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0深圳D1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大熊猫、野生动物、中山国)

文摘   2024-10-28 00:02   宁夏  

深圳的场馆和广州的大部分场馆一样,不用预约,霸气侧漏。然鹅,因为人太多,需要排队、限流进入,也就是里面满员,出来多少人,才放进去多少人,这体验感也是可想而知。现在去这些大博物馆太心累了,所以一次性好好看完,就不想再见,临展除外。


上一篇说过,深圳博物馆有若干馆区,现在这个金田路馆是历史民俗馆。


下午4点多点,得以进馆。

对这个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是第二批的,我自然很好奇。按理,深圳的古代史、近代史并不突出,估计是以当代史取胜了。

馆内布置方方正正,中规中矩,没有深圳式的新潮时髦。
一楼为临展。广东的场馆喜欢把临展布置在低楼层,常展放在高楼层。

本展览由深圳博物馆与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展示170余件套多种类型的标本和化石。
典籍研究大熊猫古名一览

貔貅、貘、驺虞、挚兽、文罴、猛豹、貊、玄豹、白狐、縠、执夷、 林云、白豹、啮铁、白黑、玄貘、食铁兽、狡兔、熊罴、白熊、干将、莫邪、皮裘、猛氏兽、角端、花熊、竹熊、银狗、大浣熊、荡或杜洞尕(藏族)、峨曲(彝族)、猫熊、大熊猫

其他我没意见,这驺虞在诗经里,我读到的注释都是天子的兽官,难道我读了个假诗经?
大熊猫叼幼崽
熊猫妈妈是秦岭大熊猫,新生幼崽为模型。2月龄之前的幼崽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能力。大熊猫妈妈这段时间内会寸步不离地守在幼崽旁边,需要移动时就把它衔在嘴里,即使睡觉也会用前肢托抱着,方便随时哺乳,并不时地去舔舐幼崽。
达尔文科学中心藏
唔,然后这里展出了一些深圳的动植物,是放在熊猫展还是下一个野生动物展还是单独一个展,我也忘了,也查不到。

黑脸琵鹭、猕猴、金环蛇等
马来穿山甲、野猪及幼崽
野生古老孑遗植物
深圳有50余种,如仙湖苏铁、桫椤等。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深圳有仙湖苏铁、桫椤、紫纹兜兰、珊瑚菜、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唐鱼、蟒蛇、虎纹蛙、猕猴等重点保护物种约100余种。图为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

区域特有物种
深圳记录的区域特有物种约75种,主要有香港马兜铃、广东隔距兰、华南马鞍树、滨海槭 、小果柿、香港瘰螈、深圳后棱蛇、短肢角蟾、香港黑叉尾斗鱼等。图为滨海槭 、小果柿、香港瘰螈、短肢角蟾。
食物链里的深圳
●顶级消费者:缅甸蟒
●高级消费者:蛇雕、棕背伯劳、豹猫、鼬獾、平胸龟、花鳗鲡
●次级消费者:沼水蛙、德氏近园蛛、铜蜓蜥、褐家鼠、野猪、香港瘰螈、鲶
●初级消费者:蓝凤蝶、棉蝗、同型巴蜗牛、斜绿天蛾、南方油葫芦、新米虾、罗非鱼
●生产者(陆生植物)
●生产者(水生植物)
●分解者:菌类、蚯蚓、细菌
画眉、黑水鸡、黑枕黄鹂、翠鸟等
这个展是贝林先生捐赠世界野生动物标本展:
贝林先生在世界各地收集和制作了很多动物标本,并无偿捐赠给国内外多所博物馆。在此展出的是贝林先生无偿捐赠给深圳博物馆的第一批野生动物标本,包括猎豹、非洲象、北极熊等珍稀物种。
哦!这个临展我要打起精神看看,讲中山国的,来自河北。

中山国,战国时代的千乘之国。
战国时代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建立的千乘之国,《战国策》为其单列一策﹣-"中山策"。
自春秋末期白狄建立鲜虞国(后改名中山),中山国先后经历过被晋国重创、复立,被魏国所破、复国,被赵国所灭、最终亡国的跌宕起伏。战国中期时应是中山国的全盛时期,其地方五百里,与燕、赵、魏、齐诸强抗衡,"五国相与王"。
然而史籍对中山国记载零散,关于中山王名号及其世系、中山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实力模糊不清。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先后发掘了中山国王陵、中山国都城及相关东周时期墓葬、遗址,揭开了古中山国的神秘面纱。
本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博物院合作策划,甄选175件出土文物,从考古的视角勾勒出古中山国的国史、征战、生活和文化面貌。

河北我还没正儿八经去过博物馆,我手头关于中山国的内容好像就只有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里面的京津冀展有涉及:
20240823北京D7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图卷、京津冀、沉浸体验)

国博也当有?我没印象。
第一单元 肇建中山
春秋中期,秦穆公霸西戎之后,河西白狄中的一支逐渐东迁到达滹沱河流域。鲜虞部在战国时代列强争霸中寻找立足之地,辗转进入大行山以东地区,建立了中山国。
鲜虞中山建国后,仍保留有北方民族的习俗,同时积极吸纳中原文明。仿华夏诸国完善政治体制,先后定都于"中人城""顾",中山桓公时期,迁都灵寿城,发展经济,增强武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国文化。
战国中山国地理位置示意图(公元前350年)
战国中山国疆域图
鲜虞中山国遗存分布图

行唐故郡遗址

故郡遗址位于河北省行唐县故郡村北,是一处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具北方族群特征的遗址。历年发掘有东周时期贵族墓葬37座、车马坑7座、水井50眼、灰坑520余个、窑址2座、灰沟2条。出土青铜、金、玉石、陶、骨等各类器物千余件(组)。

行唐故郡遗址是自战国中山国王陵发掘以来,与春秋至战国早期鲜虞中山国相关的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铜圆壶(M53出土)
故郡遗址出土铜钱币 X 光影像图
三号车左骖马头颈部(西北→东南)
三号车的车辀与皮质车靷(东南→西北)
故郡遗址2号墓
M2为故郡遗址发掘的战国早期墓葬。竖穴土坑积石墓,残存一棺一椁痕迹,未见人骨。出土器物有44件/组,其中铜器7件,均出自腰坑;金器19件(金盘丝耳环1对、圆形金箔17片),玉石器7件,绿松石(管23件、珠98枚),另有水晶、玛瑙等材质的珠、环多件。
M2出土青铜器的形制及纹饰具中原风格,但积石墓、金盘丝耳环及大量绿松石、玛瑙、水晶饰品,具有强烈的北方族群文化特征,体现了战国早期不同文化的交流。

金箔片 玛瑙竹节形管 金耳环
铜甗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通高41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铜甗由甑和鼎组成,出土时鼎放置于甑内。表面有烟熏痕迹,足有烧结及修补残痕。本件为上甑下鼎式,与中原地区常见的上甑下鬲式甑不同。
晋式鼎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通高19.2厘米,口径16.1厘米,腹径18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覆盘形盖,盖顶隆起较高,盖沿平,盖上有三个圆环形钮。鼎身子口内敛,深弧腹,最大径在上部,圓底,上腹部有长方形耳,三蹄形足。盖钮上部饰勾连云雷纹。腹自上而下依次饰勾连雷纹、绳索纹凸棱、勾连雷纹和蕉叶纹,勾连雷纹内填细小云雷纹,下腹及底部素面。

燕式鼎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腹径23.1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士
盖较平,中部有一圆角方形钮,周缘有鸟首向外的三鸟形钮,颈部细长弯曲,整体呈" S "形,鼎身子口内敛,鼓腹,園底略平,三兽面纹蹄形足较直,足内侧平,外侧弧。附耳外撇,上部外折饰兽面纹。腹部饰蟠螭纹带及云纹、菱格纹复合凸棱纹,形制及纹饰兼具中原、燕地风格。
铜(金和)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高7.2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出土时置于甗的鼎内。椭圆形侈口,方唇,小平沿,短束颈,深腹,圆底,圈足略外撇,腹部有对称纵向圆环形耳。腹上部饰蟠虺纹,其下饰一周蕉叶纹。

铜勺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勺口长径4.8厘米,柄长4.7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出土时放置于甗的鼎内。勺由铜制成,勺口呈椭圆形,敞口,尖唇,平沿,深弧腹,圆底,弧形柄,柄下端较平,上端上翘,柄有銎,上、下各有一圆穿。
鸟盖蟠纹铜瓠壶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376年)
通高31.5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8厘米
行唐县故郡遗址M2出土
出土于故郡遗址M2腰坑。鸷鸟形器盖,上部可自由开合。鸟形盖母口与壶身扣合紧密。壶身束颈修长,垂腹,饰蕉叶纹和蟠虺纹。有链条连接鸟尾下部钮与鋬手。类似造型的瓠壶存世数量很少,太原金胜村赵卿墓曾出土一件,属极具北方文化特征的青铜器。
瓠壶鸟形盖可开合
行唐故郡遗址二号车马坑及殉牲坑(右侧为东北)
国都灵寿城
灵寿城遗址位于今石家庄市西北平山县三汲乡一带。为中山国后期都城,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380年,历经中山桓公、成公、王cuo、王zi ci和王尚五代。
灵寿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古城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城面积中居中位。城内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城垣和城外的要害部位建有防御设施。

灵寿古城商业区一号房屋遗迹全景
灵寿古城宫殿区夯筑墙基
铜孔雀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6.2厘米,高9厘米,羽宽6.5厘米
平山县岗北村战国中期中山国墓群出土
与车构件出,推测为车饰件。孔雀立于长方板上,体态丰满,圆睛尖喙,直颈挺立,后尾高高翘起,仿佛在开屏,姿态优美。全身饰有细密的羽状纹饰,线条流畅。
1974年宝鸡茹家庄墓地也出土有鸟形青铜器。

胡服俑铜器足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4.5厘米
中山王cuo墓前平台上采集
本件为人俑形器足。人俑头分发结小辫,双足并拢,蹲身;面部饱满,身形健硕。上衣穿窄袖紧口左衽衣,衣长及臀,饰回纹和涡纹;腰系宽带,胸前有泡饰,左衽有钮结,方领口。与中原的宽袍广袖明显不同,推测为白狄武士装束。
铜独角兽壁插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平山县岗北村战国中期中山国墓群出土
整体为半圆筒形,上面凸铸一伏地独角兽,作仰首状,翘尾。兽身饰卷云纹。在插端的两侧均伸出半圆形突起,器两端饰绚索纹。背面中间镂一长方孔。

石板人形俑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7厘米
灵寿古城陶器作坊遗址出土
灰色片岩制成,人形,眉眼和口雕刻清晰,头顶中部束有发髻,可能属于"信圭"。
陶板瓦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52.5厘米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瓦面饰竖绳纹加几道横压纹,瓦里留有泥条盘筑痕迹。根据瓦的弧度及左右两侧的薄刃切割痕迹,推算其制作工序是先制成大圆筒,后切割成四块板瓦。
此类大型筒瓦和板瓦多用于大型建筑,西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关中地区,进入战国时代,瓦在各诸侯国乃至更广阔的的地区普遍流行开来。
双虹云朵纹半瓦当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横径14.5厘米
灵寿古城陶器作坊遗址出土
瓦当为半圆形,面饰两道如虹的半圆形凸弦纹,其间贴饰几个椭圆形如云朵的泥片,装饰感强。中山国遗址出土的半瓦当有素面、席纹、斜方格纹、曲线纹、云纹、动物纹等多种装饰,小乳钉纹也很常见。
嵌勾连云纹铜方壶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45.2厘米,口径11.3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壶的胎壁轻薄,棱角周正,肩部两侧各有一兽面衔环。器身遍布勾连云纹图案,并镶嵌红铜、绿松石和蓝漆。
制作时先在器身模铸凸起的花纹,再在凹入的沟槽内根据需要分别填入红铜丝、绿松石和蓝漆,最后打磨光滑。此壶体不同部位的花纹变换不同形式,多种云纹相互缠绕,是战国青铜器中采用多种装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王cuo墓东库共出土一对方壶,壶腹部一侧的下方刻有铭文:"十四祀,*器啬夫亳更,所*省器作*者",表明制器机构及工匠名字。
陶㼽( shuang )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27厘米,宽6.7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陶㼽呈长椭圆形,一面凸起,一面内凹。凸面有针刺的波折纹,纹饰细密,分别由横点和圆点连线构成,相间排列,构成图案十分精致的糙面。《说文解字》:"㼽,瑳垢瓦石"。
中山国君世系表
文公?-﹣公元前415年在位
武公约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7年在位
桓公
约公元前406年﹣﹣公元前340年在位
成公
约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8年在位
王( cuo )
约公元前327年﹣﹣公元前313年在位
王( zi ci )
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96年在位
王尚
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95年在位
中山侯铜钺
中山王cuo墓出土有铜钺一件,钺孔和刃之间竖刻有铭文:天子建邦,中山侯*。作兹军钺,以敬(警)*(厥)众。意为中山侯受命于周天子,其威严不可侵犯。钺是古代兵器,也是象征王权的礼器。
灵寿古城南城垣城垛建筑遗存﹣﹣张家庙台
中山国有"以山在邑山"的风俗,即表示对山的崇敬,又可监督城内情况,在战争中还可以起瞭望和指挥作用。

召王台
在灵寿古城外东面的高坡上,建有一个夯筑小城,城内修有高台,称召王台,具有监视、瞭望、报警及防御作用。
中山国的经济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考古发现来看,平山墓群出土有镬、铲、锄、镰等铁制农具,灵寿古城内发现有铁器作坊遗存、冶铜炉及其他手工业作坊遗迹。出土的精美磨光黑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亦可反映中山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能工巧匠、且多美物。

灵寿古城陶窑遗迹
灵寿古城冶铜炉群遗迹
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37.2厘米,宽27.26厘米,厚2.4厘米
灵寿古城陶器作坊遗址出土
瓦钉是将板瓦、筒瓦固定在屋顶上的装置。此瓦钉饰为山峰状,两侧向外各饰一鹰头。鹰头曲颈,圆眼,勾状嘴,富有动感。器身镂出四孔。制作精细,出土时表面涂朱。
在中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建筑构件中,筒瓦上的山峰形瓦钉饰为中山国所独有。此种瓦钉饰主要出土于大型夯土建筑遗迹的瓦层堆积和陶窑附近的废陶器堆积内,均为泥质灰陶,烧制火候较高。
①石贝 长2.9厘米 平山县访驾庄春秋中晚期墓出土
②骨贝 长2.8厘米 灵寿古城商业区遗址出土
③磨背海贝 长2.5厘米 中山国王族4号墓出土
④银贝 长3厘米,宽2厘米 中山王cuo墓北盗洞采集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银贝出土于椁室,形状仿天然海贝,正面略圆鼓,中部纵开一口,背面平,模铸而成。据《礼记·丧大记》载:棺饰有"齐、五采、五贝",因此推断为棺上饰物。银贝之外,1984年西岔头村战国早期墓葬中还出土有放置于铜鼎内的4枚金贝。
中山国陶器上的文字、符号及图案
中山国的货币
中山国的商业活动非常活跃,计量器具齐全。中山国铸有本国专用货币成白刀币,也流通他国货币。
灵寿城址西北部的春秋晚期窖穴中曾出土46枚叠放整齐的长柄方銎、耸肩尖足空首布。灵寿城内铸铜铁器作坊遗址及窖穴中还出土有成白刀币1501枚,同出的匽刀币(燕国钱币)有374枚。此外,还出土有26枚成捆的赵国甘丹刀币和21枚白化刀币。灵寿城铸钱作坊遗迹内出土有仿明刀和仿蔺字布的铸范。
铜成白刀币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3.5厘米,宽1.5厘米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其形制与赵国直刀币类似,但刀柄部只有一条脊线、刀身无背文。币面有"成白""字样。是战国中山国自铸的专有货币。灵寿古城出土有多件"成白"刀币残陶范和残石范。

铜白化刀币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2.9厘米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
赵国货币,钝首,刀背微弧,刀刃略凹,刀背较直,也称"直刀"。柄上有两道脊线,柄环呈椭圆形。币面有"白化"二字。"白"通"柏",指古代的"柏人",在今河北隆尧县境内,古属赵国。
铜匽刀币 铜空首尖足布币
骨算筹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2.6厘米
中山成公墓陪葬墓出土
算筹是算盘发明之前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算筹有骨、玉两种。算筹的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1-9的数目,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
中山国征战故事
有着喜猎善战传统的古中山国被称为"千乘之国",军队建设中配备战马、制作轻便的战车、制造各种兵器,以及配备相应的行军用品,为其频繁的征战提供保障。《吕氏春秋·贵卒篇》记载,中山兵士"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说明在战争中已普遍使用铁制武器。除灵寿城址发现的铸造作坊,中山王墓中也随葬了大量的车马。

1️⃣引水围鄗
鄗邑位于古槐水北岸(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地当南北冲要。春秋初期,鄗邑地属卫国,后归晋;进入战国时代,鄗邑成为赵国属邑。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军伐赵,中山成公"负齐之强兵……引水围鄗….…鄗几不守"。中山国引槐水围攻鄗邑,迫使赵军困守城中。此事成为之后赵武灵王易服骑射、报中山之怨的缘由(公元前305年,赵国夺回鄗邑)。

2️⃣中山伐燕
燕王哙时期(公元前321年﹣前314年),发生"子之之乱"。中山国相邦司马赒"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夔龙饰铜方壶铭文),趁机出兵攻占燕国领土。苏秦评价此次战争,"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攻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

3️⃣赵灭中山
自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到房子时曾言"今中山在我腹心,……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此后多次攻伐中山。其间中山曾献四邑求和,也曾极力抵抗,如勇士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公元前301年,赵国再攻中山,中山国君逃亡齐国。至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
第二单元 衡强
自立国以来,中山国先后与春秋末期的晋国和战国时期的魏、齐、燕、赵等大国持续征战,屡克劲敌。"其国富强,遂建国备诸侯之制,与中夏抗欤"。《战国策·齐策》曾记"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燕将"。
春秋以来,征战频仍,战车的多寡作为衡量诸侯国国力的尺度。中山以千乘之国力而敌万乘之国二(燕、赵),其国力军力之强可见一斑。王cuo墓及灵寿古城铸铜铸铁作坊等处出土的兵器、车马器,也使我们能管窥一二。
公元前507年鲜虞在平中(今河北唐县西北)败晋师,擒晋国勇士观虎。
公元前506年晋国联合卫国伐鲜虞,晋帅范鞅、卫帅孔圉。
公元前494年趁晋国六卿内讧,鲜虞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棘蒲(今河北赵县境内)。
公元前491年晋荀寅逃亡鲜虞。
公元前489年晋赵鞅率军伐鲜虞。
公元前467年晋荀瑶智取中山国属国厹繇(仇由,今山西盂县境内)。
公元前467年晋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今河北易县或涞水县境内)之丘。
公元前457年晋赵襄子派新稚穆子伐中山,占领左人、中人二邑(今河北省唐县西北)。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顾。桓公徙灵寿。
公元前406年魏国派乐羊为将,历三年,拔中山。
中山循复国
公元前377年赵敬侯伐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省高邑县西)。
公元前376年赵、燕伐中山,战于中人(今河北省唐县西)。中山败赵国,杀燕将。
公元前332年齐、魏伐赵,中山国乘机决槐水围赵国鄗邑城(今河北高邑县东)。
公元前314年燕内乱,齐攻入燕都,中山借机夺取燕国大片土地。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伐中山,到达房子。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伐中山,到达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
公元前305年赵伐中山,攻取丹丘(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华阳(今河北曲阳县恒山)、鸱之塞(今河北唐县西北)。中山国献鄗、石邑、封龙、东垣四邑请和。
公元前303年赵伐中山。
公元前300年赵再伐中山,北至燕国、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西至云中(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九原(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这里把云中和九原的对应范围说反了)。
公元前298年赵取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反贯通中山国东西的滹沱河流域。
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迁中山王尚到肤施(今陕西榆林县东南)。
何为千乘
乘,指配有一定数量兵士的兵车。从考古发现材料来看,我国在殷墟时期就已出现有两马驾一车的战车。西周时期,四马驾一车已较普遍。东周时期,各国所拥有的战车乘数已成为衡量其军事实力的标志。
乘,也是作战的基本单位。以战车为中心,车厢内配以车左(持弓)、御者(居中)、车右(持矛或戈)三名甲士,每车还会配备有一定数量的车下甲士和步卒。
战国战车"一乘"综合复原图
金银狗项圈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38.26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王cuo墓杂殉坑两具狗骨架颈部均有项圈。项圈由被卷成扁管状的金银片相间串联而成,外侧中间缀一铜环用于结带。银管共重65.1克,金管共重93克。王cuo墓出土的其中一件项圈管背面有"厶库"二字。
中山王cuo墓杂殉坑出土的狗骨架
古中山国的兵器
从出土材料来看,中山国军士们使用的兵器种类也很多样,有戈、戟、矛、剑、铍、弩机、弓箭、石球、弹丸等等。

箭镞、流星石球、银球弹、铜戈、
铜弩机、铜铍
小帐及屏风复原示意图
金鐏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鐏长21.2厘米,长径4.4厘米
中山王cuo墓车马坑出土

中山王cuo墓出土有形制相同的金鐏铜戈两件,此为其一。戈是古代的钩杀兵器,鐏为戈柄下端的金属套。
此鐏为纯金打造,重达902克。鐏上饰两条龙,用银和蓝玻璃镶嵌龙眼。用白银镶出树枝状龙角、双翼。两条龙的额、面、鳞等部位用针刺刻而成,花纹细如毫发,造型奇巧,工艺精湛。
第三单元 习礼中原
与其他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比,中山国独具特色。作为唯一一支由白狄鲜虞建立的政权,其墓葬形式、随葬器具不同于中原诸国。
但经过多年与晋、魏、赵、燕、齐等国的交往斡旋,中原国的王权思想和礼乐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其文化日益受到华夏文明的浸染。王墓采用周文化圈的中字形大墓、棺椁制度,并随葬有中原风格的青铜礼器﹣﹣九鼎、成套铜编钟、编磬。以玉敛葬,陪葬奢华实用器和专用明器体现其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可以说,战国时代的中山国最能体现早期中国的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
王墓发现
1935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村一位村民在村西古路沟中偶然发现一块河光石,带回家中。20世纪70年代,考古队员意外发现此石,并请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对石上残留刻铭进行了释读,证实这一带为战国中山国王陵和都城所在地。
铭文大意为:监管捕鱼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旧将曼敬告后世善良贤德之人。
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亓
(其)臼(旧)将曼敢谒后尗(淑)贤者。
中山国墓葬中的北方因素
灵寿城M8004和M8102两座墓均以石头作为墓葬的建筑材料,装饰品中使用盘卷金丝式耳环、绿松石珠项链、铜泡、削刀及络绳纹装饰的铜器等,都展现了北方文化传统。磨光黑陶器是中山国墓葬随葬品中的特有陶器。
盘丝金耳环
磨光黑陶鸭形尊
络绳纹铜壶
磨光黑陶甗
小玉人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2.5-4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士
中山国王族3号墓共出土13件玉质人像。玉人佩饰所表现的人物梳牛角髻,身穿各式圆领对襟方格纹长裙,束腰窄袖,区别于同时期华夏文化人物的造型,明显属北方少数民族形象。
人物梳牛角形发髻的形象在宝鸡茹家庄西周邢姬墓出土的铜俑、侯马遗址出土的人形陶范上均有出现。
蝉形玉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2.2-2.5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玉蝉分为两式,一种近似瓜子形,青玉质;一种近似三角形,白玉质。蝉头部前面左右各凸出一眼,颈部刻两道直线,背部中心有一小穿孔,背脊部中心为一道隆起的脊线,直通头尾。
玉蝉的使用始自良渚文化时期,后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和商周、汉代被广泛使用和演化。平山中山王cuo墓出土的玉琀蝉是玉覆面的一部分。
方形兽纹石刻板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4.8厘米,宽12.5厘米,厚0.4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石板为青石质,局部经烧呈橘黄色。石板上浮雕四条蟠虺形兽,两两相对。四虺兽均有双形尾,身体呈" S "形弯曲。其中两只有四爪、身刻细斜线条纹,另两只有三爪、身刻鳞片纹。动物形象弯绕曲翘,线条遒劲流畅,充满活力。
玛瑙串珠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珠径0.13-1.5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共有串珠105粒,玛瑙质。由褐,桔黄,灰白,深蓝等色玛瑙制成,颜色明润。
中山王族3号墓盗洞较多,被毁严重。玛瑙串珠多发现于坍塌土块内,且大部分经高温烘烤已严重变色变质,共清理出1457颗(不包括残碎者)。
这些玛瑙珠大体可分为扁圆形和管状珠两种。一些完整的红玛瑙珠,光泽度很好,颜色明润。
蟠虺纠结纹铜剑
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公元前670年﹣前376年)
长31.7厘米
平山县访驾庄春秋至战国初期墓出土
剑身细长,窄格,无剑首。中脊两侧各有一凹槽。茎体略呈长方形,中空,通体铸成镂空蟠虺纠结纹。茎与剑身一体铸成,柄部两侧小孔内原嵌有绿松石。
此类花格剑在河北怀来甘子堡青铜墓群亦有发现,属于狄人的典型器物。
中山成公墓
中山成公墓(M6)位于灵寿古城西北部,主墓平面呈中字形,由墓道、墓室、椁室、两个库室和两个车马坑组成,另有三座陪葬墓。墓上封土高大,原有享堂建筑。
主要墓室平面呈斗形,东西两壁(包括两端)各有六根壁柱,南北两壁各有四根壁柱,构成面阔、进深均为五间的大殿。室内底部中间为椁室。椁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库室。其中,西库随葬遗物以铜器居多,包括一套九件升鼎、山字形器、银首人俑灯、错银镶金镶绿松石牺尊等精美文物,以及皮帐、帐内取暖用具等有中山国本民族文化特点的遗物。
墓室全景
东库遗物分布情况
椁室内积石
中山王cuo墓
王cuo墓是中山国王族墓葬中最大的一座。为"中"字形积石墓,由南北墓道、墓室、椁室和东库、西库、东北库三个库室组成。周围有两个车马坑、一个杂殉坑、一个葬船坑及六座陪葬墓。墓道与墓室通长97米。
中山王cuo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设有"库室",许多珍贵物品都埋藏在库室中,躲过了盗墓者的劫掠,从而让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中山国的众多文物珍品。
中山王cuo墓发掘现场
中山王cuo墓东库南部遗物分布
中山王cuo墓兆域图铜版
平山县中山王cuo墓:(M1)王堂立面想像复原图
王cuo墓车马坑.
中山王cuo墓2号车马坑内随葬有12匹马、4辆车。每辆车还配有弩、镞、剑、钺、戈等兵器,车上的金、银、铜车饰华美精巧,车周围放有车帐撑杆,3号车上还配有作战指挥所用的铙。
虎噬鹿屏风座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
带流铜鼎
铜扁壶
十五连盏灯
包金镶银铜泡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径5.2-5.8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整体呈圆形,外圈鼓棱,包金片,中心镶嵌一朵用银片捶打成的梅花,精巧秀丽。
此铜泡饰推测为矢箙(装箭的袋子)上的装饰。中山王cuo墓出土了五种样式的矢箙。
矢箙复原示意图

龙首形金衡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长9.8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用纯金制成,推测为王车上的构件。龙首形。吻部前伸,上唇卷起。口部微启,露出交错的牙齿。鼻上三道褶纹,双睛嵌黑。龙额顶饰叶状凸起,花叶形双耳,两龙角呈"八"字分开,两腮饰卷云纹。形象传神,铸造精良。
错银铜双翼神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40厘米,高24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中山王cuo墓共出土有2对4件形制相同的神兽。推测其功能为镇席之器或陈设品。
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其背部还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显得十分矫健有力。
神兽腹部有铭文:"十四岁,右使车(库)啬夫郭 yin,工疥。"
凤首提梁铜盉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24.1厘米,腹径22、4原米、口径10.1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铜盉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和水器,主要用途是盛水、调酒。
此盉的弓形提梁两端铸成龙头的形象,龙吻连接两肩。提梁上套有三节铜环,环的另一端套往盖钮,可以防止盉盖脱落。盉的流口做成一只凤头的形象,其颈部上扬、口部微张。似在婉转啼鸣,姿态矜持优美。
腹部铭文:"十一祀,右使车(库),啬夫郭yín,工(触),冢(重)三百八刀之家(重)。右辔者。”
铜圆壶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43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两件带盖铜圆壶应是一对,出土于王墓西库。铜壶圈足立壁横刻有"左復(使)车(库),工*"五字。
其中一件器内保存有清水,另一件出土时器倒盖落,所盛液体已不存。但同在西库出土的铜扁壶,出土时壶内有透明的浅翡翠色液体,经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化验鉴定为酒,是当时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
铜方座盖豆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26.3厘米
中山主cuo墓出土
器上覆盖,盖为圆鼓顶,上有盘状提手,盖口与豆口吻合。豆身子口内敛,鼓腹,平底,束腰圆柄,方形座,豆腹两侧各有一环形耳。方座一侧刻有铭文“左使車(厙),工弧”,出土时器内附着食物痕迹。
铜簠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17.8厘米,长30.2厘米,宽21.2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簠为长方形,盝顶形盖,盖面四角各立一环形钮,直边与器口套合。器身直壁,下部内折,平底,两端各有一环形耳,器底四角各有一曲尺形足,足间有舌状或三角形饰。一足立面刻有"左使車(厙),工*"。出土时器内尚存干裂的食物。食物呈深褐色,颗粒较细,似为小米饭。
王cuo墓共出土4件铜簠,分别盛放稻米饭和小米饭。
错金银铜四角接扣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长10.7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共出土4件,此为其二。为方木框的四角相接处的铜构件。
由两个部件组合,组合后呈矩尺形。短边框部分整个透空,一端接木框,一端与另一部件对合。此部分器身纹饰为错金银二龙蟠绕,于上面金银二龙首相连呈一兽面。
长边框部分一端有銎口、可接合木框的长边,一端不透。器身饰有错金银四龙蟠绕纠结,上下两面呈金银二龙相对之状,顶面有一飞舞的金凤,于上两角的一面各刻有“上”字为记。
中山王cuo墓葬船坑
中山王cuo墓的葬船坑在北方墓葬中极为罕见。坑北面挖一条长沟象征河道,坑内分为南北两室,南室放置三条大船,北室放置彩漆的主船,船皆朽,尚残存彩绘遗迹。船板拼接除使用榫卯结构外还使用了铁箍加固。
中山王cuo墓葬船坑全景
铜钮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20厘米,重2.05千克
中山王cuo墓葬船坑出土
青铜钟是周代的打击乐器,有甬钟、钮钟、编钟三种类型。文献记载周代的礼乐制度始于周公"制礼作乐","乐"指的就是乐悬制度。
王cuo墓西库出土有铜钮钟14件,葬船坑因被盗扰严重,发掘时只发现3件,按原套钮钟顺序排列于中间。钮厚长带边棱,饰云雷纹,钲和鼓部饰云雷兽面纹。
玉器
中山国祭祀坑遗址和王族墓葬中共出土有千余件玉器,器类有玉环、玉璧、玉璜、玉佩、玉带钩等多种。其中中原风格的玉璜、南方楚文化风格的玉龙形佩的出土,体现了战国时代南北区域间的互动与交流。
中山国祭祀坑遗址
中山王cuo墓西库玉器出土场景
黄玉虎形佩(墨书"它玉虎")
宽边墨玉环("文君")
龙形玉佩(墨书"它玉珩")
四足边黄玉环("文有/友")
中山王cuo墓出土的一些玉器上有墨书文字,有人名、玉器名和"集玉"、"集它玉"等字样,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资料,也记录了器物的流转经历。墨书文字书写运笔流畅自如,字形结构匀称,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山国较高的书法水平。
蛙形墨玉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9-2.1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王cuo墓曾出土有17件精致小巧的玉兽,此为其中三件。
小兽均为墨玉雕制,身体像蛙,但后面有尾,上曲的尾巴紧贴臀部。头较扁,鼻子和眉毛横竖相接,鼻子较宽,眼睛细长。一只只小兽昂首蹲伏,憨态可掬,十分生动。
水晶环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径4.8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王cuo墓共出土有6件水晶环。此环的断面呈菱形,水晶清透如水,制作工整。

玛瑙环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径4.2厘米、8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大环半透明,内透淡黄色,环的内缘呈棱状,由内到外缘渐薄。小环呈乳白色,内外缘亦呈棱状。中山王cuo墓共出土有234件玛瑙环,其中191件出于椁室,6件出自西库,另有39件出于北盗洞内。椁室内玛瑙环均分布在大棺外四周,推测原为棺外的饰物,但因经火烧大部分变色,或呈灰白色。环的两面及内外缘亦呈棱状,是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形式。
4 弓体卷尾龙形白玉佩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8.3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白玉制,微黄色,龙首尖耳,微上翘。菱形眼,上吻圆头较细,后尾上勾,外下侧有尖勾状卷毛。中部有一系孔,浮雕阳纹,边有棱线,内饰有谷纹。
中山王族墓共出土玉龙形佩204件,式样多,数量大,在战国时期三晋地区少见。这两件玉龙佩身、尾连成长弧形,颈部有弧线或颈圈纹,是楚式玉龙佩的典型特征。
17 虎头青玉璜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9.3厘米
中山王cuo墓出土
王cuo墓共出土有9件虎头玉璜,多数上中部有一系孔。中山王族3号墓也出土有一件虎形璜,璜身中部有两个平行的小系孔。
今天的中山文物,有些是现下流行的某游戏里面东东的原型哦!在深圳欣赏到,幸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