸的兴旺:依傍在河边的南京人,以河为轴,建起了鳞次栉比的群楼、店铺、茶舍、酒家,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两岸垂荫、霓虹闪烁,装点起盛世繁荣;河道中的客船、渔船,白帆点点、舻樯林立;河水滋润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与热闹,也催发了众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诗意大发。妇孺皆知的《唐诗三百首》中,就有四首描写秦淮河两岸的盛市;李白五次来南京,徜徉于秦淮河畔,在他眼里,秦淮河比长江更可爱、更有趣。“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诗句,后来演变成中华文库中千古绝唱的成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在夜游秦淮河时触景感怀诗句,他借秦淮河水讽刺那些晚唐统治者追求荒淫享乐至亡国的昏君;崔颢曾为秦淮河留下《长干行(四首)》,还有李商隐、白居易、李煜、王昌龄、高适等20多位唐代诗人,为南京留下近百首诗句,这些诗句宛如秦淮河水泛起的浪花,点点滴滴滋润着这个城市的烟火气,轻轻拂过南京人的心田,带来了与其它城市不一样的古韵、气质与温婉。
▲秦淮河岸雪天的方亭
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宋代王安石、苏轼、杨万里、黄庭坚、辛弃疾、苏辙、范成大等50多诗人吟诗写词,为秦淮河留下了近百首惊世诗词。到了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曾为秦淮河水留下《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中最经典的描写河水诗句有“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表达了他对秦淮河的深切思念,情感缠绵,秦淮河的水、两岸的楼阁,成为了他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感寄托,到他临终前还为这条河写诗描绘;这些字字句句,透露出秦淮河两岸文明时代的富庶和南京人的情怀。“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这是元代诗人徐再思的名句。他登上河边的高楼眺望,秦淮河上已是一片秋色: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廊殿空寂,落叶飘零,厚厚的青苔爬上了台阶。游人已归去,只有河水日夜奔流不息,展现了秦淮河的历史韵味和自然美景;至明、清两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纷至沓来到秦淮河畔,描写汩汩河水,叙说这座城的人文雅致和南京人的风韵情怀。
▲秦淮河南岸大报恩寺塔与秦淮河夜景
秦淮河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惊颜了多少文人骚客来这里抒发情怀。“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是五代十国李煜描绘夜晚秦淮河静谧和美丽以及他对过去繁华的怀念;“秦淮夜泊听弦歌,水色山光共婆娑。”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名句;尤其是家喻户晓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和俞平泊泛舟秦淮河留下的惊世现代散文,它叠加了历史的风韵和当时的光景。写道:“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河水微泛,波光粼粼,每一滴河水汇集成一句诗、一言词、一羽文化的微芒。可以这样说,从这些诗词中,触摸到南京人的雅致、大度与情愫。
有河就有桥。桥是飞落河流的彩虹。横跨秦淮河上的桥,有长干桥、万岁桥、饮虹桥(现长乐路与集庆路交接处的新桥)、上浮桥、下浮桥,是古人和后人的交通便利要道。各座桥的形态各异,都有它的历史故事,有它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它连接着南京人的心灵和情感。横跨外秦淮河的长干桥,算是秦淮河上最早、最著名的一座古桥,始建于三国、扩建于杨吴时期,它由木桥变为砖桥,又有砖桥扩建为石桥。滔滔不绝河水穿桥而过,南来北往的行船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人群络绎不绝,它是南京的“南大门”,也是南京人的必经之路。宋朝文学家韩元吉,虽然是江西人,他侨居在长干桥的南岸,为长干桥创作了十几首诗词。“泽国又秋晚,天际有飞鸿”、“今古长干桥下,遗恨都随流水”。他把坚固的石桥与岌岌可危的皇朝并论,讽刺了那些醉生梦死的宋代统治者,表现了他对南京人的无比深情和热爱。
秦淮河水,既柔情平和又刚硬孟浪。解放前,每逢梅雨季,上游洪水直下,水患不断,两岸百姓经常遭灾,防汛抗洪成了南京人的心头隐患与牵挂。每逢大水来潮时,历代当权者都要组织人抢险救灾,但往往是事半功倍。到了20世纪80年代,秦淮河岸开始整治,还河于民、还景于民,结合金陵文脉,打造特色文化走廊,提升两岸坡地绿化景观,让河水亲于空间,亲密于百姓。整治间,美化了秦淮河上河定桥、铁心桥、红庙桥、梅山桥、西善桥、秦淮河船闸(保双桥)等10座桥,再现“金陵新四十景”的光彩;从东水关遗址公园沿河而下,有武定门公园、中华门公园、水西门公园、汉中门公园、三汊河公园和秦淮河湿地公园等,沿河修建了人行步道,成了老百姓“走河”的一道新风景;公园里有休闲广场、长廊、方亭,到处是市民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跳舞、练剑、打拳、蹓鸟、打扑、散步;到了夜晚,秦淮河边更是一条热闹非凡的悠闲河畔,水光、灯影、古塔、月色和万家灯火,交织成一幅惬意的幸福图卷,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中,融入了城市血脉。如今,虽然已经见不到古代秦淮河的那种诗意与浪漫,但这些现代的繁华、热闹和绚烂,慢慢磨平了历史的沉痛和伤痕,为“文学之都”増添了浓墨众彩的一笔。正是它们,让这座“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南京人过足了休闲、悠逸的生活,品足了现代生活的气息。
沧桑巨变,河水西流。时光记忆中的秦淮河水,沉淀了千年岁月下的身影,载着桨声灯影、笙笛歌吟的变迁,让南京人从幻变中感受得到“母亲河”是最古老、最人文、最靓丽的一条河,滔滔不绝的河水,像翻书一页一页而过,一天又一天地流向远方,她给南京人留下历久弥新、纯正芳芬的味道……
(照片为作者提供)
2024,10,10日于秦淮河畔
作者介绍
史诗长
南京高淳人,从事新闻报道十余年,退休之后喜欢陶醉于文字、书法之中,曾在报刊杂志发表数百篇文章,著书出版多部书籍,网络谋体平台发表几十篇散文、随笔、纪事等文章,让那碎片的涓涓时光,汇聚成一枚熠熠生辉书签,夹进生命的书页里……
编辑 | 陈涛 琪斌
文 章 精 选
► 点击阅读
► 点击阅读
► 点击阅读
《凤凰台上》
征 稿 题 材
民俗文化 城南旧事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