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特稿】南京消失的古戏台(下) | 王重阳

文摘   文化   2024-11-08 08:30   江苏  

图文 | 王重阳
(上接 《南京消失的古戏台(上)》
【行业会所戏台】

丝绸业公所戏台

丝绸业公所原址在古钵营10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京绸布商人组建具有商会性质丝绸锦缎的行业公所——丝绸业公所,并集资在古钵营建造房屋,作为行业议事、春节集会团拜、演出看戏之场所。

建筑坐北朝南,二路三进,外砌高大封火墙,内有花厅、大厅及回廊。戏台位于第一、二进之间,有30平方米,离地1米。第二进为大厅,约150平方米,地面为瓦钵垫方砖,细腻又平整。梁柱用料考究,厅内轩梁上刻有八幅戏剧木雕,厅外戏台檐下抱柱上有和合菩萨木雕两尊,工艺精美,栩栩如生。三进后厅墙壁内保存石碑一块,上记刻着集资人姓名、钱款数。石柱础侧面均刻花卉图案,完整清晰。西路为南北相对两榭,翘角飞檐,也前后带轩,古朴雅致。东、西路院落亦有甬道,侧门相通。

戏台每逢绸布公会开大会,或春节团拜,有京剧演出或清唱活动。1949年前及1950年代初华社喻志清等人曾在此演出过京剧《苏三起解》等。

1949年后,丝绸业公所曾作为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公场所,1961年部分改作民居,部分为民族中学(后来第六十中学)使用,后成为南京一中的校办工厂,即南京东方机电设备厂。1984年7月公布为建邺区文物保护单位。丝绸业公所及戏台于1998年被拆毁。拆迁时笔者曾得见台柱上和合二仙木雕真容,可惜一夜之间与轩梁上精美雀替木雕同时被盗。如今古钵营一带已经难窥历史文化气息。

▲南京云锦织造业的行会云章公所

煤炭业公所戏台

煤炭业公会位于今升州路110号址,为一组古建筑,坐北朝南,占地300余平方米。清宣统二年(1910),南京煤炭业成立行会组织——南京锅炭公所,为同业联谊组织,经营业务以锅为主,兼营柴炭、煤炭。民国期间,煤炭经营量日渐增多。1927年组建首都特别市煤炭锅业公会,主席为宋涤之,经营业务以煤为主,兼营锅、炭。

煤炭业公会戏台与二进建筑相对,为古代建筑样式。1930年代改为简式戏台,有20余平方米。高近1米,以木板铺面,两侧有对联一副:“看戏不知做戏苦,上台容易下台难。”二进是大厅,约200余平方米,可置八仙大桌10~20张,200多座。

1949年前公会每逢重要活动,就请戏班或票友演出京戏。1936年,公会理事裴吉元做五十寿,请“厉家班”来演《龙凤呈祥》《投军别窑》。厉慧敏、厉慧良、厉慧斌、厉慧生分别扮旦、生、净、丑角。此次演出礼钱、幛子全部义捐前线抗日战士。

1944年起,公会少年子弟在此组成稚社,凡喜庆活动,即在戏台演出。1949年后,此处拆毁后改建南京开关厂,后为百货公司城南批发部。

赣龙信会馆暨赣龙信木业公所戏台

赣龙信会馆坐落在原雨花台区螺丝桥大街114号(1995年4月17日划入建邺区),建于清朝末年,后来作为上新河中学礼堂使用。当年上新河一带木业十分发达,木材商分为洪都帮、赣州帮、湖北帮、湖南帮和临清帮等派系。各帮派都沿着运粮河在螺丝桥街建立会馆,其中赣州帮的赣龙信会馆规模最宏大,所有建筑材料都来自江西赣州、龙南和信丰地区。

会馆建筑正门朝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厅,包括门厅、厢房,大门横楣为刻有“赣龙信会馆”的青石匾额,门厅由四根直径约30至40公分的圆木柱拱托一个戏台,靠山墙两侧各有一个木制楼梯直登戏台和天井两侧看台,看台栏杆为绿色琉璃花格砌就。第二部分是大厅,大屋顶三开间,供奉福祖菩萨,大厅屋脊正中还装饰金顶葫芦塔,太阳光下闪闪发亮。演戏时,隔着天井整个大厅都能看到演出。第三部分是后进,大厅后门过一个天井,来到三间两步有包厢的会馆董事会办公和做木业生意的场所,出南门便是马路,门额为“赣龙信木业公所”。如今赣龙信会馆的昔日辉煌已经荡然无存。

截至发稿时止,笔者未能找到一张上新河中学礼堂老照片,望知情者提供。
【同乡会馆戏台
江西会馆万寿宫戏台
▲万寿宫戏台

会馆建筑中都有自己祭拜的“乡神”,如福建会馆祭拜妈祖,山陕会馆祭拜关帝,湖广会馆祭拜大禹,洞庭会馆祭拜刘猛将军,江西会馆则祭拜守护神“许真君”(即晋代道士许逊,曾为旌阳令,有政声)。相传许逊在南昌西山万寿宫“拔宅飞升”,得道成仙。在江西,祭拜福主许旌阳的庙宇就被称为万寿宫,“盖凡江西人客他省,率建万寿宫。”明代以来,举凡江西移民众多或江右商帮活跃之地,皆建有“万寿宫”,实际上就是承担“江西会馆”的功能。据章文焕教授研究,全国各地查实的万寿宫有1483座之多。

▲《点石斋画报》中的万寿宫戏台

万寿宫位于评事街39号处,始建于宋代,坐西向东。据《首都志》卷十六载,南宋绍兴七年(1137),高宗皇帝曾在此为宋徽宗修祈福道场,清朝时为江西会馆。该建筑颇雄伟,花门楼皆以彩色磁片砌成,光彩耀目,上悬蓝底金字“万寿宫”横匾一块。门楼后两厢是廊,戏台在楼上,主要演京戏。民国时戏曲活动减少,逢年过节时有杂耍等娱乐活动。戏台于1958年拆除。

湖南会馆戏台

▲湖南会馆旧影

湖南会馆古戏台位于中华门西钓鱼台中段,原为太平天国侍王府第戏台,仿北京故宫式样建造,舞台宽大,地面全用长方形大马石磨光铺设。台前柱上曾有曾国藩题写黑底金字对联:“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江山六代,劫后重闻雅颂声。”台中柱上悬挂彭玉麟题写对联:“六代名都,丝竹犹闻清月夜;三闾遗韵,风骚应识故乡音。”台后有服装道具室、化妆室。台前有三面跑马楼相通的楼座。全场可容观众800余人。座位均长条凳,高矮排列。

清末及民初,湖南会馆只是在宁湖南籍官员新迁调任,或遇喜庆宴会才开台唱戏;逢年过节由湖南籍人士组织湖南花鼓戏演出。民国时期,该台曾演出过京剧、扬剧、文明戏。1950年代初,该台常有宣传性的演出活动。1952年,湖南会馆改为政治干部学校,该台停止演出。1958年,政治干部学校迁出,改建南京塑料厂,后为化工研究所。1958年戏台被毁。

安徽会馆戏台
安徽会馆位于升州路西段,坐北朝南,南临升州路,北至安品街,东起登隆巷,西接仓巷。在清代中期,为桐城富商姚友梅住宅。太平天国时为总圣库,又是英王府。太平天国失败后,为李鸿章所据。后又为皖人改建成会馆。

▲天朝总圣库遗址文保碑

古戏台在东院内,靠登隆巷。建筑古朴雅致。外沿为月牙荷花边形,两厢为花廊,台后与屋宇相接。戏台有1米高,木板面,坐北朝南。

据老住户回忆,约在1922年,陈玉真在此唱过京剧《九更天》。1937年,馆内许多屋宇被炸毁,戏台两侧花廊与后屋亦毁,仅存戏台。台前场子变大,可容1000余人。1940年代初,北伞巷青帮头子缪凤池为母庆寿,曾请票友在此唱戏三天,有曹慧麟主演的《贵妃醉酒》,喻志清、王光和主演的《甘露寺》,陈广生主演的《女起解》等。一些安徽富商大亨也曾邀请戏班在此演出,以庆喜事,一般以京剧为主。1949年后,此处改建为登隆巷小学,戏台在学校操场内,1958年拆除。如今登隆巷17号南京科教印刷厂中间空地即为原古戏台位置。
福建会馆天后宫戏台

▲天后宫今貌

福建会馆,又称天后宫或全闽会馆,位于今升州路488号,后为南京肉制品商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江宁知府金浦蔡长沄及福建仕商等人捐建,为祭祀天后之所。坐北朝南,雄伟壮观,为庙宇式建筑。殿内泥金雕梁,雕刻精细。共四进,戏台位于第四进前,面南,有40多平方米,檐口高四米,三面空,飞檐翘角,形体古朴。

1951年后,天后宫为市食品公司租用,一、二、三进成为腌腊加工厂仓库。1956年仓巷小学翻建,第四进殿堂及戏台被拆。

大殿西南角房内有石碑两块,一块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立:“兹羊皮巷老会馆已拆迁水西门内”。另一块是嘉庆十七年(1812)立,内容是从羊皮巷拆迁及建立天后宫的情形,石碑上刻有皇帝赐封“敕封天后宫圣母宫地府江水西门内系福建仕商捐建”碑文。1982年,天后宫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10日升级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坊间乡镇戏台

唱经楼古戏台

唱经楼位于鱼市街北端,坐北朝南,是一座古朴庄严的两层戏楼式建筑。其东西两侧的街巷,亦因此楼取名为“唱经楼东街”和“唱经楼西街”。张汝南《江南好辞》中称:相传安史之乱后,长安宫廷乐工李龟年流落江南,在北门桥大街唱经楼卖曲,今为俗演社戏之处。

据史料记载:唱经楼原名忏经楼,始建于南唐,为李后主忏经诵佛之处,后,楼毁。至明代永乐年间,仁孝皇后在其遗址上重建,为宣讲佛学和唱念佛经的场所,故名唱经楼。太平天国时又毁于战火,后由浙江兴业银行重建。1960年代一楼为粮站使用。动迁前,唱经楼上居有两户居民,楼下为丹风街街道文化站,楼上有一篆字匾额“古唱经楼”,为旧物。

▲动迁前的唱经楼旧址

据住张家花园10号的老人卢飞回忆:清末民初,他的祖母和舅舅在唱经楼开设品泉茶馆,当时前后堂口有好几间,楼上有茶室。店前有一对联,上书“品说中外事,泉润古今情”。

1930年代中期,张恨水、徐悲鸿等一些文人学者也到过品泉饮茶。张恨水忆及南京往事,以及写以南京为题材的小说,大多要提及到茶,忘不了南京那清雅精致的江南饮茶文化风俗。尤其对于唱经楼、下关、夫子庙、明孝陵、清凉山一带的茶馆茶铺的印象,既深刻又亲切。他家住唱经楼附近,在《丹凤街》里写到:“又过去是两家茶馆,里面送出哄然的声音,辨不出是什么言语,只是许多言语制成的声浪”“带卖早点的茶馆门口,有锅灶叠着蒸屉,屉里阵阵刮着热气,这热气有包子味,引着人向里挤”。他常踱到丹凤街茶馆去赏识六朝烟水气,但那儿吃茶的多为集市上的商贩。于是他又常去夫子庙茶馆吃茶。

▲唱经楼旧影

唱经楼除开过茶室外,还聘请过一些曲艺艺人登台演出,如丁明海、金少臣等先后在唱经楼演唱过河南坠子和安徽大鼓,听众十分踊跃。1949年前后,为地方戏演出场所,并以扬剧演出为主。1982年后,成为业余京剧爱好者的活动场所。

1984年唱经楼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城市建设拓宽路面拆除。
秣陵镇戏台

秣陵镇古戏台共两座,位于江宁县秣陵古镇,座于河南的称南台,位于河北的称北台。因有桥贯通南北,故又称桥南台和桥北台。

北台始建于明代,座落于镇北神墩(今秣陵中学内),坐北朝南,为慈善庙庙台。该台为砖木结构,双层飞檐翘角,彩绘拱顶,五间两厢,正台三间,前台深约7米,后台深约5米。墩下有水塘,故音响效果极佳,相传台上大花脸一唱,塘中鱼儿会惊跳出来。此台于1954年拆毁,改建秣陵中学礼堂。

南台为东岳庙台,兴建年代不详,坐东朝西,式样与北台大致相仿,装饰简单,台口略小。此台于1981年拆毁。

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为东岳庙会,秣陵南北两台要唱戏六天。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日,先由南台唱开台戏,二十九、三十两天,南、北两台唱对台戏,四月初一、初二又由南台唱戏,初三再由北台唱扫台戏。
窦村戏台

▲窦村古戏台文保碑

窦村古戏台位于江宁区麒麟街道窦村西北面,乡民称之为“万年台”。相传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由窦村五社民间集资,石匠艺人龙大海、平福全带领本地几十名能工巧匠集体建造而成。考察台基座残存石刻工艺当属明初建筑。1947年曾重修,系村民广场观剧专业性戏台。1968年被拆毁。1984年11月窦村古戏台公布为江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升级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诗云:石台犹立窦村中,鬼斧神雕技艺工;叹赏流连思哲语,从来卑贱最聪明。

台座朝南,木石构造,平面呈凸字形。顶面铺半圆形青灰小瓦,下为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有“八仙过海”、“仙鹤游云”等雕刻、彩绘图。尚残存优质青石砌筑三层基座。戏台台面高1.45米,凸出3.65米,凸前部宽7.2米,凸后部宽13.4米。台基底凸前宽6米,后宽12.2米。台面、基石沿边分别刻有覆、仰莲花纹。座中部石面浮雕各种图案纹饰,正中为“蟠龙戏珠”,左、右两边有“丹凤朝阳”、“独占鳌头”、“犀牛望月”、“海马奔潮”等图案,其间缀刻以云、梅、蝙蝠、几何纹等。台凸部前沿两边原支撑顶面的两根立柱,被乡供销社商店移用为门前廊柱,立柱高2.85米,宽0.31米,厚0.25米,正面顶端一柱刻“日”字,另一柱刻“月”字,字下分别有高浮雕戏曲角色形象,似宋元杂剧之人物造型,现状基本完好。

▲窦村古戏台部分残存石构

旧时每逢农历十月初三,乡里邀班于此唱大戏以庆丰收。方圆四五十里内乡民集趋观演。一般连演五天,多者演七天,所演剧目以京剧武戏居多,如《铁公鸡》《落马湖》等。多为南京的名角登场,平时亦有过路戏班演出。


明清以来,南京作为江南文化的中心,汇纳四方精粹,形成独特的南京文化基因。传统建筑中的舞榭楼台,不仅是古典文学中的常用意象,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研究南京戏剧发展史,古代戏台建筑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载体,通过它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戏剧文化和舞台艺术的演变,能够窥视古代社会官民生活的精神风貌,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江南戏台》《中国古戏台建筑》《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中国古代剧场史》《戏台春秋》《中国戏曲文物志》《江苏戏曲文物研究》《南京文化志》《晚明南京剧坛研究》等。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重阳:南京地方史研究者

编辑 |  柯霖 门西小二

 作 者 文 选 

江宁府城隍庙及相关资料汇编

  ► 点击阅读

金陵城曾有一座定湘王行宫

  ► 点击阅读

南京消失的古戏台(上)

  ► 点击阅读

《凤凰台上》

征  稿  题  材


南京记忆    家国春秋
民俗文化    城南旧事
人物小传    历史钩沉
……


投稿邮箱:

fenghuangtai2021@163.com

凤凰台上
老门西,南京的最后一片心灵的家园。我们共同守望!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