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乙醇)的氧化代谢90%在肝脏中进行。乙醇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更多自由基,损害脂肪组织、DNA和蛋白质,进而导致年龄老化有关的疾病。不仅如此,长期酗酒还很容易导致肝细胞受损,诱发各种肝脏疾病。所以专家指出,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一滴不沾才健康。
JAMA Cardiology《心脏病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全面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心脏病、中风发病率。
反式脂肪酸有两个来源,一是天然食物,二是加工来源。最需要我们加以控制的是人工合成的反式脂肪酸。我们在食品外包装上的配料表中,常见到的一些配料,比如人工植物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起酥油、植脂末、代可可脂等都是人造反式脂肪酸,要尽量少吃。
过多摄入糖会导致非酶糖基化反应,使皮肤弹力纤维受损,加速皮肤衰老,还容易导致大量的皱纹和色斑。此外过多摄入糖会增加身体的热量和脂肪储存,促进肥胖和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也会加速机体衰老。因此我们平时应该限制添加糖、精制糖的摄入,少吃甜饮料、点心、饼干、糯米类的食物。
食盐的高渗透压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害,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坏死和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同时还能使胃酸分泌减少,让胃黏膜变得更脆弱。在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进行的10多项研究发现,高盐和盐腌食品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可以使胃癌发生的危险增加2~6倍。因此,平时应该清淡饮食,少吃盐腌食品,同时警惕调味料、包装零食中的隐形盐。
在人体食管的表面覆盖着娇嫩的黏膜,食物温度过高,会灼伤食管黏膜并使之出现炎症、坏死,长期下去就有可能发生癌变。入口的食物10℃~40℃最合适;50℃~60℃勉强能耐受;65℃以上,会造成烫伤。要知道,一颗热饺子就有可能超过65℃。所以我们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太着急,一定要等到觉得不烫了再入口。
世上万物相反相成,大自然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能抵御衰老的食物。在我们经常吃的食品中就有许多含有丰富的抗衰成分,比如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钙、铁、锌、硒以及活性多糖等。
1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 用,能有效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修复可导致细胞突变和癌变的细胞损伤。色彩鲜艳的果蔬是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比如酸枣、沙棘、蓝莓、猕猴桃、柑橘、金橘等水果以及青椒、西蓝花、苦瓜、菠菜等。
2
富含活性多糖的食物
多糖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且庞大的糖类物质,储存于细胞间质中,它是修补细胞受体的重要原材料。当细胞膜受损时,多糖储备丰富的机体能很快得到修复,而如果机体内多糖储备较少,修复速度缓慢,就会导致细胞功能下降、细胞寿命缩短,继而造成衰老和疾病。很多食物中都存在多糖,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多糖进入身体后会被分解为单糖,无法发挥保护细胞膜的作用。
而存在于食用菌、枸杞等食物中的多糖具备独特的成分,在进入人体后不会被分解,而是继续以多糖的形式存在,可以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糖体。研究发现活性多糖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抑制肿瘤形成、保护心脑血管、抗辐射、降血脂、降血糖、减肥等多种功效。[1][2]富含活性多糖的食物包括香菇、黑木耳、银耳、茯苓、金针菇、枸杞子和绿茶等。
3
富含磷脂的食物
磷脂是由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脂等组成的混合物,有助于延缓脑细胞萎缩、脑力衰退、记忆力下降等衰老症状。[3]富含磷脂的食品有大豆、花生、芝麻、鸡蛋和动物肝脏等。
4
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食物
人的衰老与机体的过氧化反应密切相关。由于氧化作用而产生的自由基如果积累过多,不但会加速机体的衰老,还会诱发糖尿病、白内障、癌症等多种疾病。超氧化物歧化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SOD, 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产生的SOD会逐渐减少,导致人体加速衰老,因此适当摄入SOD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方法之一。富含SOD食物有枸杞、杏仁、沙棘、芹菜、番茄、胡萝卜、红枣等。
5
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
维生素E是一种具有强抗氧化作用的脂溶性维生素,它能阻断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起到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预防动脉硬化和肿瘤的作用。坚果和植物油中均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
6
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
类胡萝卜素包括β -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玉米黄素、叶黄素等。它是一类强脂溶性的抗氧化剂,能清除人体内的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可用于防治多种与衰老有关的慢性病。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包括红薯、胡萝卜、韭菜、辣椒、芒果、猕猴桃等。
7
富含硒的食物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其强抗氧化作用是维生素E的500倍。此外,锌、锰、铜等元素也有助于延缓人体衰老。
[3] 高宇思,孙桂菊. 大豆磷脂营养功效的研究进展[C]//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五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22:548.DOI:10.26914/c.cnkihy.2022.03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