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把beta当成了alpha

文摘   2024-11-16 20:21   上海  

巴菲特说过,出生在美国,是幸运的。

这就是alpha,因为你出生在世界上最power的国家,要比你出生在索马里、哥伦比亚、朝鲜,获得成功的概率要高很多。

再举个例子:

今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对大多数人而言,第一选择是考公,其次是所谓的“硬科技”行业,因为国家正在大力扶持。

而这两个领域,无论是体制内的公务员,还是所谓的芯片公司,就是最典型的beta行业,也就是要么受政策支持力度大猪已经快飞上天,要么就是吃公家粮,旱涝保收,除了领导之外也不用跪舔谁。

大多数的文科类专业,普通学生找来找去发现都是所谓的销售性质的职位,本质上与房产中介类似(不考虑劳累程度差异收入可能会远不如中介),卖东西、打电话、背指标、喝酒、跪舔。

每个时代都有一群嗅觉最灵敏的人。

好比说,现在一家央企或者涉及到金融等垄断/寡头性质强一点的国企,同一个办公室里,可能对外招聘的要求全都是所谓QS100、985等等,但是已经在里面的人会发现,有很多已经在其中的人距离这些要求存在差距,甚至有可能存在巨大差距。

也就是说,一个农村高考出来的“小镇做题家”,很可能卷死了很多跟自己差不多出身环境和条件的人,挤破头进入的所谓职场,发现身边很多同事、前辈其实很可能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会进这个单位,是不是这个办公室不一定,但是不用去费心考这个证那个证,思考优先选择哪个行业哪家公司是真的。

这就是所谓的试错成本。

而这也是我认为现在同一辈人,尤其是年轻人最大的差别所在。

一个人的一生,上的第一所学校,遇见的第一位老师,进入的第一间办公室,碰到的第一个领导,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诚然这里面都多多少少存在着随机和运气的成分。

但是区别就在于,有些人能迅速的自己走出,或者借助外力逃脱出自己不利的局面或状态,而有些只能被动去接受、忍耐,虽然有些可能也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但肯定会有就此沉沦的。

一个本科生,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对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他认为自己数学不具备学习现在所在的经济类专业的能力,就通过父母联系自己的大学所在专业老师成功转换专业,彻底告别大学数学,现在也已经成为自己所在城市的一所高校的教师。

一位大陆鼎鼎大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迫于无奈,在毕业季的最后关头病急乱投医选了一个给他offer的公司,结果一边心有不甘,一边又不肯在现有岗位上精进,最终导致考核结果糟糕被要求转岗,在初入职场阶段的不利遭遇对长期生涯的影响则会变本加厉。

一位地市级领导的老来得子,上了该地市最牛的大学,毕业后进入当地最大的金融机构,直接进入了创利能力最强的业务板块,分到了最核心的组别里面,连续几年超额完成所谓的业绩指标之后,因为考核履历连年优于同龄人(主要是业务性质差别更大),在个人晋升和待遇上已经遥遥领先,更何况正赶上很多公司开始有所谓的“干部年轻化”的要求和风气,从没有感受过啥叫竞争的人就此一直牢牢碾压式“遥遥领先”。

上述三人能力和态度有差别么?肯定有,但是我认为差别肯定小于现在所占据的地位或个人境遇的差别。

这就是alpha和beta的区别。alpha通俗说就是个人能力或努力的因素,beta则是时代机遇或者外力的辅助。在没有beta的情况下,alpha超强的人还是会有机会,但是难度会大很多,因此不能在脱离beta的情况下去谈alpha;按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光有beta可能就已经很好了,如果再适当结合一点alpha,那就是事半功倍了,至少肯定要比光有alpha的情况要好很多。

但是现在有种在把beta强制当成自己alpha来吹嘘、造势的情况,这种风气是必须得到遏制的,这种价值观简直是百害无一利,是对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巨大扭曲。

抓到老鼠的确实都是好猫,但是还是得分清楚黑猫白猫,不一定是孰优孰劣,但是如果全都是白猫得到好处享受成果,对默默抓老鼠却不为人知的黑猫肯定是极不公平的。



七七八八Notebook
多问一个为什么,寻找背后可能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录日常思考历程和成长。
 最新文章