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场馆和广州的大部分场馆一样,不用预约,霸气侧漏。然鹅,因为人太多,需要排队、限流进入,也就是里面满员,出来多少人,才放进去多少人,这体验感也是可想而知。现在去这些大博物馆太心累了,所以一次性好好看完,就不想再见,临展除外。
上一篇说过,深圳博物馆有若干馆区,现在这个金田路馆是历史民俗馆。
下午4点多点,得以进馆。
熊猫妈妈是秦岭大熊猫,新生幼崽为模型。2月龄之前的幼崽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能力。大熊猫妈妈这段时间内会寸步不离地守在幼崽旁边,需要移动时就把它衔在嘴里,即使睡觉也会用前肢托抱着,方便随时哺乳,并不时地去舔舐幼崽。
达尔文科学中心藏
●高级消费者:蛇雕、棕背伯劳、豹猫、鼬獾、平胸龟、花鳗鲡
●次级消费者:沼水蛙、德氏近园蛛、铜蜓蜥、褐家鼠、野猪、香港瘰螈、鲶
●初级消费者:蓝凤蝶、棉蝗、同型巴蜗牛、斜绿天蛾、南方油葫芦、新米虾、罗非鱼
●生产者(陆生植物)
●生产者(水生植物)
●分解者:菌类、蚯蚓、细菌
春秋中期,秦穆公霸西戎之后,河西白狄中的一支逐渐东迁到达滹沱河流域。鲜虞部在战国时代列强争霸中寻找立足之地,辗转进入大行山以东地区,建立了中山国。
鲜虞中山建国后,仍保留有北方民族的习俗,同时积极吸纳中原文明。仿华夏诸国完善政治体制,先后定都于"中人城""顾",中山桓公时期,迁都灵寿城,发展经济,增强武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国文化。
行唐故郡遗址
故郡遗址位于河北省行唐县故郡村北,是一处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具北方族群特征的遗址。历年发掘有东周时期贵族墓葬37座、车马坑7座、水井50眼、灰坑520余个、窑址2座、灰沟2条。出土青铜、金、玉石、陶、骨等各类器物千余件(组)。
行唐故郡遗址是自战国中山国王陵发掘以来,与春秋至战国早期鲜虞中山国相关的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M2为故郡遗址发掘的战国早期墓葬。竖穴土坑积石墓,残存一棺一椁痕迹,未见人骨。出土器物有44件/组,其中铜器7件,均出自腰坑;金器19件(金盘丝耳环1对、圆形金箔17片),玉石器7件,绿松石(管23件、珠98枚),另有水晶、玛瑙等材质的珠、环多件。
M2出土青铜器的形制及纹饰具中原风格,但积石墓、金盘丝耳环及大量绿松石、玛瑙、水晶饰品,具有强烈的北方族群文化特征,体现了战国早期不同文化的交流。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通高41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铜甗由甑和鼎组成,出土时鼎放置于甑内。表面有烟熏痕迹,足有烧结及修补残痕。本件为上甑下鼎式,与中原地区常见的上甑下鬲式甑不同。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通高19.2厘米,口径16.1厘米,腹径18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覆盘形盖,盖顶隆起较高,盖沿平,盖上有三个圆环形钮。鼎身子口内敛,深弧腹,最大径在上部,圓底,上腹部有长方形耳,三蹄形足。盖钮上部饰勾连云雷纹。腹自上而下依次饰勾连雷纹、绳索纹凸棱、勾连雷纹和蕉叶纹,勾连雷纹内填细小云雷纹,下腹及底部素面。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腹径23.1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士
盖较平,中部有一圆角方形钮,周缘有鸟首向外的三鸟形钮,颈部细长弯曲,整体呈" S "形,鼎身子口内敛,鼓腹,園底略平,三兽面纹蹄形足较直,足内侧平,外侧弧。附耳外撇,上部外折饰兽面纹。腹部饰蟠螭纹带及云纹、菱格纹复合凸棱纹,形制及纹饰兼具中原、燕地风格。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高7.2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出土时置于甗的鼎内。椭圆形侈口,方唇,小平沿,短束颈,深腹,圆底,圈足略外撇,腹部有对称纵向圆环形耳。腹上部饰蟠虺纹,其下饰一周蕉叶纹。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勺口长径4.8厘米,柄长4.7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出土时放置于甗的鼎内。勺由铜制成,勺口呈椭圆形,敞口,尖唇,平沿,深弧腹,圆底,弧形柄,柄下端较平,上端上翘,柄有銎,上、下各有一圆穿。
灵寿城遗址位于今石家庄市西北平山县三汲乡一带。为中山国后期都城,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380年,历经中山桓公、成公、王cuo、王zi ci和王尚五代。
灵寿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古城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面积中居中位。城内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城垣和城外的要害部位建有防御设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6.2厘米,高9厘米,羽宽6.5厘米
平山县岗北村战国中期中山国墓群出土
与车构件出,推测为车饰件。孔雀立于长方板上,体态丰满,圆睛尖喙,直颈挺立,后尾高高翘起,仿佛在开屏,姿态优美。全身饰有细密的羽状纹饰,线条流畅。
1974年宝鸡茹家庄墓地也出土有鸟形青铜器。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4.5厘米
中山王cuo墓前平台上采集
本件为人俑形器足。人俑头分发结小辫,双足并拢,蹲身;面部饱满,身形健硕。上衣穿窄袖紧口左衽衣,衣长及臀,饰回纹和涡纹;腰系宽带,胸前有泡饰,左衽有钮结,方领口。与中原的宽袍广袖明显不同,推测为白狄武士装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平山县岗北村战国中期中山国墓群出土
整体为半圆筒形,上面凸铸一伏地独角兽,作仰首状,翘尾。兽身饰卷云纹。在插端的两侧均伸出半圆形突起,器两端饰绚索纹。背面中间镂一长方孔。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7厘米
灵寿古城陶器作坊遗址出土
灰色片岩制成,人形,眉眼和口雕刻清晰,头顶中部束有发髻,可能属于"信圭"。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52.5厘米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瓦面饰竖绳纹加几道横压纹,瓦里留有泥条盘筑痕迹。根据瓦的弧度及左右两侧的薄刃切割痕迹,推算其制作工序是先制成大圆筒,后切割成四块板瓦。
此类大型筒瓦和板瓦多用于大型建筑,西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关中地区,进入战国时代,瓦在各诸侯国乃至更广阔的的地区普遍流行开来。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27厘米,宽6.7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陶㼽呈长椭圆形,一面凸起,一面内凹。凸面有针刺的波折纹,纹饰细密,分别由横点和圆点连线构成,相间排列,构成图案十分精致的糙面。《说文解字》:"㼽,瑳垢瓦石"。
在灵寿古城外东面的高坡上,建有一个夯筑小城,城内修有高台,称召王台,具有监视、瞭望、报警及防御作用。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考古发现来看,平山墓群出土有镬、铲、锄、镰等铁制农具,灵寿古城内发现有铁器作坊遗存、冶铜炉及其他手工业作坊遗迹。出土的精美磨光黑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亦可反映中山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能工巧匠、且多美物。
灵寿古城陶窑遗迹
灵寿古城冶铜炉群遗迹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37.2厘米,宽27.26厘米,厚2.4厘米
灵寿古城陶器作坊遗址出土
瓦钉是将板瓦、筒瓦固定在屋顶上的装置。此瓦钉饰为山峰状,两侧向外各饰一鹰头。鹰头曲颈,圆眼,勾状嘴,富有动感。器身镂出四孔。制作精细,出土时表面涂朱。
在中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建筑构件中,筒瓦上的山峰形瓦钉饰为中山国所独有。此种瓦钉饰主要出土于大型夯土建筑遗迹的瓦层堆积和陶窑附近的废陶器堆积内,均为泥质灰陶,烧制火候较高。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其形制与赵国直刀币类似,但刀柄部只有一条脊线、刀身无背文。币面有"成白""字样。是战国中山国自铸的专有货币。灵寿古城出土有多件"成白"刀币残陶范和残石范。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赵国货币,钝首,刀背微弧,刀刃略凹,刀背较直,也称"直刀"。柄上有两道脊线,柄环呈椭圆形。币面有"白化"二字。"白"通"柏",指古代的"柏人",在今河北隆尧县境内,古属赵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2.6厘米
中山成公墓陪葬墓出土
算筹是算盘发明之前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算筹有骨、玉两种。算筹的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1-9的数目,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
春秋以来,征战频仍,战车的多寡作为衡量诸侯国国力的尺度。中山以千乘之国力而敌万乘之国二(燕、赵),其国力军力之强可见一斑。王cuo墓及灵寿古城铸铜铸铁作坊等处出土的兵器、车马器,也使我们能管窥一二。
乘,指配有一定数量兵士的兵车。从考古发现材料来看,我国在殷墟时期就已出现有两马驾一车的战车。西周时期,四马驾一车已较普遍。东周时期,各国所拥有的战车乘数已成为衡量其军事实力的标志。
乘,也是作战的基本单位。以战车为中心,车厢内配以车左(持弓)、御者(居中)、车右(持矛或戈)三名甲士,每车还会配备有一定数量的车下甲士和步卒。
战国战车"一乘"综合复原图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38.26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王cuo墓杂殉坑两具狗骨架颈部均有项圈。项圈由被卷成扁管状的金银片相间串联而成,外侧中间缀一铜环用于结带。银管共重65.1克,金管共重93克。王cuo墓出土的其中一件项圈管背面有"厶库"二字。
中山王cuo墓杂殉坑出土的狗骨架
从出土材料来看,中山国军士们使用的兵器种类也很多样,有戈、戟、矛、剑、铍、弩机、弓箭、石球、弹丸等等。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鐏长21.2厘米,长径4.4厘米
中山王cuo墓车马坑出土
中山王cuo墓出土有形制相同的金鐏铜戈两件,此为其一。戈是古代的钩杀兵器,鐏为戈柄下端的金属套。
此鐏为纯金打造,重达902克。鐏上饰两条龙,用银和蓝玻璃镶嵌龙眼。用白银镶出树枝状龙角、双翼。两条龙的额、面、鳞等部位用针刺刻而成,花纹细如毫发,造型奇巧,工艺精湛。
与其他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比,中山国独具特色。作为唯一一支由白狄鲜虞建立的政权,其墓葬形式、随葬器具不同于中原诸国。
但经过多年与晋、魏、赵、燕、齐等国的交往斡旋,中原国的王权思想和礼乐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其文化日益受到华夏文明的浸染。王墓采用周文化圈的中字形大墓、棺椁制度,并随葬有中原风格的青铜礼器﹣﹣九鼎、成套铜编钟、编磬。以玉敛葬,陪葬奢华实用器和专用明器体现其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可以说,战国时代的中山国最能体现早期中国的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2.5-4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士
中山国王族3号墓共出土13件玉质人像。玉人佩饰所表现的人物梳牛角髻,身穿各式圆领对襟方格纹长裙,束腰窄袖,区别于同时期华夏文化人物的造型,明显属北方少数民族形象。
人物梳牛角形发髻的形象在宝鸡茹家庄西周邢姬墓出土的铜俑、侯马遗址出土的人形陶范上均有出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2.2-2.5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玉蝉分为两式,一种近似瓜子形,青玉质;一种近似三角形,白玉质。蝉头部前面左右各凸出一眼,颈部刻两道直线,背部中心有一小穿孔,背脊部中心为一道隆起的脊线,直通头尾。
玉蝉的使用始自良渚文化时期,后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和商周、汉代被广泛使用和演化。平山中山王cuo墓出土的玉琀蝉是玉覆面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4.8厘米,宽12.5厘米,厚0.4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石板为青石质,局部经烧呈橘黄色。石板上浮雕四条蟠虺形兽,两两相对。四虺兽均有双形尾,身体呈" S "形弯曲。其中两只有四爪、身刻细斜线条纹,另两只有三爪、身刻鳞片纹。动物形象弯绕曲翘,线条遒劲流畅,充满活力。
东库遗物分布情况
椁室内积石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径5.2-5.8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整体呈圆形,外圈鼓棱,包金片,中心镶嵌一朵用银片捶打成的梅花,精巧秀丽。
此铜泡饰推测为矢箙(装箭的袋子)上的装饰。中山王cuo墓出土了五种样式的矢箙。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40厘米,高24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中山王cuo墓共出土有2对4件形制相同的神兽。推测其功能为镇席之器或陈设品。
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其背部还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显得十分矫健有力。
神兽腹部有铭文:"十四岁,右使车(库)啬夫郭 yin,工疥。"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43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两件带盖铜圆壶应是一对,出土于王墓西库。铜壶圈足立壁横刻有"左復(使)车(库),工*"五字。
其中一件器内保存有清水,另一件出土时器倒盖落,所盛液体已不存。但同在西库出土的铜扁壶,出土时壶内有透明的浅翡翠色液体,经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化验鉴定为酒,是当时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26.3厘米
中山主cuo墓出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长10.7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共出土4件,此为其二。为方木框的四角相接处的铜构件。
由两个部件组合,组合后呈矩尺形。短边框部分整个透空,一端接木框,一端与另一部件对合。此部分器身纹饰为错金银二龙蟠绕,于上面金银二龙首相连呈一兽面。
长边框部分一端有銎口、可接合木框的长边,一端不透。器身饰有错金银四龙蟠绕纠结,上下两面呈金银二龙相对之状,顶面有一飞舞的金凤,于上两角的一面各刻有“上”字为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径4.2厘米、8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大环半透明,内透淡黄色,环的内缘呈棱状,由内到外缘渐薄。小环呈乳白色,内外缘亦呈棱状。中山王cuo墓共出土有234件玛瑙环,其中191件出于椁室,6件出自西库,另有39件出于北盗洞内。椁室内玛瑙环均分布在大棺外四周,推测原为棺外的饰物,但因经火烧大部分变色,或呈灰白色。环的两面及内外缘亦呈棱状,是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